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鬆將玉蟬拿起,打著手電筒仔細觀看起來。
玉蟬的尺寸有一指長,二指寬,為白玉所製,質地溫潤細膩,摸起來很光滑,局部有黃色的沁色,其線條簡練,粗獷有力,刀刀見鋒,表麵平滑光亮,琢磨得平整潔淨,線條挺秀,其邊緣像刀切一樣,沒有崩裂和毛刀出現,邊沿棱角鋒利,翅尖幾可刺手。
造型準確,身部厚實,邊緣漸落,腹下皮紋橫線條衝破豎線條,線條明快犀利,線頭見鋒,整體簡約古樸,粗獷豪放,用刀遒勁有力,刀刀見鋒,看起來寥寥數刀,卻給玉蟬注入了飽滿的生命力,屬於典型的“漢八刀”玉蟬。
陳鬆驚喜地發現,這個玉蟬竟然還是一個冠蟬。
華夏玉文化曆史悠久,玉石雕刻傳承至今,玉蟬在古代玉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玉蟬出現,在古人眼中,蟬不食人間煙火,性高潔,飲露而生,是古代文人“清高廉潔”的象征,並出土蛻變重生,與古人追求“靈魂永存,羽化成仙”的觀念相合,因此也被用來比喻人的輪迴重生。
千百年來,蟬入詩入畫,既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同時,蟬的形象被大量運用在葬俗中,寓意死後靈魂升天,著名的商代殷墟“婦好”墓,曾有玉蟬出土,同時出土的玉墜、玉琮也有一些飾以蟬紋的,可見蟬的形象作為一種裝飾,已經問世好幾千年了。
而玉蟬分三種,一是佩蟬,用來當作佩飾的玉蟬,頂部有眼,以便於佩戴,佩蟬可以辟邪,也有一些人以一枚玉蟬佩在腰間,諧音“腰纏(蟬)萬貫”,或將佩掛在胸前的玉蟬取名為“一鳴驚人”,來為自己祈福增壽帶來運氣等等。
二是冠蟬,是古代達官顯貴用於裝飾頂冠之物,成為權勢與地位的象征。
三是含蟬,即含在口中隨葬的玉蟬,一般刀工簡單,無穿眼,玉晗作蟬形,以蟬之春生秋亡、反複不息來借喻生命的周而複始來賦予死者特定的意義,意即人死後,可“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脫胎於濁穢汙垢之外,羽化成仙。
三者區分非常簡單,佩蟬頂端有對穿,冠蟬用於帽飾無穿眼,含蟬因是用於死人口中壓舌,體積較小,不過一寸餘長,刀法簡單沒有穿眼。
另外佩蟬在頭部有對鑽成“v”形的象鼻眼,用以穿係,便於佩帶;冠蟬則於腹部穿眼,眼形有直穿眼也有象鼻眼,可以穿線固定在帽子上,至於含蟬就不需要穿孔眼,三者是不難區分的。
而這件玉蟬頭部無“v”形象鼻眼,反倒腹部是對穿的象鼻眼,完全符合冠蟬的標準,
更令陳鬆意外的是,尋常玉蟬腹部上的皮紋大多是五到八道,這冠蟬腹部上的皮紋卻多達12道,雕工極其規整,線條凝練挺拔,打磨光潤,可見其級別之高。
玉質滋潤,琢雕精致,紋飾寫實,異常逼真,實屬在眾多漢蟬中出類拔萃的稀見品。
“好家夥,原來是西漢中期的,難怪了。”
陳鬆看了下蟬頭,心中了然。
先不說工藝,單造型來說,這蟬形薄而大,就不是戰國時期的,屬於西漢,而西漢早期玉蟬外形呈平頭形狀,中晚期為圓頭形,晚期的玉蟬眼珠也多跳出廓外。
這件玉蟬為圓頭,眼珠並未跳出廓外,屬於典型的漢代中期器物,也隻有漢代中期才能將這種簡約做到巔峰,至於東漢以後,因殉職製度改革,是不會再有此魅力風格的玉器,哪怕後世有人仿製,也空有其形,毫無神韻可言。
第二件是一個和玉蟬差不多大小的玉帶鉤。
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係腰帶的掛鉤,古又稱“犀比”以鉤連腰帶的,由鉤首、鉤頸、鉤體、鉤麵、鉤尾、鉤柱和鉤紐等組成,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流行於各地,它們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多采用包金、貼金、錯金銀、嵌玉和綠鬆石等工藝,斑駁陸離,多姿多彩,用途和今天的皮帶扣差不多。
在時尚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遠看頭,近看腳,不遠不近看中腰。”曾幾何時,滿大街晃眼的“愛馬仕”和“lv”腰帶標誌一度火爆,如今的奢侈品你有錢就能買,可古代的富貴和時尚可不僅僅是有錢那麽簡單,這體現身份和品位的帶鉤便成了古人腰間的潮流。
帶鉤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中,成熟於春秋時期,據古文獻記載,春秋時齊國管仲追趕齊桓公,拔箭向齊桓公射去,正好射中齊桓公的帶鉤,齊桓公裝死躲過了這場災難,後成為齊國的國君,他不記前仇,重用管仲,終完成霸業。
流行戰國至秦漢時期,往後帶鉤的使用由於服飾變化漸漸減少,一直到宋代由於複古風潮的傳播使帶鉤又流行起來,元代時,玉帶鉤被蒙古人用於腰帶上,遂再度在社會日常生活中流行開來,形製主要源於戰國兩漢的玉帶鉤造型,並隨著工藝能力的加強,玉帶鉤的加工更佳精致且出現了各種異形的風格。
這件玉帶鉤造型精美,紋飾古樸,雕雙頭瑞獸,共用一體,前端圓鼓,雕一獸首,圓目寬額,濃眉橫,細鼻梁微凸,大獸嘴,獸身鼓起,通體飾淺浮雕勾雲紋,尾端彎曲上卷,雕近一龍首,前吻突出,鼻尖上翹,細嘴,雙目圓瞪,炯炯有神,小圓耳,帶鉤背麵為一菌狀圓形扣釘。
從紋飾和樣式看,這種以龍為鉤首,整體曲線優美,棱角分明,以高浮雕勾雲紋為飾,鉤身素麵較多的造型為西漢早中期所有,從鉤身褐黑色的沁色同樣可以確定其年代。
令陳鬆感興趣的是,這件玉帶鉤采用的不是白玉,屬於非常少見的黃玉。
在兩漢時期,玉帶鉤為帝王、貴族所專用,無一不是材質精良,工藝精巧之物,但亦有等級之分,除了工藝外,更重要的就是玉色的區別。
在古代,黃玉為皇室專用的玉石,地位崇高,是真正的玉中貴族,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說:玉以甘黃為上,羊脂次之;黃為中色,且不易得,以白偏色,時亦有之,故而令人賤黃而貴白,是見少也……
由此可見,明代士大夫玩玉,賞玉,皆是以黃玉為貴,到了清代,黃色變成皇家獨尊,皇家對於黃玉的推崇將黃玉的地位推向了一個巔峰階段。
曆中上使用黃玉較多的年代大體有兩個,一個是戰國至漢代,一個是明清,而戰國至漢代是黃玉比較集中使用的一個時期,倒也側麵再一次佐證了這件玉帶鉤的年份。
第三件是玉豬龍,長度有15厘米,豬首龍身,通體出現鈣化,呈雞骨白色,局部有黃色的土沁,未受沁處可見原生玉質縝密透亮,龍體卷曲如c形,首尾以一條缺而不斷的口相隔,渾圓飽滿。
豬首形象刻劃逼真,肥首大耳,兩耳聳立,似在微微扇動,極有動感,麵部結構清晰,大眼略微突起,正視前方,炯炯有神,鼻梁上帶有多道明顯皺紋,闊嘴,吻部前突,口微張,麵部迴環自如,抑揚有致,流婉暢達,整體采用平凹變化的瓦溝紋與陰刻紋相互配合,工藝主體有力,中央有一大環孔,背部靠頸際有一小圓。
“曆經5000年滄桑變遷......典型的紅山文化玉豬龍啊!”
陳鬆看著整體造型帶有原始的質樸美感、純厚的古樸韻味鮮明可見的玉豬龍,忍不住讚歎一聲。
玉豬龍是龍與豬的結合體,而得“豬龍”之名,又名玉獸玦,是華夏最早出現的龍形圖騰器物,也是中華民族龍文化的起源,亦是祭司祭祀時,與神溝通的道具,為紅山文化時期專屬。
紅山文化,屬於母係社會,發源於東北地區西南部。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遺跡之一,分布範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淩河上遊,而“紅山”,是指山體為暗紅色花崗岩的赤峰。
第四件是玉璜,整體扁平,形狀為扇麵形,弧度近乎120度,兩端平齊,兩邊有孔,璜的上下邊緣處有對稱的齒脊,頂端有一孔,兩麵紋飾相同,外側是細密陰線紋,內區是雙陰線勾雲紋,勾雲紋向器表平麵內略微下凹,還有圓圈紋,玉色微綠,呈半透明。
陳鬆打量一番後,始終感覺不太對勁,可又說不上哪裏不對,不由拿起放大鏡細細看了起來。
玉璜是一種佩戴飾物,在古代與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都是“六器禮天地四方”的玉禮器。
《周禮》一書稱“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等四種玉器,曆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
在良渚文化中,玉璜是一種禮儀性的掛飾,每當進行宗教禮儀活動時,巫師就戴上它,它經常與玉管、玉串組合成一串精美的掛飾,顯示出巫師神秘的身份,且每一個上都刻有或繁或簡的神人獸麵圖象。
從這塊玉璜的樣式看,很明顯隻是一組玉佩飾中的一件佩件。
馬老板看到陳鬆動作,心中一緊,有些心虛地看了王會長一眼。
新
玉蟬的尺寸有一指長,二指寬,為白玉所製,質地溫潤細膩,摸起來很光滑,局部有黃色的沁色,其線條簡練,粗獷有力,刀刀見鋒,表麵平滑光亮,琢磨得平整潔淨,線條挺秀,其邊緣像刀切一樣,沒有崩裂和毛刀出現,邊沿棱角鋒利,翅尖幾可刺手。
造型準確,身部厚實,邊緣漸落,腹下皮紋橫線條衝破豎線條,線條明快犀利,線頭見鋒,整體簡約古樸,粗獷豪放,用刀遒勁有力,刀刀見鋒,看起來寥寥數刀,卻給玉蟬注入了飽滿的生命力,屬於典型的“漢八刀”玉蟬。
陳鬆驚喜地發現,這個玉蟬竟然還是一個冠蟬。
華夏玉文化曆史悠久,玉石雕刻傳承至今,玉蟬在古代玉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玉蟬出現,在古人眼中,蟬不食人間煙火,性高潔,飲露而生,是古代文人“清高廉潔”的象征,並出土蛻變重生,與古人追求“靈魂永存,羽化成仙”的觀念相合,因此也被用來比喻人的輪迴重生。
千百年來,蟬入詩入畫,既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同時,蟬的形象被大量運用在葬俗中,寓意死後靈魂升天,著名的商代殷墟“婦好”墓,曾有玉蟬出土,同時出土的玉墜、玉琮也有一些飾以蟬紋的,可見蟬的形象作為一種裝飾,已經問世好幾千年了。
而玉蟬分三種,一是佩蟬,用來當作佩飾的玉蟬,頂部有眼,以便於佩戴,佩蟬可以辟邪,也有一些人以一枚玉蟬佩在腰間,諧音“腰纏(蟬)萬貫”,或將佩掛在胸前的玉蟬取名為“一鳴驚人”,來為自己祈福增壽帶來運氣等等。
二是冠蟬,是古代達官顯貴用於裝飾頂冠之物,成為權勢與地位的象征。
三是含蟬,即含在口中隨葬的玉蟬,一般刀工簡單,無穿眼,玉晗作蟬形,以蟬之春生秋亡、反複不息來借喻生命的周而複始來賦予死者特定的意義,意即人死後,可“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脫胎於濁穢汙垢之外,羽化成仙。
三者區分非常簡單,佩蟬頂端有對穿,冠蟬用於帽飾無穿眼,含蟬因是用於死人口中壓舌,體積較小,不過一寸餘長,刀法簡單沒有穿眼。
另外佩蟬在頭部有對鑽成“v”形的象鼻眼,用以穿係,便於佩帶;冠蟬則於腹部穿眼,眼形有直穿眼也有象鼻眼,可以穿線固定在帽子上,至於含蟬就不需要穿孔眼,三者是不難區分的。
而這件玉蟬頭部無“v”形象鼻眼,反倒腹部是對穿的象鼻眼,完全符合冠蟬的標準,
更令陳鬆意外的是,尋常玉蟬腹部上的皮紋大多是五到八道,這冠蟬腹部上的皮紋卻多達12道,雕工極其規整,線條凝練挺拔,打磨光潤,可見其級別之高。
玉質滋潤,琢雕精致,紋飾寫實,異常逼真,實屬在眾多漢蟬中出類拔萃的稀見品。
“好家夥,原來是西漢中期的,難怪了。”
陳鬆看了下蟬頭,心中了然。
先不說工藝,單造型來說,這蟬形薄而大,就不是戰國時期的,屬於西漢,而西漢早期玉蟬外形呈平頭形狀,中晚期為圓頭形,晚期的玉蟬眼珠也多跳出廓外。
這件玉蟬為圓頭,眼珠並未跳出廓外,屬於典型的漢代中期器物,也隻有漢代中期才能將這種簡約做到巔峰,至於東漢以後,因殉職製度改革,是不會再有此魅力風格的玉器,哪怕後世有人仿製,也空有其形,毫無神韻可言。
第二件是一個和玉蟬差不多大小的玉帶鉤。
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係腰帶的掛鉤,古又稱“犀比”以鉤連腰帶的,由鉤首、鉤頸、鉤體、鉤麵、鉤尾、鉤柱和鉤紐等組成,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流行於各地,它們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多采用包金、貼金、錯金銀、嵌玉和綠鬆石等工藝,斑駁陸離,多姿多彩,用途和今天的皮帶扣差不多。
在時尚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遠看頭,近看腳,不遠不近看中腰。”曾幾何時,滿大街晃眼的“愛馬仕”和“lv”腰帶標誌一度火爆,如今的奢侈品你有錢就能買,可古代的富貴和時尚可不僅僅是有錢那麽簡單,這體現身份和品位的帶鉤便成了古人腰間的潮流。
帶鉤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中,成熟於春秋時期,據古文獻記載,春秋時齊國管仲追趕齊桓公,拔箭向齊桓公射去,正好射中齊桓公的帶鉤,齊桓公裝死躲過了這場災難,後成為齊國的國君,他不記前仇,重用管仲,終完成霸業。
流行戰國至秦漢時期,往後帶鉤的使用由於服飾變化漸漸減少,一直到宋代由於複古風潮的傳播使帶鉤又流行起來,元代時,玉帶鉤被蒙古人用於腰帶上,遂再度在社會日常生活中流行開來,形製主要源於戰國兩漢的玉帶鉤造型,並隨著工藝能力的加強,玉帶鉤的加工更佳精致且出現了各種異形的風格。
這件玉帶鉤造型精美,紋飾古樸,雕雙頭瑞獸,共用一體,前端圓鼓,雕一獸首,圓目寬額,濃眉橫,細鼻梁微凸,大獸嘴,獸身鼓起,通體飾淺浮雕勾雲紋,尾端彎曲上卷,雕近一龍首,前吻突出,鼻尖上翹,細嘴,雙目圓瞪,炯炯有神,小圓耳,帶鉤背麵為一菌狀圓形扣釘。
從紋飾和樣式看,這種以龍為鉤首,整體曲線優美,棱角分明,以高浮雕勾雲紋為飾,鉤身素麵較多的造型為西漢早中期所有,從鉤身褐黑色的沁色同樣可以確定其年代。
令陳鬆感興趣的是,這件玉帶鉤采用的不是白玉,屬於非常少見的黃玉。
在兩漢時期,玉帶鉤為帝王、貴族所專用,無一不是材質精良,工藝精巧之物,但亦有等級之分,除了工藝外,更重要的就是玉色的區別。
在古代,黃玉為皇室專用的玉石,地位崇高,是真正的玉中貴族,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說:玉以甘黃為上,羊脂次之;黃為中色,且不易得,以白偏色,時亦有之,故而令人賤黃而貴白,是見少也……
由此可見,明代士大夫玩玉,賞玉,皆是以黃玉為貴,到了清代,黃色變成皇家獨尊,皇家對於黃玉的推崇將黃玉的地位推向了一個巔峰階段。
曆中上使用黃玉較多的年代大體有兩個,一個是戰國至漢代,一個是明清,而戰國至漢代是黃玉比較集中使用的一個時期,倒也側麵再一次佐證了這件玉帶鉤的年份。
第三件是玉豬龍,長度有15厘米,豬首龍身,通體出現鈣化,呈雞骨白色,局部有黃色的土沁,未受沁處可見原生玉質縝密透亮,龍體卷曲如c形,首尾以一條缺而不斷的口相隔,渾圓飽滿。
豬首形象刻劃逼真,肥首大耳,兩耳聳立,似在微微扇動,極有動感,麵部結構清晰,大眼略微突起,正視前方,炯炯有神,鼻梁上帶有多道明顯皺紋,闊嘴,吻部前突,口微張,麵部迴環自如,抑揚有致,流婉暢達,整體采用平凹變化的瓦溝紋與陰刻紋相互配合,工藝主體有力,中央有一大環孔,背部靠頸際有一小圓。
“曆經5000年滄桑變遷......典型的紅山文化玉豬龍啊!”
陳鬆看著整體造型帶有原始的質樸美感、純厚的古樸韻味鮮明可見的玉豬龍,忍不住讚歎一聲。
玉豬龍是龍與豬的結合體,而得“豬龍”之名,又名玉獸玦,是華夏最早出現的龍形圖騰器物,也是中華民族龍文化的起源,亦是祭司祭祀時,與神溝通的道具,為紅山文化時期專屬。
紅山文化,屬於母係社會,發源於東北地區西南部。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遺跡之一,分布範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淩河上遊,而“紅山”,是指山體為暗紅色花崗岩的赤峰。
第四件是玉璜,整體扁平,形狀為扇麵形,弧度近乎120度,兩端平齊,兩邊有孔,璜的上下邊緣處有對稱的齒脊,頂端有一孔,兩麵紋飾相同,外側是細密陰線紋,內區是雙陰線勾雲紋,勾雲紋向器表平麵內略微下凹,還有圓圈紋,玉色微綠,呈半透明。
陳鬆打量一番後,始終感覺不太對勁,可又說不上哪裏不對,不由拿起放大鏡細細看了起來。
玉璜是一種佩戴飾物,在古代與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都是“六器禮天地四方”的玉禮器。
《周禮》一書稱“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等四種玉器,曆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
在良渚文化中,玉璜是一種禮儀性的掛飾,每當進行宗教禮儀活動時,巫師就戴上它,它經常與玉管、玉串組合成一串精美的掛飾,顯示出巫師神秘的身份,且每一個上都刻有或繁或簡的神人獸麵圖象。
從這塊玉璜的樣式看,很明顯隻是一組玉佩飾中的一件佩件。
馬老板看到陳鬆動作,心中一緊,有些心虛地看了王會長一眼。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