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真相 作者:羅石賢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軍機房衡臣驚密報
雍正帝鞭屍呂留良
雍正七年五月下旬,年近花甲的張廷玉正在軍機房入值,忽地打開一份來自西寧撫遠大將軍嶽鍾麒的八百裏緊急軍報,不看不打緊,一看嚇得他渾身哆嗦,差一點栽倒在文案上。他像得了狂魘症似地連連搖頭,嘴裏咕咕噥噥地自言自語:
“荒唐!荒唐……又要大興文獄,又要大殺一批文人學士了!嘿,一個小小秀才,怎麽敢千裏迢迢,在光天化日之下,去策動一位大將軍倒戈造反呢?還有那個湖南的什麽大學問家曾靜,這不是明明送肉上砧板,還搞什麽反清複明的勾當呢?”
原來,這是嶽鍾麒舉報湖南學人曾靜,派遣弟子張熙從湖南不遠數千裏趕到西寧軍營,妄圖策動嶽帥起兵反清複明的奏章。
現在張熙已押在西寧軍營,不日將押解京城。張廷玉看過這份急奏,好半天也平靜不下來。因為自從西寧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落馬慘遭誅殺,除牽連隆科多伏法禁死,還接二連三牽扯出好幾宗文案,早已弄得朝野一日三驚,人心惶惶。
先是有一個浙江文人汪景祺,在年羹堯軍營作幕僚時,寫了一部《西征隨筆》,其中既有給年羹堯歌功頌德的屁奏章表報,又有譏諷朝廷的大逆不道的文字。年羹堯賜死以後,汪景祺被抓了來,擬叛逆罪斬立決,妻妾家人被充發黑龍江受流刑。
接著,又查出汪景祺曾受年羹堯指使,與蔡懷璽等人密謀營救囚困在遵化守陵的十四阿哥允禵的大案。兩案並為謀逆大罪,株連極廣。
緊接著,從西寧軍中,又查出錢名世和陳邦彥、陳邦直“二陳”寫贈年羹堯的詩。這是二陳和年羹堯詩,除了吹捧年羹堯,也還有稱頌“帝德如天被化外”,“堯天舜地封名將”之句。
與三阿哥弘時交好的毓慶宮皇子侍講、京都名士錢名世卻不同,皇恩帝寵一概不提,通篇都是吹捧年羹堯和十四阿哥允禵的詩詞。如:
分陝旌旗周如伯,
從天鼓角漢將軍。
鍾鼎名勒山河誓,
番藏宜刊第二碑。
吏刑二部和都察院專管磨勘的幾個“魔頭”,查明錢名世、二陳之案,具折奏上,雍正當時一來身子不適,二來又聽了許多閑話,正無從發泄,便草草批了“卑鄙無恥殊堪痛恨”八個字,交部議處。
當時三阿哥弘時想保師傅錢名世,他去找掌管刑部的王爺允祿。允祿道:
“這份折子,是先批到了我這裏;我一時顧不上,請他們轉到軍機處去了,請衡臣相公照發迴部。裏頭說的什麽,我還不知道。”
張廷玉也深知弘時與錢名世的關係,他拿到部議奏章後,找過幾迴主持鬆韻軒政務的四阿哥弘曆。弘曆看過部議奏折,從容說道:
“部議都按‘從逆’定罪,按《大清律》謀逆不分首從,一概是淩遲處死!這似乎太重了。幾個讀書人,又沒有謀反實跡,幹嘛下這麽重的辣手?”
弘曆也未請旨,就駁了部議,叫他們重擬。後來又擬成斬立決,寶親王還是覺得太重,改成絞立決呈送皇上。弘曆還對雍正說,眼下京師謠言惑眾,不如從輕發落,堵一堵那些小人的嘴。當時張廷玉和十六爺允祿在場,雍正說,謠言說我刻薄,我才不在乎呢,要堵謠言隻有殺,殺掉這些無君無父之徒,謠言不改自滅。
張廷玉和允祿連連勸諫,雍正的臉色才鬆弛下來,說了聲“再等等看吧”,不了了之。
這一等,等出了雍正關於錢名世“名教罪人”的著名朱批,使錢名世欲死不能,欲活無顏,受盡了文人學士最難忍受的人格侮辱。
那是在刑部幾駁幾議的奏折的“敬空”裏,一筆鮮血淋漓的朱砂草書,寫著雍正的“憤怒”:
部議擬罪不當。若依“從逆”之罪,錢名世豈得僅
以“絞立決”草草處置?錢名世實文人敗類之尤,
名教罪人之首也。朕在藩邸,其劣跡即稍有聞之。
前奉大行皇帝禦批,錢名世於修纂明史,將萬斯同
數篇傳稿攘為已有,為高士奇所覺,恬然無恥毫不
在意,著降兩級逐迴原班。此聖祖已早查此人奸佞
之心矣!朕素以為不過文人無行,偶有貪念而已,
乃以翰林清望之官,置君父於莫如,奉迎跋扈奸惡
之邊將,朕實不知其所讀何書,所養何性。實名教
之罪人,文士之匪類也!曷足以汙朕之刀斧?彼既
以文詞諂媚奸惡,為名教所不容,朕即以文詞為國
法,賜以“名教罪人”四字匾額,示人臣之炯戒。
至若陳邦彥、陳邦直,吠聲之犬耳,革職迴籍可也,
欽此!
張廷玉看過朱批,一股冷氣直透腳底。“名教罪人”的匾額太重太重――士可殺不可侮,雍正對錢名世之流的文人恨到極處了。堂堂江南才子,武進書香世家,兩榜進士名列一甲二名的“探花郎”,要在自己祖宅門前,高懸一塊“名教罪人”的匾額,不但辱沒祖宗,本人無臉做人,就是子子孫孫都會抬不起頭。受此奇恥大辱,換了誰都寧肯去菜市口挨上一刀痛快!
殺了汪景祺,辱了錢名世,雍正對文人恨到了極處,對下麵報來的文案也就特別敏感而多疑。
江西主考查嗣廷在鄉試時,出的題目是“維民所止”四個字,這是《大學》裏的一句話。有人望文生義添油加醋,硬說考題“維”與“止”二字之意,就是砍了“雍正”的頭。一份誣陷折子遞了上來,雍正一看那還了得,定了查嗣廷“存心忤逆”之罪,立即押解京城,打入死牢。查嗣廷有口難辯,含冤負屈,在大牢裏氣憤而亡。
雍正還不肯放手,將他戮屍示眾,長子梟首棄市,其餘家屬充軍邊陲。
另有一致仕禦史謝世濟,在家閑居無事,注釋《大學》籍作消遣。不料又有大臣參奏,說他謗毀程、朱,怨恨朝廷。雍正不由分說,將他發往新疆軍台效力。後來也死在邊陲,未能生還。
一時間,朝廷內外,凡是戴著頂烏紗的百官,無不栗栗危懼,做一天和尚撞天鍾,能得一日平安無事,就要相互彈冠慶賀了。
張廷玉想到這裏,手中拿著的西寧嶽鍾麒的奏折,便如一團火揣在懷裏。他急令軍機處章京備車,趕往暢春園晉見雍正。
斯時,北京城裏謠言四起。有的說曾靜在湖南已聚兵十萬,專派弟子張熙從湖南不遠數千裏趕到西寧軍營,聯絡嶽飛的二十一代孫嶽鍾麒在西寧起兵,南路、西路互為犄角進攻中原,直取北京。還有的說嶽鍾麒的奏折是試探性的,如果朝廷還信任,那就押送張熙進京;否則,依舊造反殺進京師,滅清複明。甚至有的說得更玄乎,說朱三太子從呂宋國啟程迴國了,他將主持討清複明大計……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謠言像一股瘟疫,在茶樓酒肆秦閣楚館中漫延開來,鬧得人心惶惶,雞犬不寧。
這些謠言,並非完全是空穴來風。其實張熙在去西寧之前,他就到過京城。而且與三阿哥弘時,有過一次非常偶然的接觸。他來北京本來是看望老師曾靜的一個親戚曠師爺的,順便打探京城情況。
臨離開湖南時,曾靜把他新校刻出來的《知新錄》《知幾錄》送給張熙這個得意弟子,說道:
“你拿去讀讀――曠士臣在京城輔佐三阿哥弘時,走的是趙高毀秦之路,我學的是張良,走義兵揭竿,天下景從的路,其行不一其心無二,如此而已。”
張熙接過書,貪婪地看著,曾靜拈須長歎道:
“大清氣數將盡,已顯出了天意。凡將亡國之時,必定要出荒淫暴虐之君。你來瞧瞧這個雍正,篡皇位,屠兄弟,逼母後,殺功臣,無所不用其極。自登基以來,栽培重用李衛、田文鏡、鄂爾泰這樣的酪吏,而對楊名時、孫嘉淦這類敢言清官正臣,百般打擊壓製。鄉間士紳要一體完糧應差,小民百姓卻又被逼背井離鄉墾荒。他自己錦衣玉食,美女如雲,還要聚斂天下錢財,無分貴賤良莠一網打盡,對文人學士更恨不能斬盡殺絕!縱觀曆史,橫看民心,他不是暴君抑或還有誰?”
曾靜吧了幾口水煙,把煙鼓裏的水搗鼓得嗬羅嗬羅響著,深謀遠慮地說道: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要成大事,必得文武結合,要聯絡丘八一同反了才成。西寧嶽鍾麒是抗擊異族名將嶽飛的後裔,血液裏自然還流著叛逆扶正的綿綿溫熱。年羹堯是他的老上司,又是前任,功勳卓著,卻被雍正貶為庶民,羞辱賜死,嶽鍾麒能無疑無懼乎?”
“師傅所說,學生明白了!”張熙振奮昂揚地說,“讓弟子去北京見過曠師爺後,去西寧遊說嶽鍾麒將軍舉義旗反清複明!”
“你小小年紀,倒有誌氣。”
“獨夫民賊雍正,已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學生這樣做,也隻是為實現師傅的教誨和理想,替天行道。”
“你這一去,猶如荊軻西行,兇多吉少。”曾靜說到此已臉色潮紅,用親切的目光瞅著張熙道,“老夫已經老了,什麽都置之度外。你可是上有老母,下有弟妹,你,你得自己想清楚。”
張熙就是懷著這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悲壯心情,踏上征程,先來到北京的。當時北京城裏也正是大興文案,誅殺無辜,人心惶惶,謠言四起的時候。背後對雍正的咒罵,譏謗猶勝於民間。
張熙二十幾歲,雖飽讀聖賢之書,但畢竟生長於湖南農村,第一次出遠門。他來到北京,好不容易打聽到師傅的親戚曠師爺所在的三阿哥弘時的王府,懵懵懂懂必恭必敬把名剌兒遞了進去,老半天也不見門官迴話。眼看到太陽西沉的申酉時分,肚子餓得咕咕叫,還沒有音訊,正在焦躁,卻見一乘四抬大轎吱嘎吱嘎作響了落轎。從轎裏走出來的正好是他要找的曠師爺。
張熙將曾靜的親筆書信呈上,曠師爺一見,打量著張熙,點頭說道:
“好,好,曾靜兄還好嗎?”
“很好。”張熙說,“老師特地要學生來京拜望曠先生的,還給先生帶來了湖南土產。”
“多禮了,這個曾靜!”
曠士臣把張熙領進三阿哥王府,用好酒好菜招待,自不必待言。
曠士臣住在王府正院廂房,吃過飯,張熙正與曠師傅一邊喝茶一邊談論家長裏短。這時,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懶懶散散走了進來。大大咧咧叫了聲:
“師傅,來客啦!”便兀自坐了首位。
曠士臣立時躬身道:
“不知三王爺來此,怠慢了!快快上茶。”待丫環上過茶,他才給三王爺介紹說,“這是我湖南來的親戚的學生張熙,也是一名應試舉子,他卻錯過了考期。”
曠師爺隨機應變向三阿哥弘時如此介紹,張熙立即欠身向弘時請安。
弘時見張熙坐在那兒局促不安,便放鬆了臉笑道:
“隨便些,不要拘謹。我多時沒出京了,倒很想找外地來的人聊聊。”
“王爺,”張熙這個一心想做荊軻的年輕人,乍然來到這天璜貴胄鍾鳴鼎食之家,但見寶瓶異鼎文窗書架,眼前人物一個個文繡款款儀威堂堂,就是廊下立的三等丫環小廝,也都遍體羅綺顯出華貴,這一切仿佛是一種無形壓力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一刹那,此行義薄雲天的重任鼓舞了他的壯誌,他抬起頭說,“你沒去過外省,可知現在外地早已鬧得雞犬不寧了啊!”
“此話怎講?”
“外間……此時正是地藏菩薩生日,是女人們過的節日,三鄉四野有燒酬願香的,送寄庫的,點肉身燈報娘恩的……豈不忙得雞飛狗跳,哪還有寧日?”
曠士臣開始為外鄉小子一句話驚得目瞪口呆,接著又對曾靜這位學生奇峰突起、峰迴路轉的口才讚歎不已。弘時卻不滿意地笑說道:
“我要聽的是民間口碑,對大事有什麽議論。比如說年羹堯、隆科多、李衛這些人,還有我和寶親王,死了的阿其那、塞思黑什麽的,外間有些什麽看法?”
“在下還沒聽到說爺和寶親王閑話的,倒是說――”張熙蹙眉思索,已聽出這位三阿哥有點不安份的想法,是想跟弘曆爭儲位,還是想亂中奪位,他還判斷不明。他因此借風點火地道,“這都是一路上聽來的,既然王爺想聽,恕在下冒昧,姑妄言之了。有的說康熙爺怎麽宴駕,隆科多怎麽矯詔,大將軍王允禵奔喪迴京,兄弟兩如何在慈寧宮吵架,太後怎麽相勸。還有人有鼻子有眼地說,皇帝對太後說:‘太後不可自輕自賤’,氣得太後一頭碰死在龍柱上。還說皇上為什麽要殺年羹堯……”
張熙猛下膽子,大河泄水般說了下來,見弘時聽得張大了嘴巴津津有味,遂毫無顧忌地說,雍正囚死隆科多是怕他泄露“天機”;八爺九爺十爺“見皇上不孝,也就不忠了”,雍正又如何把親骨肉打入天牢,還給他們取名“豬”、“狗”,兄弟成了“阿其那”、“塞思黑”,他自己又是什麽呢?不都是康熙和後妃們生的麽?末了又說起嶽鍾麒,張熙頓了一下,沉吟道:
“外間傳言嶽大將軍怕走年羹堯的老路,在四川屯兵養威自重,朝廷疑他造反,他也懷疑朝廷疑他要造反,所以,所以……這是不久前聽人說的,真的假的在下也分辨不清,隻能作壁上觀。您反正隻要聽,所以,所以一並稟告三爺……”
弘時一直沒有插話,聽得十分專注。至此笑道:
“我也隻是聽聽而已,嘴巴生在人家身上,砍頭就能封住天下嘴巴?嶽鍾麒那兒還有什麽消息?”
“這倒不多,卻也新鮮:說皇上幾次下詔叫嶽大將軍進京述事,嶽大將軍怕奪了他的兵權,稱病不敢來。悄地裏招兵買馬,天府之地的黃豆都漲了價。”
“沒有了?”見張熙停了嘴,弘時問。
“沒有了。”
“好,師傅,打擾了。”弘時站起身,伸了個懶腰,打了個長長的哈欠,走了。
出門時丟下一句話:
“你們再慢慢聊吧!”
張熙在北京盤桓了幾日,弘時聽說他要去西寧拜見嶽鍾麒,也不知出於什麽目的,送給他盤纏紋銀一百兩,要他代向嶽大將軍問好。
離了京城,張熙單人獨馬――曠師爺送給他一匹口外高頭駿馬,曉行夜宿,迤邐經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四省,行程兩千多裏,終於進入青海高原。於雍正七年夏四月底到達西寧軍營。
由於連年戰火,西寧早已成了一座空城。打從康熙末年撫遠大將軍允禵攻打西藏叛軍,多半居民已經內遷。年羹堯設空城誘羅卜藏丹增來戰,逼著城內百姓在城外當“誘餌”,又死了一批,逃了一批,城裏隻剩下些喇嘛寺和中原來此作茶葉販馬生意的商人了。
張熙來到西寧城內,找一家夥鋪,在大炕上與販夫走卒擠著睡了一夜。實在是一身太髒了,花去二兩銀子買了一桶水,痛痛快快洗了個熱水澡。換了一身幹淨衣服,打問清楚嶽大將軍行轅在城西,他便一聲不吭懷揣曾靜的親筆書信,悲壯滿懷地直往大營走來。
來到轅門處,向守門的戈什哈投下名剌。
嶽鍾麒聽戈什哈說湖南有人專門來給他投書,吩咐傳客人進來。戈什哈將張熙領進高大威嚴的簽押房,見正中一張公案桌放著紙筆墨硯等物,貼牆一條長桌上堆滿文牘信劄,北麵一條大炕,鋪著虎皮褥子,上麵安個炕桌。但見炕桌旁端坐著五短身材的一中年漢子,著九蟒五爪袍外套仙鶴補子,腳蹬齊膝高腰牛皮靴子。那紅黑閃光的臉膛上,兩撇臥蠶眉,一雙小眼睛炯炯有神,張熙心想,這無疑就是當朝第一名將嶽鍾麒了。
嶽鍾麒正在低頭看文牘信劄,旁邊站著個師爺模樣的老頭。戈什哈通報過一聲便走了,嶽鍾麒這才慢慢抬起頭來,看了一眼兀立著的張熙,笑道:
“你就是張熙?好相貌,英俊男兒,千裏迢迢從湖南來到西寧軍營下書,真不容易!”
“嶽大將軍大安!”張熙終於見到了所要見的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他像古代義士雙手抱拳跪了下去,慷慨激昂地道,“小人乃湖南生員張熙,奉老師石介叟之命,有機密要事麵稟大將軍!”
“不是說投書送信來的麽?”
“嗯――”張熙看看立在一旁泥塑木雕的師爺,稍一猶豫,還是撩開衣袍,“嘶”一聲撕個口子,小心翼翼抽出師傅曾靜的信,雙手呈了過去,說道,“這是學生師傅寫給大將軍的親筆信,請過目。”
師爺接過信,遞呈嶽鍾麒。大將軍端詳了一眼信封,隨口說了聲:“一筆好字!”信手抽出信箋,第一眼便嚇得身子一抖:
湘水石介叟頓首拜上宋鵬舉元帥武穆
少保之後東美將軍麾下
嶽鍾麒看了張熙一眼,接著默讀信件。那信寫得文情並茂迴腸蕩氣,文字雖長卻又讓人不得不看下去。從嶽飛抗金,笑談渴飲匈奴血,到踏破賀蘭山缺的英雄壯舉;從風波亭之遺恨,說到曆代勳臣因主犯忌落得個身死家亡的慘禍……嶽鍾麒看得心跳手顫,腦袋脹得穀籮大,徒然間這位從未謀麵的曾靜老夫子,筆鋒一轉:
夫昔日之“金”即為女真之族,狼狽蹂躪中原
而後遁逃長白山興安嶺改稱曰“滿”者。是滿
之祖為君祖之仇,乃少保之子孫有如東美者反
為仇之臣!此豈以為孝?彼蠻夷之族,豺狼之
心,蛇蠍之性,雖竊有神器,實乃國之難劫。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若諸夏之亡也,是以此獠非
但非君,且為吾諸夏之仇也。以仇為君而事之
,豈得為忠?昔年羹堯助紂為虐,殺良報功,
竊得勳名無雙,此固彼之不仁也,然一言不合
於中朝,身死而無聞。將軍以彼為法,豈得與
仁與智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將軍乃戀棧於
偽朝,苟延於危疑之間,擁兵處兇險之地,將
軍之危危若朝露!君知之否?五百年有王者興
,自建炎年至今,恰巳適其數,君以忠良之後
,英姿天表,懷億萬兆華夏兒女同愾之仇,高
張義幟複我漢家衣裳,則鼙鼓一鳴天下皆起
,十萬熊虎之士不出三秦,陸沉百年之中原可
以複蘇矣!
石介叟疾首椎心痛陳
嶽鍾麒看完信已是大汗淋漓,兩腿哆嗦,抬起頭來緊緊瞅住張熙說道:
“這確是一封性命攸關的信,一輩子能看到這樣一封信也不枉為人了。隻是你師傅石介叟,究竟何方人氏?家住湖南何地?真名實姓若何?”
“我師傅,”張熙抬起頭迴答道,“乃前明尊王攘夷大學者、著作等身的浙江呂留良大師的弟子曾靜,家住湖南永興縣城,以講學著述為己任。”
“哦?呂晚村,是個著述家。”嶽鍾麒蹙額沉思了一會兒,對旁邊的師爺瞥了一眼道,“你把遠道而來的客人送到後帳去暫歇,好好招待,可別出差錯。”
老夫子領著張熙一出簽押房,嶽大將軍從大炕上蹦了下來,仿佛激怒的野獸般搓著雙手在那兒兜著圈兒,自言自語嘀嘀咕咕地道:
“這個湖南娃娃,真是不要命了,他居然敢來勸我嶽鍾麒造反!如今軍事旁午,忙得四腳朝天,他還要把禍水引來西寧,給我添亂……朝廷正有人要把屎盆子扣到軍爺頭上,他還來給人話柄……”
嶽鍾麒終於有了個頭緒,這時師爺與兩名副將一道走了進來,嶽大將軍突然大聲喊:
“你們快去把湖南娃娃拿下!”
“大帥?”師爺盯著嶽鍾麒突然變下來的臉色。
“把那個叫張熙的小子大枷拷起,解送北京刑部大牢,”嶽鍾麒轉對兩名副將,斬釘截鐵地道,“這是什麽朝代!都雍正七年了,雍正爺辦的文案還少嗎?殺的文人還少嗎?居然還有浙江的呂留良,湖南的曾靜,想靠刻印幾本破書,喚起民眾,煽惑兵將起來造反!康熙朝時,朱三太子在京城與三藩吳三桂裏應外合,都沒反得了清複得了明,居然還有人來送死。”
兩位副將開始有點莫名其妙,及至看過曾靜那封洋洋灑灑的策反信,額上都驚出了汗。他們自然讚成主帥的決斷,將策反信、送信人和奏折,急送朝廷,也免得惹火燒身殃及池魚。
這就是曾靜、張熙一案的來由。
曾靜、張熙一案既出,立時震動京華,鬧得朝廷內外沸沸揚揚,仿佛戳了馬蜂窩。
在暢春園澹寧宮,張廷玉剛把嶽鍾麒的奏折和曾靜的策反信給雍正看時的雷霆震怒,急風暴雨的摔杯子盤子碟子的狂暴之態已經過去。太監宮女還在收拾地上破碎案上渣滓的時候,張廷玉就已令各方宣人去了。這陣,雍正沒有坐東暖閣,卻迎門坐在正殿的須彌座上。一廂坐著方苞、張廷玉、朱軾、鄂爾泰,另一邊坐著允祉、允祿、允禮和四阿哥弘曆。
三阿哥弘時匆匆趕了來,卻是到得最晚的一個了。他心裏蹦蹦跳像打著一麵小鼓。自從聽說張熙去西寧策反嶽鍾麒被拿獲,曾靜、張熙案子一出,他就渾身不自在。他是皇族裏唯一知道張熙要去西寧的人,而且還資助過他盤纏,他隻說去拜見大將軍,並沒說去策反呀!要是引火燒身可就麻煩大了。
好象議的並不是曾、張一案,說的倒是李紱、謝世濟和陸生楠一類朋黨之事。皇上已經說了許久,這時張廷玉接過話頭道:
“李紱、謝世濟他們已經是籠中之鳥,部議定罪後再參酌也可。眼下有兩件大事是不能不抓緊辦的:嶽鍾麒十萬大軍在西寧,去冬甘陝大雪,糧草都是從四川運上去的,每運一斤糧要耗損十七斤,四川的庫底兒都掏空了。這一來,得趕緊為四川調撥春荒用糧和種子。隻要萬歲有旨,這些事奴才們都能辦好。另一件就是曾靜的案子,是極要緊的,得趕緊把人押來北京,交刑部審理。在湖南審,京師謠言太多,六部裏都無心辦差了。可否請皇上下詔,限期押來,邸報一登,人心自安。”
“嗯,很好,調糧之事著戶部去辦。”雍正對曾靜、張熙一案突然有了新的想法,喝了一口茶緩緩言道,“就依張廷玉的意見,曾靜張熙一案,可以編刻邸報,就說已破獲謀逆案,人贓諸獲。不過這案子不能交給刑部審理,也不交大理寺。刑部專審李紱一案。”
“阿瑪擔心刑部人手不夠,可從各部暫調些人。”寶親王弘曆插言說,“放在湖南審多有不便。”
“湖南隻是初審,”雍正說,“為的怕案犯人多聞風逃逸。初審了結,當然要調京。不過這次朕要親自審理,由軍機處調度,不交刑部也不交大理寺。待審結之後,再交部議處定罪,頒示天下。”
眾人一聽,都默不作聲,又都在心裏犯嘀咕:曆朝曆代,哪有皇帝審訊案犯的呢?雍正皇帝卻要坐明堂親審禦案了。而且案犯是兩個名不見經傳的文人學子。弘曆越想越匪夷所思,但他是個十分持重的人,心想待聽清父皇的真意後再說。
弘時卻是火燒烏龜生怕阿瑪親審,審出他與張熙有過的關係,遂急急忙忙進諫道:
“皇上乃萬乘之尊,去親審兩個荒野草民,實實無此必要。兒臣望父皇三思。”
“此乃千古奇案,皇上親審最好不過!”允祿倒覺得新鮮,笑道,“臣弟也得目睹天子坐堂的風采。那鳥信中,曾靜說他是受呂留良《春秋大義》萌生反叛之心,臣弟之意,也當將呂留良一並拿問!”
“你這是馬後炮了,”雍正淡淡一笑,“現在再去捉拿呂留良,豈不遲了?其實呂留良的反書逆文,早在朕視野之中。逆書已查到了原版,呂家幾十口,編、刻、印、發的一應人等,已在江浙兩省捉拿數百人。這都是李衛眼明心亮,雷厲風行。”
雍正喝了一口茶,提高聲音道:
“呂留良埋藏很深。他是前明某王府遺少,說他忠於前朝,明亡,他沒殉節,卻來考了我朝秀才。既已失節,沐浴了我朝聖化,他卻又不安分守紀,編寫逆書肆意搗毀我天朝聖明,還到處煽風點火招降納叛集結了一批文痞學閥,妄想篡奪大清江山。這邊他的信徒曾靜煽惑嶽鍾麒兵將起來造反,山東那邊,他還有個學生嚴鴻逵,急報剛剛收到。這姓嚴的在日記中對我大清朝肆意漫罵。朕以為曾靜、張熙隻是愚昧無知受人蒙蔽,真正的元兇首惡,是浙江那個‘東海夫子’呂留良,還有那個嚴鴻逵,他是呂留良的得意門生。日記說海拉地震,毀傷滿人四千,場麵‘壯觀’,熱河活活泛濫,淹死滿人二萬,竟作詩吟唱。”
接著,他吟了嚴鴻逵一首反詩中的兩句:
洪水亦知解人意,
天豈不知天當知!
“你們聽到了吧!”雍正突然拍案而起,“其幸災樂禍居心叵測以達其極!不知我滿人有哪點招惹他處,這般的惡毒囂張氣焰!”
雍正甩一甩手裏那一疊湖南、青海、浙江和山東的飛奏密折,越說越氣,“啪”地一拳擂在桌案上,瞪著血紅的眼珠道:
“喪心病狂以至於此!曾靜不過是受呂留良《春秋大義》萌生反叛之心,受了呂氏學說的盅惑和教唆,論心猶有可恕。惟呂留良嚴鴻逵蠱惑人心惟恐天下不亂,雖首犯已死,但從犯和親族不可饒!傳旨!”
方苞、張廷玉、朱軾、鄂爾泰幾位上書房大臣立即離坐,伏地應諾:
“臣,接旨!”
“著浙江巡撫立即拘押呂氏全族,著山東巡撫拘押嚴鴻逵全族,聽候旨意處置!”
幾個大臣你望著我,我望著你,竟沒有一人敢聲言接旨。雍正手上幾份奏折都是特急飛遞進來的,幾個大臣還沒見過,但覺得曾靜、張熙畢竟是正犯,現在把此二人撇開卻把矛頭對準已經死了的呂留良、嚴鴻逵,已是大惑不解。朱軾猛然想起康熙年間,他曾推薦嚴鴻逵進國史館修纂《明史》,腦袋瓜一下脹大了。他正欲開口,弘曆、弘時兄弟搶先開口了,都認為曾靜、張熙是造逆主兇,應淩遲處死,而對已死的呂留良、嚴鴻逵應另案處置。
允祉、允祿也都對雍正右袒曾靜的話不以為然,允祉骨碌著眼一笑道:
“曾靜張熙通同謀反,誘騙國家大臣作逆謀亂,臣以為斷無可恕之理。至於呂留良嚴鴻逵已經死了多年,一夥前明遺孑,說一些抵毀本朝的怪話,也是司空見慣,把他們的書搜集銷毀也就是了。”
“老三你的見識短淺!”雍正對允祉越來越不滿,他飽讀聖賢之書,在兄弟爭鬥朝廷維艱時,他不僅不幫一把反有看笑話之意,他一把堵住口道,“你是飽讀了書的,少正卯幾時曾唆使人叛魯來著?孔子為相,七天就誅了他。他的罪是五條,孔子說五罪隻須犯一條,就‘不得免於君子之誅’。呂留良的罪大過少正卯,他的門生至今還在著書立說煽惑民心,有的密謀策劃造反作亂,豈可毀版禁書草草了事?曾靜張熙自然有應得之罪,但他們是受人盅惑而不自知,造下這彌天之罪,愚夫草民也不無可憫。”
雍正離座,將幾份抄謄好的信件副本遞給弘時,要他分發眾人。待各人都在看信時,他款款言道:
“你們看一下曾靜給嶽鍾麒的信吧,朕被列了十大罪狀。京師朝野傳聞的謠言,這是其集大成者。”
張廷玉接過一看,目光嚇得一跳。罪名共列十條:謀父、逼母、弑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誅忠、任佞――如此惡毒的毀謗,雍正為什麽還要寬恕呢?是想顯示他並不“刻薄”,給世人留下“寬厚仁慈”、“光明正大,無事不可對天下”的印象嗎?此外,還可借機發泄一下對那些造謠中傷者的憤恨,借審曾靜痛快淋漓地加以反駁以昭示國人,以其重新樹立皇帝的好形象嗎?
機敏過人的張廷玉想到這裏,倒覺得雍正這樣處置曾靜一案,做的是對的了。
兩個皇子,其他親王、大臣,看了信都呆了。惟有三王爺允祉,嘴角露出一絲兒不易覺察的竊笑。
雍正掃視眾人良久,獰笑著說:
“如若就事論罪,曾靜二人剁成肉泥也難平朕怒。但朕的秉性,‘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所以朕不把這信看作是誹謗,隻當是狗吠豬叫!你們聽到豬狗嚎叫,肯生它的氣,值得計較嗎?這是天降奇人奇事,對此等怪物,朕也必特殊料理,你們瞧著就是。”
雍正說到了這個份兒上,眾人都不好開口了。
那“特殊料理”果真厲害!
待曾靜、張熙押解到京以後,臨時關押在暢春園附近一個寺廟裏。這種關押跟軟禁差不多,寺廟外麵禦林軍層層設防,麻雀也飛不出去。但曾、張二人在廟內卻相當自由,且吃得很好,根本不象坐大牢,挨地獄般的苦難。在廟裏苦等了兩天,師生二人已是完全絕望,作好了隨時去死的準備。
人到臨死時,也真怪,原來想想神聖激動的反清複明崇高理想,現在變得一錢不值。人都死了,管它是清,還是明?何況,大清皇帝、大明皇帝,不都是皇帝嗎?皇帝自古以來都是家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把庶民百姓當作奴隸、牲口,他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玩盡天下女人,享盡天下山珍海味,穿盡天下綾羅綢緞;皇帝以下的大批臣子疆吏,不過是皇家豢養的奴才、打手,他們管理敲詐盤剝的對象都是普通老百姓。你管他姓清,姓明,由哪個畜生來當皇帝呢!
這麽一想,曾靜老夫子和要做荊軻的張熙,全都心平氣和的了。那天張廷玉和鄂爾泰把他二人領進暢春園澹寧宮,李德全一聲唱諾,把曾、張二人嚇得尿濕了褲子,跪在地上顫顫禁禁結結巴巴話不成句地道:
“皇,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雍正坐了下來,貓戲老鼠般盯著跪在地上的二人,鬆下臉來,像接見臣工般不燥不火說道:
“你就是曾靜?”
“罪民就是曾靜,”曾靜把頭磕得如雞啄米,也不敢偷覷皇帝一眼,“草民康熙二十七年秀才,康熙四十三年中舉,此後連續十多年進京會試名落孫山。功名心冥滅,在湘南山區講學授徒,受呂留良《春秋大義》盅惑萌生反叛之心,落下如此大罪……嘿呀皇上,草民當年寒窗苦讀做夢都想奪取功名,金殿臚傳一睹聖顏……數十年功夫沒有辦到,卻不料今日有幸麵靚皇帝,曾靜……曾靜我死而無怨了,無怨了……”
曾靜說罷,竟嚎啕大哭,涕淚橫流,大膽抬頭望著雍正這個傳說中殘暴的皇帝。
雍正見狀,內心由厭惡到同情,再到平和,欣慰,他笑微微地抬抬手說:
“你們都站起來說話。”
“罪民不敢!”曾靜和張熙連連磕頭,互望一眼,不知今天怎麽了。原以為上了明堂一定皮開肉綻,現在皇帝卻讓他們站著迴話。
張廷玉上前一步道:
“萬歲恩準你們站立,你們就起來呀!”
二人磕頭起身,雍正緩緩言道:
“你們二人,受呂留良尊主攘夷反動學說的影響,受前明遺老遺少散布的謠言盅惑,聯絡朝廷大臣謀逆,犯下了滔天大罪,要殺要剮,都隻是朕一句話……”
“死有餘辜,死有餘辜……”
“可是,朕偏偏不叫你們死!”雍正喝了一口熱**,自我玩味地接著道,“朕要你們在廟裏呆著,給朕寫文章寫書,把你們給嶽鍾麒信裏列舉的朕十大罪狀,一條條顛倒過來。在世人麵前說個清清白白,然後把你們放迴家去,賞你們一些銀錢,讓你們好好活著,看著朕的天下越來越鞏固,朕的聖名光彩奪目。”
“罪民寫,迴去就寫……”曾靜和張熙互望一眼,早已感動得涕淚交流。
“那好,你們走吧!”
等曾、張二人在侍衛帶領下離開,雍正轉對張廷玉、鄂爾泰說道:
“你們派一名章京去監視二人,寫好一篇,送朕禦覽一篇,邸報印發一篇。要他們自己潑的髒水自己來洗涮,這比讓別人來洗省力得多。”頓了好一陣,又道,“傳旨浙江巡撫,呂留良開棺戮屍,其子呂毅中梟首棄市,九族之內全部眷屬發往黑龍江充軍。命山東巡撫拘押嚴鴻逵九代全族,依此辦理。”
“紮!臣領旨!”
“你們迴吧,朕乏了。”
雍正帝鞭屍呂留良
雍正七年五月下旬,年近花甲的張廷玉正在軍機房入值,忽地打開一份來自西寧撫遠大將軍嶽鍾麒的八百裏緊急軍報,不看不打緊,一看嚇得他渾身哆嗦,差一點栽倒在文案上。他像得了狂魘症似地連連搖頭,嘴裏咕咕噥噥地自言自語:
“荒唐!荒唐……又要大興文獄,又要大殺一批文人學士了!嘿,一個小小秀才,怎麽敢千裏迢迢,在光天化日之下,去策動一位大將軍倒戈造反呢?還有那個湖南的什麽大學問家曾靜,這不是明明送肉上砧板,還搞什麽反清複明的勾當呢?”
原來,這是嶽鍾麒舉報湖南學人曾靜,派遣弟子張熙從湖南不遠數千裏趕到西寧軍營,妄圖策動嶽帥起兵反清複明的奏章。
現在張熙已押在西寧軍營,不日將押解京城。張廷玉看過這份急奏,好半天也平靜不下來。因為自從西寧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落馬慘遭誅殺,除牽連隆科多伏法禁死,還接二連三牽扯出好幾宗文案,早已弄得朝野一日三驚,人心惶惶。
先是有一個浙江文人汪景祺,在年羹堯軍營作幕僚時,寫了一部《西征隨筆》,其中既有給年羹堯歌功頌德的屁奏章表報,又有譏諷朝廷的大逆不道的文字。年羹堯賜死以後,汪景祺被抓了來,擬叛逆罪斬立決,妻妾家人被充發黑龍江受流刑。
接著,又查出汪景祺曾受年羹堯指使,與蔡懷璽等人密謀營救囚困在遵化守陵的十四阿哥允禵的大案。兩案並為謀逆大罪,株連極廣。
緊接著,從西寧軍中,又查出錢名世和陳邦彥、陳邦直“二陳”寫贈年羹堯的詩。這是二陳和年羹堯詩,除了吹捧年羹堯,也還有稱頌“帝德如天被化外”,“堯天舜地封名將”之句。
與三阿哥弘時交好的毓慶宮皇子侍講、京都名士錢名世卻不同,皇恩帝寵一概不提,通篇都是吹捧年羹堯和十四阿哥允禵的詩詞。如:
分陝旌旗周如伯,
從天鼓角漢將軍。
鍾鼎名勒山河誓,
番藏宜刊第二碑。
吏刑二部和都察院專管磨勘的幾個“魔頭”,查明錢名世、二陳之案,具折奏上,雍正當時一來身子不適,二來又聽了許多閑話,正無從發泄,便草草批了“卑鄙無恥殊堪痛恨”八個字,交部議處。
當時三阿哥弘時想保師傅錢名世,他去找掌管刑部的王爺允祿。允祿道:
“這份折子,是先批到了我這裏;我一時顧不上,請他們轉到軍機處去了,請衡臣相公照發迴部。裏頭說的什麽,我還不知道。”
張廷玉也深知弘時與錢名世的關係,他拿到部議奏章後,找過幾迴主持鬆韻軒政務的四阿哥弘曆。弘曆看過部議奏折,從容說道:
“部議都按‘從逆’定罪,按《大清律》謀逆不分首從,一概是淩遲處死!這似乎太重了。幾個讀書人,又沒有謀反實跡,幹嘛下這麽重的辣手?”
弘曆也未請旨,就駁了部議,叫他們重擬。後來又擬成斬立決,寶親王還是覺得太重,改成絞立決呈送皇上。弘曆還對雍正說,眼下京師謠言惑眾,不如從輕發落,堵一堵那些小人的嘴。當時張廷玉和十六爺允祿在場,雍正說,謠言說我刻薄,我才不在乎呢,要堵謠言隻有殺,殺掉這些無君無父之徒,謠言不改自滅。
張廷玉和允祿連連勸諫,雍正的臉色才鬆弛下來,說了聲“再等等看吧”,不了了之。
這一等,等出了雍正關於錢名世“名教罪人”的著名朱批,使錢名世欲死不能,欲活無顏,受盡了文人學士最難忍受的人格侮辱。
那是在刑部幾駁幾議的奏折的“敬空”裏,一筆鮮血淋漓的朱砂草書,寫著雍正的“憤怒”:
部議擬罪不當。若依“從逆”之罪,錢名世豈得僅
以“絞立決”草草處置?錢名世實文人敗類之尤,
名教罪人之首也。朕在藩邸,其劣跡即稍有聞之。
前奉大行皇帝禦批,錢名世於修纂明史,將萬斯同
數篇傳稿攘為已有,為高士奇所覺,恬然無恥毫不
在意,著降兩級逐迴原班。此聖祖已早查此人奸佞
之心矣!朕素以為不過文人無行,偶有貪念而已,
乃以翰林清望之官,置君父於莫如,奉迎跋扈奸惡
之邊將,朕實不知其所讀何書,所養何性。實名教
之罪人,文士之匪類也!曷足以汙朕之刀斧?彼既
以文詞諂媚奸惡,為名教所不容,朕即以文詞為國
法,賜以“名教罪人”四字匾額,示人臣之炯戒。
至若陳邦彥、陳邦直,吠聲之犬耳,革職迴籍可也,
欽此!
張廷玉看過朱批,一股冷氣直透腳底。“名教罪人”的匾額太重太重――士可殺不可侮,雍正對錢名世之流的文人恨到極處了。堂堂江南才子,武進書香世家,兩榜進士名列一甲二名的“探花郎”,要在自己祖宅門前,高懸一塊“名教罪人”的匾額,不但辱沒祖宗,本人無臉做人,就是子子孫孫都會抬不起頭。受此奇恥大辱,換了誰都寧肯去菜市口挨上一刀痛快!
殺了汪景祺,辱了錢名世,雍正對文人恨到了極處,對下麵報來的文案也就特別敏感而多疑。
江西主考查嗣廷在鄉試時,出的題目是“維民所止”四個字,這是《大學》裏的一句話。有人望文生義添油加醋,硬說考題“維”與“止”二字之意,就是砍了“雍正”的頭。一份誣陷折子遞了上來,雍正一看那還了得,定了查嗣廷“存心忤逆”之罪,立即押解京城,打入死牢。查嗣廷有口難辯,含冤負屈,在大牢裏氣憤而亡。
雍正還不肯放手,將他戮屍示眾,長子梟首棄市,其餘家屬充軍邊陲。
另有一致仕禦史謝世濟,在家閑居無事,注釋《大學》籍作消遣。不料又有大臣參奏,說他謗毀程、朱,怨恨朝廷。雍正不由分說,將他發往新疆軍台效力。後來也死在邊陲,未能生還。
一時間,朝廷內外,凡是戴著頂烏紗的百官,無不栗栗危懼,做一天和尚撞天鍾,能得一日平安無事,就要相互彈冠慶賀了。
張廷玉想到這裏,手中拿著的西寧嶽鍾麒的奏折,便如一團火揣在懷裏。他急令軍機處章京備車,趕往暢春園晉見雍正。
斯時,北京城裏謠言四起。有的說曾靜在湖南已聚兵十萬,專派弟子張熙從湖南不遠數千裏趕到西寧軍營,聯絡嶽飛的二十一代孫嶽鍾麒在西寧起兵,南路、西路互為犄角進攻中原,直取北京。還有的說嶽鍾麒的奏折是試探性的,如果朝廷還信任,那就押送張熙進京;否則,依舊造反殺進京師,滅清複明。甚至有的說得更玄乎,說朱三太子從呂宋國啟程迴國了,他將主持討清複明大計……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謠言像一股瘟疫,在茶樓酒肆秦閣楚館中漫延開來,鬧得人心惶惶,雞犬不寧。
這些謠言,並非完全是空穴來風。其實張熙在去西寧之前,他就到過京城。而且與三阿哥弘時,有過一次非常偶然的接觸。他來北京本來是看望老師曾靜的一個親戚曠師爺的,順便打探京城情況。
臨離開湖南時,曾靜把他新校刻出來的《知新錄》《知幾錄》送給張熙這個得意弟子,說道:
“你拿去讀讀――曠士臣在京城輔佐三阿哥弘時,走的是趙高毀秦之路,我學的是張良,走義兵揭竿,天下景從的路,其行不一其心無二,如此而已。”
張熙接過書,貪婪地看著,曾靜拈須長歎道:
“大清氣數將盡,已顯出了天意。凡將亡國之時,必定要出荒淫暴虐之君。你來瞧瞧這個雍正,篡皇位,屠兄弟,逼母後,殺功臣,無所不用其極。自登基以來,栽培重用李衛、田文鏡、鄂爾泰這樣的酪吏,而對楊名時、孫嘉淦這類敢言清官正臣,百般打擊壓製。鄉間士紳要一體完糧應差,小民百姓卻又被逼背井離鄉墾荒。他自己錦衣玉食,美女如雲,還要聚斂天下錢財,無分貴賤良莠一網打盡,對文人學士更恨不能斬盡殺絕!縱觀曆史,橫看民心,他不是暴君抑或還有誰?”
曾靜吧了幾口水煙,把煙鼓裏的水搗鼓得嗬羅嗬羅響著,深謀遠慮地說道: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要成大事,必得文武結合,要聯絡丘八一同反了才成。西寧嶽鍾麒是抗擊異族名將嶽飛的後裔,血液裏自然還流著叛逆扶正的綿綿溫熱。年羹堯是他的老上司,又是前任,功勳卓著,卻被雍正貶為庶民,羞辱賜死,嶽鍾麒能無疑無懼乎?”
“師傅所說,學生明白了!”張熙振奮昂揚地說,“讓弟子去北京見過曠師爺後,去西寧遊說嶽鍾麒將軍舉義旗反清複明!”
“你小小年紀,倒有誌氣。”
“獨夫民賊雍正,已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學生這樣做,也隻是為實現師傅的教誨和理想,替天行道。”
“你這一去,猶如荊軻西行,兇多吉少。”曾靜說到此已臉色潮紅,用親切的目光瞅著張熙道,“老夫已經老了,什麽都置之度外。你可是上有老母,下有弟妹,你,你得自己想清楚。”
張熙就是懷著這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悲壯心情,踏上征程,先來到北京的。當時北京城裏也正是大興文案,誅殺無辜,人心惶惶,謠言四起的時候。背後對雍正的咒罵,譏謗猶勝於民間。
張熙二十幾歲,雖飽讀聖賢之書,但畢竟生長於湖南農村,第一次出遠門。他來到北京,好不容易打聽到師傅的親戚曠師爺所在的三阿哥弘時的王府,懵懵懂懂必恭必敬把名剌兒遞了進去,老半天也不見門官迴話。眼看到太陽西沉的申酉時分,肚子餓得咕咕叫,還沒有音訊,正在焦躁,卻見一乘四抬大轎吱嘎吱嘎作響了落轎。從轎裏走出來的正好是他要找的曠師爺。
張熙將曾靜的親筆書信呈上,曠師爺一見,打量著張熙,點頭說道:
“好,好,曾靜兄還好嗎?”
“很好。”張熙說,“老師特地要學生來京拜望曠先生的,還給先生帶來了湖南土產。”
“多禮了,這個曾靜!”
曠士臣把張熙領進三阿哥王府,用好酒好菜招待,自不必待言。
曠士臣住在王府正院廂房,吃過飯,張熙正與曠師傅一邊喝茶一邊談論家長裏短。這時,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懶懶散散走了進來。大大咧咧叫了聲:
“師傅,來客啦!”便兀自坐了首位。
曠士臣立時躬身道:
“不知三王爺來此,怠慢了!快快上茶。”待丫環上過茶,他才給三王爺介紹說,“這是我湖南來的親戚的學生張熙,也是一名應試舉子,他卻錯過了考期。”
曠師爺隨機應變向三阿哥弘時如此介紹,張熙立即欠身向弘時請安。
弘時見張熙坐在那兒局促不安,便放鬆了臉笑道:
“隨便些,不要拘謹。我多時沒出京了,倒很想找外地來的人聊聊。”
“王爺,”張熙這個一心想做荊軻的年輕人,乍然來到這天璜貴胄鍾鳴鼎食之家,但見寶瓶異鼎文窗書架,眼前人物一個個文繡款款儀威堂堂,就是廊下立的三等丫環小廝,也都遍體羅綺顯出華貴,這一切仿佛是一種無形壓力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一刹那,此行義薄雲天的重任鼓舞了他的壯誌,他抬起頭說,“你沒去過外省,可知現在外地早已鬧得雞犬不寧了啊!”
“此話怎講?”
“外間……此時正是地藏菩薩生日,是女人們過的節日,三鄉四野有燒酬願香的,送寄庫的,點肉身燈報娘恩的……豈不忙得雞飛狗跳,哪還有寧日?”
曠士臣開始為外鄉小子一句話驚得目瞪口呆,接著又對曾靜這位學生奇峰突起、峰迴路轉的口才讚歎不已。弘時卻不滿意地笑說道:
“我要聽的是民間口碑,對大事有什麽議論。比如說年羹堯、隆科多、李衛這些人,還有我和寶親王,死了的阿其那、塞思黑什麽的,外間有些什麽看法?”
“在下還沒聽到說爺和寶親王閑話的,倒是說――”張熙蹙眉思索,已聽出這位三阿哥有點不安份的想法,是想跟弘曆爭儲位,還是想亂中奪位,他還判斷不明。他因此借風點火地道,“這都是一路上聽來的,既然王爺想聽,恕在下冒昧,姑妄言之了。有的說康熙爺怎麽宴駕,隆科多怎麽矯詔,大將軍王允禵奔喪迴京,兄弟兩如何在慈寧宮吵架,太後怎麽相勸。還有人有鼻子有眼地說,皇帝對太後說:‘太後不可自輕自賤’,氣得太後一頭碰死在龍柱上。還說皇上為什麽要殺年羹堯……”
張熙猛下膽子,大河泄水般說了下來,見弘時聽得張大了嘴巴津津有味,遂毫無顧忌地說,雍正囚死隆科多是怕他泄露“天機”;八爺九爺十爺“見皇上不孝,也就不忠了”,雍正又如何把親骨肉打入天牢,還給他們取名“豬”、“狗”,兄弟成了“阿其那”、“塞思黑”,他自己又是什麽呢?不都是康熙和後妃們生的麽?末了又說起嶽鍾麒,張熙頓了一下,沉吟道:
“外間傳言嶽大將軍怕走年羹堯的老路,在四川屯兵養威自重,朝廷疑他造反,他也懷疑朝廷疑他要造反,所以,所以……這是不久前聽人說的,真的假的在下也分辨不清,隻能作壁上觀。您反正隻要聽,所以,所以一並稟告三爺……”
弘時一直沒有插話,聽得十分專注。至此笑道:
“我也隻是聽聽而已,嘴巴生在人家身上,砍頭就能封住天下嘴巴?嶽鍾麒那兒還有什麽消息?”
“這倒不多,卻也新鮮:說皇上幾次下詔叫嶽大將軍進京述事,嶽大將軍怕奪了他的兵權,稱病不敢來。悄地裏招兵買馬,天府之地的黃豆都漲了價。”
“沒有了?”見張熙停了嘴,弘時問。
“沒有了。”
“好,師傅,打擾了。”弘時站起身,伸了個懶腰,打了個長長的哈欠,走了。
出門時丟下一句話:
“你們再慢慢聊吧!”
張熙在北京盤桓了幾日,弘時聽說他要去西寧拜見嶽鍾麒,也不知出於什麽目的,送給他盤纏紋銀一百兩,要他代向嶽大將軍問好。
離了京城,張熙單人獨馬――曠師爺送給他一匹口外高頭駿馬,曉行夜宿,迤邐經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四省,行程兩千多裏,終於進入青海高原。於雍正七年夏四月底到達西寧軍營。
由於連年戰火,西寧早已成了一座空城。打從康熙末年撫遠大將軍允禵攻打西藏叛軍,多半居民已經內遷。年羹堯設空城誘羅卜藏丹增來戰,逼著城內百姓在城外當“誘餌”,又死了一批,逃了一批,城裏隻剩下些喇嘛寺和中原來此作茶葉販馬生意的商人了。
張熙來到西寧城內,找一家夥鋪,在大炕上與販夫走卒擠著睡了一夜。實在是一身太髒了,花去二兩銀子買了一桶水,痛痛快快洗了個熱水澡。換了一身幹淨衣服,打問清楚嶽大將軍行轅在城西,他便一聲不吭懷揣曾靜的親筆書信,悲壯滿懷地直往大營走來。
來到轅門處,向守門的戈什哈投下名剌。
嶽鍾麒聽戈什哈說湖南有人專門來給他投書,吩咐傳客人進來。戈什哈將張熙領進高大威嚴的簽押房,見正中一張公案桌放著紙筆墨硯等物,貼牆一條長桌上堆滿文牘信劄,北麵一條大炕,鋪著虎皮褥子,上麵安個炕桌。但見炕桌旁端坐著五短身材的一中年漢子,著九蟒五爪袍外套仙鶴補子,腳蹬齊膝高腰牛皮靴子。那紅黑閃光的臉膛上,兩撇臥蠶眉,一雙小眼睛炯炯有神,張熙心想,這無疑就是當朝第一名將嶽鍾麒了。
嶽鍾麒正在低頭看文牘信劄,旁邊站著個師爺模樣的老頭。戈什哈通報過一聲便走了,嶽鍾麒這才慢慢抬起頭來,看了一眼兀立著的張熙,笑道:
“你就是張熙?好相貌,英俊男兒,千裏迢迢從湖南來到西寧軍營下書,真不容易!”
“嶽大將軍大安!”張熙終於見到了所要見的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他像古代義士雙手抱拳跪了下去,慷慨激昂地道,“小人乃湖南生員張熙,奉老師石介叟之命,有機密要事麵稟大將軍!”
“不是說投書送信來的麽?”
“嗯――”張熙看看立在一旁泥塑木雕的師爺,稍一猶豫,還是撩開衣袍,“嘶”一聲撕個口子,小心翼翼抽出師傅曾靜的信,雙手呈了過去,說道,“這是學生師傅寫給大將軍的親筆信,請過目。”
師爺接過信,遞呈嶽鍾麒。大將軍端詳了一眼信封,隨口說了聲:“一筆好字!”信手抽出信箋,第一眼便嚇得身子一抖:
湘水石介叟頓首拜上宋鵬舉元帥武穆
少保之後東美將軍麾下
嶽鍾麒看了張熙一眼,接著默讀信件。那信寫得文情並茂迴腸蕩氣,文字雖長卻又讓人不得不看下去。從嶽飛抗金,笑談渴飲匈奴血,到踏破賀蘭山缺的英雄壯舉;從風波亭之遺恨,說到曆代勳臣因主犯忌落得個身死家亡的慘禍……嶽鍾麒看得心跳手顫,腦袋脹得穀籮大,徒然間這位從未謀麵的曾靜老夫子,筆鋒一轉:
夫昔日之“金”即為女真之族,狼狽蹂躪中原
而後遁逃長白山興安嶺改稱曰“滿”者。是滿
之祖為君祖之仇,乃少保之子孫有如東美者反
為仇之臣!此豈以為孝?彼蠻夷之族,豺狼之
心,蛇蠍之性,雖竊有神器,實乃國之難劫。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若諸夏之亡也,是以此獠非
但非君,且為吾諸夏之仇也。以仇為君而事之
,豈得為忠?昔年羹堯助紂為虐,殺良報功,
竊得勳名無雙,此固彼之不仁也,然一言不合
於中朝,身死而無聞。將軍以彼為法,豈得與
仁與智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將軍乃戀棧於
偽朝,苟延於危疑之間,擁兵處兇險之地,將
軍之危危若朝露!君知之否?五百年有王者興
,自建炎年至今,恰巳適其數,君以忠良之後
,英姿天表,懷億萬兆華夏兒女同愾之仇,高
張義幟複我漢家衣裳,則鼙鼓一鳴天下皆起
,十萬熊虎之士不出三秦,陸沉百年之中原可
以複蘇矣!
石介叟疾首椎心痛陳
嶽鍾麒看完信已是大汗淋漓,兩腿哆嗦,抬起頭來緊緊瞅住張熙說道:
“這確是一封性命攸關的信,一輩子能看到這樣一封信也不枉為人了。隻是你師傅石介叟,究竟何方人氏?家住湖南何地?真名實姓若何?”
“我師傅,”張熙抬起頭迴答道,“乃前明尊王攘夷大學者、著作等身的浙江呂留良大師的弟子曾靜,家住湖南永興縣城,以講學著述為己任。”
“哦?呂晚村,是個著述家。”嶽鍾麒蹙額沉思了一會兒,對旁邊的師爺瞥了一眼道,“你把遠道而來的客人送到後帳去暫歇,好好招待,可別出差錯。”
老夫子領著張熙一出簽押房,嶽大將軍從大炕上蹦了下來,仿佛激怒的野獸般搓著雙手在那兒兜著圈兒,自言自語嘀嘀咕咕地道:
“這個湖南娃娃,真是不要命了,他居然敢來勸我嶽鍾麒造反!如今軍事旁午,忙得四腳朝天,他還要把禍水引來西寧,給我添亂……朝廷正有人要把屎盆子扣到軍爺頭上,他還來給人話柄……”
嶽鍾麒終於有了個頭緒,這時師爺與兩名副將一道走了進來,嶽大將軍突然大聲喊:
“你們快去把湖南娃娃拿下!”
“大帥?”師爺盯著嶽鍾麒突然變下來的臉色。
“把那個叫張熙的小子大枷拷起,解送北京刑部大牢,”嶽鍾麒轉對兩名副將,斬釘截鐵地道,“這是什麽朝代!都雍正七年了,雍正爺辦的文案還少嗎?殺的文人還少嗎?居然還有浙江的呂留良,湖南的曾靜,想靠刻印幾本破書,喚起民眾,煽惑兵將起來造反!康熙朝時,朱三太子在京城與三藩吳三桂裏應外合,都沒反得了清複得了明,居然還有人來送死。”
兩位副將開始有點莫名其妙,及至看過曾靜那封洋洋灑灑的策反信,額上都驚出了汗。他們自然讚成主帥的決斷,將策反信、送信人和奏折,急送朝廷,也免得惹火燒身殃及池魚。
這就是曾靜、張熙一案的來由。
曾靜、張熙一案既出,立時震動京華,鬧得朝廷內外沸沸揚揚,仿佛戳了馬蜂窩。
在暢春園澹寧宮,張廷玉剛把嶽鍾麒的奏折和曾靜的策反信給雍正看時的雷霆震怒,急風暴雨的摔杯子盤子碟子的狂暴之態已經過去。太監宮女還在收拾地上破碎案上渣滓的時候,張廷玉就已令各方宣人去了。這陣,雍正沒有坐東暖閣,卻迎門坐在正殿的須彌座上。一廂坐著方苞、張廷玉、朱軾、鄂爾泰,另一邊坐著允祉、允祿、允禮和四阿哥弘曆。
三阿哥弘時匆匆趕了來,卻是到得最晚的一個了。他心裏蹦蹦跳像打著一麵小鼓。自從聽說張熙去西寧策反嶽鍾麒被拿獲,曾靜、張熙案子一出,他就渾身不自在。他是皇族裏唯一知道張熙要去西寧的人,而且還資助過他盤纏,他隻說去拜見大將軍,並沒說去策反呀!要是引火燒身可就麻煩大了。
好象議的並不是曾、張一案,說的倒是李紱、謝世濟和陸生楠一類朋黨之事。皇上已經說了許久,這時張廷玉接過話頭道:
“李紱、謝世濟他們已經是籠中之鳥,部議定罪後再參酌也可。眼下有兩件大事是不能不抓緊辦的:嶽鍾麒十萬大軍在西寧,去冬甘陝大雪,糧草都是從四川運上去的,每運一斤糧要耗損十七斤,四川的庫底兒都掏空了。這一來,得趕緊為四川調撥春荒用糧和種子。隻要萬歲有旨,這些事奴才們都能辦好。另一件就是曾靜的案子,是極要緊的,得趕緊把人押來北京,交刑部審理。在湖南審,京師謠言太多,六部裏都無心辦差了。可否請皇上下詔,限期押來,邸報一登,人心自安。”
“嗯,很好,調糧之事著戶部去辦。”雍正對曾靜、張熙一案突然有了新的想法,喝了一口茶緩緩言道,“就依張廷玉的意見,曾靜張熙一案,可以編刻邸報,就說已破獲謀逆案,人贓諸獲。不過這案子不能交給刑部審理,也不交大理寺。刑部專審李紱一案。”
“阿瑪擔心刑部人手不夠,可從各部暫調些人。”寶親王弘曆插言說,“放在湖南審多有不便。”
“湖南隻是初審,”雍正說,“為的怕案犯人多聞風逃逸。初審了結,當然要調京。不過這次朕要親自審理,由軍機處調度,不交刑部也不交大理寺。待審結之後,再交部議處定罪,頒示天下。”
眾人一聽,都默不作聲,又都在心裏犯嘀咕:曆朝曆代,哪有皇帝審訊案犯的呢?雍正皇帝卻要坐明堂親審禦案了。而且案犯是兩個名不見經傳的文人學子。弘曆越想越匪夷所思,但他是個十分持重的人,心想待聽清父皇的真意後再說。
弘時卻是火燒烏龜生怕阿瑪親審,審出他與張熙有過的關係,遂急急忙忙進諫道:
“皇上乃萬乘之尊,去親審兩個荒野草民,實實無此必要。兒臣望父皇三思。”
“此乃千古奇案,皇上親審最好不過!”允祿倒覺得新鮮,笑道,“臣弟也得目睹天子坐堂的風采。那鳥信中,曾靜說他是受呂留良《春秋大義》萌生反叛之心,臣弟之意,也當將呂留良一並拿問!”
“你這是馬後炮了,”雍正淡淡一笑,“現在再去捉拿呂留良,豈不遲了?其實呂留良的反書逆文,早在朕視野之中。逆書已查到了原版,呂家幾十口,編、刻、印、發的一應人等,已在江浙兩省捉拿數百人。這都是李衛眼明心亮,雷厲風行。”
雍正喝了一口茶,提高聲音道:
“呂留良埋藏很深。他是前明某王府遺少,說他忠於前朝,明亡,他沒殉節,卻來考了我朝秀才。既已失節,沐浴了我朝聖化,他卻又不安分守紀,編寫逆書肆意搗毀我天朝聖明,還到處煽風點火招降納叛集結了一批文痞學閥,妄想篡奪大清江山。這邊他的信徒曾靜煽惑嶽鍾麒兵將起來造反,山東那邊,他還有個學生嚴鴻逵,急報剛剛收到。這姓嚴的在日記中對我大清朝肆意漫罵。朕以為曾靜、張熙隻是愚昧無知受人蒙蔽,真正的元兇首惡,是浙江那個‘東海夫子’呂留良,還有那個嚴鴻逵,他是呂留良的得意門生。日記說海拉地震,毀傷滿人四千,場麵‘壯觀’,熱河活活泛濫,淹死滿人二萬,竟作詩吟唱。”
接著,他吟了嚴鴻逵一首反詩中的兩句:
洪水亦知解人意,
天豈不知天當知!
“你們聽到了吧!”雍正突然拍案而起,“其幸災樂禍居心叵測以達其極!不知我滿人有哪點招惹他處,這般的惡毒囂張氣焰!”
雍正甩一甩手裏那一疊湖南、青海、浙江和山東的飛奏密折,越說越氣,“啪”地一拳擂在桌案上,瞪著血紅的眼珠道:
“喪心病狂以至於此!曾靜不過是受呂留良《春秋大義》萌生反叛之心,受了呂氏學說的盅惑和教唆,論心猶有可恕。惟呂留良嚴鴻逵蠱惑人心惟恐天下不亂,雖首犯已死,但從犯和親族不可饒!傳旨!”
方苞、張廷玉、朱軾、鄂爾泰幾位上書房大臣立即離坐,伏地應諾:
“臣,接旨!”
“著浙江巡撫立即拘押呂氏全族,著山東巡撫拘押嚴鴻逵全族,聽候旨意處置!”
幾個大臣你望著我,我望著你,竟沒有一人敢聲言接旨。雍正手上幾份奏折都是特急飛遞進來的,幾個大臣還沒見過,但覺得曾靜、張熙畢竟是正犯,現在把此二人撇開卻把矛頭對準已經死了的呂留良、嚴鴻逵,已是大惑不解。朱軾猛然想起康熙年間,他曾推薦嚴鴻逵進國史館修纂《明史》,腦袋瓜一下脹大了。他正欲開口,弘曆、弘時兄弟搶先開口了,都認為曾靜、張熙是造逆主兇,應淩遲處死,而對已死的呂留良、嚴鴻逵應另案處置。
允祉、允祿也都對雍正右袒曾靜的話不以為然,允祉骨碌著眼一笑道:
“曾靜張熙通同謀反,誘騙國家大臣作逆謀亂,臣以為斷無可恕之理。至於呂留良嚴鴻逵已經死了多年,一夥前明遺孑,說一些抵毀本朝的怪話,也是司空見慣,把他們的書搜集銷毀也就是了。”
“老三你的見識短淺!”雍正對允祉越來越不滿,他飽讀聖賢之書,在兄弟爭鬥朝廷維艱時,他不僅不幫一把反有看笑話之意,他一把堵住口道,“你是飽讀了書的,少正卯幾時曾唆使人叛魯來著?孔子為相,七天就誅了他。他的罪是五條,孔子說五罪隻須犯一條,就‘不得免於君子之誅’。呂留良的罪大過少正卯,他的門生至今還在著書立說煽惑民心,有的密謀策劃造反作亂,豈可毀版禁書草草了事?曾靜張熙自然有應得之罪,但他們是受人盅惑而不自知,造下這彌天之罪,愚夫草民也不無可憫。”
雍正離座,將幾份抄謄好的信件副本遞給弘時,要他分發眾人。待各人都在看信時,他款款言道:
“你們看一下曾靜給嶽鍾麒的信吧,朕被列了十大罪狀。京師朝野傳聞的謠言,這是其集大成者。”
張廷玉接過一看,目光嚇得一跳。罪名共列十條:謀父、逼母、弑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誅忠、任佞――如此惡毒的毀謗,雍正為什麽還要寬恕呢?是想顯示他並不“刻薄”,給世人留下“寬厚仁慈”、“光明正大,無事不可對天下”的印象嗎?此外,還可借機發泄一下對那些造謠中傷者的憤恨,借審曾靜痛快淋漓地加以反駁以昭示國人,以其重新樹立皇帝的好形象嗎?
機敏過人的張廷玉想到這裏,倒覺得雍正這樣處置曾靜一案,做的是對的了。
兩個皇子,其他親王、大臣,看了信都呆了。惟有三王爺允祉,嘴角露出一絲兒不易覺察的竊笑。
雍正掃視眾人良久,獰笑著說:
“如若就事論罪,曾靜二人剁成肉泥也難平朕怒。但朕的秉性,‘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所以朕不把這信看作是誹謗,隻當是狗吠豬叫!你們聽到豬狗嚎叫,肯生它的氣,值得計較嗎?這是天降奇人奇事,對此等怪物,朕也必特殊料理,你們瞧著就是。”
雍正說到了這個份兒上,眾人都不好開口了。
那“特殊料理”果真厲害!
待曾靜、張熙押解到京以後,臨時關押在暢春園附近一個寺廟裏。這種關押跟軟禁差不多,寺廟外麵禦林軍層層設防,麻雀也飛不出去。但曾、張二人在廟內卻相當自由,且吃得很好,根本不象坐大牢,挨地獄般的苦難。在廟裏苦等了兩天,師生二人已是完全絕望,作好了隨時去死的準備。
人到臨死時,也真怪,原來想想神聖激動的反清複明崇高理想,現在變得一錢不值。人都死了,管它是清,還是明?何況,大清皇帝、大明皇帝,不都是皇帝嗎?皇帝自古以來都是家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把庶民百姓當作奴隸、牲口,他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玩盡天下女人,享盡天下山珍海味,穿盡天下綾羅綢緞;皇帝以下的大批臣子疆吏,不過是皇家豢養的奴才、打手,他們管理敲詐盤剝的對象都是普通老百姓。你管他姓清,姓明,由哪個畜生來當皇帝呢!
這麽一想,曾靜老夫子和要做荊軻的張熙,全都心平氣和的了。那天張廷玉和鄂爾泰把他二人領進暢春園澹寧宮,李德全一聲唱諾,把曾、張二人嚇得尿濕了褲子,跪在地上顫顫禁禁結結巴巴話不成句地道:
“皇,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雍正坐了下來,貓戲老鼠般盯著跪在地上的二人,鬆下臉來,像接見臣工般不燥不火說道:
“你就是曾靜?”
“罪民就是曾靜,”曾靜把頭磕得如雞啄米,也不敢偷覷皇帝一眼,“草民康熙二十七年秀才,康熙四十三年中舉,此後連續十多年進京會試名落孫山。功名心冥滅,在湘南山區講學授徒,受呂留良《春秋大義》盅惑萌生反叛之心,落下如此大罪……嘿呀皇上,草民當年寒窗苦讀做夢都想奪取功名,金殿臚傳一睹聖顏……數十年功夫沒有辦到,卻不料今日有幸麵靚皇帝,曾靜……曾靜我死而無怨了,無怨了……”
曾靜說罷,竟嚎啕大哭,涕淚橫流,大膽抬頭望著雍正這個傳說中殘暴的皇帝。
雍正見狀,內心由厭惡到同情,再到平和,欣慰,他笑微微地抬抬手說:
“你們都站起來說話。”
“罪民不敢!”曾靜和張熙連連磕頭,互望一眼,不知今天怎麽了。原以為上了明堂一定皮開肉綻,現在皇帝卻讓他們站著迴話。
張廷玉上前一步道:
“萬歲恩準你們站立,你們就起來呀!”
二人磕頭起身,雍正緩緩言道:
“你們二人,受呂留良尊主攘夷反動學說的影響,受前明遺老遺少散布的謠言盅惑,聯絡朝廷大臣謀逆,犯下了滔天大罪,要殺要剮,都隻是朕一句話……”
“死有餘辜,死有餘辜……”
“可是,朕偏偏不叫你們死!”雍正喝了一口熱**,自我玩味地接著道,“朕要你們在廟裏呆著,給朕寫文章寫書,把你們給嶽鍾麒信裏列舉的朕十大罪狀,一條條顛倒過來。在世人麵前說個清清白白,然後把你們放迴家去,賞你們一些銀錢,讓你們好好活著,看著朕的天下越來越鞏固,朕的聖名光彩奪目。”
“罪民寫,迴去就寫……”曾靜和張熙互望一眼,早已感動得涕淚交流。
“那好,你們走吧!”
等曾、張二人在侍衛帶領下離開,雍正轉對張廷玉、鄂爾泰說道:
“你們派一名章京去監視二人,寫好一篇,送朕禦覽一篇,邸報印發一篇。要他們自己潑的髒水自己來洗涮,這比讓別人來洗省力得多。”頓了好一陣,又道,“傳旨浙江巡撫,呂留良開棺戮屍,其子呂毅中梟首棄市,九族之內全部眷屬發往黑龍江充軍。命山東巡撫拘押嚴鴻逵九代全族,依此辦理。”
“紮!臣領旨!”
“你們迴吧,朕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