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迫切與焦慮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 作者:庚午1990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北平城內外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道路建設與水利工程修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到處是忙碌的身影和嘈雜的聲響,整個城市仿佛一個巨大的工地,處處都在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這繁忙的背後,王玨也在緊鑼密鼓地謀劃著自己的事業版圖,而焦炭的生產無疑是其中極為關鍵和基礎的一環。
為了加快焦炭的生產進度,王玨可是下了狠心,直接將董寧的工錢翻倍,那董寧本就是個實在的手藝人,見東家這般器重自己,又給出如此優厚的報酬,心裏別提多感激了,當下便下定決心,定要使出渾身解數,盡可能多地培養出熟練掌握焦炭燒製技術的匠人,竭盡全力去擴大焦炭的生產規模。
要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下,有了朱高熾的支持,這煤炭作為焦炭生產的原材料,官府在采購方麵那可是一路開綠燈,沒了原料供應的後顧之憂,限製焦炭產量的因素,便主要落在了生產規模、工人數量以及市場需求這幾個方麵上了。
而說起這市場需求,在陳妍的多方奔走與努力之下,北平城裏的各大鐵匠鋪、陶瓷作坊,都對焦炭展現出了極大的熱忱。畢竟焦炭相較於傳統的木炭等燃料,有著諸多優勢,無論是打鐵時的溫度,還是燒製陶瓷所需的火候,焦炭都能更好地滿足需求。
再加上官辦工坊那邊對焦炭的需求量也頗為可觀,所以焦炭的市場前景一片大好。不僅如此,王玨心裏還打著另外的算盤,他深知隨著自己日後對當下煉鐵技術的改良,以及朱棣一旦開啟北征漠北的戰事,到那時,對於焦炭的需求量必然會呈現出一個更大的增長態勢。
董寧肩負著沉甸甸的責任,每日忙得腳不沾地。他既要把自己多年積攢下來的焦炭燒製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那些原本隻懂得燒製木炭的匠人們,又要親自主持更多焦炭燒製場地的建造工作。
在燒製過程中,還得時刻盯著焦炭的品質,把控好每一個生產環節,不敢有絲毫懈怠,並且定期向王玨匯報生產情況,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方案。
雖說這工作著實辛苦,可董寧心裏卻是樂開了花。想當初,自己不過就是山西一個燒焦炭的小工匠,哪能想到如今會有這般境遇。每個月能拿到四兩銀子的工錢,這可比那些在官辦工坊裏頗有名氣的匠人們掙得都多了。
而且東家王玨還許下承諾,等以後生意越做越大,還會給他一筆豐厚的分紅呢。
再看看家裏,東家更是貼心,知道他們這些匠人大多不識字,還專門請了先生來教他們和孩子讀書認字。家裏開荒種地,東家也派人去幫忙,還傳授了北平新推出的種植方法。這日子,從西山出發來北平時,那簡直是想都不敢想的,如今可不就是神仙般的日子。所以就算再辛苦,董寧也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這邊焦炭的事兒總算是有了著落,王玨便馬不停蹄地將心思全部投入到了煤焦油和瀝青的開發之中。這煤焦油和瀝青可不比焦炭,在當下的大明,壓根兒就還沒有對煤焦油的開發和利用。按照如今的年份來算,煤焦油和瀝青可是在兩個多世紀後,才被德國人和英國人發現的東西。
所以,王玨現在一切都隻能憑借著自己前世的記憶,一點一點地從頭摸索,其難度可想而知。
這一日,王玨把二狗以及兩個學生叫到了跟前,麵色凝重,一臉嚴肅地說道:“焦炭生產那邊如今有董寧在負責,總算是能讓咱們騰出手來了。接下來,咱們就得試著製作煤焦油和瀝青了,隻是這次可不像之前有董寧那樣有經驗的幫手了,一切都得靠咱們自己去摸索嚐試。”
二狗倒是個樂天派,聽了王玨的話,滿不在乎地擺擺手道:“玨哥,你說能弄成的事兒,到現在可就沒有一件辦不成的。大不了咱們就多試幾次唄,俗話說得好,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我就不信它一直成不了。”
王玨卻輕輕搖了搖頭,臉上依舊帶著幾分憂慮之色,緩緩開口道:“這次可跟以往大不一樣。你們還記得我之前教過你們的蒸餾操作吧,這製作煤焦油的原理其實和蒸餾有些類似,但它叫做幹餾。這石炭的幹餾,是要讓石炭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進行加熱分解,通過加熱,石炭內部會發生一係列複雜至極的變化,然後才能生成多種不同的產物,而煤焦油就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種。
這就是和咱們之前做的事兒不一樣的地方,也是最難的地方所在。咱們之前蒸餾酒精或者大蒜素的時候,隻要大致把火候控製好,基本上就能得到比較單一的成分了,就算是有那麽一點兒誤差,也可以通過多次蒸餾來進行提純。
可是這幹餾石炭就不一樣了,它對溫度的要求那是相當嚴格,而且需要的溫度比咱們以往操作時高得多了。好在咱們現在自己就能生產焦炭,要是沒有焦炭作為燃料,那這事兒可就更難辦了。若是火候控製的不好,得到的還很有可能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東西。”
二狗聽了,卻依舊興致勃勃,拍著胸脯說道:“玨哥,萬事開頭難嘛,咱別管它有多難,隻要咱們有耐心,一遍遍慢慢地去嚐試,我就不信沒有成功的那一天。”
王玨聽了二狗的話,無奈地歎了一口氣,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焦急,說道:“話是這麽說沒錯,可咱們現在最缺的就是時間。之前世子跟我提起過,北平等地恐怕會出現饑荒的情況,如今都已經是冬末了,老百姓家裏的存糧估計也吃得差不多了,我估摸著這饑荒怕是很快就要來了。”
楊蒙和付恩卿一聽老師說饑荒將至,腦海中瞬間就浮現出自己曾經有上頓沒下頓、饑腸轆轆的那些日子,眼神裏頓時露出了驚恐之色,那模樣仿佛又迴到了當初食不果腹的艱難時光。
二狗聽了,也不由得緊張起來,趕忙問道:“饑荒?這可不得了啊,確實,這幾年連年打仗,老百姓都沒辦法安穩種地,糧食產量本來就少得可憐,也就夠勉強糊口度日的,哪來那麽多存糧?這要是鬧起饑荒來,那可真就麻煩大了。那咱們現在該怎麽辦?要不要提前多存點兒糧食啊?”
王玨聽了,微微點了點頭,說道:“能存點兒自然是最好的,畢竟你家和陳家兩家養活著這麽一大幫子人手,還有那些收養的孩子。咱們手裏現在還有多少銀子啊?要是銀子夠的話,就讓陳妍找人去外地采購糧食吧,最好是去南方那些產糧豐富的富庶地區多買點兒迴來,多花一些銀子不要緊。
要是在咱們這附近大量采購糧食的話,很可能就會造成糧價波動,到時候糧食價格一漲,那些普通老百姓想要買到糧食就更難了。世子已經上書請皇上調撥糧食,準備用來賑災了,咱們也得多存點兒糧食,萬一真的鬧起饑荒來,咱們也好自給自足,要是糧食夠吃,還可以幫著一塊兒賑災,救濟救濟百姓。”
二狗連忙應道:“行,玨哥,我一會兒就去找陳妍辦這事兒,最起碼讓咱們這一大幫子人能吃上飽飯才行。”
王玨看著眼前這三個年輕人,語重心長地說道:“一旦鬧起饑荒來,受影響最大的就是那些移民、流民以及普通的老百姓了。他們本來手裏就沒多少存糧,更沒多少銀子,這日子本就過得艱難。
世子這段時間在北平大興土木,一方麵確實是為了方便運輸糧食,也有利於水利灌溉,讓農田能更好地得到澆灌,可更多的,也是想著能讓這些老百姓通過參與工程建設,好歹能掙點兒工錢,多一份收入來源。我之所以這麽著急擴大焦炭的生產規模,還想著弄出煤焦油和瀝青,也是希望能通過擴大產業規模,給更多的家庭提供收入的機會,幫世子分擔分擔這壓力。也是想讓這兩樣東西早點排上用場”
二狗看著王玨一臉心事重重的樣子,心裏也很不是滋味,趕忙開口勸道:“玨哥,這事兒也不是咱們能完全左右得了的,咱們盡心盡力去做就行,盡人事,聽天命嘛。世子既然都已經上書皇上了,那朝廷肯定會有所準備的,再怎麽樣,咱們也不可能救下所有人呀。再說了,你之前不也老是跟我們說,做這些事兒心急可吃不了熱豆腐,咱們還是安安心心地把每一步都做好,至於其他的,就走一步看一步唄,別太給自己壓力了。”
王玨心裏何嚐不明白二狗說的這些道理,隻是他這心裏始終就是過不去那道坎兒。一想到饑荒要是真的來了,那餓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淒慘場景沒準兒就會出現,王玨的心裏就像被一隻無形的大手揪住了一般,疼得厲害。
也不是王玨有多聖母心,隻是隻有餓過肚子的人才明白麵對饑荒時的感受,王玨前世總烴老人講起年輕時經曆的苦日子,什麽當年自然災害,吃橡子麵,棒子麵之類的,當時王玨年紀小,沒感覺有什麽,直到長大了又一次兩三天沒吃上飯,王玨才深深的體會到了什麽是饑餓的滋味。
王玨心裏清楚,明明自己等人已經預料到了饑荒這個問題的發生,而且自己也有一些辦法能夠去緩解災情,可就是暫時沒辦法立刻派上用場,這種深深的無力感,就如同一張大網,將他緊緊地籠罩住,讓他痛苦不堪。
王玨心裏比誰都清楚,這世間的災難往往都不是單一出現的。就好比水災過後,常常就會伴隨著瘟疫的爆發一樣,一旦出現饑荒,再加上前些年的戰亂,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人口必然會急劇減少,大片的土地也會因此荒廢掉,而且很有可能還會出現大規模的瘟疫肆虐。朱棣剛登基即位,如果就遇到這樣的事情,也不知道這天下會不會出亂子。和平穩定才是發展的前提,如果天下動蕩不安,那王玨也沒辦法弄到想要的資源去開發利用。
王玨現在每天都在心裏默默祈禱,盼著老天爺能開開眼,可千萬別再讓這北平這些地區遇到什麽自然災害了。 他之所以如此急切地想要弄出煤焦油和瀝青,一方麵,自然是想通過擴大產業規模,讓更多的家庭能夠有穩定的收入來源,讓老百姓們能在這艱難的世道裏多一份活下去的保障。
而另一方麵呢,如果饑荒真的爆發了,為了緩解災情,王玨早就想好了,自己一定會上書請求朱棣開海禁,允許官府和老百姓靠著打漁來補充食物來源。到那個時候,這煤焦油可就能發揮大作用了,它可以作為一種木材的防腐材料,運用到造船業當中去,造出更加堅固耐用的船隻。
而且,王玨還打算利用硝石製冰的方法,製作出保溫箱來,這樣捕撈上來的魚類就能保存更長的時間,如此一來,便可以將大批的魚肉運往內地,也好讓更多的人能有食物可吃。
再往長遠了想,等到鄭和開始下西洋的時候,這煤焦油就能發揮出更大的用途了。要是鄭和的船隊能夠從海外帶迴來高產的糧食作物,那說不定以後大明就再也不用遭受饑荒之苦了。
即便以後再遇上災荒之年,憑借著大明廣袤的疆域,也基本不可能出現全國性的受災情況,到時候要是能用瀝青鋪設出柏油馬路,那在調撥糧食的時候,就能更快速便捷了,無論是運輸的效率還是食物的保鮮程度,都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在這繁忙的背後,王玨也在緊鑼密鼓地謀劃著自己的事業版圖,而焦炭的生產無疑是其中極為關鍵和基礎的一環。
為了加快焦炭的生產進度,王玨可是下了狠心,直接將董寧的工錢翻倍,那董寧本就是個實在的手藝人,見東家這般器重自己,又給出如此優厚的報酬,心裏別提多感激了,當下便下定決心,定要使出渾身解數,盡可能多地培養出熟練掌握焦炭燒製技術的匠人,竭盡全力去擴大焦炭的生產規模。
要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下,有了朱高熾的支持,這煤炭作為焦炭生產的原材料,官府在采購方麵那可是一路開綠燈,沒了原料供應的後顧之憂,限製焦炭產量的因素,便主要落在了生產規模、工人數量以及市場需求這幾個方麵上了。
而說起這市場需求,在陳妍的多方奔走與努力之下,北平城裏的各大鐵匠鋪、陶瓷作坊,都對焦炭展現出了極大的熱忱。畢竟焦炭相較於傳統的木炭等燃料,有著諸多優勢,無論是打鐵時的溫度,還是燒製陶瓷所需的火候,焦炭都能更好地滿足需求。
再加上官辦工坊那邊對焦炭的需求量也頗為可觀,所以焦炭的市場前景一片大好。不僅如此,王玨心裏還打著另外的算盤,他深知隨著自己日後對當下煉鐵技術的改良,以及朱棣一旦開啟北征漠北的戰事,到那時,對於焦炭的需求量必然會呈現出一個更大的增長態勢。
董寧肩負著沉甸甸的責任,每日忙得腳不沾地。他既要把自己多年積攢下來的焦炭燒製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那些原本隻懂得燒製木炭的匠人們,又要親自主持更多焦炭燒製場地的建造工作。
在燒製過程中,還得時刻盯著焦炭的品質,把控好每一個生產環節,不敢有絲毫懈怠,並且定期向王玨匯報生產情況,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方案。
雖說這工作著實辛苦,可董寧心裏卻是樂開了花。想當初,自己不過就是山西一個燒焦炭的小工匠,哪能想到如今會有這般境遇。每個月能拿到四兩銀子的工錢,這可比那些在官辦工坊裏頗有名氣的匠人們掙得都多了。
而且東家王玨還許下承諾,等以後生意越做越大,還會給他一筆豐厚的分紅呢。
再看看家裏,東家更是貼心,知道他們這些匠人大多不識字,還專門請了先生來教他們和孩子讀書認字。家裏開荒種地,東家也派人去幫忙,還傳授了北平新推出的種植方法。這日子,從西山出發來北平時,那簡直是想都不敢想的,如今可不就是神仙般的日子。所以就算再辛苦,董寧也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這邊焦炭的事兒總算是有了著落,王玨便馬不停蹄地將心思全部投入到了煤焦油和瀝青的開發之中。這煤焦油和瀝青可不比焦炭,在當下的大明,壓根兒就還沒有對煤焦油的開發和利用。按照如今的年份來算,煤焦油和瀝青可是在兩個多世紀後,才被德國人和英國人發現的東西。
所以,王玨現在一切都隻能憑借著自己前世的記憶,一點一點地從頭摸索,其難度可想而知。
這一日,王玨把二狗以及兩個學生叫到了跟前,麵色凝重,一臉嚴肅地說道:“焦炭生產那邊如今有董寧在負責,總算是能讓咱們騰出手來了。接下來,咱們就得試著製作煤焦油和瀝青了,隻是這次可不像之前有董寧那樣有經驗的幫手了,一切都得靠咱們自己去摸索嚐試。”
二狗倒是個樂天派,聽了王玨的話,滿不在乎地擺擺手道:“玨哥,你說能弄成的事兒,到現在可就沒有一件辦不成的。大不了咱們就多試幾次唄,俗話說得好,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我就不信它一直成不了。”
王玨卻輕輕搖了搖頭,臉上依舊帶著幾分憂慮之色,緩緩開口道:“這次可跟以往大不一樣。你們還記得我之前教過你們的蒸餾操作吧,這製作煤焦油的原理其實和蒸餾有些類似,但它叫做幹餾。這石炭的幹餾,是要讓石炭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進行加熱分解,通過加熱,石炭內部會發生一係列複雜至極的變化,然後才能生成多種不同的產物,而煤焦油就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種。
這就是和咱們之前做的事兒不一樣的地方,也是最難的地方所在。咱們之前蒸餾酒精或者大蒜素的時候,隻要大致把火候控製好,基本上就能得到比較單一的成分了,就算是有那麽一點兒誤差,也可以通過多次蒸餾來進行提純。
可是這幹餾石炭就不一樣了,它對溫度的要求那是相當嚴格,而且需要的溫度比咱們以往操作時高得多了。好在咱們現在自己就能生產焦炭,要是沒有焦炭作為燃料,那這事兒可就更難辦了。若是火候控製的不好,得到的還很有可能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東西。”
二狗聽了,卻依舊興致勃勃,拍著胸脯說道:“玨哥,萬事開頭難嘛,咱別管它有多難,隻要咱們有耐心,一遍遍慢慢地去嚐試,我就不信沒有成功的那一天。”
王玨聽了二狗的話,無奈地歎了一口氣,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焦急,說道:“話是這麽說沒錯,可咱們現在最缺的就是時間。之前世子跟我提起過,北平等地恐怕會出現饑荒的情況,如今都已經是冬末了,老百姓家裏的存糧估計也吃得差不多了,我估摸著這饑荒怕是很快就要來了。”
楊蒙和付恩卿一聽老師說饑荒將至,腦海中瞬間就浮現出自己曾經有上頓沒下頓、饑腸轆轆的那些日子,眼神裏頓時露出了驚恐之色,那模樣仿佛又迴到了當初食不果腹的艱難時光。
二狗聽了,也不由得緊張起來,趕忙問道:“饑荒?這可不得了啊,確實,這幾年連年打仗,老百姓都沒辦法安穩種地,糧食產量本來就少得可憐,也就夠勉強糊口度日的,哪來那麽多存糧?這要是鬧起饑荒來,那可真就麻煩大了。那咱們現在該怎麽辦?要不要提前多存點兒糧食啊?”
王玨聽了,微微點了點頭,說道:“能存點兒自然是最好的,畢竟你家和陳家兩家養活著這麽一大幫子人手,還有那些收養的孩子。咱們手裏現在還有多少銀子啊?要是銀子夠的話,就讓陳妍找人去外地采購糧食吧,最好是去南方那些產糧豐富的富庶地區多買點兒迴來,多花一些銀子不要緊。
要是在咱們這附近大量采購糧食的話,很可能就會造成糧價波動,到時候糧食價格一漲,那些普通老百姓想要買到糧食就更難了。世子已經上書請皇上調撥糧食,準備用來賑災了,咱們也得多存點兒糧食,萬一真的鬧起饑荒來,咱們也好自給自足,要是糧食夠吃,還可以幫著一塊兒賑災,救濟救濟百姓。”
二狗連忙應道:“行,玨哥,我一會兒就去找陳妍辦這事兒,最起碼讓咱們這一大幫子人能吃上飽飯才行。”
王玨看著眼前這三個年輕人,語重心長地說道:“一旦鬧起饑荒來,受影響最大的就是那些移民、流民以及普通的老百姓了。他們本來手裏就沒多少存糧,更沒多少銀子,這日子本就過得艱難。
世子這段時間在北平大興土木,一方麵確實是為了方便運輸糧食,也有利於水利灌溉,讓農田能更好地得到澆灌,可更多的,也是想著能讓這些老百姓通過參與工程建設,好歹能掙點兒工錢,多一份收入來源。我之所以這麽著急擴大焦炭的生產規模,還想著弄出煤焦油和瀝青,也是希望能通過擴大產業規模,給更多的家庭提供收入的機會,幫世子分擔分擔這壓力。也是想讓這兩樣東西早點排上用場”
二狗看著王玨一臉心事重重的樣子,心裏也很不是滋味,趕忙開口勸道:“玨哥,這事兒也不是咱們能完全左右得了的,咱們盡心盡力去做就行,盡人事,聽天命嘛。世子既然都已經上書皇上了,那朝廷肯定會有所準備的,再怎麽樣,咱們也不可能救下所有人呀。再說了,你之前不也老是跟我們說,做這些事兒心急可吃不了熱豆腐,咱們還是安安心心地把每一步都做好,至於其他的,就走一步看一步唄,別太給自己壓力了。”
王玨心裏何嚐不明白二狗說的這些道理,隻是他這心裏始終就是過不去那道坎兒。一想到饑荒要是真的來了,那餓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淒慘場景沒準兒就會出現,王玨的心裏就像被一隻無形的大手揪住了一般,疼得厲害。
也不是王玨有多聖母心,隻是隻有餓過肚子的人才明白麵對饑荒時的感受,王玨前世總烴老人講起年輕時經曆的苦日子,什麽當年自然災害,吃橡子麵,棒子麵之類的,當時王玨年紀小,沒感覺有什麽,直到長大了又一次兩三天沒吃上飯,王玨才深深的體會到了什麽是饑餓的滋味。
王玨心裏清楚,明明自己等人已經預料到了饑荒這個問題的發生,而且自己也有一些辦法能夠去緩解災情,可就是暫時沒辦法立刻派上用場,這種深深的無力感,就如同一張大網,將他緊緊地籠罩住,讓他痛苦不堪。
王玨心裏比誰都清楚,這世間的災難往往都不是單一出現的。就好比水災過後,常常就會伴隨著瘟疫的爆發一樣,一旦出現饑荒,再加上前些年的戰亂,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人口必然會急劇減少,大片的土地也會因此荒廢掉,而且很有可能還會出現大規模的瘟疫肆虐。朱棣剛登基即位,如果就遇到這樣的事情,也不知道這天下會不會出亂子。和平穩定才是發展的前提,如果天下動蕩不安,那王玨也沒辦法弄到想要的資源去開發利用。
王玨現在每天都在心裏默默祈禱,盼著老天爺能開開眼,可千萬別再讓這北平這些地區遇到什麽自然災害了。 他之所以如此急切地想要弄出煤焦油和瀝青,一方麵,自然是想通過擴大產業規模,讓更多的家庭能夠有穩定的收入來源,讓老百姓們能在這艱難的世道裏多一份活下去的保障。
而另一方麵呢,如果饑荒真的爆發了,為了緩解災情,王玨早就想好了,自己一定會上書請求朱棣開海禁,允許官府和老百姓靠著打漁來補充食物來源。到那個時候,這煤焦油可就能發揮大作用了,它可以作為一種木材的防腐材料,運用到造船業當中去,造出更加堅固耐用的船隻。
而且,王玨還打算利用硝石製冰的方法,製作出保溫箱來,這樣捕撈上來的魚類就能保存更長的時間,如此一來,便可以將大批的魚肉運往內地,也好讓更多的人能有食物可吃。
再往長遠了想,等到鄭和開始下西洋的時候,這煤焦油就能發揮出更大的用途了。要是鄭和的船隊能夠從海外帶迴來高產的糧食作物,那說不定以後大明就再也不用遭受饑荒之苦了。
即便以後再遇上災荒之年,憑借著大明廣袤的疆域,也基本不可能出現全國性的受災情況,到時候要是能用瀝青鋪設出柏油馬路,那在調撥糧食的時候,就能更快速便捷了,無論是運輸的效率還是食物的保鮮程度,都會得到極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