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終極目的——人工恆星
大國軍工廠,有點黑科技不正常? 作者:兇顛美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著眼前的實物,李雨燕及眾人都感到萬分震撼。
在此之前,他們都隻見過景熵的設計圖紙或三維模型,未曾親眼看見過這些實實在在存在的先進設備。
有的儀器小巧至極且工藝複雜;透明的實驗室內部則擺放了許多精密的測試工具;還有一些建造物體積龐大,單單走過它的一側可能就要花費十分鍾左右的時間。
此外,還有一些駐紮在各個部門內的士兵,同樣需要經過嚴格的培訓。
他們的職責包括為研究人員提供體力上的協助,在確保安全和清潔方麵也有很高的要求,一旦操作失誤便可能導致嚴重的事故發生。
對於這部分內容,景熵都要親自製定詳細的規章製度。
站在講台前滔滔不絕講解時的景熵讓李雨燕倍感敬佩。
其實,早在最初提出開發超音速潛艇構想的時候,她便是最先跟師傅探討的人之一,而她也是最能領悟景熵思路的一個。
但即便如此,如果要她從頭開始規劃這個龐大的實驗場地,仍舊是一個幾乎無法實現的目標。
即便是讓她專注於某一個局部的構建工作也可能得耗費好幾年的時間,更何況還必須確保各個環節不出任何差錯。
可是到了景熵這裏似乎就變得自然而然,如同行雲流水一般。
盡管建造這座實驗基地投入了海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過程相當繁瑣,可李雨燕明白真正的挑戰在於設計理念層麵,這才是整件事情中最為棘手的一部分。
假如沒有人能夠將景熵的思想化為具體藍圖的話,那麽現在看到的一切不過就是一堆毫無用處的廢鐵罷了。
隨著基地運營逐漸步入正規,景熵也帶領著團隊開始著手最重要的課題之一:研製用於推動潛艇前行的動力係統。
該課題名為“誇父”,起初他同李雨燕探討相關技術路線之時曾經玩笑般稱唿其為\"人造小太陽\" ,意指通過模仿自然界的太陽產生無窮無盡的能量,這一比喻形象而又恰到好處。
他們的最終目的是創造出一種人工恆星!
這樣一個看似荒誕不經的提議若流傳出去必將引發廣泛爭議。
但無論如何,景熵堅信自己能夠憑借手中優秀的隊伍將其變為現實。
關於動力源的問題,還需拆分為更多細化的研究方向,包括如何獲取能源本身及其載體等。
其中每一項條件都極其嚴苛。
即便真的能夠實現人工恆星的存在,但哪怕僅僅是在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立刻導致光源熄滅。
某種程度而言,這種新型能源的確具有綠色環保且安全可靠的特點(因為它能在瞬息之間被控製住),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卻又存在不穩定性的潛在風險。
特別是當涉及到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軍事應用時更需格外謹慎小心,除了保持穩定性外還必須保證長期運行期間不會出現問題,否則即便艦艇再快也可能成為別人的活靶子……
理論上解釋起來或許並不困難,但實際上想要實現上述構想則充滿了巨大挑戰。
比如說作為能量供應源的核心部件,在正常運行狀態下表麵溫度可能會達到6000度乃至更高!
這就意味著其外殼必須具備足夠強大的耐高溫性能……
而且光是應對極端溫升還不夠,還有磁力幹擾問題以及其他物理性質都需要考慮到。
想要成功完成如此複雜的承重體研發任務顯然遠非易事,尤其核心裝置本身更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創新成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實驗區內倉庫裏堆放了許多珍貴礦石,近來這些稀有金屬價格飛漲背後的原因隻有少數幾個機構才隱約察覺一二——那正是由於龍國近年來大量購入的結果所致。
然而外界卻並不清楚這批稀土資源實際上並沒有被投向民用市場而是全部運送至本實驗基地用作原材料之一。
而這僅僅是整個宏大規劃中小小的一角而已。
實際上為了支撐起如此浩大的工程所需求的各種物資總量遠遠超出一般人所能想象。
這樣宏大的工程讓參與其中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極大的振奮與不安。
新來的科研人員自然心裏存有許多疑問。
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資格接手這個研究,這種頂級的實驗項目,應該是由國家最頂尖的人才,各領域的專家們聯合完成的。
可現在,站在麵前的,隻有景熵和李雨燕兩人。
對於自己的師傅,李雨燕自然是全心全意地信任和支持,在她看來,景熵幾乎沒有什麽解決不了的問題。
然而對於其他剛剛加入的新麵孔來說,心裏還是存著一絲懷疑的。
雖說在景熵的帶領下已經完成了一係列驚人的創新——像新型芯片、智能係統還有震撼了全世界的那個機械骨骼“公輸班1號”等,但比起現在的任務來說,之前的那些都顯得微不足道了。
這群科研人員剛進實驗室參觀的時候,個個緊張得不行,心跳加速,手心裏都是汗。
麵對如此巨大的研究課題,他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渺小與無助,完全沒有一點思路。
不過走在前麵的男人卻一臉從容不迫的樣子,跟之前領頭開發外骨骼一樣輕鬆,就好像這次的任務不過是家常便飯罷了。
留給大夥兒適應的時間並不多,景熵迅速就把大家帶入正軌。
一項項工作被仔細分配開來,一百名研究員被分成十個小組。
他作為主設計師負責統籌規劃,而李雨燕則充當副設計師的角色。
就這樣,超音速潛艇引擎的研究正式拉開了序幕。
當整件事情被分解成幾個小部分後,每個人都感到壓力減輕了一些。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具體該幹什麽了,這樣一來項目的整體結構也就變得更加清晰。
這讓所有人都有了更大的信心。
因為有這樣一位思維敏捷、邏輯嚴密的領導人指引方向,整個團隊就像又找迴了之前研發外骨骼的狀態。
在此之前,他們都隻見過景熵的設計圖紙或三維模型,未曾親眼看見過這些實實在在存在的先進設備。
有的儀器小巧至極且工藝複雜;透明的實驗室內部則擺放了許多精密的測試工具;還有一些建造物體積龐大,單單走過它的一側可能就要花費十分鍾左右的時間。
此外,還有一些駐紮在各個部門內的士兵,同樣需要經過嚴格的培訓。
他們的職責包括為研究人員提供體力上的協助,在確保安全和清潔方麵也有很高的要求,一旦操作失誤便可能導致嚴重的事故發生。
對於這部分內容,景熵都要親自製定詳細的規章製度。
站在講台前滔滔不絕講解時的景熵讓李雨燕倍感敬佩。
其實,早在最初提出開發超音速潛艇構想的時候,她便是最先跟師傅探討的人之一,而她也是最能領悟景熵思路的一個。
但即便如此,如果要她從頭開始規劃這個龐大的實驗場地,仍舊是一個幾乎無法實現的目標。
即便是讓她專注於某一個局部的構建工作也可能得耗費好幾年的時間,更何況還必須確保各個環節不出任何差錯。
可是到了景熵這裏似乎就變得自然而然,如同行雲流水一般。
盡管建造這座實驗基地投入了海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過程相當繁瑣,可李雨燕明白真正的挑戰在於設計理念層麵,這才是整件事情中最為棘手的一部分。
假如沒有人能夠將景熵的思想化為具體藍圖的話,那麽現在看到的一切不過就是一堆毫無用處的廢鐵罷了。
隨著基地運營逐漸步入正規,景熵也帶領著團隊開始著手最重要的課題之一:研製用於推動潛艇前行的動力係統。
該課題名為“誇父”,起初他同李雨燕探討相關技術路線之時曾經玩笑般稱唿其為\"人造小太陽\" ,意指通過模仿自然界的太陽產生無窮無盡的能量,這一比喻形象而又恰到好處。
他們的最終目的是創造出一種人工恆星!
這樣一個看似荒誕不經的提議若流傳出去必將引發廣泛爭議。
但無論如何,景熵堅信自己能夠憑借手中優秀的隊伍將其變為現實。
關於動力源的問題,還需拆分為更多細化的研究方向,包括如何獲取能源本身及其載體等。
其中每一項條件都極其嚴苛。
即便真的能夠實現人工恆星的存在,但哪怕僅僅是在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立刻導致光源熄滅。
某種程度而言,這種新型能源的確具有綠色環保且安全可靠的特點(因為它能在瞬息之間被控製住),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卻又存在不穩定性的潛在風險。
特別是當涉及到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軍事應用時更需格外謹慎小心,除了保持穩定性外還必須保證長期運行期間不會出現問題,否則即便艦艇再快也可能成為別人的活靶子……
理論上解釋起來或許並不困難,但實際上想要實現上述構想則充滿了巨大挑戰。
比如說作為能量供應源的核心部件,在正常運行狀態下表麵溫度可能會達到6000度乃至更高!
這就意味著其外殼必須具備足夠強大的耐高溫性能……
而且光是應對極端溫升還不夠,還有磁力幹擾問題以及其他物理性質都需要考慮到。
想要成功完成如此複雜的承重體研發任務顯然遠非易事,尤其核心裝置本身更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創新成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實驗區內倉庫裏堆放了許多珍貴礦石,近來這些稀有金屬價格飛漲背後的原因隻有少數幾個機構才隱約察覺一二——那正是由於龍國近年來大量購入的結果所致。
然而外界卻並不清楚這批稀土資源實際上並沒有被投向民用市場而是全部運送至本實驗基地用作原材料之一。
而這僅僅是整個宏大規劃中小小的一角而已。
實際上為了支撐起如此浩大的工程所需求的各種物資總量遠遠超出一般人所能想象。
這樣宏大的工程讓參與其中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極大的振奮與不安。
新來的科研人員自然心裏存有許多疑問。
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資格接手這個研究,這種頂級的實驗項目,應該是由國家最頂尖的人才,各領域的專家們聯合完成的。
可現在,站在麵前的,隻有景熵和李雨燕兩人。
對於自己的師傅,李雨燕自然是全心全意地信任和支持,在她看來,景熵幾乎沒有什麽解決不了的問題。
然而對於其他剛剛加入的新麵孔來說,心裏還是存著一絲懷疑的。
雖說在景熵的帶領下已經完成了一係列驚人的創新——像新型芯片、智能係統還有震撼了全世界的那個機械骨骼“公輸班1號”等,但比起現在的任務來說,之前的那些都顯得微不足道了。
這群科研人員剛進實驗室參觀的時候,個個緊張得不行,心跳加速,手心裏都是汗。
麵對如此巨大的研究課題,他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渺小與無助,完全沒有一點思路。
不過走在前麵的男人卻一臉從容不迫的樣子,跟之前領頭開發外骨骼一樣輕鬆,就好像這次的任務不過是家常便飯罷了。
留給大夥兒適應的時間並不多,景熵迅速就把大家帶入正軌。
一項項工作被仔細分配開來,一百名研究員被分成十個小組。
他作為主設計師負責統籌規劃,而李雨燕則充當副設計師的角色。
就這樣,超音速潛艇引擎的研究正式拉開了序幕。
當整件事情被分解成幾個小部分後,每個人都感到壓力減輕了一些。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具體該幹什麽了,這樣一來項目的整體結構也就變得更加清晰。
這讓所有人都有了更大的信心。
因為有這樣一位思維敏捷、邏輯嚴密的領導人指引方向,整個團隊就像又找迴了之前研發外骨骼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