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統危機的處理讓團隊獲得了寶貴經驗,但新的挑戰已經悄然而至。一個偏遠山區的特殊請求讓我們陷入了兩難。


    \"林羽,你看這個申請,\"季雪遞給我一份材料,\"西南山區的一個少數民族村寨想引入我們的係統,但他們的種植方式太特別了。\"


    我仔細閱讀後也皺起了眉頭。這個村寨依然保持著千年傳統的梯田種植方式,不僅耕作工具特殊,連種植時間都要按照當地習俗來定。


    \"按照我們現有的標準,他們的農具根本無法接入係統,\"何俊說,\"要麽他們改變耕作方式,要麽我們重新開發一套係統。\"


    \"改變耕作方式是不可能的,\"張院士聞訊趕來指導,\"這不僅是生產方式,更是文化傳承。\"


    我陷入沉思:\"這不正是我們當初強調的''傳統與創新相結合''嗎?隻是這次的挑戰更大了。\"


    團隊很快展開行動。何俊帶隊前往實地考察,研究當地的耕作特點;季雪負責整理傳統農耕文化資料;鄭浩聯係當地老農民,了解具體需求。


    \"你們看這個,\"何俊興奮地展示調研成果,\"他們的梯田灌溉係統非常獨特,是根據地形特點一代代改進的結果。\"


    季雪補充道:\"他們種植的時間也很有講究,要根據特定的自然現象來判斷。比如某種鳥飛來時就該播種了。\"


    這些發現讓我們意識到,必須徹底改變思路。不是要讓傳統適應現代,而是要讓現代技術去適應傳統。


    \"我有個想法,\"我對團隊說,\"與其強行統一標準,不如開發一個更靈活的係統框架,能夠兼容各種傳統農業模式。\"


    這個提議得到了張院士的支持:\"這才是真正的創新,不是簡單的替代,而是賦能傳統。\"


    團隊立即投入到新係統的開發中。何俊設計了一個模塊化的架構,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進行定製;季雪將傳統經驗數字化,開發了一套本土化的預測模型。


    但困難也接踵而來。首先是技術挑戰,如何將看似玄學的傳統經驗轉化為數據模型?其次是文化障礙,如何讓傳統農民接受新技術?


    正當我們犯難時,一個意外的發現給了我們啟發。


    \"林羽,你來看!\"季雪激動地喊我,\"我發現他們的種植曆法其實暗含著一套完整的氣象觀測係統。\"


    通過深入研究,我們發現這些傳統確實有其科學依據。比如,他們觀察的那種鳥,正是對氣候變化最敏感的指示物種。


    於是,我們改變了策略,不再試圖用科技取代傳統,而是將傳統經驗融入係統。我們開發了一套\"雙向驗證\"機製,既有現代傳感器的數據,也有傳統觀察的記錄。


    \"讓兩種智慧互相印證,\"我對團隊說,\"這才是最可靠的。\"


    這個創新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僅解決了技術問題,還贏得了當地農民的認可。


    \"原來你們不是要否定我們的傳統,\"一位老農民欣慰地說,\"而是要讓它更好地傳承下去。\"


    這次的經曆給了我們重要啟示:創新不是簡單的否定與取代,而是要在理解和尊重中尋找突破。這也成為了我們日後發展的重要指導原則。


    夜深了,我和季雪還在村寨的梯田邊討論未來規劃。


    \"你說得對,\"她望著滿天繁星說,\"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要做的不是統一,而是包容。\"


    遠處的梯田在月光下宛如天梯,傳統與現代在這裏完美融合。這,就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校園當最強關係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不會寫作的山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不會寫作的山山並收藏我在校園當最強關係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