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在出宮的路上如釋重負,死了多少腦細胞才保住了三百萬貫。不行迴去得補一補才行。
其實對於高句麗來說,李慎更討厭的是新羅,因為若幹年後他們會變成一個宇宙種族,全宇宙都是他們的。
李慎以前學過曆史的時候知道,高句麗跟高麗不是一個國家,相差二百多年。
因為宋朝史書寫錯了把高句麗寫成了高麗,所以導致這個宇宙種族篡改了曆史。直到後期我國修正後,但他們的曆史已經變更幾百年了。
所以李慎很討厭新羅,李慎覺得應該找個機會把新羅消滅了,徹底把這個宇宙種族抹殺在搖籃裏。
李慎走後李世民召集了三省六部元老,把李慎剛剛說的那些策略說了一遍。
最先開口的當然是房玄齡
“陛下,雖然此策還不夠完善,不可卻為上上之策。隻要我們運作的好,幾年後我們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拿下這三個地方。”文官自古不喜出征。
“房相所說甚是,隻要我們完善一下此策,這絕對良策,不過這個前提是我國有足夠的糧食,這幾年我們的糧食攻略卻見成效,南方沿海小國都被納入其中。
隻是我國糧食已經不多,人口也在增長,若是支持這個計劃定然要加大糧食供給。這個如何解決”長孫無忌緊跟著說道。
“輔機說的有理,今年我們推廣曲轅犁,想來糧食總量肯定會上漲,朝廷已經下旨,允許百姓開墾荒地。各地方負責記錄與收稅,不允許阻攔。
而且有一件事諸公可能不知,紀王找到了一年三熟的稻穀,已經安排人去收購迴來。到時候在江南道等幾個南方的道嚐試種植,到時候糧食產量肯定會節節攀升的。”李世民又放出來了一個消息。
“一年三熟?”眾人也是驚訝,這李慎竟然早已開始布局。
“既然如此,那就沒有問題,等紀王的稻穀種植迴來。我們就多在南方各道開墾水田。就算是兩熟也是極好”房玄齡聽到有三熟的稻穀,也覺得沒有什麽問題。
“那好,諸公迴去商討一番,然後寫個奏折上來,通知戶部就近用船隻送一批糧食和武器去新羅,告訴他們大唐準備發兵,不過需要準備時間,讓他們堅持住。
下旨建安遼東都護囤兵五萬到邊界,越近越好,過一點也無所謂。
下旨讓陳大德再次出使高句麗,找機會跟寶藏王談談,看看他有沒有擺脫蘇蓋文的控製的意思。還有一些王族裏的人,誰想掌權,我大唐都支持他。錢、糧、武器,都可以,剩下的諸公完善吧。”李世民把需要下旨的都說了。剩下的就是這些智囊們應該幹的事了,這些人的活可比李慎細致多了。
“領旨”
就這樣本該在曆史上,李世民禦駕親征的戰役,被李慎為了三百萬貫給攪黃了。
第二天就有幾匹快馬分別去了北方和東邊的海邊登州。
貞觀十七年四月中登州港口出動十幾條大船直奔新羅,他們接到的任務很簡單。
一是運輸糧食武器到新羅,並傳下李世民的旨意。二則是在百濟近海附近徘徊。要讓百濟覺得大唐隨時都可能會登陸百濟。
果然不出所料當百濟朝廷知道有一支大唐的船隊在沿海活動後,真的派出了一支軍隊過來防守,並派遣使者聯絡高句麗。
貞觀十七年四月末,一支五萬多人的大唐兵馬肆無忌憚的越過高句麗的邊界三裏駐紮了下來,每天都在不停的操練。
當高句麗邊界的守衛前去溝通的時候,大唐將領死不承認自己越界,聲明這裏是大唐邊界。
守衛將領沒辦法,隻好派人迴平壤稟報,等朝廷的指示。他是沒有權利或者是膽量跟唐軍作戰的。
很快平壤傳迴消息,增兵防守,不可輕舉妄動。蘇蓋文感覺大唐可能要對高句麗用兵了,前不久剛剛撅了大唐的麵子,人家找迴場子也算是正常。
而他也收到百濟的消息,蘇蓋文有些慌了。
大唐一係列的動作,讓世人都感覺到大唐要對高句麗用兵了。這讓李世民等國家高層很滿意這個效果,而李慎作為計劃的發起人,現在卻有一件大烏龍的事情等著他。
“你說什麽?運到吐蕃的大豆不長苗?”李慎的聲音響亮王府。
王府的書房裏王府的幾個管事的今天都在,今天是每月匯報的日子。
“是的王爺,剛剛收到那邊送過來的情報,我們送到吐蕃那邊的大豆,隻有少部分地區長的還可以其他的地區長的都很緩慢,原來吐蕃不適合種植大豆。”
難道是因為高原地區的原因?李慎心裏想著,李慎雖然是後世人,可還真就不知道吐蕃不適合種植大豆,這個大烏龍鬧的有些尷尬啊。
“那個啥,吐蕃部落那邊怎麽說,”李慎問道,吐蕃那邊肯定不會善罷甘休的。
“那邊要求我們賠償。因為現在都已經五月份了。隻有一部分地區來得及種植其他作物。”
“嗯,這個賠償還是可以接受的,不過我們隻賠償那些絕產的部落,現在就給他送去糧食,不要等到秋天。等到了秋天,我們的糧食也該漲價了。”
“可是王爺,我們都賠給他們了。秋天他們不是就不需要糧食了麽?”
“玄策,這人啊,手裏有錢了,那就總想幹點別的事。放心吧,損失的這個冬天我們都可以賺迴來。”就像工資一樣,月發跟年發同樣的錢。到了年底剩的就不一樣多。月光族最好的辦法就是年薪發放才能攢到錢。
有糧食了別說部落貴族,就老百姓吃飯都比平時多吃一點。
“對了高句麗百濟還有新羅他們那裏應該適合種大豆,現在才五月份應該來得及,你讓人去運輸大豆種子去登州,然後坐船送過去。跟他們說我們高價迴收。”
李慎還是不死心,他就想多重點大豆出來,因為他準備研究怎麽榨油。而榨油剩下的豆粕又叫豆餅煮熟後可以跟其他飼料混合喂養牲畜。
其實對於高句麗來說,李慎更討厭的是新羅,因為若幹年後他們會變成一個宇宙種族,全宇宙都是他們的。
李慎以前學過曆史的時候知道,高句麗跟高麗不是一個國家,相差二百多年。
因為宋朝史書寫錯了把高句麗寫成了高麗,所以導致這個宇宙種族篡改了曆史。直到後期我國修正後,但他們的曆史已經變更幾百年了。
所以李慎很討厭新羅,李慎覺得應該找個機會把新羅消滅了,徹底把這個宇宙種族抹殺在搖籃裏。
李慎走後李世民召集了三省六部元老,把李慎剛剛說的那些策略說了一遍。
最先開口的當然是房玄齡
“陛下,雖然此策還不夠完善,不可卻為上上之策。隻要我們運作的好,幾年後我們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拿下這三個地方。”文官自古不喜出征。
“房相所說甚是,隻要我們完善一下此策,這絕對良策,不過這個前提是我國有足夠的糧食,這幾年我們的糧食攻略卻見成效,南方沿海小國都被納入其中。
隻是我國糧食已經不多,人口也在增長,若是支持這個計劃定然要加大糧食供給。這個如何解決”長孫無忌緊跟著說道。
“輔機說的有理,今年我們推廣曲轅犁,想來糧食總量肯定會上漲,朝廷已經下旨,允許百姓開墾荒地。各地方負責記錄與收稅,不允許阻攔。
而且有一件事諸公可能不知,紀王找到了一年三熟的稻穀,已經安排人去收購迴來。到時候在江南道等幾個南方的道嚐試種植,到時候糧食產量肯定會節節攀升的。”李世民又放出來了一個消息。
“一年三熟?”眾人也是驚訝,這李慎竟然早已開始布局。
“既然如此,那就沒有問題,等紀王的稻穀種植迴來。我們就多在南方各道開墾水田。就算是兩熟也是極好”房玄齡聽到有三熟的稻穀,也覺得沒有什麽問題。
“那好,諸公迴去商討一番,然後寫個奏折上來,通知戶部就近用船隻送一批糧食和武器去新羅,告訴他們大唐準備發兵,不過需要準備時間,讓他們堅持住。
下旨建安遼東都護囤兵五萬到邊界,越近越好,過一點也無所謂。
下旨讓陳大德再次出使高句麗,找機會跟寶藏王談談,看看他有沒有擺脫蘇蓋文的控製的意思。還有一些王族裏的人,誰想掌權,我大唐都支持他。錢、糧、武器,都可以,剩下的諸公完善吧。”李世民把需要下旨的都說了。剩下的就是這些智囊們應該幹的事了,這些人的活可比李慎細致多了。
“領旨”
就這樣本該在曆史上,李世民禦駕親征的戰役,被李慎為了三百萬貫給攪黃了。
第二天就有幾匹快馬分別去了北方和東邊的海邊登州。
貞觀十七年四月中登州港口出動十幾條大船直奔新羅,他們接到的任務很簡單。
一是運輸糧食武器到新羅,並傳下李世民的旨意。二則是在百濟近海附近徘徊。要讓百濟覺得大唐隨時都可能會登陸百濟。
果然不出所料當百濟朝廷知道有一支大唐的船隊在沿海活動後,真的派出了一支軍隊過來防守,並派遣使者聯絡高句麗。
貞觀十七年四月末,一支五萬多人的大唐兵馬肆無忌憚的越過高句麗的邊界三裏駐紮了下來,每天都在不停的操練。
當高句麗邊界的守衛前去溝通的時候,大唐將領死不承認自己越界,聲明這裏是大唐邊界。
守衛將領沒辦法,隻好派人迴平壤稟報,等朝廷的指示。他是沒有權利或者是膽量跟唐軍作戰的。
很快平壤傳迴消息,增兵防守,不可輕舉妄動。蘇蓋文感覺大唐可能要對高句麗用兵了,前不久剛剛撅了大唐的麵子,人家找迴場子也算是正常。
而他也收到百濟的消息,蘇蓋文有些慌了。
大唐一係列的動作,讓世人都感覺到大唐要對高句麗用兵了。這讓李世民等國家高層很滿意這個效果,而李慎作為計劃的發起人,現在卻有一件大烏龍的事情等著他。
“你說什麽?運到吐蕃的大豆不長苗?”李慎的聲音響亮王府。
王府的書房裏王府的幾個管事的今天都在,今天是每月匯報的日子。
“是的王爺,剛剛收到那邊送過來的情報,我們送到吐蕃那邊的大豆,隻有少部分地區長的還可以其他的地區長的都很緩慢,原來吐蕃不適合種植大豆。”
難道是因為高原地區的原因?李慎心裏想著,李慎雖然是後世人,可還真就不知道吐蕃不適合種植大豆,這個大烏龍鬧的有些尷尬啊。
“那個啥,吐蕃部落那邊怎麽說,”李慎問道,吐蕃那邊肯定不會善罷甘休的。
“那邊要求我們賠償。因為現在都已經五月份了。隻有一部分地區來得及種植其他作物。”
“嗯,這個賠償還是可以接受的,不過我們隻賠償那些絕產的部落,現在就給他送去糧食,不要等到秋天。等到了秋天,我們的糧食也該漲價了。”
“可是王爺,我們都賠給他們了。秋天他們不是就不需要糧食了麽?”
“玄策,這人啊,手裏有錢了,那就總想幹點別的事。放心吧,損失的這個冬天我們都可以賺迴來。”就像工資一樣,月發跟年發同樣的錢。到了年底剩的就不一樣多。月光族最好的辦法就是年薪發放才能攢到錢。
有糧食了別說部落貴族,就老百姓吃飯都比平時多吃一點。
“對了高句麗百濟還有新羅他們那裏應該適合種大豆,現在才五月份應該來得及,你讓人去運輸大豆種子去登州,然後坐船送過去。跟他們說我們高價迴收。”
李慎還是不死心,他就想多重點大豆出來,因為他準備研究怎麽榨油。而榨油剩下的豆粕又叫豆餅煮熟後可以跟其他飼料混合喂養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