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得知前線的慘敗後,心中的怒火猶如火山爆發,但他並沒有被憤怒衝昏頭腦。他知道,要想打贏這場仗,必須要有能人相助。於是,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調迴隻會吹牛皮的慶複,換上了雲貴總督張廣泗。
張廣泗可不是一般人,他是雍正朝的老將,曾經跟隨鄂爾泰在雲貴地區取得了改土歸流的輝煌戰績。他的名字在西南一帶幾乎成了智慧和勇氣的代名詞。乾隆皇帝看中的正是張廣泗在這方麵的豐富經驗,希望他能用同樣的方法解決金川的問題。
張廣泗一上任,就發現之前的慶複和紀山完全是瞎指揮,完全沒有戰略和戰術可言。他心想:“這兩位大人真是會玩,打仗竟然也能玩得這麽隨意。”於是,張廣泗迅速調整了作戰方針,製定了詳細的計劃。
張廣泗不僅在軍事上做了充分準備,還巧妙地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瓦解金川內部的團結。他派人四處活動,分化敵人的力量。特別是他對小金川頭目良爾吉的策反,更是讓人拍案叫絕。
良爾吉這個人,可謂是典型的雙麵間諜。表麵上,他依然是莎羅奔的忠實下屬,背地裏卻偷偷與張廣泗保持著聯係。張廣泗對此心知肚明,但他認為利大於弊,暫時與良爾吉保持合作。他心想:“反正現在用得著,以後再慢慢收拾。”
在張廣泗的精心策劃下,清軍逐漸取得了優勢。他們先是收複了小金川的大部分地區,接著又在多個戰場上取得了勝利。這一切都離不開張廣泗的智慧和良爾吉的暗中支持。
正當張廣泗在小金川取得一係列勝利,以為可以一鼓作氣拿下大金川時,現實卻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當清軍深入大金川腹地,麵對那些依險而建的碉樓,他們發現自己就像是陷入了泥潭,動彈不得。張廣泗幾次嚐試排兵布陣,分路襲擊,但都以失敗告終,甚至有一次差點全軍覆沒。這一連串的挫折讓張廣泗不禁感歎:“這大金川的碉樓,簡直就是銅牆鐵壁啊!”
麵對如此窘境,乾隆皇帝卻沒有絲毫退縮的意思。他心想:“好不容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怎麽能輕易放棄呢?”於是,他決定派出自己最為倚重的得力幹將——首輔軍機大臣訥親,前往四川督戰。乾隆皇帝的想法很簡單:既然張廣泗搞不定,那就派個更厲害的人去!
訥親接到聖旨的時候,心裏那個叫一個苦啊。雖然他是滿洲將門之後,但本人從未親曆過戰爭,對軍事一竅不通。他心裏暗自嘀咕:“皇上這是要我送死嗎?我可是文官出身啊!”但聖命難違,訥親隻好硬著頭皮接受了這個苦差。
訥親出發前,特意找了幾本兵書惡補了一下,希望能有所收獲。但他心裏清楚,這些書上的東西到了戰場上能不能用得上,還得兩說著呢。他安慰自己:“至少看起來像個樣子,總比什麽都不懂強吧。”
訥親帶著一隊人馬,踏上了前往四川的征途。一路上,他不停地在心裏默念兵書上的條條款款,希望自己能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然而,當他真正到達戰場,看到那一個個堅不可摧的碉樓時,訥親的心徹底涼了半截。
他心想:“這碉樓看起來就像是一隻隻巨大的烏龜殼,我們怎麽攻得破啊?”但他還是硬著頭皮召集了將領們開會,商量對策。會議開了一整天,大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建議,但沒有一條能讓訥親滿意。
訥親一到四川前線,立刻展現出了自己的“領導魅力”。他心想:“既然我是皇上欽點的大臣,那就得拿出點魄力來。”於是,他一上任就下令清軍必須在三天內攻克最難攻打的刮耳崖。訥親自信滿滿地宣布:“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就沒有攻不下的碉樓!”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清軍在刮耳崖下遭遇了頑強的抵抗,不僅未能攻克碉樓,反而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幾位主將在戰鬥中陣亡,無數士兵倒在了戰場上。訥親看著眼前的一片狼藉,心中不禁一陣發涼。
原本輕敵的訥親在這場戰役後徹底崩潰了。他不僅不敢再提進攻,還把戰敗的責任一股腦兒推到了張廣泗身上。張廣泗自然不肯背這個黑鍋,兩人之間的矛盾迅速激化。
訥親給乾隆的奏折中,隻字未提自己的失誤,反而一味要求增兵派餉。乾隆收到奏折後,心裏有些疑惑:“訥親怎麽這麽急著要增兵呢?難道前線真的那麽困難?”然而,很快就有密報傳到了乾隆手中,揭露了訥親和張廣泗的真實情況。
得知真相的乾隆勃然大怒。他意識到自己被訥親和張廣泗愚弄了,一怒之下先斬殺了張廣泗,接著又下令鎖拿訥親,準備親自審問他。訥親被拘禁後,四川巡撫和他的隨員們害怕受到牽連,紛紛彈劾訥親,揭露了他在前線的種種劣跡。
據彈劾者稱,訥親在前線不僅不敢應戰,還整天飲酒作詩,聽戲為樂。乾隆聽後更是怒火中燒,認為金川戰事不斷失利的責任全在訥親身上。他還提到訥親在府中養狼狗的事情,指責他用自欺欺人的形式主義蒙騙自己。
當訥親被押解到北京時,乾隆下令賜他自盡。令人唏噓的是,用來結束訥親生命的,竟是他爺爺遏必隆當年立下戰功的遺刀。這把刀見證了訥親家族的榮耀,如今卻成了他生命的終結。
說來訥親也是倒黴,初到四川前線,本以為可以大展身手,沒想到剛上任沒幾天,就趕上清軍攻碉失敗。這場敗仗如同一盆冷水,澆滅了訥親的雄心壯誌。從此,他的名字便與這場失敗緊緊聯係在一起,成為了日後的一大罪狀。
戰事不利,訥親與張廣泗的意見分歧越來越大。張廣泗主張穩紮穩打,訥親則急於求成,兩人經常因為戰術問題爭吵不休。前線毫無進展,後方將帥不和,金川之戰的窘境可想而見。士兵們私下裏都說:“這仗打得,比煮粥還慢。”
前線的困境最終傳到了乾隆皇帝的耳中。乾隆皇帝聽聞後,氣得胡子都翹了起來。他下令將訥親和張廣泗解職,張廣泗被羈押迴京,接受乾隆皇帝的親自審訊。訥親則連迴京辯白的機會都沒有,直接在半路上被乾隆皇帝下令自裁。
張廣泗被押解迴京後,乾隆皇帝親自審訊他。張廣泗雖然知道大勢已去,但依然拒不承認貽誤戰機之罪。他堅定地說:“臣雖有錯,但絕非有意貽誤戰機。”乾隆皇帝聞言,更加憤怒,最終還是將張廣泗處斬。張廣泗也算是硬骨頭一條,臨死前依然保持著尊嚴。
訥親就沒這麽幸運了。他甚至連迴京辯白的機會都沒有,就在半路上被乾隆皇帝下令自裁。更為殘忍的是,訥親自裁所用的,正是他父親祖輩留下的寶刀“遏必隆刀”。這把刀見證了訥親家族的榮耀,如今卻成了他生命的終結。訥親半生輝煌,卻在金川之戰中栽了跟頭,令人扼腕歎息。
除了訥親和張廣泗,還有另一位大員慶複也沒能逃過一劫。慶複在戰事中毫無寸功,還謊報軍情,最終也被乾隆皇帝勒令自盡。其實訥親的死啊,純是他自己作的,打的不咋樣吧,還說怪話,他被捕的時候說這事太難根本就沒法辦,乾隆皇帝心想,小子,你終於把話說明白了,你的一說不就是說我這個事情是決策失誤嗎?你說你我派你去前線,你狗屁沒幹成不說你還在這給我說怪話,於是才有了遏必隆刀伺候。
乾隆皇帝因為第一次金川之戰,“一口氣”處死了三位大員,其中訥親和慶複更是一等公爵。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乾隆把一個不懂軍事的大臣派到前線,本身就是一種錯誤。訥親的失敗,更多是因為他被置於了一個不適合他的位置上。乾隆因訥親的失敗而否定了他之前在防止腐敗上所做的努力,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訥親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把一個人放在不適合的位置上,不僅會毀了這個人,還會給國家帶來不必要的損失。乾隆的雷霆之怒雖然彰顯了他的權威,但也暴露了他在用人方麵的不足。希望後人能夠從中吸取教訓,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還有一句話就是,人知道自己不能幹什麽比知道自己能幹什麽還要有用。
張廣泗可不是一般人,他是雍正朝的老將,曾經跟隨鄂爾泰在雲貴地區取得了改土歸流的輝煌戰績。他的名字在西南一帶幾乎成了智慧和勇氣的代名詞。乾隆皇帝看中的正是張廣泗在這方麵的豐富經驗,希望他能用同樣的方法解決金川的問題。
張廣泗一上任,就發現之前的慶複和紀山完全是瞎指揮,完全沒有戰略和戰術可言。他心想:“這兩位大人真是會玩,打仗竟然也能玩得這麽隨意。”於是,張廣泗迅速調整了作戰方針,製定了詳細的計劃。
張廣泗不僅在軍事上做了充分準備,還巧妙地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瓦解金川內部的團結。他派人四處活動,分化敵人的力量。特別是他對小金川頭目良爾吉的策反,更是讓人拍案叫絕。
良爾吉這個人,可謂是典型的雙麵間諜。表麵上,他依然是莎羅奔的忠實下屬,背地裏卻偷偷與張廣泗保持著聯係。張廣泗對此心知肚明,但他認為利大於弊,暫時與良爾吉保持合作。他心想:“反正現在用得著,以後再慢慢收拾。”
在張廣泗的精心策劃下,清軍逐漸取得了優勢。他們先是收複了小金川的大部分地區,接著又在多個戰場上取得了勝利。這一切都離不開張廣泗的智慧和良爾吉的暗中支持。
正當張廣泗在小金川取得一係列勝利,以為可以一鼓作氣拿下大金川時,現實卻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當清軍深入大金川腹地,麵對那些依險而建的碉樓,他們發現自己就像是陷入了泥潭,動彈不得。張廣泗幾次嚐試排兵布陣,分路襲擊,但都以失敗告終,甚至有一次差點全軍覆沒。這一連串的挫折讓張廣泗不禁感歎:“這大金川的碉樓,簡直就是銅牆鐵壁啊!”
麵對如此窘境,乾隆皇帝卻沒有絲毫退縮的意思。他心想:“好不容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怎麽能輕易放棄呢?”於是,他決定派出自己最為倚重的得力幹將——首輔軍機大臣訥親,前往四川督戰。乾隆皇帝的想法很簡單:既然張廣泗搞不定,那就派個更厲害的人去!
訥親接到聖旨的時候,心裏那個叫一個苦啊。雖然他是滿洲將門之後,但本人從未親曆過戰爭,對軍事一竅不通。他心裏暗自嘀咕:“皇上這是要我送死嗎?我可是文官出身啊!”但聖命難違,訥親隻好硬著頭皮接受了這個苦差。
訥親出發前,特意找了幾本兵書惡補了一下,希望能有所收獲。但他心裏清楚,這些書上的東西到了戰場上能不能用得上,還得兩說著呢。他安慰自己:“至少看起來像個樣子,總比什麽都不懂強吧。”
訥親帶著一隊人馬,踏上了前往四川的征途。一路上,他不停地在心裏默念兵書上的條條款款,希望自己能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然而,當他真正到達戰場,看到那一個個堅不可摧的碉樓時,訥親的心徹底涼了半截。
他心想:“這碉樓看起來就像是一隻隻巨大的烏龜殼,我們怎麽攻得破啊?”但他還是硬著頭皮召集了將領們開會,商量對策。會議開了一整天,大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建議,但沒有一條能讓訥親滿意。
訥親一到四川前線,立刻展現出了自己的“領導魅力”。他心想:“既然我是皇上欽點的大臣,那就得拿出點魄力來。”於是,他一上任就下令清軍必須在三天內攻克最難攻打的刮耳崖。訥親自信滿滿地宣布:“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就沒有攻不下的碉樓!”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清軍在刮耳崖下遭遇了頑強的抵抗,不僅未能攻克碉樓,反而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幾位主將在戰鬥中陣亡,無數士兵倒在了戰場上。訥親看著眼前的一片狼藉,心中不禁一陣發涼。
原本輕敵的訥親在這場戰役後徹底崩潰了。他不僅不敢再提進攻,還把戰敗的責任一股腦兒推到了張廣泗身上。張廣泗自然不肯背這個黑鍋,兩人之間的矛盾迅速激化。
訥親給乾隆的奏折中,隻字未提自己的失誤,反而一味要求增兵派餉。乾隆收到奏折後,心裏有些疑惑:“訥親怎麽這麽急著要增兵呢?難道前線真的那麽困難?”然而,很快就有密報傳到了乾隆手中,揭露了訥親和張廣泗的真實情況。
得知真相的乾隆勃然大怒。他意識到自己被訥親和張廣泗愚弄了,一怒之下先斬殺了張廣泗,接著又下令鎖拿訥親,準備親自審問他。訥親被拘禁後,四川巡撫和他的隨員們害怕受到牽連,紛紛彈劾訥親,揭露了他在前線的種種劣跡。
據彈劾者稱,訥親在前線不僅不敢應戰,還整天飲酒作詩,聽戲為樂。乾隆聽後更是怒火中燒,認為金川戰事不斷失利的責任全在訥親身上。他還提到訥親在府中養狼狗的事情,指責他用自欺欺人的形式主義蒙騙自己。
當訥親被押解到北京時,乾隆下令賜他自盡。令人唏噓的是,用來結束訥親生命的,竟是他爺爺遏必隆當年立下戰功的遺刀。這把刀見證了訥親家族的榮耀,如今卻成了他生命的終結。
說來訥親也是倒黴,初到四川前線,本以為可以大展身手,沒想到剛上任沒幾天,就趕上清軍攻碉失敗。這場敗仗如同一盆冷水,澆滅了訥親的雄心壯誌。從此,他的名字便與這場失敗緊緊聯係在一起,成為了日後的一大罪狀。
戰事不利,訥親與張廣泗的意見分歧越來越大。張廣泗主張穩紮穩打,訥親則急於求成,兩人經常因為戰術問題爭吵不休。前線毫無進展,後方將帥不和,金川之戰的窘境可想而見。士兵們私下裏都說:“這仗打得,比煮粥還慢。”
前線的困境最終傳到了乾隆皇帝的耳中。乾隆皇帝聽聞後,氣得胡子都翹了起來。他下令將訥親和張廣泗解職,張廣泗被羈押迴京,接受乾隆皇帝的親自審訊。訥親則連迴京辯白的機會都沒有,直接在半路上被乾隆皇帝下令自裁。
張廣泗被押解迴京後,乾隆皇帝親自審訊他。張廣泗雖然知道大勢已去,但依然拒不承認貽誤戰機之罪。他堅定地說:“臣雖有錯,但絕非有意貽誤戰機。”乾隆皇帝聞言,更加憤怒,最終還是將張廣泗處斬。張廣泗也算是硬骨頭一條,臨死前依然保持著尊嚴。
訥親就沒這麽幸運了。他甚至連迴京辯白的機會都沒有,就在半路上被乾隆皇帝下令自裁。更為殘忍的是,訥親自裁所用的,正是他父親祖輩留下的寶刀“遏必隆刀”。這把刀見證了訥親家族的榮耀,如今卻成了他生命的終結。訥親半生輝煌,卻在金川之戰中栽了跟頭,令人扼腕歎息。
除了訥親和張廣泗,還有另一位大員慶複也沒能逃過一劫。慶複在戰事中毫無寸功,還謊報軍情,最終也被乾隆皇帝勒令自盡。其實訥親的死啊,純是他自己作的,打的不咋樣吧,還說怪話,他被捕的時候說這事太難根本就沒法辦,乾隆皇帝心想,小子,你終於把話說明白了,你的一說不就是說我這個事情是決策失誤嗎?你說你我派你去前線,你狗屁沒幹成不說你還在這給我說怪話,於是才有了遏必隆刀伺候。
乾隆皇帝因為第一次金川之戰,“一口氣”處死了三位大員,其中訥親和慶複更是一等公爵。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乾隆把一個不懂軍事的大臣派到前線,本身就是一種錯誤。訥親的失敗,更多是因為他被置於了一個不適合他的位置上。乾隆因訥親的失敗而否定了他之前在防止腐敗上所做的努力,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訥親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把一個人放在不適合的位置上,不僅會毀了這個人,還會給國家帶來不必要的損失。乾隆的雷霆之怒雖然彰顯了他的權威,但也暴露了他在用人方麵的不足。希望後人能夠從中吸取教訓,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還有一句話就是,人知道自己不能幹什麽比知道自己能幹什麽還要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