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長想了想,還是放棄追問陳鬆發現的是什麽。


    玉壺春瓶是謝老板的,又那麽多人在場,有心想問也不是時候。


    陳鬆看了下謝老板帶來的其它藏品,發現很雜,以清代的官窯為主,有些還是晚清的,除了還有件廣彩的大碗看著不錯外,其它的都很普通。


    “廣彩”是廣州地區釉上彩瓷藝術的簡稱,指廣州燒製的織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溫釉上彩裝飾技法,其素白瓷來自景德鎮,在廣州繪畫後二次燒製而成,以構圖緊密、色彩濃豔、金碧輝煌為特色,猶如萬縷金絲織白玉,又稱“織金彩瓷”,始於清康熙年間,雍正時期出具風貌,成熟於清乾隆時期,發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一直是華夏外銷瓷的主要品類之一。


    這件碗形巨碩,口徑有足足六十厘米,胎體較薄,胎質細白,外壁花形,開光內繪廣東十三行的故事圖案,將十三行的繁華盛況非常細致的描繪出,人物眾多,畫麵清晰,層次分明。


    間隔開光內繪航海帆船圖及菊花紋,口沿內外描金,足部環金弦線一周,通體粉彩描金,采用西洋繪畫技法表現人物和遠近景,繪工精美,筆觸細膩,工藝繁複,紅綠相映,金碧輝煌,為典型的廣彩風格。


    廣州十三行是清代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主要代理海外貿易,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自康熙朝成立,在曆史舞台上活躍了一百多年。


    1684年,康熙廢除禁海令,設粵、閩、浙、江四大海關,允許與外界通商,但當時的清政府並沒有成型的外貿體製,無力接待外來商船,於是1686年,粵海關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較有實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貿易業務,俗稱“十三行”,後來行商家數變動不定,少則4家,多時26家,但“十三行”已成為這個商人團隊約定俗成的稱謂,可以說,“十三行”是清王朝的“外貿特區”。


    1757年,隨著乾隆皇帝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關僅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上諭的頒布,清朝的對外貿易便鎖定在廣州十三行位於珠江邊上的中外交易場所,以致“十三行”達到鼎盛時期,發展達到了巔峰,口岸洋船聚集,擁有通往歐洲、拉美、南亞、東洋和大洋洲的環球貿易航線,是清政府閉關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絲綢之路,成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


    當時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係,大量的茶葉、絲綢、陶瓷等商品從廣州運往世界各地,對我國後來的經濟發展甚至世界貿易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而十三行商人從壟斷外貿特權中崛起,經濟實力顯赫,是近代以前華夏最富有的商人群體。


    可惜的是1856年,繁盛一時的“十三行”處所在英法聯軍的炮火中付之一炬,而十三行主要的貿易對象英國商人也將經營中心轉至香江,“十三行”從此退出曆史。


    “內外滿工,尺寸碩大,畫工精美,不愧為十三行的外銷陳設重器。”


    陳鬆看著大碗上筆觸細膩,形象逼真,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寫實圖案,忍不住讚了句。


    謝老板嘿嘿笑道“這種以十三行為題材,畫麵描繪得那麽精細,層次又那麽分明,色調也統一的廣彩可不多見,何況碗還如此大,無論製作還是保留下來都極其不易,屬於廣彩中織金中的精品重器。”


    織金采用的是低溫釉上彩裝飾技法,是一種產自廣東省廣州市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由五彩和粉彩發展而來。使用新彩顏料,在瓷胎上彩繪,入爐烘燒後,重金描畫一道,再入爐二次燒成,沿用民間傳統的瓜果花鳥圖案,並仿照織錦圖案,以金色作錦地,行話稱“織金”,多為線描與平塗相結合,花紋布滿器體,絢采華麗,輝煌奪目,品種以盤、碗等日用瓷為主,陳設瓷次之,以出口為大宗,很少有如此碩大的陳設瓷,最關鍵的還是十三行的圖案。


    眾人有些驚訝地看著謝老板,沒想到對瓷器一知半解的他,能用那麽多精準的詞匯來描述這件廣彩大碗,可見他沒少在這件廣彩上花心思。


    廣彩的產生、流行與都與對外通商的發展密切相關,17世紀以來歐洲人重華瓷,而清廷規定我國與歐洲賈舶的通商僅在廣州互市,對外貿易往來發達。


    當時外國商人下了瓷器訂單後,我國的瓷器商人為了方便按洋人的要求彩繪圖案,就到江西景德鎮采購素白瓷胎運迴廣州,另雇工匠,仿照西洋或中國的傳統圖案彩繪,於珠江南岸開爐烘燒製成彩瓷,以供外銷,並實行來圖定製加工,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私人訂製”,再經由當時海外貿易中介巨頭十三行向外商交貨,“式多奇巧、歲無定樣”,這樣歐洲貴族們都能人手持有一個象征自己身份地位的瓷器。


    廣彩帶有明顯的東西方文化交融特征,既吸收西洋畫法,又結合嶺南地方特色,構圖豐滿,色彩對比強烈,線條繁而不亂,圖案裝飾性強,尤其突出紅彩與綠彩,這種濃重鮮麗的裝飾風格頗具特色,在漂洋過海後,很快風靡歐洲,歐洲人癡迷得不可自拔,以擁有一件華夏的專屬廣彩瓷器為榮。


    《竹園陶說》中就有提到“清代中葉,海舶雲集,商務聚盛,歐上重華瓷,我國商人投其所好,乃於景德鎮燒造白瓷,運至粵垣,加雇工匠,仿照西洋畫法,加以彩繪,於珠江之河南,開爐烘染,製成彩瓷然後售之西商。蓋其器購自景德,彩繪則粵之河南廠所加者也。”


    “全碗鬥方,以十三行場景為圖,的確屬於重器了。”


    陳鬆對謝老板的說法表示認同。


    鬥方就是滿地開光,開光是指在瓷器的某些部分畫出邊框,並在邊框中畫以山水、人物、花卉等,在邊框外飾以滿地錦紋的稱“錦地開光”,明代稱“錦地盒子心”,滿地開光就是整件瓷器的外側都布滿邊框,邊框內都繪有單獨的圖案。


    將碗翻到底部,看到潔白的碗底上,沒有任何落款,陳鬆微微一愣。


    廣彩作為外貿瓷,製作要求上多采用來樣加工,底部落款要麽是落國內堂名款,要麽是落外國商標及紀念性紋樣,像這沒任何落款的倒是相當少見。


    陳鬆看著大碗上的圖案,根據繪畫手法,快速思索著所屬的年代。


    康熙雍正可以直接排除,因為是廣彩的初創階段,那時候的師傅、顏料、素瓷都來自景德鎮,依景德鎮彩瓷紋樣或來樣加工,廣彩的特色不太明顯,看起來跟當時的其它瓷器沒什麽區別。


    乾隆、嘉慶時期也不像,“廣窯仿洋瓷燒者,甚絢彩華麗”,那時候廣彩瓷雖已形成自己的風格,也得到社會上的承認,廣彩瓷像換新裝一樣,在畫麵上除參考傳統繪畫外,仿造西洋畫法或按來樣加工已逐漸成為廣彩特有的製作風格,多姿多彩,但特征固定,采用西洋紅、鶴春色、茄色、粉綠等,而這件大碗的顏色多達十幾種,明顯就不可能是乾隆、嘉慶時期。


    剩下就隻有成熟階段,也就是清道光至光緒時期了,隻有那時候廣彩達到了成熟階段,它既吸收了傳統工藝,亦吸收歐美的藝術精華,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顏料從初期的幾種增加到十幾種,花式設計從零碎、分散、獨立的紋樣組合,逐漸完整起來,如“織金人物羽毛”、“散花花雀”等構圖,形成這種絢彩華麗、金碧輝煌、構圖豐滿、繁而不亂的特點。


    至於清道光至光緒期間共四位皇帝,即道光、鹹豐、同治、光緒,這一時期的廣彩製作最為精美,用彩最為豐富、明豔而不俗,產品種類也比較繁多,以“式多奇巧,歲無定樣”(清-藍浦《景德鎮陶錄》卷二)來形容最為貼切不過了,而且這一時期也是廣彩瓷器出口量最大的時期。


    上麵繪畫的是十三行的圖案,基本可以將年代斷定為道光時期。


    因為道光二十二年,也就是1842年,所簽訂的《南京條約》規定清朝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口通商,並規定“凡大英商民在粵貿易,向例全歸額設行商承辦,今大皇帝準以嗣後不必照向例,凡有英商等赴各口貿易者,無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由此廢止了“十三行”獨攬對外貿易的特權,“十三行”也從此日趨沒落。


    因此,陳鬆推斷這件描繪“十三行”紋飾的廣彩大碗,理應出現在“十三行”最為興盛的時期,也就是道光中早期所製。


    何況大碗以濃烈的大紅、大綠、大金為裝飾,藍彩是粉藍的顏色,摻入了較多的玻璃白,與前期所用的水青有所不同,也不像後期大量使用金彩,上麵並無程式化的風貌,說明還是屬於廣彩能定做時期,而不是已完全進入程式化生產廣彩瓷器的同治、光緒時期。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劍斷化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益鳥羽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益鳥羽中並收藏劍斷化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