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討黃帝與方士關於“髒腑”定義的這一哲學與醫學交織的古老議題時,我們需先明了,這不僅是古人對人體奧秘的探索,更是對生命本質理解的深刻追問。


    首先,讓我們澄清一個基本概念:在中醫理論中,“髒”與“腑”有著明確的區分。髒,多指實質器官,如心、肝、脾、肺、腎,它們藏而不瀉,主司人體生命活動的核心機能;而腑,則多指空腔器官,如胃、大腸、小腸、膀胱、膽、三焦,它們瀉而不藏,負責消化、吸收、排泄等生理功能。


    至於黃帝所聞方士間的分歧,或以腦髓為髒,或以腸胃為髒,乃至對腑的定義也存異議,這實則反映了古代醫學知識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在那個時代,醫學尚未形成如今這般係統化和標準化的知識體係,各家學說並存,爭鳴不斷,這是知識進步前夜的必然現象。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腦髓(大腦、小腦、腦幹等)無疑是極為關鍵的器官,它不僅是意識、思維、情感的源泉,也調控著人體的各項生理功能,但其歸屬更傾向於現代醫學中的“神經係統”,而非傳統中醫“髒”的概念範疇。腸胃則明確屬於中醫“腑”的範疇,因其主要功能在於食物的消化與吸收,符合“瀉而不藏”的特點。


    在解讀岐伯對黃帝關於“奇恆之府”的論述時,我們首先需要理解古代中醫對人體結構的獨特認識。岐伯作為中醫理論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觀點深刻影響了後世對髒腑功能的分類與理解。


    岐伯所言“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這裏的“地氣”可以理解為自然界的滋養與孕育之力,暗指這些器官或組織均源自自然界的精華,具有深厚的生命根基。它們“皆髒於陰而象於地”,意指這些結構在功能上更傾向於收藏陰精,類似於大地滋養萬物而深藏不露的特性。


    “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這是岐伯對這些器官功能特性的總結。在中醫理論中,“藏而不瀉”是區分“髒”與“腑”的關鍵特征之一。然而,這裏的“奇恆之府”並非嚴格意義上的“髒”,也非典型的“腑”,它們在某些方麵兼具了兩者的特性,但又有所區別。


    這些器官或組織——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共同特點是都具有相對獨立的生理機能,且多以“藏”為主。


    腦為髓海,主宰精神意識。在中醫看來,腦是精神活動的中樞,它主宰著人的思維、情感、記憶等高級神經活動。髓則充養骨骼,滋養髒腑,它是構成骨骼和脊髓的主要物質,同時也為髒腑提供營養和滋潤。


    骨為身之支架,支撐形體。骨骼是人體的支架,它不僅支撐著人體的重量,還保護著內髒器官,維持著人體的正常形態。脈為血之府,運行氣血,它是血液運行的通道,通過脈道的收縮和舒張,推動血液在全身循環,為人體各部位提供營養和氧氣。


    膽為中精之府,主決斷,助消化。膽是儲存和排泄膽汁的器官,膽汁有助於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同時,中醫認為膽還具有決斷的功能,與人的勇氣和決斷力密切相關。


    女子胞則主持月經與孕育胎兒。它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具有調節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功能,是女性生殖係統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這些器官或組織雖然功能各異,但共同特點是它們都具有相對獨立的生理機能,且多以“藏”為主。這裏的“藏”,可以理解為儲存、滋養和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質或能量。與六腑相比,這些器官或組織在功能上更傾向於“藏而不瀉”,即它們更多地是儲存和維持人體所需的物質和能量,而不是像六腑那樣負責消化、吸收和排泄廢物。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岐伯對“奇恆之府”的界定雖不完全符合現代解剖學的分類,但其背後所蘊含的整體觀與功能觀,卻為我們理解人體複雜生理機能提供了新的視角。比如,腦作為神經係統的高級中樞,其功能遠遠超出了傳統中醫“髒”的範疇;而髓、骨、脈等結構,在維持人體結構穩定、血液循環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綜上所述,岐伯對“奇恆之府”的論述,不僅體現了古代中醫對人體生理機能的深刻洞察,也為後世醫學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在理解這些概念時,我們應結合古今醫學知識,以開放包容的心態,不斷探索和深化對人體奧秘的認識。


    在中醫理論中,關於“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者的論述,實際上是對人體消化係統與排泄係統功能的深刻揭示。它們被形象地稱為“天氣之所生”,意指其生理功能與自然界的天象相唿應,具有“瀉而不藏”的特性,這與我們前麵提到的“奇恆之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讓我們來逐一解析這五者的功能特性:


    1. 胃:作為人體的“太倉”或“水穀之海”,胃負責接收並初步消化食物,將其轉化為可以被小腸進一步吸收的精微物質。胃的“瀉而不藏”體現在其不斷接納新食物,同時又將食物殘渣向下推送至小腸的過程。


    2. 大腸: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形成糞便,並通過蠕動將其推送至直腸,最終排出體外。這一過程同樣體現了“瀉而不藏”的原則。


    3. 小腸: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它接收來自胃的食物糜團,通過其豐富的黏膜表麵和消化酶的作用,將食物分解為小分子營養物質,供人體吸收利用。小腸的“瀉而不藏”體現在其不斷吸收營養,同時又將食物殘渣推送至大腸的過程。


    4. 三焦:三焦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通常被認為是一個涵蓋胸腔、腹腔及盆腔的廣闊空間,以及與之相關的髒腑功能和氣液運行的通道。在中醫理論中,三焦具有通行元氣、水液和主持諸氣的作用,其“瀉而不藏”的特性體現在其不斷調節和疏通體內氣液的運行。


    5. 膀胱:膀胱是儲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它接收來自腎髒的尿液,並在達到一定量時通過尿道排出體外。膀胱的“瀉而不藏”體現在其不斷儲存和排泄尿液的過程。


    這五者被統稱為“傳化之府”,意指它們具有傳遞和轉化食物及廢物的功能。它們不能長時間停留食物或廢物,而是不斷地進行輸送和排泄,以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中醫理論中,“魄門亦為五髒使,水穀不得久藏”這一論述,蘊含了深刻的生理與病理意義。魄門,通常指的是肛門,它是人體排泄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責將體內的廢物和多餘水分排出體外,保持機體內環境的清潔與平衡。


    我們來理解“魄門亦為五髒使”的含義。這裏的“使”,可以理解為“使者”或“功能執行者”。在中醫理論中,五髒(心、肝、脾、肺、腎)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核心,它們通過各自的生理功能,維持著人體的正常運作。魄門作為排泄係統的終端,其正常功能直接受到五髒的調控和影響。比如,脾主運化,將水穀精微轉化為營養物質供人體吸收,同時也將無法吸收的廢物通過腸道排出體外;肺主宣發肅降,調節體內水液的代謝,影響糞便的濕潤程度;腎主水液代謝,通過調節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維持體內水液的平衡。因此,魄門的正常排泄功能,實際上是五髒功能協調作用的結果,魄門也因此被稱為“五髒使”。


    接下來我們探討“水穀不得久藏”的意義。在中醫理論中,水穀指的是飲食攝入的食物和水分。它們經過脾胃的運化作用,被分解為營養物質和廢物。營養物質被人體吸收利用,而廢物則通過腸道排出體外。魄門作為排泄係統的終端,其正常功能保證了廢物和多餘水分的及時排出,避免了它們在體內的長時間滯留。如果魄門功能失常,如便秘、腹瀉等,就會導致水穀在體內滯留過久,影響機體的正常代謝和排泄功能,進而引發一係列健康問題。


    “魄門亦為五髒使,水穀不得久藏”這一論述,不僅揭示了魄門與五髒之間的密切關係,也強調了魄門在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中的重要性。在理解和應用這一理論時,我們應結合現代醫學知識,以科學的態度進行探索和實踐,為維護和促進人體健康提供有益的參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黃帝內經百姓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澄明之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澄明之路並收藏黃帝內經百姓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