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心裏清楚,自朱棣返迴北平後,便馬不停蹄地開始了一係列動作。他廣招兵丁、精心打造兵器、全力籌措糧草,其目的昭然若揭,那就是要盡快南下,一洗東昌慘敗之恥。然而,王玨暗自算了算時間,朱棣迴來至今還不足一個月呢。這般倉促地準備南下,真的合適嗎?


    道衍麵帶微笑地注視著自己的弟子,那笑容裏似乎藏著無盡的深意。這次燕王東昌慘敗,道衍越發的覺得自己的這個便宜弟子來曆神秘,雖然他年紀輕輕,謀略上尚有不足甚至是膚淺之處,但是他的出發點仿佛就如同先知先覺一般,道衍也是在燕王經曆過濟南和東昌的失敗後才意識到自己這個弟子之前南下直搗黃龍的想法是由多麽超前。


    更令道衍感到敬意的是,燕王兵敗東昌以後,燕軍將士諸多皆有消沉之意,甚至燕王本人也是低靡了一陣子,可王玨的表現卻是對其不慎在意,認識十分堅信燕王大業可成,道衍有的時候也在想,難道自己這弟子真的去過仙界,學了些什麽手段可以預知未來或者有那類似望氣之術的手段,真能看出燕王有帝王姿?


    “沒錯,燕王今日召集我和世子商議要事。為師我已向燕王力薦南下之策。你不是一直盼著燕王早日揮師南下、直搗黃龍嗎?怎麽,現在有不同的想法?”


    王玨趕忙搖頭,神色恭敬地說道,“弟子自然是支持燕王和師父決議的,隻是燕王剛在東昌遭逢大敗,如今又再次率兵南下,不知道燕軍是否恢複了元氣,大軍糧草軍械是否準備充足?弟子隻是擔心,現在南下是不是有些過於倉促了,害怕萬一有什麽閃失”


    道衍歎了口氣,“確實是倉促了些,但是此時南下確實是最好的選擇,一來此前燕王雖然在東昌遭遇慘敗,燕軍損失慘重,但卻戰力尚存,如今又經過修整已有一戰之力。二來東昌慘敗之後燕軍將士士氣低靡,燕王雖然借為張玉舉辦葬禮祭祀陣亡將士來重振士氣,但更急需一場大勝來鼓舞將士。眼不然時間一久,等將士們為張玉和同袍複仇雪恥的心氣兒淡了,南下作戰就會更加艱難。三者,那盛庸之前本欲北上伐燕,但經東昌一戰之後反而沒了動靜,足以見其損失也應不小,可能也在積修整以圖日後北上。如今朝中雖然派係林立,但以燕王這三郡之地,想要與整個朝廷掰掰手腕,拖得越久,形勢越不利啊!與其等別人打上門來,還不如主動出擊!”


    王玨對師父的觀點深以為然,朱棣以藩王之身對抗整個朝廷,這場靖難注定是一個以少打多戰爭,想要以燕地三郡之地的人口和資源來實現超越整個朝廷的發展速度,那簡直就是癡人說夢。所以占燕地據守以待時機肯定是行不通的。而且自從始皇帝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統一文字度量衡之後,大一統這個觀念就深深的植入到了每個華夏人的腦海中。似乎隻有實現了整個華夏的完整統一,才能配得上‘正統’這兩個字。


    所以曆代起義造反成功的,沒有一個不是以完成大一統為目標,你如果真這麽想,也真這麽去努力,那麾下的謀士將領會認為自己的主上身懷雄才大略,但你如果想偏安一隅割地自治,那就會被看成是胸無大誌的膽小鼠輩,是個昏聵無能之主。


    也是因此想要一統天下的曹操才會被稱為魏晉風骨,一心匡扶漢室的劉備才會被稱為蜀漢風流,而一心據守江東的孫權則被叫成了江東鼠輩。而丟了燕雲十六州,向遼國納貢的南北宋不管商業經濟和文化再怎麽繁榮發達,也不受後世人大部分人的待見。恰巧王玨眼中的朱棣顯然不是一個甘心偏安一隅的隱忍之人,恰恰相反,他是一個之誌在天下,吃了虧就要立馬找迴場子的主兒。


    王玨不由得滿眼敬佩的看向了自己的師父,能在如此局勢下做出這樣大膽而正確的策略,道衍的智謀膽識實在是非常人可比,王玨向師父躬身行禮,“師父說的是,此時正是南下的最好時機,南想來也料不到燕王逢大敗就如此快的再次率軍南下,此舉也可以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知道了燕完即將南下,王玨的工作更加繁忙,將竹製手榴彈的製作方法和訓練大綱成哥朱高熾後,接下來的幾天,王玨便投入到了指導工匠製作手榴彈的工作中,期望在燕王發兵之前盡可能多的趕製。甚至連二狗和自己的兩個學生也加入到了這項工作當中。


    與此同時,整個北平也如同一台瘋狂運轉的機器,為了補充糧草,朱棣不僅從附近征糧,還通過一些秘密渠道向其他地方勢力采購,同時大量招募工匠打造修複軍械兵器。看著一車一車的糧草和軍械送入軍營,手榴彈的製作也進行的如火如荼,王玨知道朱棣下次南下的日期近在眼前。


    二月十四,朱棣召集眾人商討南下之策,議事廳內,朱棣身披鎧甲傲然而立,身材挺拔,威風凜凜,他目光掃過眾人,“諸位,東昌之敗本王深以為恥,張玉之死更是悲痛難安,眼下大軍以在北平修整多日,孤意在此慧君南下,報仇雪恥!”


    丘福、朱能等一眾武將心裏一直憋著一股火,早就想報仇雪恥了,如今聽到朱棣的決定自然表示支持,見無人反對,朱棣繼續開口,“諸位對於這次南下有有何想法,不妨說來聽聽!”


    朱能直接起身行禮,“啟稟燕王,既然是南下雪恥,那就得i把目光放到盛庸那小兒身上,咱們接連在他手上吃了虧,這次一定要找迴場子來!”


    丘福也跟著開口附和,“沒錯,盛庸如今屯兵二十萬,若是能吃下他,一來可解南軍對北平的掎角之勢,二來也可為大軍南下掃平後顧之憂。”


    金忠捋了捋胡子開口,“諸位將軍想要找盛庸雪恥報仇自無不可,但這盛庸守城頗有章法,又有吳傑、平安為其策應,若想勝之,當想辦法引其出城野戰!”


    朱棣點了點頭,開口問道,“南軍現在屯兵何處?”


    朱能急忙迴到,“據探馬來報,盛庸依舊駐兵於德州一帶,吳傑。平安駐紮於真定附近。梁軍相隔倒是不近。”


    朱棣起身盯著輿圖良久,他內心也是很讚同丘福和朱能想法的,不管是從個人情緒還是戰略需要,朱棣都需要狠狠地擊敗盛庸一次,但是已經接連兩次在他手上吃了虧,最也不得不慎重考慮。


    朱棣看著輿圖上德州合著定的位置,語氣果斷地開口,“如今南軍兩地分隔,那我們便趁此機會逐一攻破,先下盛庸,再破吳傑。平安!老和尚,你看如何?”


    道衍笑道,“燕王若想南下直搗黃龍,必須要掃平盛庸和吳傑這兩處障礙,負則就算深入南方,背後有這二人率兵尾隨也是禍患無窮。金大人所言不錯,盛庸此人擅據堅城而守,且手中兵力多於我燕軍,又有大量火器毒弩,想要拿下他,那便絕對不能靠攻城取勝,隻能依靠我燕軍的騎兵優勢在開闊地帶與其野戰。燕王不妨向德州方向加派探子,探聽盛庸大軍駐紮位置,若是其屯兵於開闊之處,便主動出擊尋求決戰。若是他駐紮於城池附近,則可用計佯攻他處,誘敵而出後再擇地於之交戰。”


    朱棣對道衍的話深以為然,此前接連在攻城上吃了虧,也明白這次南下絕對不能以攻城掠地為目標,重點還是要擊潰南軍兵力。


    朱棣下定決心,目光看向朱高熾和金忠,“高熾,立即向德州和真定方向加派探子,探聽南軍駐紮位置和大軍動向。金忠,傳令軍中,派出多股探馬,全力打探盛庸大軍所在具體位置。”


    朱棣又問朱高熾,“大軍糧草籌備的如何?”


    朱高熾迴道,“迴父王,這幾日北平附近征收的糧草已經陸續運達,足夠支撐大軍使用三月有餘。等從外地采購的糧草到了,就能源源不斷的供給大軍,應該足以支撐到今年秋收。兒臣已經讓郭資招募流民來北平附近開荒,今年秋收北平周邊的糧食產量應該會有所增加,想來供給大軍應該無輿。”


    朱棣聞言點了點頭,自己這個長子雖然帶兵打仗不行,但是處理這些民生和政務還是十分優秀的,朱棣突然想到王玨,便繼續問道,“王玨那小子弄出的那個什麽手榴彈怎麽樣了?”


    “迴父王,兒臣已命王玨親自指導工匠們製作,如今日夜趕工,已經加工出百餘,配套的皮包也有近百,另外,兒臣也已經派人在軍中傳授此物的使用和製作方法,如有需要,父王可著人就地取材製作。”


    朱棣默默盤算一番後開口,“百餘也夠了,這東西若是運用得當,估計會起到些奇效,所以不在乎數量多少,而是使用的時機,南下之事刻不容緩,不能因此而拖遝。”


    朱棣目光堅定的掃過麾下諸將,聲若洪鍾的開口,“傳我王命,大軍修整一日,後日開拔南下,此次南下,先破盛庸,再敗吳傑,掃清南下阻礙,高熾與道衍據守北平,嚴防吳傑、平安和遼東襲擾。諸將迴去後傳令各營將士,兩軍交戰隻是,若實力相當,相逢之後當勇者勝,此次南下援軍交戰,奮勇向前者必有重賞,臨陣脫逃之人疑慮按軍法嚴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庚午199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庚午1990並收藏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