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端公配享賢良祠


    六尺巷再迎老相歸


    雍正強搶了侄媳小彩兒,又用偷梁換柱、以桃代李之計賺取了寵臣張廷玉的次媳姚氏,自從得到這兩個天下獨一無二的曠世美人,在暢春園、圓明園晝夜淫樂,把朝廷政務完全交給了最恩寵的大臣。


    雍正最信任的大臣:第一個是保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軍機大臣、一等伯鄂爾泰。雍正與鄂爾泰,也是前生有緣。自從鄂爾泰從雲貴總督任上調迴京城,無論朝中大小事情,總要與鄂爾泰商量了,方才施行。鄂爾泰每具一疏,或是請安,或是祝賀,不過極尋常的事情,雍正必定要嘉獎他的忠誠。並且頒示天下,諭令內外臣工,都要把他做榜樣。還常對臣下說,朕有時自信,倒不如信鄂爾泰之專。可見他們君臣相得之深了。


    第二個自然就是兩朝宰相、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兼吏部尚書、世襲一等輕車都尉張廷玉了。他是從前朝留下來的唯一上書房大臣,聖上詔諭製誥無不出其手。六部九卿和各省督撫奏章,大都由這位老成持重的老相先閱處後,擇其重要再轉雍正禦覽、朱批。百官都道,張廷玉是“半個天子”。


    雍正朝獨創的集朝廷大權於一身幾乎取代了上書房的軍機處,其規製,都由他擬定。


    雍正朝獨有的兩種創製:一曰並地丁,停編審;二曰定火耗,加養廉,這為後世史學家所稱道的經濟改革,也由張廷玉草擬並在雍正初年雷厲風行地推行。


    曆朝曆代,布縷、粟米、力役三征。聖祖康熙朝,始征人丁、地糧,對新增人丁五年一編審。五十年以後,謂之盛世,新增人口免征,永不加賦。雍正元年,直隸巡撫李維鈞奏:請將丁銀攤入田糧。張廷玉積極促進部議和雍正諭準“地丁一體”,“丁隨地起”,停人丁編審,從某種意義上降低了少地民戶的賦稅。


    所謂定火耗,火耗者,百姓所交賦銀為零散碎銀,經火熔成錠入庫,不無耗損。所以地方官在正賦之外,加征“火耗”,火耗重者每兩數錢,輕者錢餘,這為地方官貪贓盤剝以可乘之機。定火耗,就是朝廷製定統一火耗標準頒行天下,以利清廉。


    雍正在未剪除異己――兄弟、年羹堯、隆科多等人之前,為鞏固皇位,確也勤政,批閱奏章,布告諭旨,夜以繼日,無食旰宵。但雍正八年以後,內憂外患已除,他就漸次淪為了荒淫天子。將既依靠又寵信的重臣張廷玉媳婦弄到以後,自以為能瞞天過海,將姚氏改名換姓封為昭妃,金屋藏嬌,日夜專幸。同時又讓高無庸秘密打探,看張家是否察覺“調包”。


    張廷玉城腑既深,張府上下也裝作若無其事,把姚氏失蹤之事瞞得鐵桶一般。雍正放心了,對張廷玉一如既往恩寵有加。雍正八年十月,以張廷玉久參機務,恭謹劬勞勤政,封伯爵世襲,賞三眼翎。這大概是對忍辱負重的兩朝宰相的補償吧!


    雍正深恐自己在放浪形骸花天酒地左摟美女右狎名妓之時,外麵大臣說長道短製造麻煩,他又在太監裏麵挑選一批忠實奴才,編織成了一張密探網。專門偵探內外臣工誹謗朝廷的奸人。使百官心生畏懼,不敢為非,進一步鞏固他的絕對天威。


    又是一年的元旦之期,朝賀已畢,雍正連下十一道上諭,訓飭內外文武百官,叫他們秉公守法,倘有不法不軌之行,逃不過朕的明察。


    元宵節後早朝,行禮已畢,雍正笑問諸臣道:


    “春節在家,你們作何消遣?”


    眾官依次迴答:或說喝酒,或道下棋,或說沒什麽事情,在家撫兒弄孫,享天倫之樂。獨有一侍郎,連日與妻妾們打牌取樂。見眾官俱已說了,自己不能不說,隻得俯伏於地,如實稟報,請皇上恕罪。


    雍正笑道:


    “打牌本幹禁令,但是節期,又是與家人消遣,尚可原宥。朕念你誠實不欺,賞你一樣東西,拿迴去觀看,自然明白。”說罷,擲下一個小小紙包。


    侍郎謝了恩,拿迴家中,和妻妾一同開視。一看之下,大家無比驚詫。你道這紙包中是什麽東西?原來是一張紙牌。昨晚打牌打得正在興頭上,忽然之間少了一張紙牌,遍地尋找不到,因時候不早,也就散局。殊不知雍正給他的,就是昨晚失去的這張紙牌,直把侍郎嚇得,伸出了舌頭,縮不進去。對妻妾們連聲說道:


    “僥幸得很!我今天若不如實稟告,這顆腦袋還保得住嗎?”


    當下一位姨太太道:


    “昨晚那張牌,原本遺失得蹊蹺,隻是不知怎麽到了皇帝的手上。”


    侍郎心有餘悸地說:


    “你們還不知內中原因,宮內密探如今無處不在。就是外省的督撫,也要派人跟蹤,隨時將一舉一動報告皇上。記得有一位新放的總督,陛辭出宮,上書房大臣張廷玉硬薦一人跟隨於他。那總督不便推辭,把這人帶往任所。誰知這人辦事十分幹練,成了總督的得力助手。總督什麽話都跟他言說。三年任滿,總督要交卸迴京,那跟隨對總督說了實話:‘我本是禦前侍衛,奉上命跟隨到此,察看你的舉動。我要先行一步迴去交旨,把三年來情形一一奏聞。’總督聽了嚇得魂飛魄散,幸而任上還算清廉,也未說過萬歲爺壞話,並未降罰。你們想想,京外的官都如是,京內官卿,把你一張牌‘查’去有什麽大驚小怪的?”


    姨太太聽了,伸著舌頭道:


    “照這樣說來,做官真不容易。”


    正說著,忽聽窗外有響動,侍郎連連擺手道:


    “快別說了,倘被密探聽見,又要招禍。時已不早,各自安寢吧!”


    說時已到雍正九年,九月已巳,皇後拉那氏駕崩,冊諡曰孝敬皇後。斯時,雍正由於沉溺酒色,淫樂過度,身體每況愈下。五十五歲的人,看去像個六十五歲老頭,顯得十分蒼老。


    他開始失眠。有天晚上,通宵睡不著,在大炕上輾轉反側,任美人宮女摸弄也毫無作用。他的頭擱在高高的迎枕上,瞪著失神的眼睛,望著紋窗繡帳,眼前忽地浮現著稽古以來曆朝曆代宮廷政變的腥風血雨,為爭奪帝位,他與皇兄皇弟們幾十年殊死拚殺的往事,也一一浮現眼前,揮之不去。他漸感自己來日無多,時不以待。心想自己龍禦歸天以後,自己的兒子再學父皇來個骨肉相殘,你死我活怎麽得了?自己有三十多個兄弟,殺了幾個不要緊,可弘時、弘曆、弘晝才三兄弟,別說殺幾個,就是殺一個也殺不起!總得想個萬全之策。


    第二天,他把張廷玉、鄂爾泰、方苞、史貽直一幫大臣召來,一臉憂戚地說道:


    “立儲一事,是國家的根本。一起爭端,必致動搖國本。朕念聖祖朝太子幾立幾廢,引發黨議廷爭的教訓,朕不立太子,想想又覺不妥;若要明立,更覺惹起麻煩。各位卿相,你們有什麽好的主意?”


    諸臣聞言,又是立太子之事,前朝之變或親眼目睹,或耳聽能詳。一時間皆股栗危懼,竟無人敢言。待了好一會兒,鄂爾泰方奏道:


    “臣等愚昧,並無主張。隻求宸衷獨斷,以定大計。”


    張廷玉接著說:


    “萬歲,建儲之事,不比朝政,無須大臣參與。依微臣之見,聖上依康熙爺之法,變通一下,將擬定皇儲的旨意,親自寫好,密藏金匱,安放在正大光明匾額上。諸皇子臣工不知,反而為妥。”


    “好,好,”雍正扶椅背站了起來,連聲說,“就依張廷玉,這事由朕獨斷。既立定國本,又免爭奪之弊。待朕龍禦賓天之日,隻需交付兩三位顧命大臣即可。此事已定,你們道乏吧。”


    待眾臣退去,雍正唿高無庸拿來黃絹,朱筆、金匱,親自寫了傳位遺詔密旨,鎖入金匱,放置紫檀木箱,著內侍放置在正大光明匾額上。


    儲位總算定了,但內中定的哪位皇子,隻有雍正一人知道。無論什麽親信大臣,還是寵愛的嬪妃,都沒有誰與聞其事。從此以後,這成了大清朝的家法,永遠不再明立太子,雍正以後的曆代皇帝,都出在正大光明殿那塊神秘的匾額後麵。


    雍正的心病好了,但龍體卻每況愈下,腎虛浮腫,麵黃肌瘦,精神越來越不濟。後來索性住到暢春園去養病,把朝廷政務交給了最恩寵的張廷玉、鄂爾泰、方苞三位大臣,特別倚仗周敏勤慎的張廷玉。


    已是花甲之年的張衡臣,經常來往於紫禁城和暢春園之間,凡有重要奏章疏言,老宰相不厭其煩地送到雍正跟前,一字一句念給皇帝聽,然後將他的諭旨記下來,再布達六部九卿。


    雍正感其恭謹翊讚之功,特賜封一等阿達哈哈番,由張廷玉之子、翰林院編修張若靄世襲。


    雍正十一年,張廷玉老母仙逝,按清廷慣例,大臣父母去世都得讓其丁憂盡孝。雍正身體稍有好轉,剛從暢春園迴到紫禁城主持了賢良祠享祭大典。入祀京師賢良祠的都是大清立國以來的功臣名相,前宰相文端公張英亦入祀京師賢良祠。得知文端公夫人去世,雍正最是離不開張廷玉,也隻得忍痛割愛,給了張廷玉三個月丁憂之期。臨行前,張廷玉辦完了最後一道奏疏。


    疏曰:


    諸行省例,凡罪人重者收禁,輕者取保。刑部引


    律例,往往刪截,但用數語,即承以所斷罪;甚


    有求其仿佛,比照定議者:高下其手,率由此起


    。請敕都察院、大理寺駁正;扶同草率,並予處


    分。


    雍正禦覽、朱批:命九卿議行。對張廷玉盡職盡責公而忘私的德行,雍正大加褒獎。傳旨,已入京師賢良祠的文端公張英,在家鄉桐城諭祭,命張廷玉歸鄉,一為母親丁憂盡孝,二代朝廷禮祭文端公。並令長子若靄隨行,其弟、督江蘇學政張廷璐,亦命迴桐城相會,共舉祭事。敕內務府發帑金一萬兩,在桐城為文端公張英建祠,並禦賜冠帶、衣裘及貂皮、人參、內務府書籍五十二種。雍正對桐城張門兩代宰相的恩寵,無以複加了。


    十一月底,張廷玉陛辭過皇帝,便領著內眷和長子若靄兩家老小啟程離京,經直隸、河北、山東、河南、安徽直赴桐城了。這位以天下為己任的兩朝宰相,名義上是迴家丁憂盡孝,負皇命代朝廷禮祭文端公,而實際上他一路走來,時刻不忘是朝廷重臣,沿途接見各省、州、縣府官員,了解吏治情況,體察民情社情,在他的職權範圍內為地方排憂解難。


    從十二月他還在行次途中,給皇帝的一封急遞奏折就可見一斑。奏曰:


    行經直隸,被水諸縣已予賑,尚有積潦不能種


    麥,請敕加賑一月。


    由此可見這位老臣的拳拳赤子之心。不管在英明之主的康熙盛世,還是在始為暴虐後又荒淫的雍正朝,除了對君王的愚忠,張廷玉更多的是對國家,對庶民百姓的關注和奉獻。可以說,對朝廷政務,他是三國名相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走走停停,張廷玉一行終於在臘月過小年前一天迴到了桐城老家。在江蘇做學政的大弟張廷璐早已迴家,母親的喪事俱已準備妥當,自不必張廷玉操心。因為皇帝有諭旨,由內務府發帑萬金,在桐城為張文端公建祠,這下驚動了安徽省督撫和桐城縣令。由省、州、縣抽調官員成立了專門籌建班子,張宰相抵家時,文端公祠已動工興建半個多月了。


    六尺巷又一次熱鬧起來。母親在父親遜世後又多活了二十五年,以九十五歲高壽乘鶴仙歸,真正壽終正寢,對後人來說是沒有任何遺憾的了。故這次治喪,悲慟之情雖不及父親那次,但喪事的規模和前來吊喪的地方官吏、鄉紳、故舊之數也不相上下。


    一則,趕上兩朝宰相張廷玉歸省,地方官吏自然要前來巴結;二則,有皇帝諭旨在桐城為張文端公建祠,各級官員前來捧場也名正言順;三則,張廷璐掌管江蘇學政多年,已是門生遍江南。武進劉綸、長洲沈德潛等皆出其門,並至通顯,有名於時。廷璐的門生自然都要來為師母吊喪致祭,並趁機晉見宰相大人。


    正值春節前後,天寒地凍。母親入殮以後,梓棺移厝六尺巷張府近旁的張氏祠堂,靈堂內終日燒著熊熊的木炭火,把大堂燒得暖烘烘的,兄弟子侄及曾孫輩、家仆、丫環們,做法事的和尚、道士們,數百人濟濟一堂,鑼鼓響器奏著哀樂,吊喪的地方官吏、鄉紳、故舊,一來二去,甚是十分熱鬧。


    直到正月元宵,出了節,才正式舉行祭祀,入土歸葬於父親文端公宰相墓一側。


    母親的喪事,依照父親喪事的儀軌,順順當當地辦過了。母親與父親合葬,省去了諸多麻煩。各地官吏拜見宰相,芊芊學子拜會師傅敘師生之誼,經過幾天忙碌也都打發過去了。官員已經離去,遠地客人都已辭行,偌大的六尺巷宰相府邸重新安靜下來。


    張廷玉和張廷璐兄弟倆,有了空閑時間來暢敘久別重逢之情。


    這天晚上,兄弟倆來到父親原來用過的兩通間大書房,在通紅的木炭火燒得暖烘烘的圍爐邊坐了下來。開始兩人你望著我,我望著你,卻什麽話也說不出來。


    兄弟倆都明顯地老了許多。六十二歲的張廷玉,已是滿頭灰發,長辮子上白發多,黑發少。顴骨高聳,幸而臉色紅潤,兩目炯炯有神,顯得精神矍鑠。五十幾歲的張廷璐看去似乎比兄長還要蒼老,他臉色蒼白,滿嵌著歲月風雨洗滌下還原成了生活的無情真實皺紋。


    自從雍正元年張廷璐任順天府主考官出事,嚐過了刑部大牢和差一點腰斬淩遲的滋味。他從獄神廟閻羅殿走了出來,雖然得到皇恩特別加寵,已經做了兩任江蘇學政,但是,他似乎還沒有從噩夢中完全醒過來。見了兄長,似有隔世之感!


    啊!兄弟一別竟有十餘年了。


    十餘年中,二哥在朝廷又經曆了多少風風雨雨啊!張廷璐撫摸著擱在書案上的禦賜五十多種內務府藏書,感慨不已地說:


    “二哥,想不到聖上還把這麽珍貴的藏書,禦賜給咱們!要是父親在世,不知有多高興了。”


    “是呀,是呀!”兄弟倆都是愛書如命的人。禦賜的其它綾羅綢緞、人參、貂裘,對於他們並不鮮見,也不特別珍視,唯有出於大內的藏書,才是六尺巷將世世代代珍藏下去的傳家之寶。


    他們的話題就從這裏開始了。


    “哥,聽說皇上近年來身體一直不大好,”張廷璐從火爐上提起吊壺,給二哥沏了一杯碧羅春新茶,自己也慢慢吹著一縷縷熱氣,抿了口燙茶道,“究竟是什麽原因,使聖上染恙?他的年齡跟愚弟我也不相上下呀!”


    “咳,一言難盡!”張廷玉怔了一怔。他不想談這個話題。因為在京師的人,無論朝廷內外,大都知道雍正是淫樂過度,酒色傷身,濫殺功臣,精神恍惚,才龍體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雍正對張氏一家恩澤如海,但又有奪媳掠美,害得二兒子若澄鬱鬱寡歡,至今難以振作的怨恨相加。所以張廷玉以“一言難盡”搪塞,吱吱唔唔地透露些無關痛癢的消息說:


    “自從三阿哥允祉奪爵拘禁,後來死於景山禁所,皇上一怒又杖死了一個本不該死的名優葛世昌,從那時起聖上就得病了。”


    “葛世昌是何許人,怎麽就惹怒了皇上?”


    “是常州府一名優,不過一戲子耳。”張廷玉迴憶地說道,“那年六月十八,是雍正生母烏雅氏的冥壽正日子,皇孫們在暢音閣請名優唱戲,為皇祖母冥壽過生。十多位皇叔、弘時弘曆弘晝弘瞻弘皖等七十多個皇孫輩兄弟,還有與康熙同輩的老親王、皇上的幾十個嬪禦和幾個老太妃,熙熙攘攘百數十人,集聚在暢音閣水榭台子對麵的月台上看戲。後來我和鄂爾泰陪皇上也去了暢音閣,戲沒看多久就令散了,在觀音堂裏雍正隨皇子們賞了幾名優伶。那葛世昌剛從台子下來,身子發熱,有點飄飄欲醉,竟開口求萬歲爺賞他一個禦筆‘富’字兒……”


    “真是豈有此理!”張廷璐憤憤不平,“不過一戲子,皇帝寫了沒有?”


    “寫了。”張廷玉說,“賞賜‘福’字,是康熙晚年逢年過節時,眷顧老臣宰輔和退休養居元勳大臣的特殊恩典。雍正賞了,姓葛的敬退謝恩,也就沒事。偏生姓葛的越發熱昏了頭,竟說常州知府是他表兄,求皇帝大筆一揮再提一級。雍正徒然大怒,弘曆一名執硯清客又憤憤然向皇上進言,說戲子可以幹政,太監即可以欺君。昔日開元之治,李隆基何其英明,耽於聲色即肇天寶之亂。梨園三千弟子禍國之罪難恕諸如此類,把個雍正氣得臉色煞白,當即令高無庸將葛世昌活活打死!”


    “這姓葛的也是自己討死!”張廷璐感歎一聲,大概又想起了自己主持順天府科考的往事,那次不是他找死,而是三阿哥弘時興風作浪,他成了替罪羊。因此又問:“葛世昌之死跟皇上得病有什麽幹係?”


    “姓葛的一死,雍正令所有太監跪在跟前,自言自語咕咕嘀嘀地道:‘自從藩邸裏朕處死叛徒高福兒,朕登極以來殺人都要叫六部議罪。朕是有這個好生之德的。葛某的戲是好的,為甚的要誅他?因為他隻是個戲子,演好玩藝兒給人瞧是他的本分。就如你們,是太監,安生侍候主子衣食起居,主子悶時說笑取樂兒,這是你們的本分。但葛某不安這個本分。居然乘著主子高興,幹問外官職守,妄求非分之福。所以,朕就治其死罪――’話未說完,他就臉色蒼白,聲音也變得嘶啞。弘時弘曆兄弟趕快攙扶上乘輿,一邊悄悄叫傳禦醫,直奔養心殿。自此以後,他就精神恍惚,白日做夢,總說年羹堯站在他身邊,還說年羹堯故意把舌頭伸出一尺多長,嚇他……”


    “敢情是覺了魔魘?”


    “也許是治死的人太多。”


    “三阿哥弘時現在怎麽樣?”張廷璐改換了話題問。


    火太旺了,把張廷玉的臉逼得紅彤彤的像喝了酒。他把爐門關嚴了,對弟弟提出忠告道:


    “看來皇帝的大限也不會太遠了,越是這種時候,你越不要跟皇阿哥們來往。這是當臣子的大忌!卷入皇子黨爭,跟錯了某個主子,死無葬身之地。康熙朝的教訓,血腥腥的曆史,猶曆曆在目啊!”


    “我知道。”


    “弘時現還主持鬆韻軒政務,但四阿哥弘曆,似乎比三阿哥還打得開局麵。皇上經常派他南來北往,到各地辦差,名符其實的皇子欽差。”


    “楊名時、李紱、蔡鋌等人,怎麽也犯了事?”


    “李紱、謝世濟、蔡鋌等人結黨營奸,詆毀坑陷國家大臣田文鏡。刑部侍郎陳學海,生就一張臭嘴,不過吃口風不嚴,傳言了田文鏡任上的一些笑話兒,也一起革職查辦,逮進刑部大牢。”


    張廷玉喝著茶,頓了好一陣,喟歎說:


    “蔡鋌是康熙平定三藩時就功勳卓著的老將了,四十多年鎮守西南,是人所共知的。就因為他曾推薦過黃振國當河南布政使,和李紱過從得近一點兒,李紱又跟田文鏡互相攻訐多年,就不分青紅皂白一鍋膾了。蔡鋌論斬,妻妾入辛者庫。”


    “是呀,”張廷璐悲天憫人地道,“去年,功勞卓著的兩位功勞顯赫的大將軍嶽鍾麒、馬爾賽,又論罪拘禁,押進了獄神廟。”


    “連孫嘉淦這類敢言清官也坐罪論死,命在銀庫處戴罪行走……”張廷玉屈著指頭數道,“大臣查嗣庭,死在大獄還戮其屍。宗室治罪的有貝勒蘇努、貝勒延信,皇親國戚治罪囚禁而死的有隆科多,還有八爺、九爺、十爺、三爺這些皇兄皇弟。唉,康熙朝以寬仁治國而成盛世,雍正朝以嚴刑峻法治平,反而添亂。近兩年新疆準葛爾、雲南邊陲始終作亂,朝廷不太平啊!璐弟,你離開了京師,也算是因禍得福了。”


    “哎,哥,”張廷璐突然想起什麽事兒地說,“既然皇帝更替在即,前途未卜,曆來伴君如伴虎,你何不把若靄、若澄兄弟都弄到外省來當差呢?”


    “我何嚐不是這麽想,”張廷玉道,“若澄不是帶著妻小早已迴桐城,一來讓他侍奉祖母晚年,二來在老家好好讀書,以圖進取。不料老母仙逝,他就隻剩讀書一事。若靄今年春闈會試,中進士,廷試,雍正親定一甲三名,拆卷知為我之長子,遣內侍就直臚宣諭。我知道以後,向聖上堅辭,始改二甲一名,授編修,入值南書房,充軍機章京,他是離不開朝廷的了。若渟蒙聖恩蔭貢生,已入貲授刑部主事,充軍機章京,再遷郎中,已出為雲南澄江知府,他算遠走高飛了。至於若溎,雍正八年中進士,授兵部主事,考選江西道禦史,最近他又擢鴻臚寺少卿,遷刑部侍郎,兜了個圈兒,還是迴京師了。”


    “不過,侄兒們像哥一樣拘謹持重,”張廷璐複又安慰說,“留在朝廷也無大礙,何況還有你照應。”


    “你們一家在江蘇,也需好自為之。”


    “是呀,多謝哥提醒。”


    兄弟倆圍爐向火,作徹夜長談。後來,張廷玉和在家攻讀的若澄,禦賜隨護奔喪的若靄,也作了如是長談,並聽取了老家總管關於家政的稟報。這迴,廷璐在江蘇已成家的兒子若需、若露也迴老家了。若需也是今年春闈,與堂兄若靄一次中進士,官翰林院侍講,他是隨二伯從北京一道趕迴桐城老家的。


    剩下的時間,兄弟子侄一道拜親訪友,遍遊桐城名山勝景罷了。


    雍正十二年二月,張廷玉攜長子若靄、侄子若需及隨從家室、仆從,迴到北京。雍正遣內大臣、侍郎海望迎勞京城遠郊盧溝橋,賜禦酒禦膳,為張廷玉一行洗塵。這也算是雍正從未給過漢大臣的榮恩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真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羅石賢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羅石賢著並收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真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