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淵閣內,陽光透過雕花的窗欞,灑在地麵上,形成一片片斑駁的光影。四周高大的書架上擺滿了經史子集,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墨香,然而此刻,這靜謐的氛圍卻被一場激烈的討論所打破。


    且說王玨赴山東治理蝗災凱旋而歸,陳壽反複琢磨王玨留下的治災妙策,心中對其欽佩之意油然而生。


    瞧那王玨,一個尚未及弱冠之年的青澀少年,竟能思謀出如此繁複且精妙的應對之法,足見他對蝗蟲的諸般習性,以及山東的氣候地理狀況,皆有著超乎常人的透徹了解。


    尤為可貴者,王玨不懼路途遙遠、災區艱難,毅然親赴前線,引領百姓與蝗災奮勇相搏。也正因如此,世子才會對他委以重任,遣其前往山東賑災。


    可以說,全賴王玨的驅蝗滅蝗之法,那頻頻遭受災厄的山東之地,才得以在此次蝗災的肆虐下挽留住諸多生機,日後再遇蝗災,想必亦能多幾分鎮定與從容。


    陳壽念及王玨至今仍未獲朝廷官職,不禁暗自焦急。據王玨所言,他於農耕之技、交通之要、水利之理等諸多方麵,皆有深刻且獨到的見解。似這般天賦異稟的大才,若不能早日被朝廷啟用,為大明社稷貢獻心力,豈不是陛下與萬千百姓的巨大損失?


    陳壽絕非那等貪功圖利之人,此次山東賑災之行,若論功績卓著者,首推王玨無疑,此乃眾人有目共睹之事,任誰也無法將其功績竊奪。


    思索及此,陳壽當即揮毫潑墨,寫就一道言辭懇切的奏折呈遞朝廷,於奏章中極力頌揚王玨的卓絕才華,誠摯請求朝廷予以豐厚封賞,同時,亦為王玨提出的山東的災後重建以及日後長久的蝗災防治事宜,向朝廷謀求有力的扶持與援助。


    陳壽的奏折入京未幾,世子朱高熾為王玨請功的奏折亦隨後而至。朱棣向以賞罰分明而著稱,何況王玨在那靖難之役中本就建有不小的功勳,自己此前已然兩次對靖難功臣大行論功行賞之舉,照理說,此次亦應對王玨有所恩賜。如今王玨於山東蝗災的救援大業裏再度立下赫赫功勞,若依舊漠然視之,毫無表示,恐將寒了眾人之心。


    隻是究竟賜予王玨何種官職,方能匹配他的功績與才華,讓他有用武之地,朱棣一時間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與躊躇之中。


    這一日,早朝過後,朱棣特意將戶部尚書夏元吉、工部右侍郎金忠、兵部尚書茹瑺留下,又召集文淵閣眾臣齊聚一堂議事。


    待眾人皆已到齊,朱棣神色凝重地率先開口道:“此前山東遭遇蝗災,幸得眾人齊心努力,如今災情已然平複。山東參政陳壽上奏朝廷,懇請朝廷對山東的災後重建予以大力支持。朕思量再三,擬命寶源局速速鑄造農具,分發給山東那些飽受戰亂與蝗災雙重折磨的窮苦黎民。至於其他諸如水利設施修繕等諸事,可責令山東當地官員自行組織民夫徭役妥善處置,眾卿對此安排意下如何?”


    楊士奇微微欠身,畢恭畢敬地拜道:


    “陛下聖明燭照,山東接連遭受災劫,此刻正值災後重建的關鍵節點。陛下此前已然降旨免除受災地區的賦稅,如今又以農具相援,助農複產,此等舉措定能解百姓於倒懸,緩燃眉之急。”


    朱棣微微點頭,見眾人並無異議,遂輕聲說道:


    “既如此,胡廣,你稍後便精心起草詔書,將此事速速落實。”


    言罷,朱棣目光緩緩掃過眾人,繼而話鋒一轉,問道:


    “戶王欽此前揭發曆城侯盛庸罪狀,都禦使陳瑛今又彈劾盛庸心存怨恨,圖謀不軌,諸位愛卿以為該當如何處置此事?”


    當下眾臣多係歸附朱棣的建文舊臣,麵對盛庸這等敏感之事,一時間皆麵麵相覷,不知該如何表態,議事堂內的氣氛頓時變得微妙而尷尬。


    良久,金忠挺身而出,拜倒在地,奏道:


    “陛下,此前盛庸已然辭去官職,如今僅餘爵位在身。陳瑛所奏雖暫無確鑿實據,然其言辭鑿鑿,亦不可全然忽視。陛下不妨暫且先奪盛庸爵位,令其閉門思過,以觀後效。”


    朱棣見其餘眾人皆緘默不語,未作表態,隻得微微點頭,旋即切入今日的核心議題:


    “此前山東蝗災,世子遣王玨前往救災,其所提驅蝗滅蝗之法諸位中的大多數想必已經看過。如今災情已過,陳壽上奏稱王玨之法效果顯著,請求朝廷對其予以封賞,世子亦上書請論王玨靖難之功,與救災之功一並行賞。諸卿以為,該如何對這王玨進行封賞,方為恰當?”


    楊士奇、解縉、黃淮、胡廣、楊榮、金幼孜、胡儼身為內閣官員,皆已細細審閱過陳壽與朱高熾的奏章,對王玨在山東賑災過程中的卓越功績自是心知肚明,然對其靖難之功卻知之不詳,故而一時之間皆難以即刻發表見解。


    黃淮眼珠輕轉,思索片刻後起身拜道:


    “陛下,此子在山東的救災之功,臣等已然明悉,然對其出身來曆、所學所悟以及品行才學等,尚不明就裏。金侍郎久隨陛下左右,想必對那王玨頗為熟悉,還望不吝賜教,為臣等解惑。”


    朱棣嘴角泛起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他今日特意召金忠前來,正有此深意。目光轉向金忠,和顏悅色地說道:


    “金忠,你且為諸位愛卿好好講講王玨之事吧!”


    “臣遵旨!”金忠應了一聲,隨即侃侃而談:


    “這王玨本是北平的尋常百姓,親人在李景隆圍攻北平時,為守城而英勇戰死。世子見其雖年少卻頗具督導分析之能,慧眼識珠,將其招致麾下作為幕僚悉心培養,後又蒙道衍大師垂青,收入門下。


    靖難之役期間,王玨盡顯其非凡才華,先是改良火藥,於守衛北平的關鍵戰役中立下功勞。其後又研製出酒精、脫脂棉等物,並大膽提出改善軍中傷兵營環境,提出用酒精棉配合傷口縫合之法救治傷兵,此舉極大地降低了燕軍將士的陣亡率,令他在軍中頗有聲望。


    此後更是屢屢參與軍中機密議事,為陛下南下的戰略布局出謀劃策,還創製出新式火器,改良火槍營陣型,使得燕軍戰力大增。雖說並無上陣殺敵之赫赫戰功,但其在靖難之中的功績亦不容小覷。


    最為關鍵者,此子尚年少,如今還未到弱冠之年!”


    眾人聞言,皆驚愕不已,未曾料到王玨如此年輕竟有如此多的壯舉與成就。


    此時朱棣又笑著補充道:“不僅如此,這小子還研製出大蒜素,於危急時刻救過皇後的性命。於農耕之事亦頗有創見,他所提出的改進農耕之法已在北京施行,近兩年北京糧食產量得以顯著提升。還有那尚在探索中的雜交育種之法,雖說目前暫無顯著成效,然若真如他所言,日後必能培育出高產作物,福澤萬民。近日聽聞他在石炭之上亦有所發現,當真是個奇才。”


    眾人愈加驚歎,此時黃淮問道:“敢問金侍郎,此子品行如何?”


    金忠微微一笑,迴道:“本官曾聽世子和道衍大師提及,此子淡泊名利、榮辱不驚、重情重義,一心隻為造福大明百姓。


    其父兄戰死後,為助其感情甚篤的鄰居擺脫困境,他研製出肥皂這等新奇之物,並建立工坊。此舉不僅使鄰居從一介平民躍升為北京城炙手可熱的富戶,更為北平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開辟了新的生計之道。”


    解縉微微皺眉,思忖片刻後說道:


    “若依金侍郎所言,此子品行堪稱絕佳。然其涉足行商之道,且麾下產業頗具規模,似這般情形,恐不太適宜入朝為官。莫不如賞賜些錢財……”


    金忠輕輕搖頭,反駁道:“非也,此子雖有不少產業,但絕非重利之人。他所研製出的那些物事,皆是價格低廉、造福百姓之物,若不能入朝為官,施展其滿腹才華,實乃國家之憾事。”


    金忠轉而向朱棣拜道:“陛下,這王玨頗具奇思妙想,屢屢創製新奇之物,臣曾聽聞道衍大師言及,此子心中尚有諸多構想。如今天下初定,正值用人之際,亦是此子大展宏圖、發揮才學之時。臣鬥膽請陛下封他為工部主事,使其能在工部盡情施展才華,為朝廷效力。”


    朱棣沉默不語,暗自思忖。按王玨過往的表現,前往工部任職倒也頗為合適,說不定真能在工部搗鼓出更多令人驚歎的新鮮玩意兒。隻是他仍想聽聽其他人的見解與看法。


    其餘眾人聞言,皆麵露驚色。工部主事乃是朝廷的正六品官職,王玨一介白衣平民出身,金忠竟能如此為其請賞,足見對王玨的賞識與認可。


    夏元吉聞言微微淺笑,不緊不慢地說道:


    “金侍郎且莫心急,本官亦細細看過相關奏章。這王玨在山東賑災時極有章法,且對農事頗為精通。既曾助其鄰裏經營產業,想來亦擅長錢糧管理之事。陛下,依臣之見,倒不如令其入戶部為官,如此亦可人盡其才。”


    茹瑺亦按捺不住,心中暗自思量,陛下能為這小子封官之事召集朝廷眾臣共同商議,且這小子還救過皇後的性命,日後必成大器,這般難得的人才,怎可落入他人之手?


    茹瑺當下便起身奏道:“陛下,若依金侍郎所言,這王玨於軍事之上見解獨到,又因救治傷兵一事在軍中頗有威望,且能改良火器火藥和火槍營陣型,理應為兵部效力!”


    朱棣也未曾料到,這王玨眨眼間竟成了各部爭搶的香餑餑,他本就尚未想好該賜予王玨何種官職,如今眾人這般各執一詞,局麵愈發混亂。


    看著下方工部、戶部、兵部幾人互不相讓,皆為爭搶王玨而據理力爭,朱棣亦覺頗為頭痛。他原本打算將王玨安置在北京,於郭資手下做事,也好助力北京建設。然後來又覺如此年輕有為之才,還是到朝堂之中曆經一番為好,置於自己身邊,悉心培養,日後必能成為朝廷棟梁。隻是卻未料到竟演變成如今這般局麵。


    就在幾人爭搶王玨之時,楊榮挺身而出,躬身向朱棣拜道:


    “陛下,這王玨如此年輕便有如此驚世才學,其實當下並不急於為其定職封官,此刻正該好好栽培雕琢才是。且他早先為世子啟用,陛下不妨問問世子的想法。”


    楊榮之言仿若一道靈光,瞬間為朱棣帶來了新的靈感。自己今年已然四十有三,待王玨這小子真正成長起來,得以充分發揮其才能之時,恐自己已垂垂老矣。故而王玨最為理想的去處,實則是——東宮詹士府。


    可若是如此,便需先解決一個令朱棣最為頭疼的難題,那便是太子之位的歸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庚午199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庚午1990並收藏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