兩宰相協王辦苗務


    四皇子初識不倒翁


    再說雍正斷然絕情殺子,雖然沒有明詔布告天下,但弘時因“處事妄誕,放縱不羈”,當時就革掉了王爵,數日之後就傳出他“羞愧自盡”的消息。


    數年之內就囚死允禩、允禟,囚禁允祉和“隆科多舅舅”至死,加上弘時這個親生兒子之死,凡是有黨援之心的勳貴大臣,格殺殆盡。真正是鐵麵無情,六親不認。果然是驚世駭俗,震懾了官場猥瑣齷齪之風。


    盡管天下眾官地主豪紳,對雍正“火耗歸公,改發養廉銀,攤丁入畝,士民一體當差完糧”的新政,仍舊腹非不已,怨氣衝天。對田文鏡、鄂爾泰這樣的酪吏曲阿聖意刻意剝削,假報考績邀功圖進的小人行徑切齒痛恨,但確實再也沒人敢仗馬一鳴,伸冤叫屈。更不敢攻訐雍正樹立的這幾位“模範總督”了。


    不但雍正,就是張廷玉、鄂爾泰等大臣,都覺得令行禁止雷厲風行,政務絕少滯礙了。


    這簡直又是一個“雍正盛世”的神話。但這是用無數無辜者的鮮血染紅的虛假神話。


    正如三阿哥弘時在絕命詞中寫道:


    茫茫無數癡凡夫,


    機關眾妙門難入。


    泉台將至昏燈盡,


    殘月曉風向誰哭?


    計程西去漏三更,


    迴首斯世情難述。


    寄語吾家小兒女,


    清明莫將新柳賦。


    雍正的龍體時好時壞,弘曆深知還在為弘時難過。每天,在韻鬆軒處理政務之後,總要親自端了讓太監熬好的參湯、燕窩、熊掌之類補品,送至澹寧宮或露華樓雍正與喬引娣的寢宮,服侍雍正服下。


    坐下來,弘曆還不時報告一些喜訊兒:諸如俞鴻圖河工進展啦,嶽鍾麒戰車製造情形啦,千方百計把雍正的思緒拉迴到政務上來。有時,雍正的臉色開朗了一些,便對弘曆說道:


    “你放心,弘時死,朕不傷心。朕要舍不得他,難道就不能給他別的處罰?朕如今每每迴心,想起阿其那塞思黑他們,就愀然不樂。但國法家法俱在,該怎麽辦還得怎麽辦。社稷,重器也,雖天子不得以私居之,你一定得明了這一條。朕老了,身子骨愈來愈差,精神越來越不濟。聖祖爺晚年放任了一點,天下就變得異常難治。你要吸取這個教訓,在朕身邊措置政務,朕就懶怠一點,你多操辦一點,正事兒也就誤不了。”


    弘曆已淚流滿麵。他明知阿瑪除掉弘時阿哥,既是前朝之鑒,實又是為他今後登基掃除障礙。對父皇這份苦心他感激涕淋,說道:


    “阿瑪龍體欠安,還是要瞧禦醫,這是正道――”弘曆頓了好一陣,欲言又止,順手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易經》翻開來,塞了張紙條在裏麵,遞給雍正,鼓起勇氣說,“大臣們多有議論――特別是李衛、田文鏡等人,說那個賈士芳仗著萬歲信任,在外麵胡作非為,說過一些極不利於皇上的話……”


    雍正接過《易經》看了一眼,翻開的書頁裏卻是一張紙條,上裏寫著:“誅賈士芳。”寥寥四個字,雍正看了像觸了電,目光一閃道:


    “大臣們都這麽說嗎?”


    “是。”


    “這事要李衛來辦。他有神通,朕現在用得著,而且現在他有功無過,不能無緣無故處置。你要謹密,說不定他能猜測你這紙條的。”


    “他要把《易經》都看穿了,也就製不住了。”弘曆笑說道,“我和李衛說話,都是用這部宋版《易》,諒他不知其中三昧的。”


    雍正笑著點點頭,說道:


    “嗯,你很會想事情,朕到時候也用這部《易經》給你傳旨好了。”


    弘曆退了出來,當晚便有旨意:喬引娣晉位“賢嬪”,在暢春園造宮居住。


    雍正十年以後,有弘曆、張廷玉、鄂爾泰等大臣旰宵劬勞,政務倒也順手,但軍務卻又十分棘手。雲南、廣西改土歸流,當地土司本來就不服,新選派的州縣官員來到這些窮鄉僻壤,事多任繁,又毫無油水可得,許多州縣官衙沒有主官,任憑胥吏上下聯手盤剝苗瑤百姓,屢屢激起民變。自從雍正五年鎮沅土司刁翰率苗民聚眾起事,焚燒府衙,幾次用兵征剿,都是“兵來我進山,兵去我再來”,總不能平服。


    鄂爾泰是以“改土歸流”重任,投合“聖決”入為樞相的,當然深感不安,親自請纓返迴貴陽主持。雍正自然照準,仍命他以軍機大臣身份督辦雲貴軍政,命貴州提督哈元生為揚威將軍,湖廣提督董芳為副將軍,都由鄂爾泰節製,進剿掃蕩叛苗。


    雍正十三年五月,貴州古州、台拱一帶苗民再次滋事反叛,且聲勢浩大。如果不及時鎮壓下去,將再次漫延到雲貴、廣西、湖南諸省。張廷玉接到哈元生的八百裏加急軍報,立即晉見病中的雍正。


    雍正躺在澹寧宮東暖閣炕頭上,張廷玉將軍報內容一字一句念給皇帝聽了一遍,雍正半天沒有吱聲。張廷玉抬頭看時,隻見炕上的皇帝又瘦又困,仿佛昏昏睡過去了一般。他把目光轉向坐在一旁的喬引娣,希望這位賢妃能幫助叫醒皇帝,聽到旨意。


    喬引娣搖了搖頭。張廷玉絕望地正想退了出去,卻不料炕上動了一動,接著發出一聲嘶啞的歎息:


    “咳――這個鄂爾泰……”


    張廷玉立即躬身上前時,又沒有了下文。他再往前湊了湊說道:


    “皇上,鄂爾泰早兩個月已奉旨去了雲南,是不是叫他返迴貴州?”


    “衡臣啦,”雍正在喬引娣攙扶下勉強坐了起來,用一條枯瘦的胳膊支著上半身,氣喘噓噓地說道,“你是兩朝老相了,比朕還大了六七歲吧!你經曆過康熙朝,你,你知道……聖祖爺為了平定南方、雲貴的三藩之亂,為了剿滅西北的噶爾丹……台灣的鄭經,禦駕親征,不惜數十萬將士血戰沙場……馬革裹屍,為的什麽?就為造出個太平盛世嘛……如今,朕身子不好,不能禦駕親征了……但是雲貴苗民不能亂,一定要撫,要剿滅。能撫就撫,不能撫就殺!殺!殺……張廷玉接旨!”


    雍正已是說得上氣不接下氣,說到一個“殺”字,咬牙切齒,仿佛用盡了他平生最後一點力氣。


    聽到“接旨”二字,張廷玉一甩袖跪了下去叩頭道:


    “臣,張廷玉聽旨!”


    “命果親王允禮、寶親王弘曆、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等自即日起籌辦苗疆事務。命刑部尚書張照、副都禦史德希壽,即日起程前往貴州,稽勘苗民叛亂事宜,協助鄂爾泰、哈元生等將領,務必將苗亂平息。工部尚書巴秦褫職,著查克旦為工部尚書,欽此!”


    雍正口述完這道諭旨,已是精力耗盡,像一根枯木頭一樣倒了下去,不再言聲。聽憑喬引娣、高無庸一班太監宮女去服侍,進食金丹。


    張廷玉跪在那兒,高喊過“臣領旨”,半天沒有起來也沒有吭聲。他呆呆地瞅著被人圍著的雍正,心裏一陣透心的寒顫。他自知皇上的龍體愈來愈令人擔憂了。但雍正兀自拒絕太醫院的太醫看病,也拒絕服用太醫開的藥方,卻偏生信奉賈士芳一類騙子、道士、術士、巫醫,不停地進食什麽金丹。問題的嚴重性在於,不管是皇子親王,還是朝廷重臣怎麽進諫,都無濟於事。他曾聽寶親王說,李衛曾提出殺賈士芳,可雍正還遲疑不決,這一隱患不除,皇上的生命堪憂。


    有什麽辦法呢?張廷玉想著,焦慮著站了起來,就著殿內的幾案,將雍正的口諭揮毫形成文字,讓喬引娣用上雍正“圓明居士”的禦璽。他捧著聖旨退了出來,徑自來到韻鬆軒,向寶親王弘曆等人傳旨。


    貴州苗民叛亂,這當然是用兵的頭等大事。貴州地處大清腹地,與當時同樣在用兵的西北不一樣。西北自從康熙朝剿滅了噶爾丹,準葛爾部時綏時反,那裏有嶽鍾麒坐鎮西路軍,又有將軍紀成賦,副參領查廩護理北路軍,況且嶽鍾麒最近表奏有十勝把握:


    一曰主德,二曰天時,三曰地利,四曰人和


    ,五曰糧草廣儲,六曰將士精良,七曰車騎營陣


    盡善,八曰火器兵械銳利,九曰連環迭戰,十曰


    士馬遠征,節製整暇,斷言策零噶爾丹跳梁小醜


    不難指日蕩平。


    張廷玉對西北軍事無太多後憂。即算西北戰事拖延,大漠孤煙,地荒人寥,也不太影響國家安寧。貴州苗亂就不一樣了,弄不好,禍起蕭牆,湖南、廣西、雲南、貴州人口眾多,物產豐饒,西南一亂將波及全國。張廷玉想雍正下如此決心,撥出親王大臣主要力量來對付平定苗亂是有道理的。


    當下,在韻鬆軒召集了上書房、軍機處和六部九卿內閣會議。


    張廷玉宣旨完畢,弘曆緩緩言道:


    “萬歲對貴州苗疆事務如此關切,我們做臣子的自當奮勇當先,肝腦塗地,不惜代價,也要把苗亂蕩平,讓皇上放心。現在朝政事務無慮,有方先生、朱相和各部大臣料理,斷無不可。我意,果親王叔、弘晝弟留在京城,傳達旨意,我與張相去一趟湖南,就近督促平定貴州苗疆事務。鄂爾泰、哈元生將領已經領旨出兵,張尚書和德希壽副都禦史,即日起程前往貴州。我與張相隨後就到,快馬傳遞,以資決策。張相,你意如何?”


    張廷玉是第一次單獨與寶親王弘曆共事辦差,他雖已年過六旬,但身子骨倒好。他樂意與弘曆去一趟湖南,把苗務辦妥,也算除去心頭之患。


    “寶親王說的很是,”張廷玉環顧左右說道,“張照、德希壽爾等到了貴州,務必要去古州、台拱一帶苗民再次滋事反叛的地方,實地勘查,不可道聽途說。鄂爾泰、哈元生將軍用兵,隻是迫使苗民求和的一種辦法,且不是主要辦法。主要辦法還是招降,安撫。你們告訴鄂爾泰、哈元生,不可濫殺無辜!更不可傷及非聚眾鬧事的苗民百姓!最好生擒叛亂之首領,宣示皇上招撫之意,隻要他們願意歸順不再鬧事,就可既往不咎。這就是撫,皇上親授口諭時一再說了這一點,望二位好事為之。”


    張照、德希壽領了旨,當日即刻離了京城。領著一班筆帖式戈什哈,數十匹快馬,日夜兼程,不到十天半月便抵達貴州台拱。


    五天後,張廷玉和弘曆請旨成行,弘曆帶著嫣紅、英英和一幫子王府親兵、侍衛,張廷玉就帶兩名隨從下級官員,合攏來也就有數十人。


    因為有皇子寶親王弘曆隨行,張廷玉自然也要有一些講究。臨行前,便向沿途各省各州縣、官驛發出邸報,途經直隸、河南、湖北、到達湖南,各省督撫、各州府府台、縣令一應官員自然都要迎送。朝廷內外官吏,現在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未來的天下將是這位寶親王弘曆的。三阿哥弘時一死,沒有人再與他爭儲了。那些貪官諛臣一路巴結還來不及,誰敢怠慢?


    途經河南,在田文鏡府衙滯留一日。田文鏡是雍正樹立的“模範總督”,偏偏張廷玉和弘曆都瞧不起他,自然要在這裏敲敲打打一番,把沿途所見所聞向這位以殘酷著稱的總督提個醒。火候歸公,攤丁入畝是田的一大發明,他以此邀寵。張廷玉審查了河南的庫銀賬簿後,不無譏誚地對田總督說道:


    “田大人在京裏官聲不錯,但是我與寶親王一路聽到的卻是怨聲載道。攤丁入畝有一定道理,國家賦稅,理應不論貧富一體分擔。但是,人丁有的發得快,有的發得慢,甚至一代比一代減少。賦稅如今都隻算田糧,人口眾多的人家,田畝不能增加,口糧都入不敷出,又怎麽能承擔過重的稅糧呢?田總督應籌良策。”


    田文鏡雖得皇寵,但現在雍正病入膏肓之際,是張廷玉在朝廷專權,況且未來的天下又是這弘曆寶親王的,他自然隻有點頭如搗蒜的份兒了。


    “張宰相教誨得是,看來康熙朝三五年編審一次人丁,根據人丁多少調濟田畝,在這樣的基礎上攤丁入畝就有道理了。下臣自當留意。”


    弘曆卻是說得直白:


    “田文鏡,你可不能報喜不報憂。如果百官不服,百姓不滿,激起民變可就成大事了。這次貴州苗民鬧事,我看十有八九就是那些狗官貪贓枉法激成的,皇阿瑪要我陪張相去處理此事,可見皇上對此極為關切。河南在宸拱之下,更要好自為之。”


    田文鏡連連叩首,好像是豆腐掉在灰地裏,吹不得拍不得,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天總算把這兩位得罪不起的爺們送出了轄地,心才落了下來。


    到達湖北,在武昌總督衙門歇息了一夜,第二天棄車馬改乘船走水路去湖南。這是弘曆的主意,這位皇阿哥從小好遊山玩水,就是以欽差身份督辦雲貴軍政旅次,他也沒忘借機會瀟灑一番。


    好在一路上,每天都有張照、德希壽在貴州快馬急傳來的軍報,弘曆和張廷玉對貴州平苗事務的進展,了如指掌。他們一路上運籌馬背車輿舟船,遙控指揮,倒也不怕耽誤了時日。


    上了湖北總督準備的一艘大船,弘曆帶著嫣紅、英英和一幫子王府親兵、侍衛,在船頭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好不快活。張廷玉則在船艙裏批閱沿途從京城、從貴州急遞的各種奏章、邸報、軍書。看得眼花繚亂了,也偶爾來到船舷的外麵,欣賞長江兩岸的江南景致。江南勝景,跟老家桐城一樣青山碧水,無比秀麗,隻是比桐城的山水更開闊浩淼罷了。


    未到江南先一笑,


    嶽陽樓上對君山。


    張廷玉不是詩人,但突然想起了這一詩句,對嶽陽古城也生發出無端向往之情。自秦皇漢武,就傳下不少有關八百裏洞庭和湖中君山小島上的故事。更遠可朔堯舜時代的娥皇女英,屈子在洞庭湖畔的行吟,賈長沙憑吊屈子的牢騷怨語。至唐宋,遷客騷人,更是紛紛來嶽陽樓、洞庭湖畔朝覲般歌哭瘋吟。


    昔聞洞庭水,


    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


    他又想起了當年吳三桂陳兵嶽陽,跟清兵決戰的情形。那時每天三四趟急報傳入上書房,所以他對嶽陽更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大船到達城陵磯,嶽陽知府黃凝道領著府縣官吏早在那兒迎候。恰好這時候,飛馬送來了貴州欽差大臣張照和德希壽勘查苗務的喜報,喜報曰:


    皇恩浩蕩,貴州古州、台拱一帶苗民叛亂基本


    平息。不幸台拱九洞十八寨苗民死傷一千二百


    餘人,苗首已囚。現在已著哈元生、貴州督撫


    及州縣官吏入苗山撫慰受驚百姓,宣示皇上招


    撫之意。請寶親王和張相放心,臣張照、德希


    壽不日將押解苗匪首迴京述職麵聖。


    張照是當代一位書法大家,紫禁城各宮都留有他的墨寶,但民間要索取他的墨寶,卻難乎其難。張廷玉看了他工工整整的楷書寫著的軍報,也讚歎不已。


    平苗事務旗開得勝,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再無必要去湖南督撫所在地長沙了。張廷玉和弘曆商定,就在嶽陽盤桓數日,進一步等待張照的下文。黃知府聽了這一決定高興得不亦樂乎,立即著人騎馬飛報府衙,打掃庭除,迎接這曠世難得的風光時刻。他自己卻隨船侍候,從三江口進洞庭湖,徑直向嶽陽城揚帆駛去。


    船至嶽陽樓城牆下,八百裏洞庭,真個是範仲淹《嶽陽樓記》中所寫,“予觀乎巴陵盛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渾無際涯”,弘曆和嫣紅、英英站在船頭上看呆了。斯時,隻見波濤翻滾的湖麵上,一隊一隊黑色的龐然大物,隨著巨浪一起一伏,時隱時現,煞是奇特新鮮。弘曆指著那黑色水牛背似的東西問道:


    “那起伏不定的究竟是什麽怪物?”


    “那是**,拜風的**!”黃知府在一旁解釋道。


    “**?”英英笑問道,“水中怎麽會有豬?既然是豬怎麽能遊水呢?”


    “不是養在豬圈裏那種豬,”黃知府不知這年紀輕輕的美女,竟是寶親王的內眷,大膽說道,“是一種比豬還大得多的水中之魚,學名江豚。魚腦袋跟豬長得相似,故本地子民唿之曰**。”


    “啊!快看**過來了。”英英歡喜得手舞足蹈,“你看它們一拱一拱的,像是在向寶親王叩頭跪拜呢。”


    “這叫**拜風。”


    “不,是拜咱們寶親王!”英英堅持說。


    黃知府自知說走了嘴,立即改口道:


    “姑娘說得恰切,是拜咱們寶親王!拜遠在紫禁城裏的皇上呢。”


    舍船登崖,穿過嶽陽樓下的城門洞,來到嶽州府衙歇息,弘曆和張廷玉的住所自然都打掃得窗明幾淨,一切擺設鋪陳都煥然一新。


    這正是六月初夏,不涼不熱,這府衙又天然沒有一隻南方可惡的蚊子,住在這裏真是舒適極了。當晚,嶽州黃知府在嶽陽樓設盛宴款待寶親王和張宰相,登上主樓第三層,兩桌酒席,憑窗而布。真個是登斯樓也,則心曠神怡,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弘曆從小喜好做詩,此時此刻,他卻一句詩也做不出來了。在這滿樓唐宋名家題壁的詩海中,弘曆多少還有點自知之明,他不敢做詩,三杯洞庭醉酒入口,他卻是又吟唱,還跟張廷玉等人以詩賭酒。說定他吟一首,依次跟不上來者罰酒一杯。


    弘曆開口便吟:


    巴陵一望洞庭秋,


    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


    心隨湖水共悠悠。


    張廷玉立接一首:


    剗卻君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好,好,這是李白的詩。”弘曆迴顧黃知府道,“怎麽,黃凝道,你身為嶽州知府,竟湊不出一首詩來了?”


    “寶親王爺,微臣實在是太高興,太緊張。”黃知府也許是為了討好皇子重臣,故意裝做慌亂想不起詩來了的樣子,端起酒杯一飲而盡,“微臣該罰,該罰!”


    “好,下一個――嫣紅!”


    嫣紅吟道:


    萬山春盡子歸啼,


    一葉輕舟下五溪。


    行到洞庭迴首望,


    蒼煙落日滿黔西。


    “好,好!”弘曆若有所思地道,“這首詩,跟我們這次的欽命非常相符。隻是貴州苗亂已平,若不然,咱們真該‘一葉輕舟下五溪’,‘蒼煙落日滿黔西’了。哎,嫣紅,這首詩是誰人所作?”


    “是王爺的妻弟傅恆所作。”嫣紅迴道。


    “傅恆所作?”弘曆大概想起了他的巧兒,這會兒已隨丈夫高恆去山東做官,好久沒見到他心愛的姨妹子、小情人了,心中不免嗒然問道,“你怎麽知道的?”


    “有一次傅恆親自吟給妾聽的。”


    “啊……”弘曆若有所思,無心再喝酒賭詩了。


    一連數日,張廷玉晚上在住所處理公務,白天則陪同弘曆遍遊嶽陽名山勝水。遊洞庭湖,遊君山,遊汩羅屈子祠,遊長江赤壁古戰場,遊汩羅江中遊小坪杜甫祠、杜甫墓……竟是遊興大發,樂以忘返。


    數日之後,弘曆和張廷玉收到張照已啟程返歸的軍報後,索性推遲了歸期,傳訊張照來嶽陽相會,再一同迴京。從貴州到嶽陽,不過幾百裏地,快馬一兩日便到。張照當時還隻四十多歲,正年富力強,他竟跟副都禦史領一夥刑部司官,押解著兩名苗匪首,日夜兼程,換馬不換人,於第二天傍晚,趕到了嶽陽。


    張尚書一到,嶽陽知府黃凝道便打開了小算盤:原來嶽陽樓上有唐宋以來名家詩聖題壁題詞,獨獨沒有留下範仲淹《嶽陽樓記》千古名篇的墨寶。這無疑是嶽陽樓的一大憾事。樓以文名,文以樓傳,他早就想請當世天下書法名家張照書寫《嶽陽樓記》,製成雕屏,懸掛嶽陽樓主樓之內,這將是留傳千古的瑰寶。隻是張尚書輕易不肯賜墨,他托北京的同年學友牽過線,也一事無成。這次,張照尚書親臨嶽陽樓,這不是絕好機會?


    在嶽陽樓設宴為張照、德希壽接風洗塵,黃知府便小心翼翼提出了這一要求,竟遭到張照一口拒絕。次日,為弘曆、張廷玉和張照等人設酒濺行,黃知府一激將,二懇求,加上有弘曆、張宰相從中搓合,這位當代書傑書怪總算答應迴京以後,抽暇把《嶽陽樓記》寫好,再差人送來嶽陽。這就是在嶽陽樓懸掛了兩百多年,並演繹出真假雕屏故事傳說的那塊張照所書雕屏的來曆。


    苗疆事務已平,朝野振奮。連雍正的龍體都似乎有了起色。秋七月,鄂爾泰因雲貴軍政失察,造成貴州苗亂,給皇帝上折子,自請辭伯爵、大學士之職。雍正許之,給假養病,仍食俸祿。署甘州提督劉世明,以失察兵丁搶劫擾民,交刑部議斬立決。


    八月,雍正授口諭,由張廷玉寫成明詔,詔曰:


    從前經理苗疆,本為乂安民生。乃經理不善,以


    致逆苗四出,勾結熟苗,搶劫居民。是以安民之


    心,成虐之政。返之初心,能勿愧乎?所有貴州


    本年錢糧,通行蠲免。其被賊州縣,蠲免三年,


    以示撫綏捄恤之意。


    由此可見,苗疆事務在病入膏肓之際的雍正心目中是何等重要的地位了。


    苗亂已平,但西北戰事拖延不決。有十勝把握的嶽鍾麒大將軍,正氣吞山河要橫掃準葛爾頑敵之時,策零噶爾丹跳梁小醜卻派特使特磊進京,說要朝見皇帝,路過西寧要見嶽鍾麒。嶽鍾麒見過特磊以後,懷疑他是策零阿拉布坦的緩兵之計,眾將齊唿,殺了特磊,不要中計。特磊卻大搖大擺地說:


    “《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將軍對我準葛爾情形一無所知。策零阿拉布坦去年十一月病死,現在我們準葛爾各部是由噶爾丹策零大汗台吉執掌權力。噶爾丹策零大汗台吉一向尊容中央道統,仰慕中華文明,謹守西疆為中央屏障。我是為爭取和平而來。”


    嶽鍾麒半信半疑,立即將特磊來朝的詳細情形具折奏陳,並說:“策零阿拉布坦奸詐狡猾,毫無信義,特磊所言多不可信。請旨將特磊就地正法,以勵士氣。”


    十二天後,雍正接到嶽鍾麒發來的八百裏加急軍書。雍正在病榻上看過軍書,隨即作出朱批:


    夫不戰而屈人之兵,上勝也。東美未聞之耶?噶


    爾丹策零果能謹守臣道,仰伏闕下,朕亦不必為


    犁庭掃穴而後快。即將特磊妥送來京,俟朕親詢


    ,我軍暫緩西進。惟恐特磊有詐,戒備不可稍懈


    ,汝將軍事布防調停洽妥,亦同特磊進京可也。


    欽此!


    嶽鍾麒明知此舉不妥,但旨意毫不含糊,雍正的倔強脾氣又半點違拗不得。隻得連夜安排軍務,帶了幾十名親兵,快馬護送特磊進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真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羅石賢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羅石賢著並收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真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