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的兩名學生楊蒙和付恩卿寄予了深切的厚望。此二人雖性格迥異,但皆天資聰穎,聰慧過人。如今既已拜入自己門下,王玨便決心為他們精心謀劃未來。


    他不願看到自己的學生淪為那些隻會窮經皓首、墨守成規的傳統讀書人,而是期望他們能在自己的教導下,逐漸培育出後世的科學觀念。如此一來,他們不僅能夠成為自己在探索與實踐中的得力臂膀,更有望在各自擅長的領域中實現重大的突破與發展,為這世間帶來不一樣的智慧光芒。


    隻是當下,王玨深感自身精力和水平有限,難以係統地將後世那浩如煙海的知識完整地傳授給這兩位學生。他所能做的,便是先將一些基礎的原理與公式傾囊相授,至於更多的知識奧秘,隻能依靠學生們自身的悟性與努力去挖掘探尋。


    為此,他才特意給兩人布置了這一項特殊的作業,期望借此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發現的精神。王玨深知,若學生們長期對自己言聽計從,甚至陷入盲目崇拜的境地,那絕非他所期望的教育成果。他希望學生們能夠擁有自己的見解,敢於質疑,在求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如同在未知的海洋中破浪前行的船隻,去發現那些隱藏在知識深處的璀璨明珠。


    這段時日,王玨全身心地投入到煉製煤焦油和製作雙金屬溫度計的繁雜事務之中,日夜操勞,身心俱疲。如今,煤焦油的煉製總算初現規模,具備了一定擴大生產的條件。王玨思索再三,決定將後續招收人手、設備安裝以及生產等具體事宜全權交予二狗處理。而對於瀝青的製作,他則暫且擱置一旁,畢竟凡事皆需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極有可能顧此失彼,影響整個大局。


    時光匆匆,一番忙碌過後,已然是二月天。王玨決定給自己放個短暫的假期,稍作休憩。一方麵,他深知即將麵臨饑荒的嚴峻考驗,必須養精蓄銳,以便在賑災之時能夠全力以赴,為受災的百姓貢獻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麵,他也需要靜下心來,重新審視並調整未來的發展規劃,確保每一步都能走得堅實而穩健。


    在煤焦油工坊的建設如火如荼進行之際,王玨在家中也未懈怠。他在思索著煤焦油的銷路問題。他深知,一旦西山的工坊能夠大量煉製出煤焦油,那麽如何將其推向市場便成為了關鍵所在。


    煉製煤焦油所剩餘的焦炭,自然可以與董寧那邊的焦炭一同銷售,這倒無需過多擔憂。而對於煤焦油本身,王玨敏銳地察覺到了其中蘊含的巨大商機。如今朱棣已將北平改為北京,想必接下來定會大興土木,全力建設這座未來的都城,甚至日後那宏偉壯麗的紫禁城也將拔地而起。在這大規模的建設過程中,煤焦油作為一種極為出色的木材防腐材料,其需求量必然會與日俱增。


    再者,倘若日後開海禁,造船業必將蓬勃發展,而煤焦油在船舶建造中的應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此種種,都讓煤焦油擁有了極為廣闊的應用空間,隻要能夠妥善經營,必能在這時代的浪潮中占據一席之地。


    不僅如此,煤焦油還可用於製作炭黑,進而製墨。這種由煤焦油製成的墨,具有粘接性強且具備一定防水性的顯著優點,更為關鍵的是其成本低廉,這對於文化事業的發展無疑是一大助力。王玨不禁暢想,是否能夠與二狗商議開辦一家製墨工坊。


    然而,王玨也清楚地認識到,短期內想要大量消耗煤焦油,僅靠製墨工坊是遠遠不夠的。


    於是,他又將目光投向了蜂窩煤的製作領域。王玨想到,或許可以用煤焦油來代替黏土製作蜂窩煤。盡管煤焦油中含有有害物質,不適用於尋常百姓家的取暖與烹飪,但在鍛造坊和陶瓷窯爐等工業生產場所,卻能夠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此外,王玨還知曉煤焦油在醫療領域亦有一定的用途,它能夠治療某些皮膚病。聽聞朱高煦胸前腋下有“龍鱗”的傳聞,王玨不禁暗自揣測,這或許是牛皮癬之類的皮膚病。煤焦油本可用於治療,但考慮到“龍鱗”這一說法在當下的政治環境中對朱高煦奪嫡具有極為重要的輿論支持作用,他恐怕不會輕易應允使用煤焦油去除這一所謂的“祥瑞之兆”。此事隻能暫且擱置,日後再做定奪。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王玨已然恢複了精力,同時也為煤焦油的銷路做好了詳盡的規劃。他深知,若想讓煤焦油產業得到長遠的發展,離不開官方的支持與合作。於是,他決定前往拜見朱高熾,與其商議煤焦油相關事宜,並順便打聽饑荒的具體情況,看看自己能否在這艱難時刻為百姓出一份力。


    正巧此時,世子府派人傳信,稱朱高熾召集眾人議事,王玨不敢有絲毫耽擱,趕忙前往世子府。 抵達世子府時,其他人尚未到來,王玨便趁機先向朱高熾詳細說明了煤焦油的用途以及自己的想法。朱高熾對於王玨的建議深以為然,並未提出異議,而是直接授權王玨派人與西山那邊洽談合作的具體細節。


    他還明確表示,日後的土木建設中,煤焦油將作為木材防腐的重要材料得以廣泛應用。


    待眾人齊聚,朱高熾便直奔主題,臉上滿是憂慮之色。他沉重地開口道:


    “孤近日收到消息,山東、河南、鳳陽、淮安等地已然爆發饑荒,百姓食不果腹,餓殍遍野,地方官員已將此事緊急上報朝廷。幸得我等此前早有防備,故而北京暫時受到饑荒的波及尚不明顯。然而,其他幾處災區的情況卻不容樂觀。若饑荒持續蔓延,恐怕將會滋生無數流民,屆時農耕生產將無法正常進行,甚至極有可能蔓延至北京等地。諸位皆是有識之士,可有何良策以解這燃眉之急?還望諸位暢所欲言,孤將一一整理,上書父皇以供參考。”


    郭姿沉思片刻,率先發言道:“世子不必過於擔憂。此前世子已上書陛下,朝廷那邊想必早已有所準備,估計此刻已經開始從附近地區調集糧食以進行賑災,同時也會減免受災地方的賦稅。我等所能做的,一方麵是要全力穩固北京的局勢,確保北京不受饑荒影響過大;另一方麵,則要盡可能地安置各地逃難而來的難民,給予他們基本的生活保障。”


    朱高熾微微點頭,目光轉而投向王玨,問道:“你有何見解?”


    王玨恭敬地躬身行禮,然後說道:“世子,朝廷在賑災過程中,不僅要調集糧食,還需穩定民心,確保春耕能夠順利進行。若災情愈發嚴重,朝廷還需為受災地區的農民提供種子、農具等物資,鼓勵他們開荒拓土,如此方能保證秋糧得以豐收,從而緩解糧食短缺的困境。


    此外,各地官府還需加強管理,防止百姓因饑荒難耐而食用種子。北京這邊,可視情況適量吸收災區的一些難民,為他們提供一個安身之所。同時,各地官府也可效仿北京,對道路、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進行修繕建設,采用以工代賑的方式,既能解決部分難民的就業問題,又能防止旱澇等自然災害導致糧食進一步減產,加重災情。”


    朱高熾聞言,不禁長歎了一口氣,無奈地說道:“孤之前上書父皇時,已將這些措施詳細地寫在奏折之上,隻是如今最為擔心的,便是朝廷一時間能夠調集的糧食數量有限,難以滿足賑災的龐大需求啊。”


    王玨腦海中突然靈光一閃,想起了前世所知曉的北宋範仲淹調節糧價的獨特方法,於是向朱高熾進諫道:


    “世子若是憂慮朝廷賑災糧食不足,或許可以嚐試借鑒北宋範仲淹的法子。”


    朱高熾眼珠一轉,他熟讀經史,自然知曉這一典故。思索片刻後說道:“你是說先讓官府控製糧食,營造出糧食短缺的假象,從而哄抬糧價。待各地糧商見利紛紛向災區運糧之後,再開倉低價放糧,如此一來,糧商無利可圖,便隻能低價售賣糧食?”


    王玨點頭稱是:“正是如此。如此操作,便可吸引大量糧食運往災區。雖說不能即刻解決燃眉之急,但卻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災區的糧食需求,緩解災情的惡化。”


    朱高熾微微皺眉,轉頭向道衍問道:“大師以為此策如何?”


    道衍麵色凝重,嚴肅地說道:“此策看似可行,實則暗藏風險。其一,此方法短時間內難以見到成效,難以迅速緩解災區的饑荒狀況;其二,這些受災地區曆經戰火洗禮,本就人心惶惶,若再采用此等手段,極有可能引發百姓民怨沸騰,從而滋生變故,導致局勢失控。依老衲之見,如今當務之急,乃是朝廷盡快調撥糧食,進行合理分配,並廣泛設立粥廠,以救濟災民。或者另尋其他可替代糧食的果腹之物,以解燃眉之急。”


    王玨聽了師傅的話,心中雖覺道衍所言有一定道理,思索片刻後,立即補充道:


    “世子,或許還可以諫言陛下開放海禁。令沿海地區的官府和漁民出海捕魚,如此一來,既能增加食物的來源,緩解災區的糧食壓力;另一方麵,世子還可上書朝廷,向沿海災區傳授製硝石之法。調配硝石和棉花,再以硝石製冰,用棉花和冰塊製成保溫箱,將魚蝦貝類運往內地,利用此保鮮之法,可延長魚蝦貝類的保鮮時間,從而將其運往災區,緩解災情。”


    朱高熾聞言,眉頭皺得更緊了。他深知海禁政策乃是高祖為防患倭寇侵擾,防止沿海勢力與外族勾結而訂立的,且這一政策也是為了保障沿海地區的農業發展。如今想要全麵開放海禁,絕非易事。


    他沉思良久後說道:“此海禁之策涉及諸多方麵,不可輕易更改。這樣吧,孤稍後上書父皇,若災情嚴重,糧食短缺難以解決,便讓沿海官府派出官船出海捕魚,再采用你那保鮮之法,將魚蝦貝類運往各地災區,以緩解災情。”


    王玨默默點頭,他也明白在當下的形勢下,能夠做到這一步已實屬不易。老朱所訂立的海禁政策,一方麵固然是為了保護百姓,維持境內的安定;另一方麵,也是深受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


    即便朱棣日後開了海禁,對於尋常百姓而言,想要出海打漁也依然困難重重。 王玨心中默默祈禱,隻盼這場饑荒能夠早日過去,不要再有天災人禍降臨,讓這些本就受苦受難的百姓能夠免受更多的磨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庚午199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庚午1990並收藏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