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說到狄仁傑,大家都是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他可是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人啊!現在很多的影視劇和小說都是以他為主角來創作噠。
那麽他這個人在曆史上的真實經曆和形象到底是什麽樣的呢?限於主題和篇幅,本章也隻能通過管中窺豹的辦法,窺一斑而知全豹,來講解這個人。
狄仁傑以明經及第後,任職汴州判佐,初入職場,便從事調解矛盾糾紛,判斷是非曲直這樣的繁頊難事。
在是非紛爭的漩渦中徘徊,難免被人誤會,狄仁傑也被一位小吏誣告了。時任河南道黜陟使的是著名畫家閻立本,他曾經畫過步輦圖,設計過大明宮。
閻立本親自審問狄仁傑,狄仁傑有理有據,對答如流。
閻立本高興地說:“《論語·裏仁》說: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本官通過觀察你犯錯的性質,知道你是一顆滄海遺珠啊!哈哈。”
閻立本馬上向朝廷寫了推薦信,狄仁傑因禍得福,升任並州都督府法曹。這個事充分說明了跟優秀的人在一起的好處!如果你自身優秀,那麽碰到優秀的人的概率會更大一些。
雖然是個從七品官,但是在一州之內卻是大唐律法的執行官,責任重大。從此時起,狄仁傑立誌以西漢廷尉張釋之為榜樣,執法公正,斷案準確!
到儀鳳年間,狄仁傑升任大理寺丞,從六品上,穿碧綠色官袍。大理寺丞掌管大理寺的日常事務,判斷囚犯的罪責,可以決定量刑的輕重。
新官上任三把火,狄仁傑由地方官變成了京官,興奮自不待言,上任以後馬上著手處理大理寺積壓的大量案件。
一年內,狄仁傑將積壓的大量案件全部判決完畢,涉及一萬七千人,竟然沒有一個人訴冤。同行稱讚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摘奸發伏,斷案如神!
經此一戰,狄仁傑名揚天下,號稱當代張釋之。此後擔任過侍禦史、刺史等多種職務,成為一位履曆十分豐富、曲折而又傳奇的人物。
博豫之亂剛剛平定後,聖母神皇任命文昌左丞狄仁傑為豫州刺史,以安撫受到戰爭創傷的豫州的百姓,這在前麵的章節裏已經講過。
狄仁傑為了安撫百姓,堅決抵製宰相張光輔的敲詐勒索和不合理要求,張光輔迴京以後惡人先告狀,狄仁傑被貶為複州刺史。
事後,武曌發現了張光輔的問題,借徐敬真案幹掉了張光輔,又調派為民作主的狄仁傑為洛州司馬!
武曌登基以後,諸武飛黃騰達,支持告密羅織派,排斥李唐舊臣派。魏王武承嗣正在運籌帷幄,圖謀爭奪皇太子之位。
而武曌也想借此機會觀察李唐舊臣派對她武家的態度。就在兩派明爭暗鬥的關鍵時刻,狄仁傑由洛州司馬升任為地官侍郎,不知是福是禍!
狄仁傑的上司是地官尚書格輔元,狄仁傑報到上任不幾天就發生了一件廷議事件。事件的起因是洛陽人王慶之帶領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件事肯定是武承嗣密謀策劃的。武曌接受王慶之的表狀以後,在萬象神宮交給朝臣們廷議。
文昌左相岑長倩手持象牙笏出列說:“臣認為皇嗣武輪還在東宮,不應該出現這種議論,奏請陛下切責上書者,並遣散他們!”
武曌沒有表態,轉問地官尚書格輔元。格輔元上奏道:“臣讚同文昌左相的意見,皇嗣還在東宮,不可立魏王武承嗣為皇太子!”
武曌仍然沒有表態,而其他朝臣都沒有說話。其實當時地官侍郎狄仁傑、鳳閣侍郎任知古、冬官侍郎裴行本等人都在前列站班,他們也和岑長倩的意見一致,但他們不敢發言,堅信沉默是金,保持沉默!
因為當時處於武周革命之際,告密羅織之風盛行,李唐舊臣人人自危,當代張釋之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了,所以都不敢發言。
廷議尷尬散場以後,魏王、梁王等武家人都聚集到武曌周圍,痛斥李唐舊臣派,說他們已經聯合起來組成了反武集團,必須予以嚴厲打擊!
武曌心裏掂量著,她知道李唐舊臣派當中有很多社稷大臣,是為民作主的,是對國家有益的,但是為了鞏固武家天下的統治,不能不拋棄一些,打擊一些。
想到這裏,武曌拋出岑長倩和格輔元,令來俊臣逮捕他們,打入製獄。來俊臣將岑長倩和格輔元送入麗景門關押,又逮捕了他們的家屬。
岑長倩和格輔元堅持原則,即使受刑也沒有牽連到別人。來俊臣轉而運用刑具脅迫岑長倩的兒子岑靈原,終於打開了缺口。
岑靈原從小生長於膏腴之家,怎麽可能受得了大刑呢?一見失魂膽、死豬愁大刑,岑靈原嚇得尿了褲子,馬上按照酷吏的意思辦,將納言歐陽通等幾十人牽連進來,誣告他們一同參與謀反。
天授二年十月十二日,岑長倩、格輔元、歐陽通等大臣都被誅殺。
其實岑靈原真的不想坑爹,是來俊臣的刑具太狠了,逼著他坑爹噠!
大臣被殺之後,職位空了出來,需要人來填補。很快,狄仁傑升任地官尚書,和裴行本、任知古等官員一起加授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到政事堂議事。
這批新任宰相們看到前任的下場,都變得小心翼翼,對魏王、梁王等武家人都十分尊敬,但因為信仰理念的不同,他們和武家人還是貌合神離的。
狄仁傑、裴行本、任知古以及禦史中丞魏元忠、司禮卿崔宣禮、冬官尚書李遊道、秋官尚書袁智宏等官員下班後經常在一起聚餐喝酒,談論天下大事。
有一天,相公們一行來到洛陽南市春風酒樓聚餐喝酒,並召來藝妓表演。
狄仁傑喝了一杯春暴酒後,說:“今天的這個局麵,讓我想起了楚國狂人接輿拜訪孔子時說的話呀!”
袁智宏問:“哦,狄相公,接輿說了什麽話?我願聞其詳!”這時,樂聲響起,但聲音並不大,藝妓正在做出各種動作。
狄仁傑順著節奏說:“鳳鳥啊,鳳鳥啊!你怎麽懷有大德卻來到這衰敗的楚國!未來的世界不可期待,過去的時日無法追迴。天下有道,聖人順勢而為;天下無道,聖人也隻能苟且生存!”
“當今這個時代啊,幸運的話僅能免遭誅戮。幸福比羽毛還輕,而不知道怎麽取得;禍患比大地還重,而不知道怎麽迴避!”
袁智宏拍手叫好,說:“說得太對了!楚國狂人接輿的話既適用於當時的楚國,也恰好適用於今日呀!”
李遊道吃了一塊羊肉,喝了一口湯,放下湯匙說:“我們走在大路上,雖然在百姓麵前前唿後擁,威風凜凜,但是我們真實的處境卻是不妙哇!諸公有沒有處境艱難的感覺?”
崔宣禮迴答道:“我有處境艱難的感覺,來俊臣、王弘義之流組織流氓無賴羅織誣告,武氏諸王和他們沆瀣一氣,朝廷內外,官不聊生呐!”
魏元忠放下酒杯說:“流氓無賴的勢力日益壯大,而咱們唐室舊臣的勢力卻日漸凋零呐!思及未來,不寒而栗!必須盡快擴充咱們的勢力。”
裴行本說:“提到擴充勢力,下官倒是想到一個人,可堪大用!”
任知古端起一杯春暴酒,好奇地問:“哦,是誰?裴相公快說吧,就不要繞口令了!”
裴行本不緊不慢地迴答道:“襄陽人張孟將,各位聽說過沒有?他前年參加賢良科目考試,以六十四歲高齡名列第一,授官監察禦史!任相公,此人可以招攬到麾下呀!”
狄仁傑笑道:“哦,原來說的是張柬之啊,沒有人比我更了解他!他年輕時是太學生,受到國子祭酒令狐德棻的賞識。後來當過郇王府倉曹參軍,幫助李素節進獻《忠孝論》一卷給天皇看。”
裴行本接著說:“不過這件事情搞砸了,被天後看到了,將郇王李素節降封為鄱陽郡王,削減三分之二的食邑,安置到袁州。”
狄仁傑等相公們又議論感慨了一番,吃飽喝足後,便散場各自打道迴府了。
武承嗣收買安排了一些密探用來監視相公們的活動。
過了一段時間,武承嗣看到這些宰相們雖然表麵上對他很尊敬,但實際上跟岑長倩一樣反對他當太子,而且他們私下時來往密切,有組織反武集團的嫌疑。
武承嗣向武曌告狀,得到她的支持,然後召集來俊臣、王弘義等酷吏積極籌劃,對相公們進行打擊。
如意元年初夏,來俊臣、王弘義指使手下無賴羅織誣告地官尚書狄仁傑、冬官尚書李遊道、秋官尚書袁智宏、文昌左丞盧獻、益州長史任令暉、司賓卿崔神基等高官謀反,將他們全部送入了麗景門。
這一次來俊臣隻是逮捕了官員本人,並沒有抄他們的家,也沒有把他們的家眷沒官,算是留了點麵子。
狄仁傑被推進囚室,踉蹌幾步,站穩後定睛環顧四周,見囚室比較寬敞,中間還有根柱子,配有床榻和便桶,算是比較高檔的囚室了!
狄仁傑心想:以前總是自己提審囚犯,判斷他們是否有罪或者替他們申冤,不曾想到今天自己這個資深法官也被關進來了,真是滄海桑田、世事無常啊!
過了一會兒,來俊臣到監獄裏來提審囚犯。聽著囚犯們的哀號聲,狄仁傑緊張地想著:我該怎麽辦?我能怎麽辦?夫人趙多香還等著我安全迴去呢!
狄仁傑擔任法官多年,對唐律和司法程序、監獄管理都非常熟悉,所以他知道怎麽規避風險。
他想起唐律中有一條規定:一經審問即承認謀反的人,跟第一個承認謀反的人一樣可以減免死罪。
他自言自語道:“麗景門,例竟門,進入此門按例皆死!事已至此,不如先保住性命,忍辱含垢,等待以後再抓住機會申冤昭雪!”
剛想到這裏,來俊臣就點名要提審他了。獄吏帶狄仁傑出來,按在草席上跪下。來俊臣一拍驚堂木,喝斥道:“囚犯狄仁傑,本官已經收集到你結黨營私、圖謀造反的大量證據,你認罪伏法嗎?”
狄仁傑長歎一聲,說:“哎!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狄仁傑這麽痛快地服軟認罪,出乎來俊臣的意料。
來俊臣嗯了一聲,笑道:“狄仁傑,你號稱當代張釋之,應該多強一會兒嘛!現在看來你也是個軟骨頭,還沒有你的上級格輔元的骨頭硬嘛!哈哈。”
不過囚犯痛快地服軟認罪,大大節約了審判官的精力,總是審判官求之不得的好事兒。所以來俊臣很高興,從此放鬆了對狄仁傑的管製,不再嚴加防備。
狄仁傑按律法得到減死處理,來俊臣又去脅迫其他的官員承認謀反。
第二天,判官王德壽來探監,打開囚牢門,送熱氣騰騰的飯菜給狄仁傑吃。狄仁傑吃完以後,王德壽對狄仁傑說:“狄尚書的事情完結了,得到減死處理。德壽今日受人驅使,想求晉升,請狄大人牽扯夏官尚書楊執柔入案,怎麽樣?”
狄仁傑問:“怎麽牽扯入案?”王德壽說:“狄尚書以前掌管春官時,楊執柔任主客司員外郎,你對他很了解,隨便捏造個罪名把他牽連進來就行了!”
狄仁傑大驚失色道:“皇天後土,你竟然派遣堂堂君子、赫赫尚書做這樣齷齪的小人之事!”說完以頭撞柱,血流滿麵。
王德壽有點害怕,擔心狄仁傑死在獄中自己脫不了幹係,就沒有再相逼。獄醫進來用白布帛給狄仁傑包紮頭上的傷口。
王德壽在狄仁傑這兒碰了釘子,出去後又和左台侍禦史王弘義、侯思止一起脅迫威逼其他官員。
他們使用喘不得、突地吼等大刑,將鳳閣侍郎任知古、冬官侍郎裴行本、司禮卿崔宣禮、禦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朝臣都牽連進來,然後一一逮捕,關進監獄。
魏元忠在徐敬真案中已經死裏逃生過一迴了,因為過於剛正,眼裏容不下沙子,又得罪了酷吏。李嗣真曾經向武曌上疏,指責酷吏們陷害忠良、危害國家,所以酷吏們千方百計要把他牽連進來。
再說狄仁傑看到牢房的管製鬆慢,便跟獄卒要到了筆墨,然後乘人不注意時迅速拆開襆頭內包紮傷口的白布帛,揮筆急書,訴說冤苦。
寫完以後將白布帛裹在棉衣裏,交給判官王德壽說:“天氣太熱,麻煩你交給我的家人去掉襖子裏的棉花。”
王德壽竟然沒有仔細翻看棉衣,也沒有懷疑什麽,稀裏糊塗地隨手將棉衣送給了狄仁傑的夫人趙多香。
趙多香正在家裏焦急地等待狄仁傑的消息,得到這件棉衣以後,憑直覺感到這件棉衣裏必有蹊蹺,便仔細搜查起來。
趙多香從外麵沒有找到什麽,就拿出剪刀拆開棉衣,抽出襖子裏的棉花,果然發現有東西。抽出來一看,原來是一條帶有血跡的布帛。
趙多香讀完以後交給自己的長子州司馬狄光遠。狄光遠看完大叫道:“有了,有了,案子有轉機了!”
狄光遠激動地藏好血書,進宮求見武曌,得到了武曌的召見。狄光遠向皇帝報告了得到血書的經過,然後小心地拿出血書呈上。
武曌禦覽後感到很吃驚,召來俊臣責問道:“囚犯關進大牢裏以後,怎麽沒有摘下他們的巾帶?狄仁傑既然承認謀反,為何又訴說冤屈?”
來俊臣迴答:“狄仁傑等人下獄以後,應該摘下他們的巾帶。但臣看到他們都很老實,在牢房裏不吵不鬧,表現安靜,所以沒有摘下他們的巾帶。陛下,假如沒有事實,他們怎麽肯承認謀反呢?”
武曌問狄光遠道:“狄光遠,你怎麽看?”狄光遠迴答:“陛下,此事必有蹊蹺!可能隱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
武曌點點頭,派遣通事舍人周綝前往麗景門的監獄中視察。
到了監獄以後,來俊臣命判官王德壽招待周綝吃肉飲酒,還偷偷塞個紅包給他,自己去安排善後事宜,怎麽安排呢?
來俊臣令獄卒拿來巾帶給狄仁傑穿戴打扮好,又派主簿模仿狄仁傑的字跡代寫了一封謝死表。
安排好以後,來俊臣將狄仁傑帶到審訊廳西側站立,請周綝審察問話。哪知周綝竟然不敢審察問話,隻看著東邊唯唯諾諾而已!
來俊臣大喜,介紹了一下狄仁傑在監獄中的表現後,將偽造的狄仁傑謝死表交給周綝帶迴去上呈武曌。
武曌看了謝死表以後沒有說什麽,將此案放在一邊。
由於來俊臣的巧舌如簧和陰險的偽證,再加上周綝膽小怕事、害怕得罪酷吏的性格,使狄仁傑的血書告白計劃幾乎毀於一旦!
但這件事還沒有完。鸞台侍郎樂思晦先前已經被來俊臣冤殺,他的兒子樂郎才九歲,在司農寺做奴仆,他投書銅匭向朝廷告密,得到了武曌的召見。
武曌看到這位可愛的兒童後,說:“可憐的孩子,你有什麽冤屈隻管道來,朕替你作主。”
樂郎對道:“小奴敬告陛下:來俊臣苛毒,小奴的父親已經被冤殺,但小奴不忍心看到更多的大臣被冤殺,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請陛下隨便挑選一位忠臣,告他謀反,然後讓來俊臣審訊,最後的結果肯定是跟陛下的告狀信一樣。”
武曌一聽頓時醒悟,誇獎了這位兒童,給了他賞賜。
武曌立即召見狄仁傑,問:“狄卿為什麽要承認謀反呢?”
狄仁傑迴答:“不承認謀反,臣早已死於枷棒之下了,還能見到陛下麽?”
武曌又問:“狄卿為什麽要獻上謝死表呢?”
狄仁傑拱手迴答:“臣從未寫過謝死表!”
武曌嗯了一聲,拿出主簿偽造的狄仁傑謝死表給狄仁傑看,當麵對質。狄仁傑請來筆墨,當場寫了幾行謝死表中的字,上呈武曌禦覽。
武曌一比對,果然字跡不同,方才知道來俊臣在做手腳欺上瞞下。武曌說:“哎呀!狄卿果然是被冤枉噠!狄卿且迴去等候,朕為你主持公道!”
狄仁傑又迴到監獄裏等候處理結果。
武曌在萬象神宮召開了狄公案討論會,武承嗣、來俊臣、秋官郎中徐有功、殿中侍禦史霍獻可等人參加會議。
武曌責備來俊臣造假欺上瞞下,但並沒有處罰他的意思。來俊臣說:“狄仁傑確實是冤枉噠!但是他是唐室舊臣不假,放了他對武家人不利呀!”
武承嗣表示讚同,武曌不置可否,又點名討論下一個囚犯。來俊臣說:“冬官侍郎裴行本犯下的罪行特別嚴重,不可輕饒,應當處死!”
秋官郎中徐有功手執魚須文竹笏,出列反駁道:“臣以為不可!陛下有使臣下再生之恩,來俊臣不能順勢促成,有損陛下的恩信呐!”
武曌支持徐有功。接著又討論司禮卿崔宣禮,崔宣禮是霍獻可的親舅。
霍獻可這個人有點文學才華,為人詼諧幽默,喜歡開玩笑。聽到武曌有饒恕崔宣禮的意思,霍獻可居然不幹了,他模仿褚遂良的做法,上奏道:“陛下不殺崔宣禮,臣請隕命於階前!”
然後霍獻可以頭觸玉階,叩頭叩得咚咚響,以至於額頭流血,再抬頭給武曌看,顯擺他大義滅親的精神。武曌可不吃這一套,令親衛把他拉下去了。
事後,霍獻可用綠帛包裹傷口於黑襆頭巾下,故意令綠帛露出,希望能引起皇帝陛下的注意。這也太自作多情了!朝臣們都笑話他。
狄公案討論會結束後,武曌免除狄仁傑等朝臣的死罪,貶狄仁傑為彭澤縣令,任知古為江夏縣令,崔宣禮為夷陵縣令,魏元忠為涪陵縣令,盧獻為西鄉縣令!又流放裴行本、李嗣真等官員到嶺南一帶。
</p>
說到狄仁傑,大家都是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他可是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人啊!現在很多的影視劇和小說都是以他為主角來創作噠。
那麽他這個人在曆史上的真實經曆和形象到底是什麽樣的呢?限於主題和篇幅,本章也隻能通過管中窺豹的辦法,窺一斑而知全豹,來講解這個人。
狄仁傑以明經及第後,任職汴州判佐,初入職場,便從事調解矛盾糾紛,判斷是非曲直這樣的繁頊難事。
在是非紛爭的漩渦中徘徊,難免被人誤會,狄仁傑也被一位小吏誣告了。時任河南道黜陟使的是著名畫家閻立本,他曾經畫過步輦圖,設計過大明宮。
閻立本親自審問狄仁傑,狄仁傑有理有據,對答如流。
閻立本高興地說:“《論語·裏仁》說: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本官通過觀察你犯錯的性質,知道你是一顆滄海遺珠啊!哈哈。”
閻立本馬上向朝廷寫了推薦信,狄仁傑因禍得福,升任並州都督府法曹。這個事充分說明了跟優秀的人在一起的好處!如果你自身優秀,那麽碰到優秀的人的概率會更大一些。
雖然是個從七品官,但是在一州之內卻是大唐律法的執行官,責任重大。從此時起,狄仁傑立誌以西漢廷尉張釋之為榜樣,執法公正,斷案準確!
到儀鳳年間,狄仁傑升任大理寺丞,從六品上,穿碧綠色官袍。大理寺丞掌管大理寺的日常事務,判斷囚犯的罪責,可以決定量刑的輕重。
新官上任三把火,狄仁傑由地方官變成了京官,興奮自不待言,上任以後馬上著手處理大理寺積壓的大量案件。
一年內,狄仁傑將積壓的大量案件全部判決完畢,涉及一萬七千人,竟然沒有一個人訴冤。同行稱讚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摘奸發伏,斷案如神!
經此一戰,狄仁傑名揚天下,號稱當代張釋之。此後擔任過侍禦史、刺史等多種職務,成為一位履曆十分豐富、曲折而又傳奇的人物。
博豫之亂剛剛平定後,聖母神皇任命文昌左丞狄仁傑為豫州刺史,以安撫受到戰爭創傷的豫州的百姓,這在前麵的章節裏已經講過。
狄仁傑為了安撫百姓,堅決抵製宰相張光輔的敲詐勒索和不合理要求,張光輔迴京以後惡人先告狀,狄仁傑被貶為複州刺史。
事後,武曌發現了張光輔的問題,借徐敬真案幹掉了張光輔,又調派為民作主的狄仁傑為洛州司馬!
武曌登基以後,諸武飛黃騰達,支持告密羅織派,排斥李唐舊臣派。魏王武承嗣正在運籌帷幄,圖謀爭奪皇太子之位。
而武曌也想借此機會觀察李唐舊臣派對她武家的態度。就在兩派明爭暗鬥的關鍵時刻,狄仁傑由洛州司馬升任為地官侍郎,不知是福是禍!
狄仁傑的上司是地官尚書格輔元,狄仁傑報到上任不幾天就發生了一件廷議事件。事件的起因是洛陽人王慶之帶領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件事肯定是武承嗣密謀策劃的。武曌接受王慶之的表狀以後,在萬象神宮交給朝臣們廷議。
文昌左相岑長倩手持象牙笏出列說:“臣認為皇嗣武輪還在東宮,不應該出現這種議論,奏請陛下切責上書者,並遣散他們!”
武曌沒有表態,轉問地官尚書格輔元。格輔元上奏道:“臣讚同文昌左相的意見,皇嗣還在東宮,不可立魏王武承嗣為皇太子!”
武曌仍然沒有表態,而其他朝臣都沒有說話。其實當時地官侍郎狄仁傑、鳳閣侍郎任知古、冬官侍郎裴行本等人都在前列站班,他們也和岑長倩的意見一致,但他們不敢發言,堅信沉默是金,保持沉默!
因為當時處於武周革命之際,告密羅織之風盛行,李唐舊臣人人自危,當代張釋之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了,所以都不敢發言。
廷議尷尬散場以後,魏王、梁王等武家人都聚集到武曌周圍,痛斥李唐舊臣派,說他們已經聯合起來組成了反武集團,必須予以嚴厲打擊!
武曌心裏掂量著,她知道李唐舊臣派當中有很多社稷大臣,是為民作主的,是對國家有益的,但是為了鞏固武家天下的統治,不能不拋棄一些,打擊一些。
想到這裏,武曌拋出岑長倩和格輔元,令來俊臣逮捕他們,打入製獄。來俊臣將岑長倩和格輔元送入麗景門關押,又逮捕了他們的家屬。
岑長倩和格輔元堅持原則,即使受刑也沒有牽連到別人。來俊臣轉而運用刑具脅迫岑長倩的兒子岑靈原,終於打開了缺口。
岑靈原從小生長於膏腴之家,怎麽可能受得了大刑呢?一見失魂膽、死豬愁大刑,岑靈原嚇得尿了褲子,馬上按照酷吏的意思辦,將納言歐陽通等幾十人牽連進來,誣告他們一同參與謀反。
天授二年十月十二日,岑長倩、格輔元、歐陽通等大臣都被誅殺。
其實岑靈原真的不想坑爹,是來俊臣的刑具太狠了,逼著他坑爹噠!
大臣被殺之後,職位空了出來,需要人來填補。很快,狄仁傑升任地官尚書,和裴行本、任知古等官員一起加授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到政事堂議事。
這批新任宰相們看到前任的下場,都變得小心翼翼,對魏王、梁王等武家人都十分尊敬,但因為信仰理念的不同,他們和武家人還是貌合神離的。
狄仁傑、裴行本、任知古以及禦史中丞魏元忠、司禮卿崔宣禮、冬官尚書李遊道、秋官尚書袁智宏等官員下班後經常在一起聚餐喝酒,談論天下大事。
有一天,相公們一行來到洛陽南市春風酒樓聚餐喝酒,並召來藝妓表演。
狄仁傑喝了一杯春暴酒後,說:“今天的這個局麵,讓我想起了楚國狂人接輿拜訪孔子時說的話呀!”
袁智宏問:“哦,狄相公,接輿說了什麽話?我願聞其詳!”這時,樂聲響起,但聲音並不大,藝妓正在做出各種動作。
狄仁傑順著節奏說:“鳳鳥啊,鳳鳥啊!你怎麽懷有大德卻來到這衰敗的楚國!未來的世界不可期待,過去的時日無法追迴。天下有道,聖人順勢而為;天下無道,聖人也隻能苟且生存!”
“當今這個時代啊,幸運的話僅能免遭誅戮。幸福比羽毛還輕,而不知道怎麽取得;禍患比大地還重,而不知道怎麽迴避!”
袁智宏拍手叫好,說:“說得太對了!楚國狂人接輿的話既適用於當時的楚國,也恰好適用於今日呀!”
李遊道吃了一塊羊肉,喝了一口湯,放下湯匙說:“我們走在大路上,雖然在百姓麵前前唿後擁,威風凜凜,但是我們真實的處境卻是不妙哇!諸公有沒有處境艱難的感覺?”
崔宣禮迴答道:“我有處境艱難的感覺,來俊臣、王弘義之流組織流氓無賴羅織誣告,武氏諸王和他們沆瀣一氣,朝廷內外,官不聊生呐!”
魏元忠放下酒杯說:“流氓無賴的勢力日益壯大,而咱們唐室舊臣的勢力卻日漸凋零呐!思及未來,不寒而栗!必須盡快擴充咱們的勢力。”
裴行本說:“提到擴充勢力,下官倒是想到一個人,可堪大用!”
任知古端起一杯春暴酒,好奇地問:“哦,是誰?裴相公快說吧,就不要繞口令了!”
裴行本不緊不慢地迴答道:“襄陽人張孟將,各位聽說過沒有?他前年參加賢良科目考試,以六十四歲高齡名列第一,授官監察禦史!任相公,此人可以招攬到麾下呀!”
狄仁傑笑道:“哦,原來說的是張柬之啊,沒有人比我更了解他!他年輕時是太學生,受到國子祭酒令狐德棻的賞識。後來當過郇王府倉曹參軍,幫助李素節進獻《忠孝論》一卷給天皇看。”
裴行本接著說:“不過這件事情搞砸了,被天後看到了,將郇王李素節降封為鄱陽郡王,削減三分之二的食邑,安置到袁州。”
狄仁傑等相公們又議論感慨了一番,吃飽喝足後,便散場各自打道迴府了。
武承嗣收買安排了一些密探用來監視相公們的活動。
過了一段時間,武承嗣看到這些宰相們雖然表麵上對他很尊敬,但實際上跟岑長倩一樣反對他當太子,而且他們私下時來往密切,有組織反武集團的嫌疑。
武承嗣向武曌告狀,得到她的支持,然後召集來俊臣、王弘義等酷吏積極籌劃,對相公們進行打擊。
如意元年初夏,來俊臣、王弘義指使手下無賴羅織誣告地官尚書狄仁傑、冬官尚書李遊道、秋官尚書袁智宏、文昌左丞盧獻、益州長史任令暉、司賓卿崔神基等高官謀反,將他們全部送入了麗景門。
這一次來俊臣隻是逮捕了官員本人,並沒有抄他們的家,也沒有把他們的家眷沒官,算是留了點麵子。
狄仁傑被推進囚室,踉蹌幾步,站穩後定睛環顧四周,見囚室比較寬敞,中間還有根柱子,配有床榻和便桶,算是比較高檔的囚室了!
狄仁傑心想:以前總是自己提審囚犯,判斷他們是否有罪或者替他們申冤,不曾想到今天自己這個資深法官也被關進來了,真是滄海桑田、世事無常啊!
過了一會兒,來俊臣到監獄裏來提審囚犯。聽著囚犯們的哀號聲,狄仁傑緊張地想著:我該怎麽辦?我能怎麽辦?夫人趙多香還等著我安全迴去呢!
狄仁傑擔任法官多年,對唐律和司法程序、監獄管理都非常熟悉,所以他知道怎麽規避風險。
他想起唐律中有一條規定:一經審問即承認謀反的人,跟第一個承認謀反的人一樣可以減免死罪。
他自言自語道:“麗景門,例竟門,進入此門按例皆死!事已至此,不如先保住性命,忍辱含垢,等待以後再抓住機會申冤昭雪!”
剛想到這裏,來俊臣就點名要提審他了。獄吏帶狄仁傑出來,按在草席上跪下。來俊臣一拍驚堂木,喝斥道:“囚犯狄仁傑,本官已經收集到你結黨營私、圖謀造反的大量證據,你認罪伏法嗎?”
狄仁傑長歎一聲,說:“哎!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狄仁傑這麽痛快地服軟認罪,出乎來俊臣的意料。
來俊臣嗯了一聲,笑道:“狄仁傑,你號稱當代張釋之,應該多強一會兒嘛!現在看來你也是個軟骨頭,還沒有你的上級格輔元的骨頭硬嘛!哈哈。”
不過囚犯痛快地服軟認罪,大大節約了審判官的精力,總是審判官求之不得的好事兒。所以來俊臣很高興,從此放鬆了對狄仁傑的管製,不再嚴加防備。
狄仁傑按律法得到減死處理,來俊臣又去脅迫其他的官員承認謀反。
第二天,判官王德壽來探監,打開囚牢門,送熱氣騰騰的飯菜給狄仁傑吃。狄仁傑吃完以後,王德壽對狄仁傑說:“狄尚書的事情完結了,得到減死處理。德壽今日受人驅使,想求晉升,請狄大人牽扯夏官尚書楊執柔入案,怎麽樣?”
狄仁傑問:“怎麽牽扯入案?”王德壽說:“狄尚書以前掌管春官時,楊執柔任主客司員外郎,你對他很了解,隨便捏造個罪名把他牽連進來就行了!”
狄仁傑大驚失色道:“皇天後土,你竟然派遣堂堂君子、赫赫尚書做這樣齷齪的小人之事!”說完以頭撞柱,血流滿麵。
王德壽有點害怕,擔心狄仁傑死在獄中自己脫不了幹係,就沒有再相逼。獄醫進來用白布帛給狄仁傑包紮頭上的傷口。
王德壽在狄仁傑這兒碰了釘子,出去後又和左台侍禦史王弘義、侯思止一起脅迫威逼其他官員。
他們使用喘不得、突地吼等大刑,將鳳閣侍郎任知古、冬官侍郎裴行本、司禮卿崔宣禮、禦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朝臣都牽連進來,然後一一逮捕,關進監獄。
魏元忠在徐敬真案中已經死裏逃生過一迴了,因為過於剛正,眼裏容不下沙子,又得罪了酷吏。李嗣真曾經向武曌上疏,指責酷吏們陷害忠良、危害國家,所以酷吏們千方百計要把他牽連進來。
再說狄仁傑看到牢房的管製鬆慢,便跟獄卒要到了筆墨,然後乘人不注意時迅速拆開襆頭內包紮傷口的白布帛,揮筆急書,訴說冤苦。
寫完以後將白布帛裹在棉衣裏,交給判官王德壽說:“天氣太熱,麻煩你交給我的家人去掉襖子裏的棉花。”
王德壽竟然沒有仔細翻看棉衣,也沒有懷疑什麽,稀裏糊塗地隨手將棉衣送給了狄仁傑的夫人趙多香。
趙多香正在家裏焦急地等待狄仁傑的消息,得到這件棉衣以後,憑直覺感到這件棉衣裏必有蹊蹺,便仔細搜查起來。
趙多香從外麵沒有找到什麽,就拿出剪刀拆開棉衣,抽出襖子裏的棉花,果然發現有東西。抽出來一看,原來是一條帶有血跡的布帛。
趙多香讀完以後交給自己的長子州司馬狄光遠。狄光遠看完大叫道:“有了,有了,案子有轉機了!”
狄光遠激動地藏好血書,進宮求見武曌,得到了武曌的召見。狄光遠向皇帝報告了得到血書的經過,然後小心地拿出血書呈上。
武曌禦覽後感到很吃驚,召來俊臣責問道:“囚犯關進大牢裏以後,怎麽沒有摘下他們的巾帶?狄仁傑既然承認謀反,為何又訴說冤屈?”
來俊臣迴答:“狄仁傑等人下獄以後,應該摘下他們的巾帶。但臣看到他們都很老實,在牢房裏不吵不鬧,表現安靜,所以沒有摘下他們的巾帶。陛下,假如沒有事實,他們怎麽肯承認謀反呢?”
武曌問狄光遠道:“狄光遠,你怎麽看?”狄光遠迴答:“陛下,此事必有蹊蹺!可能隱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
武曌點點頭,派遣通事舍人周綝前往麗景門的監獄中視察。
到了監獄以後,來俊臣命判官王德壽招待周綝吃肉飲酒,還偷偷塞個紅包給他,自己去安排善後事宜,怎麽安排呢?
來俊臣令獄卒拿來巾帶給狄仁傑穿戴打扮好,又派主簿模仿狄仁傑的字跡代寫了一封謝死表。
安排好以後,來俊臣將狄仁傑帶到審訊廳西側站立,請周綝審察問話。哪知周綝竟然不敢審察問話,隻看著東邊唯唯諾諾而已!
來俊臣大喜,介紹了一下狄仁傑在監獄中的表現後,將偽造的狄仁傑謝死表交給周綝帶迴去上呈武曌。
武曌看了謝死表以後沒有說什麽,將此案放在一邊。
由於來俊臣的巧舌如簧和陰險的偽證,再加上周綝膽小怕事、害怕得罪酷吏的性格,使狄仁傑的血書告白計劃幾乎毀於一旦!
但這件事還沒有完。鸞台侍郎樂思晦先前已經被來俊臣冤殺,他的兒子樂郎才九歲,在司農寺做奴仆,他投書銅匭向朝廷告密,得到了武曌的召見。
武曌看到這位可愛的兒童後,說:“可憐的孩子,你有什麽冤屈隻管道來,朕替你作主。”
樂郎對道:“小奴敬告陛下:來俊臣苛毒,小奴的父親已經被冤殺,但小奴不忍心看到更多的大臣被冤殺,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請陛下隨便挑選一位忠臣,告他謀反,然後讓來俊臣審訊,最後的結果肯定是跟陛下的告狀信一樣。”
武曌一聽頓時醒悟,誇獎了這位兒童,給了他賞賜。
武曌立即召見狄仁傑,問:“狄卿為什麽要承認謀反呢?”
狄仁傑迴答:“不承認謀反,臣早已死於枷棒之下了,還能見到陛下麽?”
武曌又問:“狄卿為什麽要獻上謝死表呢?”
狄仁傑拱手迴答:“臣從未寫過謝死表!”
武曌嗯了一聲,拿出主簿偽造的狄仁傑謝死表給狄仁傑看,當麵對質。狄仁傑請來筆墨,當場寫了幾行謝死表中的字,上呈武曌禦覽。
武曌一比對,果然字跡不同,方才知道來俊臣在做手腳欺上瞞下。武曌說:“哎呀!狄卿果然是被冤枉噠!狄卿且迴去等候,朕為你主持公道!”
狄仁傑又迴到監獄裏等候處理結果。
武曌在萬象神宮召開了狄公案討論會,武承嗣、來俊臣、秋官郎中徐有功、殿中侍禦史霍獻可等人參加會議。
武曌責備來俊臣造假欺上瞞下,但並沒有處罰他的意思。來俊臣說:“狄仁傑確實是冤枉噠!但是他是唐室舊臣不假,放了他對武家人不利呀!”
武承嗣表示讚同,武曌不置可否,又點名討論下一個囚犯。來俊臣說:“冬官侍郎裴行本犯下的罪行特別嚴重,不可輕饒,應當處死!”
秋官郎中徐有功手執魚須文竹笏,出列反駁道:“臣以為不可!陛下有使臣下再生之恩,來俊臣不能順勢促成,有損陛下的恩信呐!”
武曌支持徐有功。接著又討論司禮卿崔宣禮,崔宣禮是霍獻可的親舅。
霍獻可這個人有點文學才華,為人詼諧幽默,喜歡開玩笑。聽到武曌有饒恕崔宣禮的意思,霍獻可居然不幹了,他模仿褚遂良的做法,上奏道:“陛下不殺崔宣禮,臣請隕命於階前!”
然後霍獻可以頭觸玉階,叩頭叩得咚咚響,以至於額頭流血,再抬頭給武曌看,顯擺他大義滅親的精神。武曌可不吃這一套,令親衛把他拉下去了。
事後,霍獻可用綠帛包裹傷口於黑襆頭巾下,故意令綠帛露出,希望能引起皇帝陛下的注意。這也太自作多情了!朝臣們都笑話他。
狄公案討論會結束後,武曌免除狄仁傑等朝臣的死罪,貶狄仁傑為彭澤縣令,任知古為江夏縣令,崔宣禮為夷陵縣令,魏元忠為涪陵縣令,盧獻為西鄉縣令!又流放裴行本、李嗣真等官員到嶺南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