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一個皇帝隻是會學習的話,那你可以做一個大儒,但是估計這個國家你治理的也就不怎麽樣了,如果把皇帝幹好的話還得有一個本事,那就是處理政務的能力一定要強,那麽就不得不說下康熙皇帝的勤政了。


    他是滿清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那個時候的中國是百廢待興,需要發展民生,社會也是急需安定,那時候的民族矛盾剛剛有點好轉,國防邊疆也需要加強,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玄燁去完成。


    他在位61年是曆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他勤於政事,六十年如一日的處理政事,它突出一個勤奮,他早上起的特別的早,大概四五點鍾就得起床,晚上睡的也比較晚,正常皇帝是晚上九點左右就要睡覺了,但是他曾經整宿整宿的不睡覺批閱奏折,對於大臣們的請示和匯報,康熙是有問必答,並且是案卷不過夜。從不拖延。他處理政事也是非常的認真,他可不是那種隻管大事不管小事的隨手掌櫃,他曾經說過,皇帝處理的事情沒有小事,可能在我看來這是個小事情,但是放在了外麵,一件小事處理不好,可能立馬就天下大亂了。而且也有可能當時看不出來會有什麽問題,後麵這件事情是有後遺症的。不注意小事,大事也做不好,所以他從來不會疏漏任何一件事情,甚至有些大臣的錯別字康熙也會給指出來,可見心思非常的細膩。


    康熙不僅自己是勤於政事,他對於臣下要求也是極為嚴格。如果要是學習的話,那得有個榜樣,如果這榜樣是當代人的話,那人沒有不犯錯的,況且可能還會有居心叵測之人,故意陷害榜樣。所以康熙找了個古人,來做大臣的榜樣,誰呢?諸葛亮,這下子臣子找不到一點弱點,特別是諸葛亮的那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讓大臣是時時記在心中。如果有的大臣在政事上偷奸耍滑,康熙是非常痛恨的,如果是因為拖延不辦,導致文件堆積,並且發生了民怨的話,康熙是絕不會姑息的。


    禦門聽政是皇帝接見大臣,處理政務的形式之一,康熙將聽政的地方定在了乾清門。這個製度在他老爸順治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來了,但是他老爸倒是很少執行,但是康熙朝時候,幾乎是天天禦門聽政。按照他爸定的製度是十日一朝,也就是說十天才開始一次的禦門聽政,清朝叫起,如果是皇上召見哪個大臣就是皇上叫這個大臣的起,如果是在京的官員都參加的話那就叫“大起”。他爸定下的製度是在太和殿舉行常朝,在京文武百官均入朝行禮,外官來京、京官外升謝恩者,也得到殿前行禮。如果皇帝不禦殿則王公在太和門外,百官在午門外行禮坐班然後散去。


    皇帝平時辦事、學習則在後宮。如果不逢常朝日,又不舉行禦門聽政,那麽非特殊情況,皇帝與外臣就沒有什麽往來。這種朝會製度,很合那些驕奢淫逸的皇帝的口味,就拿前朝明朝來說吧一共存在276年,大臣見不到皇上的時候長達121年,也就是說快二分之一的時間明朝的皇帝是不處理政事的,但對於勤奮好學的玄燁來說就不同了。除去鼇拜之前,他急於了解朝政,力圖盡早把皇權抓到手中;除去鼇拜後,又麵臨著一係列如平三藩等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容不得他停息。因此,玄燁把禦門聽政看做是他接觸大臣、了解下情的絕好機會。故禦門最勤,幾乎每天都要舉行。夏天氣候燥熱,他就改為瀛台聽政。每天的禦門聽政,成為玄燁十分重要的政治活動之一。很多國政大事,都是在聽政時聽取意見,再作決定。正是因為康熙勤於政事,他才可以在內政,外交,經濟,文化出現問題的時候,快速的處理並且解決。


    因為康熙的勤政,這就讓大臣們就有點苦不堪言,因為古代的時候交通沒有現在發達,又沒有車,之前康熙定的時間是春天和夏天是早上六點,秋天和冬天是早上七點,因為這個時間有些大臣可能半夜就得起來,康熙那個時候是春秋鼎立,但是有些大臣都已經七老八十了,所以有些就有點頂不住了,後來康熙將時間改到了八點和九點。也算是體恤臣子,而且特意說年歲特別大的,如果沒有重要的事情的話可以請假。


    大臣們苦不堪言,但是還是那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康熙對這件事情是樂此不疲的,如果他不喜歡他早就不幹了,之前有些大臣覺得皇帝太辛苦了,覺得皇帝每天都早上來聽政太辛苦了,實際我感覺是自己半夜起不來了,康熙卻說乾清門乃是朕之宮中,亦有何勞?後來康熙年歲大了之後,聽政三十年已經成了常規了,他自己都說如果不能禦門聽政的話,自己都感覺心不安,所以堅持每日都要聽政。


    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就像有些老板一樣,公司是他的,他特別享受自己工作的時光,因為幹多幹少都是他的,作為大臣就不是了,如果康熙不當皇帝了,其他的人來當皇帝,他們工作都是照樣的,但是還是那句話,勤政的皇帝國家也會治理的很好,老百姓生活的好,當官的自然生活的就好,當然如果老百姓生活的不好,當官的也有可能生活的好,但是那種生活的好是要冒風險的,就像現在一樣,老板很勤奮拉業務做事情,這個公司應該差不了,這樣的話員工也不會差的。如果老板隻是知道到每天到大辦公室裏麵喝茶,然後用一雙直勾勾的眼睛盯著外麵的牛馬們,看看哪些人在偷懶,然後抓著機會就扣工資,那估計這個公司離倒閉也差不了太多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清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海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海瑞並收藏大清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