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編了寧王朱權麾下的大部分軍隊後,朱棣麾下將士已將近十萬之眾。雖說相較於南軍的五十萬大軍,人數仍遠遠不及,但朱棣這些年抗擊北元,其麾下軍隊久經沙場,個個驍勇善戰。尤其是新得的朵顏三衛騎兵,更是勇猛非凡。雖說朵顏三衛早已脫離朝廷掌控,如今更似為錢財賣命的雇傭兵,不過朱棣許諾事成之後給予他們豐厚報酬(當然,是事成之後才兌現),也因此贏得了朵顏三衛的效忠。


    為盡快解除北平之圍,朱棣下令全軍快馬加鞭奔赴北平。十月十九日,燕軍在會州進行整編,朱棣分設中、前、左、右、後五路大軍,隨後開赴北平。


    十月二十一日,燕軍進入鬆亭關。


    十一月初四,燕王朱棣率軍抵達孤山,即刻派出斥候前去探查敵情。得知建文帝的軍隊列陣於白河西岸後,麾下將士皆以為朱棣會一鼓作氣奇襲李景隆大營,沒料到燕王獲知了李景隆的軍情後,反倒不著急了,竟下令全軍休整。朱棣一得知南軍的陣勢,便清楚此刻北平安然無恙。他與李景隆這位親戚自幼一起長大,對其極為熟悉,深知他的無能,甚至可以說對李景隆輕視到了極點。況且李景隆大軍八月出征,如今都已十一月了,卻仍未攻破北平城,足見南軍的作戰能力實在堪憂。在如此嚴寒的天氣下,南軍本就疏於戰陣,又不耐嚴寒,且缺少禦寒物資,凍傷凍死者不計其數。自己這十萬大軍為解北平之圍一路奔襲而來,兵力本就弱於南軍,若是在人困馬乏的情況下貿然突襲,勝算著實不大。反正北平暫無危險,倒不如先休整一番,再與李景隆決戰!


    李景隆也收到了朱棣迴援的消息,隨即依照兵法慣例,派出五倍於北平守軍的人馬繼續攻打北平,其餘大軍則準備與燕王作戰,並派出軍前哨都督陳暉所部萬餘人密切監視燕軍動態。陳暉本想依托地形,率軍占據河西,據河而守,同時監視燕軍動向,可沒想到燕軍趁著河水結冰,揮師西進,一舉擊敗了陳暉所部萬餘人。


    十一月初五,兩軍對峙於鄭村壩,大戰一觸即發。正所謂逢敵亮劍,且要亮出最鋒利的劍,朱棣派出麾下戰力最強的朵顏三衛,采取中央突破戰術,直衝向南軍大營。他們如摧枯拉朽一般,連續衝破南軍防線,一時間勇不可當,打得南軍四處逃竄。


    南軍雖遭慘敗,但畢竟人數上占有優勢,實力尚存。起初的慌亂過後,經過一番整頓,也漸漸穩住了陣腳。雙方幾十萬人在鄭村壩奮力拚殺,直殺得昏天暗地、血流成河,一直激戰到日落西山,才鳴金收兵。


    朱棣眼見戰局陷入僵持狀態,心中不免焦急起來。雙方如此僵持,對他而言極為不利,即便麾下將士戰鬥力遠強於南軍,但燕軍兵力遠少於南軍,實在經不起長時間的消耗。為了盡快打破僵局,朱棣在大營召集麾下將領商議對策。


    此時,有個名叫馬三保的人起身獻策道:“啟稟燕王,南軍的要害在於李景隆的中軍。今日一戰,可見南軍經不住我軍的衝殺。隻要燕王派出精銳衝擊李景隆的中軍,逼迫李景隆挪動位置,南軍必會慌亂,我軍便可趁其陣腳不穩,以騎兵從左右兩側夾擊。若是戰果顯著,或許能趁南軍大亂之際,擊殺敵軍主將!”


    馬三保說完,當即跪地拜道:“燕王,屬下願為先鋒,率軍突襲李景隆大營!”


    朱棣看了一眼馬三保,此人年輕時便跟隨自己,雖身為宦官,身體有殘缺,卻有勇有謀,熟知兵事且善於作戰。朱棣讓馬三保起身,自己默默撫須思索,覺得此計可行,詢問眾將後,眾人也無其他異議,隨即任命馬三保為部將,與他一同參與此次行動。


    次日,雙方血戰至天色漸黑,燕軍雖對李景隆的中軍造成了一定衝擊,但並未構成太大威脅。反倒是李景隆逐漸按捺不住,心中焦急萬分。他雖無實戰經驗,但也看出燕軍與朝廷軍隊戰力懸殊,覺得非得有三倍於敵軍的兵力方能與之抗衡。於是,他親自帶領中軍前來作戰,心想若能趁眼下兵力優勢巨大之時擒拿燕王,北平城便可不攻自破,再這麽拖下去,隻怕夜長夢多!而且在這寒冬天氣裏連續作戰,他也實在是打夠了。


    朱棣見李景隆竟然主動冒頭,哪能放過這大好機會,立即派出騎兵從其兩翼發動衝鋒。燕軍從左右兩側衝擊,竟接連攻破南軍七營。李景隆抵擋不住,節節敗退。朱棣見雙方輪番激戰,損失均極為慘重,便與李景隆達成默契,各自鳴金收兵。


    朱棣借著這個機會,安頓好將士,救治傷兵。麾下將士見燕王如此愛護士兵,兩軍交戰時,燕王不僅親自上陣殺敵,連胯下的戰馬都被射傷,自然備受鼓舞。此時又處於得勝之勢,燕軍士氣大振。


    朱棣這邊正準備應對明日的大戰,卻發生了一件他意想不到的事。朱棣原本以為李景隆雖無才能,但也隻是能力方麵有所欠缺,沒曾想還是高估了他。李景隆竟然如此膽小,以往總是從父輩口中聽聞各種戰場的慘狀,他向來都沒太當迴事。可今日親眼目睹這殘酷的廝殺場麵,他著實被震懾住了。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也不是幾句輕飄飄的話就能描述的故事,這是幾萬人血流成河,是無數生命消逝於戰亂之中。而且燕軍驍勇善戰,如今又是深冬時節,自己麾下的南方士卒本就不適應這樣的氣候,更何況這仗都已經打了好幾個月了,眼下禦寒物資嚴重匱乏!李景隆決定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他打定主意要連夜逃跑。他可不想再看到無數燕軍朝著自己的方向拚命衝殺了!


    其實從兵法角度來講,這也可算是戰略性後撤。天時地利皆不利,朝廷軍隊正麵與燕軍對抗也難以取勝,李景隆此舉也算保存實力,可先撤退,待補充糧草輜重,天氣轉暖之後再做謀劃。但被嚇破了膽、一心隻想保全自己性命的李景隆,卻把兵法拋諸腦後,隻顧著自己逃跑,完全忘記了此刻正在前線攻打北平的數萬士兵將領。


    當天夜裏,李景隆下令鄭村壩的所有南軍輕裝撤退,數十萬人的輜重全部留給了燕軍。而絲毫不知主將已經丟盔棄甲逃跑了的南軍,還在繼續攻打北平城。城牆上的朱高熾看著兩軍交戰,忍不住問身邊的道衍:“大師,李景隆這幾日並未親率大軍攻城,而且攻城的人數也縮減到了五萬左右,難道是南軍出了什麽變故?還是他們正在緩兵休整,打造攻城器械,準備日後大軍攻城呢?”


    道衍聞言笑了笑,說道:“殿下,那李景隆誌大才疏,斷然不會另想計策攻打北平。依貧僧看,極有可能是燕王率兵迴援,牽製住了李景隆大軍。王玨,你怎麽看?”


    王玨算了算時間,眼下已經是十一月初,燕王應該已經偷襲大寧得手,率兵迴援了。隨即開口說道:“道衍大師所言極是,算算時間,應該是燕王殿下謀得援軍,率兵迴援了。世子殿下,我燕軍久經沙場,驍勇善戰,南軍雖數倍於我,但絕非我燕軍之敵。屬下猜想,燕王殿下不日便會率軍大敗李景隆,馳援北平。殿下應早做準備,待燕王援兵一至,我軍立即出城迎敵,到時前後夾擊,必能大破南軍!”


    朱高熾眼中燃起熊熊火焰,雖說他生性沉穩,但被圍困多日,心中也憋了一股火氣。


    “好!就依你所言,傳令下去,父王已經率兵迴援北平,待父王大軍殺至,我北平守軍便即刻出城迎敵,夾擊南軍!”


    十一月初七日,麵對仍舊頑強圍攻北平的部分南軍,朱棣發起猛攻,同時派人通知北平守軍援軍已到的消息。得到援軍消息的北平守軍也趁機出擊,那些攻打北平的士兵也著實可憐。先是遭遇如此嚴寒的惡劣天氣,又攤上李景隆這樣一個顧頭不顧尾的主帥,豈有不敗之理?在城內外燕軍的圍攻下,攻城部隊全線崩潰。而李景隆此時已率軍撤迴德州,將大敗的消息上報建文帝,上書請罪。出人意料的是,不知是建文帝與李景隆的關係真的太過緊密,還是朝廷如今確實無將可用,李景隆竟然未受到任何責罰。李景隆將戰敗的原因歸咎於北方的寒冷天氣和燕王新增的八萬人馬,他覺得若是天氣暖和之時,自己斷然不會如此慘敗。於是在德州整頓隊伍,準備來年天氣轉暖後再次征討燕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庚午199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庚午1990並收藏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