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還不是最佳表現
大國軍工廠,有點黑科技不正常? 作者:兇顛美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現在的速度已經有300節了,一般的魚雷追不上它!”
周圍的同事們也是滿麵笑容,十分激動。
對於潛艇而言,魚雷是威脅極大的一種武器。
而現在這個階段,北冥鯤超音速潛艇第一次測試就能達到500公裏\/小時的速度。
而大部分魚雷隻能以300到500公裏\/小時之間行進,這就是大多數魚雷能達到的最大速度。
相比之下,這還不是北冥鯤的最佳表現。
而且,大多數魚雷的距離較短,可北冥鯤能長時間在深海中潛行不受影響。
拿北極熊90年代設計的a3型空中投放反潛魚雷來舉例,這種魚雷頭部有五個2毫米厚的金屬片,尾部裝有飛行穩定裝置,速度為70節或130公裏\/小時,最大下潛深度600米,射程僅為3400米。
顯然,這樣的魚雷對北冥鯤來說根本構不成任何挑戰,即使被發射也無法跟上它的速度,不管是速度差還是航程差,兩者都根本不在同一級別上。
極快的水中速度,讓北冥鯤具備了一個極大的優勢。
潛艇本身隱藏能力很強。
而當擁有如此快速度時,即使暴露目標位置,敵人使用魚雷進行攻擊也起不了太大作用。
即便是空中的反潛直升機投擲的魚雷,效果也非常有限。
其他類型的空襲手段,在遇到海水後更是難以發揮作用,因為海洋不僅是航行的空間,同樣也是一個保護層。
來自天空的火力一旦穿過水麵便大幅降低效能。
此時,指揮所內的所有人都是喜氣洋洋,大家都知道僅從這次初步測試結果來看,北冥鯤已經展現出了遠超其他所有船隻的能力,未來足以稱霸全球水域。
接下來就是一係列其它測試了,其中一項就包含了潛艇下潛的最深深度問題。
海洋中越往下壓力越大,超過特定深度就會把潛艇壓癟。
因此每種潛艇都有自己可以承受的最大壓力。
在這個領域內有一個世界紀錄:前蘇聯的一條名為685型核潛艇曾經達到了1250米的下潛深度。
它是按照當時最新技術打造而成,在1980年末正式加入軍隊服役並執行任務。
此船體采用鯨形設計,在外形上看很像一枚大型魚雷。
這艘由紅寶石設計院和北德文斯克造船廠聯合製造完成的產品,在五年的漫長研發期過後,終於得以問世。
在試運行中該艇一度下潛到了令人驚訝的高度——1250米,創下了前所未有的曆史記錄。
該艇使用了兩層結構,外殼材料選用高級鈦合金,製作成本極其高昂。
若不是為了在冷戰時期與美國抗衡,或許並不會造出這樣先進的潛艇,要知道建造一艘核潛艇所需的資金幾乎等同於建一艘航母了。
必須承認蘇聯在這方麵的積累和技術底蘊相當深厚,所有軍備都有著強大威力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便是在潛艇方麵他們至今仍然保持著世界最頂尖的地位。
例如當685核潛艇深入海底一公裏時,船身因受到巨大外力作用產生很大變形並發出異響,令艙內成員極度驚恐。
一般情況來講,人在十米深的地方就要承受相當於一個標準大氣壓的重量,而人最多能承受十幾個這樣的大氣壓。
想要更深一步探險就需要借助特製的裝備才行,潛水器中最先進的莫過於潛艇了。
然而,即便如北冥鯤這般優秀,在達到其設計極限1250米處時也要承受約等於125個大氣壓的巨大壓迫力。
鑒於此背景,現場的所有觀察者都很緊張,既希望北冥能夠超越過去的紀錄,同時又擔心會出現意外情況。
畢竟這艘新型號耗費了無數資金和心力打造而來,不容許出錯。
此時,已至深夜,但北冥鯤依然在外海活動,準備迎接接下來最重要的試驗環節——深潛性能評估。
目前潛艇已到達一公裏的深度。
景熵全神貫注地監視著屏幕數據,表情嚴肅。
旁邊的邵老盡管對具體數值並不清楚,但也特意詢問了解代表深度變化的關鍵指標所在。
此刻,屏幕上數字突然跳到了1000,心裏不由得猛地一緊,感覺唿吸也變得急促起來。
邵老還沒完全反應過來,潛艇就已經潛到了1000米。
作為一個軍人,他很清楚這代表著多大的壓力。
要知道,這種深度下,北冥鯤超音速潛艇需要經受巨大的水壓。
而白鷹帝國的潛艇最深也隻能潛到650米。
旁邊的程秘書更是心驚膽戰,剛剛弄明白屏幕上的哪些數字意味著潛水深度,就發現北冥鯤已經超過了白鷹帝國潛艇的最大深度。
真是毫無心理準備啊!
以前,國內核潛艇最深也隻能達到480米左右,後來的應龍1號好不容易達到了600米的深度。
即便如此,還是沒有超過白鷹帝國。
然而現在,北冥鯤竟然輕鬆突破了1000米的大關,而且還在繼續往下潛。
整個指揮所裏隻剩下海浪聲和各種儀器的聲音,所有人都緊張地盯著屏幕,大氣都不敢喘。
氣氛異常安靜,一種說不出的緊張感充斥著每一個人的心頭。
大家都在興奮又緊張地看著屏幕上的數字逐漸從1000變成了1100、1200、1300。
能明顯聽到不少人咽口水的聲音,這是因為他們太緊張了。
還有人倒吸冷氣,顯然是被徹底震驚了。
潛艇兵工廠的研發人員忍不住瞥向景熵的臉。
景熵正全神貫注地盯著屏幕上的各種數據,他的專注讓他們印象深刻,心中湧起一股欽佩之情。
這幾年,景熵在武器研發領域異軍突起,靠實力說話,設計出的多款武器裝備在戰場上屢立戰功。
景熵的成功讓這些研發人員感到既佩服又震撼。
潛艇下潛到1300米的意義,他們心裏都清楚。
對於邵老和其他人員來說,這隻是打破了世界紀錄,但對於他們來說,這意味著技術水平的重大突破。
總設計師悄悄走到景熵身邊,小聲問道:“景工,沒問題吧?”
景熵仍然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淡淡地迴答:“放心,沒事。”
周圍的同事們也是滿麵笑容,十分激動。
對於潛艇而言,魚雷是威脅極大的一種武器。
而現在這個階段,北冥鯤超音速潛艇第一次測試就能達到500公裏\/小時的速度。
而大部分魚雷隻能以300到500公裏\/小時之間行進,這就是大多數魚雷能達到的最大速度。
相比之下,這還不是北冥鯤的最佳表現。
而且,大多數魚雷的距離較短,可北冥鯤能長時間在深海中潛行不受影響。
拿北極熊90年代設計的a3型空中投放反潛魚雷來舉例,這種魚雷頭部有五個2毫米厚的金屬片,尾部裝有飛行穩定裝置,速度為70節或130公裏\/小時,最大下潛深度600米,射程僅為3400米。
顯然,這樣的魚雷對北冥鯤來說根本構不成任何挑戰,即使被發射也無法跟上它的速度,不管是速度差還是航程差,兩者都根本不在同一級別上。
極快的水中速度,讓北冥鯤具備了一個極大的優勢。
潛艇本身隱藏能力很強。
而當擁有如此快速度時,即使暴露目標位置,敵人使用魚雷進行攻擊也起不了太大作用。
即便是空中的反潛直升機投擲的魚雷,效果也非常有限。
其他類型的空襲手段,在遇到海水後更是難以發揮作用,因為海洋不僅是航行的空間,同樣也是一個保護層。
來自天空的火力一旦穿過水麵便大幅降低效能。
此時,指揮所內的所有人都是喜氣洋洋,大家都知道僅從這次初步測試結果來看,北冥鯤已經展現出了遠超其他所有船隻的能力,未來足以稱霸全球水域。
接下來就是一係列其它測試了,其中一項就包含了潛艇下潛的最深深度問題。
海洋中越往下壓力越大,超過特定深度就會把潛艇壓癟。
因此每種潛艇都有自己可以承受的最大壓力。
在這個領域內有一個世界紀錄:前蘇聯的一條名為685型核潛艇曾經達到了1250米的下潛深度。
它是按照當時最新技術打造而成,在1980年末正式加入軍隊服役並執行任務。
此船體采用鯨形設計,在外形上看很像一枚大型魚雷。
這艘由紅寶石設計院和北德文斯克造船廠聯合製造完成的產品,在五年的漫長研發期過後,終於得以問世。
在試運行中該艇一度下潛到了令人驚訝的高度——1250米,創下了前所未有的曆史記錄。
該艇使用了兩層結構,外殼材料選用高級鈦合金,製作成本極其高昂。
若不是為了在冷戰時期與美國抗衡,或許並不會造出這樣先進的潛艇,要知道建造一艘核潛艇所需的資金幾乎等同於建一艘航母了。
必須承認蘇聯在這方麵的積累和技術底蘊相當深厚,所有軍備都有著強大威力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便是在潛艇方麵他們至今仍然保持著世界最頂尖的地位。
例如當685核潛艇深入海底一公裏時,船身因受到巨大外力作用產生很大變形並發出異響,令艙內成員極度驚恐。
一般情況來講,人在十米深的地方就要承受相當於一個標準大氣壓的重量,而人最多能承受十幾個這樣的大氣壓。
想要更深一步探險就需要借助特製的裝備才行,潛水器中最先進的莫過於潛艇了。
然而,即便如北冥鯤這般優秀,在達到其設計極限1250米處時也要承受約等於125個大氣壓的巨大壓迫力。
鑒於此背景,現場的所有觀察者都很緊張,既希望北冥能夠超越過去的紀錄,同時又擔心會出現意外情況。
畢竟這艘新型號耗費了無數資金和心力打造而來,不容許出錯。
此時,已至深夜,但北冥鯤依然在外海活動,準備迎接接下來最重要的試驗環節——深潛性能評估。
目前潛艇已到達一公裏的深度。
景熵全神貫注地監視著屏幕數據,表情嚴肅。
旁邊的邵老盡管對具體數值並不清楚,但也特意詢問了解代表深度變化的關鍵指標所在。
此刻,屏幕上數字突然跳到了1000,心裏不由得猛地一緊,感覺唿吸也變得急促起來。
邵老還沒完全反應過來,潛艇就已經潛到了1000米。
作為一個軍人,他很清楚這代表著多大的壓力。
要知道,這種深度下,北冥鯤超音速潛艇需要經受巨大的水壓。
而白鷹帝國的潛艇最深也隻能潛到650米。
旁邊的程秘書更是心驚膽戰,剛剛弄明白屏幕上的哪些數字意味著潛水深度,就發現北冥鯤已經超過了白鷹帝國潛艇的最大深度。
真是毫無心理準備啊!
以前,國內核潛艇最深也隻能達到480米左右,後來的應龍1號好不容易達到了600米的深度。
即便如此,還是沒有超過白鷹帝國。
然而現在,北冥鯤竟然輕鬆突破了1000米的大關,而且還在繼續往下潛。
整個指揮所裏隻剩下海浪聲和各種儀器的聲音,所有人都緊張地盯著屏幕,大氣都不敢喘。
氣氛異常安靜,一種說不出的緊張感充斥著每一個人的心頭。
大家都在興奮又緊張地看著屏幕上的數字逐漸從1000變成了1100、1200、1300。
能明顯聽到不少人咽口水的聲音,這是因為他們太緊張了。
還有人倒吸冷氣,顯然是被徹底震驚了。
潛艇兵工廠的研發人員忍不住瞥向景熵的臉。
景熵正全神貫注地盯著屏幕上的各種數據,他的專注讓他們印象深刻,心中湧起一股欽佩之情。
這幾年,景熵在武器研發領域異軍突起,靠實力說話,設計出的多款武器裝備在戰場上屢立戰功。
景熵的成功讓這些研發人員感到既佩服又震撼。
潛艇下潛到1300米的意義,他們心裏都清楚。
對於邵老和其他人員來說,這隻是打破了世界紀錄,但對於他們來說,這意味著技術水平的重大突破。
總設計師悄悄走到景熵身邊,小聲問道:“景工,沒問題吧?”
景熵仍然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淡淡地迴答:“放心,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