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論戰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 作者:庚午1990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玨心中不免有些緊張,在這兩位舉足輕重的大人物麵前,自然不能像和二狗相處時那般隨意信口胡謅了。他趕忙在腦海中努力搜尋記憶,稍稍整理了一下思路與語言,這才小心翼翼地開了口。
“草民之所以覺得北平能夠守住,且必定能讓李景隆大敗而歸,緣由大致可從幾個方麵來講,正如《孫子兵法》中所雲,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有五大因素——道、天、地、將、法。”
說罷,王玨頓了頓,抬眼瞧了瞧朱高熾和姚廣孝的神色,鼓足了幾分膽子接著說道:“首先說這‘道’。所謂‘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自李景隆發兵以來,世子殿下日夜操勞,全力督治守備事務,對城中軍民悉心安撫。如今的北平城內,軍民一心,士氣高昂,眾人皆為守城之事不遺餘力。再者,燕王起兵靖難之舉,雖說從表麵上看是犯上之事,但實則也合乎人心。建文帝登基不久,根基尚未穩固,便急於削藩,顯然是擔憂自身的根基與威望不足以統領大明江山。然而,他如此倉促地進行削藩,甚至妄圖將燕王等戍邊多年、對江山社稷有大功的藩王貶為庶民,如此一來,日後還有何人能守衛大明國土,使其免受外敵侵擾呢?百姓們又不是不明事理,孰是孰非,他們心中自然都有一杆秤。
再談談‘天’的因素。‘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當下正值冬季,天寒地凍,糧草、棉服等物資的運輸變得極為困難。而且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並不適應北方的寒冬,短時間內又無法攻克北平城,如此一來,糧草物資的耗費便極為巨大。加之殿下令守城軍民潑水結冰,築起冰牆,致使南軍無法在夜間發動偷襲攻城,隻能選擇在白日進行攻打。如此僵持下去,一旦燕王率領援軍迴援北平,切斷南軍的糧草供應,那李景隆的大軍便可不攻自破了。
接著說‘地’。‘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燕王與世子殿下經營北平城已久,道衍大師以及燕王麾下的將領們對北平周邊的地形更是了如指掌。就拿北平城來說,此地早年乃是元大都,後來又經過魏國公徐達改建,再加上燕王殿下多年的苦心經營,城牆高大且堅固無比,實乃易守難攻之地。想要拿下這樣一座堅城,非得有數倍於我方的兵力不可。李景隆的大軍雖說號稱有五十萬之眾,但要想攻克北平城,也絕非易事,更何況領軍的還是李景隆這般的統帥呢。
提到李景隆,就不得不說到‘將’這一因素了。‘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那李景隆雖說號稱喜好研讀兵書、通曉諸多典故,在朝中也擔任著要職,可實際上他並沒有多少實戰經曆。在草民看來,他不過是如趙括、馬謖之流,隻會紙上談兵罷了。草民還聽聞,這李景隆就是個紈絝子弟,好大喜功,南軍本身戰力就較為低弱,戰意也不足,有這樣一位統帥,又怎能建立戰功呢?反觀燕王和世子殿下,這些年時常率領諸王防備邊患,麾下的將領們作戰經驗豐富,士卒們也是鬥誌昂揚,李景隆自是無法與之相比擬的。
最後講講‘法’。‘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李景隆這五十萬大軍,雖說規模龐大,但皆是由各路兵馬抽調混編而成,彼此之間缺乏磨合,軍令傳達也不夠順暢,而且南軍已經多年未曾有過實戰經驗。以李景隆那好大喜功的性子,此前一路順暢地抵達北平,必然心生自滿。常言道,驕兵必敗!再加上圍困北平之後多日毫無建樹,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況且建文帝急於求成,必定會不斷催促,如此一來,南軍的軍心必然不穩。待燕王殿下率兵迴援之時,定能一舉將其擊敗。
此外,草民還想說一點,那便是‘器’。多年來,燕王殿下厲兵秣馬,北平城內火炮、火器以及刀劍等各類軍械儲備充足。而李景隆一方,並沒有什麽遠勝於我方、能讓我方毫無抵抗之力的兵器,所以他們自然在短時間內無法攻克北平城。”
王玨洋洋灑灑地說了這一大通,完全是站在品鑒曆史以及事後總結的角度來談論這場戰爭的。他自己覺得說得不過如此,可在朱高熾和道衍的眼中,一個十幾歲的少年能說出這般見解,著實是令人極為震撼的。
朱高熾仔細迴味著王玨的這番言論,臉上不禁露出一抹喜色。他父王朱棣此前極為輕視李景隆,隻安排他率領一萬老弱病殘的兵力守衛北平。畢竟南軍兵力多達五十萬之眾,多日來,為了鼓舞士氣,向來喜靜厭動的他也隻得強撐著到城牆上鼓舞士氣。身為燕王世子,他絕不能表露出哪怕一絲一毫的怯懦與恐懼,畢竟北平乃是燕王的根基所在,不容有失。然而,敵軍兵力如此強大,城內軍民每日死傷眾多,朱高熾也隻能咬緊牙關堅持,表麵上雖淡定自若,可心中對能否守住北平城實則充滿了擔憂,甚至他都已經做好了城破人亡的準備。聽了王玨的分析,朱高熾心中不由得多了幾分信心,再看向王玨時,眼中已滿是讚賞之色,問道:“那你此刻可有什麽好辦法,能夠緩解北平城當下的危急局勢?”
王玨皺著眉頭思索了一會兒,緩緩說道:“有道衍大師在一旁出謀劃策,再加上世子殿下親力親為,目前所做的已經十分周全了。若想從根本上解決北平城的危機,當下也隻能寄希望於燕王殿下能早日率領援軍迴救。在此之前,我們唯有堅守。不過,李景隆自恃兵力數十倍於我方,再加上守城將士大多是老弱病殘,他必然會輕視我軍,絕對想不到我們會主動出擊。世子殿下不妨效仿諸葛武侯,挑選城中那些善於騎射的兵士,於夜間去襲擾李景隆的大營。不求殺敵建功,隻要能鬧出足夠大的聲勢,讓南軍無法安心休息即可。他們夜間無法攻城,又休息不好,到了白天攻城時必然會人困馬乏,無心作戰。如此一來,也能為我們爭取到更多的時間,城中的死傷也能相應減少。隻待燕王殿下迴兵救援!”
道衍聽了王玨的建議,不禁會心一笑,說道:“小兄弟所言極是,正與我們所想的不謀而合呀。方才我在車上便與世子殿下商討過此事,那李景隆見我軍兵力薄弱,守城艱難,定然不會料到我們還敢派出人馬去襲擾他,到時李景隆不堪其擾,必會後退紮營,如此便可為我軍守住北平城爭取到更多的時間了!”
朱高熾也點頭表示讚同,說道:“既然你也如此認為,今夜迴府之後,孤便挑選將士,趁午夜時分去襲擾他的大營,不求殺敵,隻讓他無法安眠!”見道衍看向王玨的眼神裏滿是滿意與欣賞,朱高熾不禁動了拉攏王玨的心思,便開口問道:“王玨,如今父王正在靖難,正是用人之際,你既有如此非凡的見識,可願到我燕王帳下效力?”
王玨頓時陷入了糾結之中。說實話,他還未曾想好自己日後要做什麽。之前自己不過是仗著對曆史的了解信口胡謅罷了,若是真到了燕王麾下效力,就自己這半吊子水平,遲早是要露餡的。而且伴君如伴虎,一想到日後那鼎鼎大名的錦衣衛,王玨心裏就有些發怵。
可眼前這位畢竟是大明未來的皇帝啊,還有比這更堅實可靠的“大腿”嗎?若是能得到他的支持,自己日後想做什麽不行呢?糾結了好一陣子,王玨最終還是決定穩妥為上,他看向朱高熾,麵帶歉意地說道:“抱歉,世子殿下,在下身體孱弱,不通武學,隻是早年讀過一些書而已,更無意於在軍旅之中殺敵建功,隻想過個安穩日子便好。”
朱高熾的眼神裏滿是遺憾,說道:“你如此年輕便有這般見識,不去建功立業、為天下百姓造福,實在是太可惜了。罷了,如今你家中隻剩你一人,我也不好強求於你。若你何時迴心轉意,便到王府來找我,或者去慶壽寺尋道衍大師。我定會虛位以待!”
王玨見狀,趕忙躬身行禮,說道:“殿下,不在軍旅之中,同樣也可造福大明百姓呀。燕王此番靖難,致使大明江山動蕩,百姓生活必定會受到影響。在下不喜爭端,也不願投身軍旅,隻想讓我大明的百姓生活更加富足,待我大明國力雄厚之時,外敵自然也不敢輕易侵擾。”
朱高熾聽了,點了點頭,說道:“人各有誌,孤也不好強求,眼下還是先守住北平城最為要緊。”
道衍一直在細細打量著王玨,眼神愈發顯得怪異。王玨年紀輕輕便有如此見識,這已然是十分難得之事,但王玨的麵相卻更讓他感到好奇。“小兄弟,老衲略懂一些相麵摸骨之術,我觀小兄弟麵相頗為奇特,不知可否讓老衲為小兄弟摸一下骨?”
王玨心中一驚,他前世就聽聞這位姚廣孝可是精通陰陽學,還會摸骨看相的。“莫非是他看出了什麽?”可當著二人的麵,他又不好拒絕,隻得說道:“那就麻煩大師了!”
道衍聞言,伸出雙手,神色嚴肅地在王玨的臉上反複摸索起來。不一會兒,道衍收迴雙手,問道:“可否將生辰八字告知老衲?”
王玨思索了一下,看了一眼朱高熾,開口說道:“草民生於洪武十八年十月初五亥時五刻。”
道衍聽了,閉上眼睛,開始掐指推算起來。王玨內心忐忑地看向道衍,朱高熾倒是麵露好奇之色,問道:“道衍大師,王玨的麵相如何?”
“草民之所以覺得北平能夠守住,且必定能讓李景隆大敗而歸,緣由大致可從幾個方麵來講,正如《孫子兵法》中所雲,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有五大因素——道、天、地、將、法。”
說罷,王玨頓了頓,抬眼瞧了瞧朱高熾和姚廣孝的神色,鼓足了幾分膽子接著說道:“首先說這‘道’。所謂‘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自李景隆發兵以來,世子殿下日夜操勞,全力督治守備事務,對城中軍民悉心安撫。如今的北平城內,軍民一心,士氣高昂,眾人皆為守城之事不遺餘力。再者,燕王起兵靖難之舉,雖說從表麵上看是犯上之事,但實則也合乎人心。建文帝登基不久,根基尚未穩固,便急於削藩,顯然是擔憂自身的根基與威望不足以統領大明江山。然而,他如此倉促地進行削藩,甚至妄圖將燕王等戍邊多年、對江山社稷有大功的藩王貶為庶民,如此一來,日後還有何人能守衛大明國土,使其免受外敵侵擾呢?百姓們又不是不明事理,孰是孰非,他們心中自然都有一杆秤。
再談談‘天’的因素。‘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當下正值冬季,天寒地凍,糧草、棉服等物資的運輸變得極為困難。而且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並不適應北方的寒冬,短時間內又無法攻克北平城,如此一來,糧草物資的耗費便極為巨大。加之殿下令守城軍民潑水結冰,築起冰牆,致使南軍無法在夜間發動偷襲攻城,隻能選擇在白日進行攻打。如此僵持下去,一旦燕王率領援軍迴援北平,切斷南軍的糧草供應,那李景隆的大軍便可不攻自破了。
接著說‘地’。‘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燕王與世子殿下經營北平城已久,道衍大師以及燕王麾下的將領們對北平周邊的地形更是了如指掌。就拿北平城來說,此地早年乃是元大都,後來又經過魏國公徐達改建,再加上燕王殿下多年的苦心經營,城牆高大且堅固無比,實乃易守難攻之地。想要拿下這樣一座堅城,非得有數倍於我方的兵力不可。李景隆的大軍雖說號稱有五十萬之眾,但要想攻克北平城,也絕非易事,更何況領軍的還是李景隆這般的統帥呢。
提到李景隆,就不得不說到‘將’這一因素了。‘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那李景隆雖說號稱喜好研讀兵書、通曉諸多典故,在朝中也擔任著要職,可實際上他並沒有多少實戰經曆。在草民看來,他不過是如趙括、馬謖之流,隻會紙上談兵罷了。草民還聽聞,這李景隆就是個紈絝子弟,好大喜功,南軍本身戰力就較為低弱,戰意也不足,有這樣一位統帥,又怎能建立戰功呢?反觀燕王和世子殿下,這些年時常率領諸王防備邊患,麾下的將領們作戰經驗豐富,士卒們也是鬥誌昂揚,李景隆自是無法與之相比擬的。
最後講講‘法’。‘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李景隆這五十萬大軍,雖說規模龐大,但皆是由各路兵馬抽調混編而成,彼此之間缺乏磨合,軍令傳達也不夠順暢,而且南軍已經多年未曾有過實戰經驗。以李景隆那好大喜功的性子,此前一路順暢地抵達北平,必然心生自滿。常言道,驕兵必敗!再加上圍困北平之後多日毫無建樹,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況且建文帝急於求成,必定會不斷催促,如此一來,南軍的軍心必然不穩。待燕王殿下率兵迴援之時,定能一舉將其擊敗。
此外,草民還想說一點,那便是‘器’。多年來,燕王殿下厲兵秣馬,北平城內火炮、火器以及刀劍等各類軍械儲備充足。而李景隆一方,並沒有什麽遠勝於我方、能讓我方毫無抵抗之力的兵器,所以他們自然在短時間內無法攻克北平城。”
王玨洋洋灑灑地說了這一大通,完全是站在品鑒曆史以及事後總結的角度來談論這場戰爭的。他自己覺得說得不過如此,可在朱高熾和道衍的眼中,一個十幾歲的少年能說出這般見解,著實是令人極為震撼的。
朱高熾仔細迴味著王玨的這番言論,臉上不禁露出一抹喜色。他父王朱棣此前極為輕視李景隆,隻安排他率領一萬老弱病殘的兵力守衛北平。畢竟南軍兵力多達五十萬之眾,多日來,為了鼓舞士氣,向來喜靜厭動的他也隻得強撐著到城牆上鼓舞士氣。身為燕王世子,他絕不能表露出哪怕一絲一毫的怯懦與恐懼,畢竟北平乃是燕王的根基所在,不容有失。然而,敵軍兵力如此強大,城內軍民每日死傷眾多,朱高熾也隻能咬緊牙關堅持,表麵上雖淡定自若,可心中對能否守住北平城實則充滿了擔憂,甚至他都已經做好了城破人亡的準備。聽了王玨的分析,朱高熾心中不由得多了幾分信心,再看向王玨時,眼中已滿是讚賞之色,問道:“那你此刻可有什麽好辦法,能夠緩解北平城當下的危急局勢?”
王玨皺著眉頭思索了一會兒,緩緩說道:“有道衍大師在一旁出謀劃策,再加上世子殿下親力親為,目前所做的已經十分周全了。若想從根本上解決北平城的危機,當下也隻能寄希望於燕王殿下能早日率領援軍迴救。在此之前,我們唯有堅守。不過,李景隆自恃兵力數十倍於我方,再加上守城將士大多是老弱病殘,他必然會輕視我軍,絕對想不到我們會主動出擊。世子殿下不妨效仿諸葛武侯,挑選城中那些善於騎射的兵士,於夜間去襲擾李景隆的大營。不求殺敵建功,隻要能鬧出足夠大的聲勢,讓南軍無法安心休息即可。他們夜間無法攻城,又休息不好,到了白天攻城時必然會人困馬乏,無心作戰。如此一來,也能為我們爭取到更多的時間,城中的死傷也能相應減少。隻待燕王殿下迴兵救援!”
道衍聽了王玨的建議,不禁會心一笑,說道:“小兄弟所言極是,正與我們所想的不謀而合呀。方才我在車上便與世子殿下商討過此事,那李景隆見我軍兵力薄弱,守城艱難,定然不會料到我們還敢派出人馬去襲擾他,到時李景隆不堪其擾,必會後退紮營,如此便可為我軍守住北平城爭取到更多的時間了!”
朱高熾也點頭表示讚同,說道:“既然你也如此認為,今夜迴府之後,孤便挑選將士,趁午夜時分去襲擾他的大營,不求殺敵,隻讓他無法安眠!”見道衍看向王玨的眼神裏滿是滿意與欣賞,朱高熾不禁動了拉攏王玨的心思,便開口問道:“王玨,如今父王正在靖難,正是用人之際,你既有如此非凡的見識,可願到我燕王帳下效力?”
王玨頓時陷入了糾結之中。說實話,他還未曾想好自己日後要做什麽。之前自己不過是仗著對曆史的了解信口胡謅罷了,若是真到了燕王麾下效力,就自己這半吊子水平,遲早是要露餡的。而且伴君如伴虎,一想到日後那鼎鼎大名的錦衣衛,王玨心裏就有些發怵。
可眼前這位畢竟是大明未來的皇帝啊,還有比這更堅實可靠的“大腿”嗎?若是能得到他的支持,自己日後想做什麽不行呢?糾結了好一陣子,王玨最終還是決定穩妥為上,他看向朱高熾,麵帶歉意地說道:“抱歉,世子殿下,在下身體孱弱,不通武學,隻是早年讀過一些書而已,更無意於在軍旅之中殺敵建功,隻想過個安穩日子便好。”
朱高熾的眼神裏滿是遺憾,說道:“你如此年輕便有這般見識,不去建功立業、為天下百姓造福,實在是太可惜了。罷了,如今你家中隻剩你一人,我也不好強求於你。若你何時迴心轉意,便到王府來找我,或者去慶壽寺尋道衍大師。我定會虛位以待!”
王玨見狀,趕忙躬身行禮,說道:“殿下,不在軍旅之中,同樣也可造福大明百姓呀。燕王此番靖難,致使大明江山動蕩,百姓生活必定會受到影響。在下不喜爭端,也不願投身軍旅,隻想讓我大明的百姓生活更加富足,待我大明國力雄厚之時,外敵自然也不敢輕易侵擾。”
朱高熾聽了,點了點頭,說道:“人各有誌,孤也不好強求,眼下還是先守住北平城最為要緊。”
道衍一直在細細打量著王玨,眼神愈發顯得怪異。王玨年紀輕輕便有如此見識,這已然是十分難得之事,但王玨的麵相卻更讓他感到好奇。“小兄弟,老衲略懂一些相麵摸骨之術,我觀小兄弟麵相頗為奇特,不知可否讓老衲為小兄弟摸一下骨?”
王玨心中一驚,他前世就聽聞這位姚廣孝可是精通陰陽學,還會摸骨看相的。“莫非是他看出了什麽?”可當著二人的麵,他又不好拒絕,隻得說道:“那就麻煩大師了!”
道衍聞言,伸出雙手,神色嚴肅地在王玨的臉上反複摸索起來。不一會兒,道衍收迴雙手,問道:“可否將生辰八字告知老衲?”
王玨思索了一下,看了一眼朱高熾,開口說道:“草民生於洪武十八年十月初五亥時五刻。”
道衍聽了,閉上眼睛,開始掐指推算起來。王玨內心忐忑地看向道衍,朱高熾倒是麵露好奇之色,問道:“道衍大師,王玨的麵相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