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收藏離不開瓷器,談瓷器離不開乾隆。”
陳鬆唏噓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這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種愛好,在下麵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因此高位者的審美趣味上行下效,影響深重。
古代皇權至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廣褒無垠的普天之下,沒有一處不是國君的封土,各處封土的天邊盡頭,沒有一人不是國君的奴仆,曆朝曆代,皇帝是最大的,就算國家再沒錢,也能滿足他的一己私欲,隻不過是他喜不喜歡罷了。
每個皇帝都有不同的愛好,像梁武帝一生都信仰佛教,明熹宗一生最喜歡的是製作木器,宋徽宗隻愛書畫,唐僖宗是一位狂熱的體育愛好者,而乾隆嗜古成癡,對瓷器非常喜愛,也直接推動了當時禦窯廠的發展,刺激當時製瓷技術的創新。
作為清代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乾隆在總結康熙、雍正瓷器藝術的基礎上,在景德鎮薈萃了大批能工巧將,把清代製瓷業推向了無法逾越的高峰,瓷器無論是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都達到了曆史的最高水準,清朝的瓷器佳品基本集中出現在清三代,卻又以乾隆朝時期最為精湛。
小寶問道:“鬥彩是說上麵的顏色爭奇鬥豔的意思嗎?”
“小姑娘真聰明。”
王會長笑道:“鬥彩又稱逗彩,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相結合組成畫麵,形成爭奇鬥豔的一種裝飾品種,堪稱瓷器中的絕化精品。”
“真厲害。”
小寶讚了句。
難怪這盤子怎麽看怎麽漂亮,原來是釉麵上下都有繪畫。
陳鬆將鬥彩八寶盤拿起,直接翻到底部,看到胎質潔白細膩,白釉柔和瑩潤,中間“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書寫也並無問題,於是讚道:“不錯!”
這鬥彩的製作可以說是極其苛刻,燒造難度很大。
要先窯工拉坯成型時,需一絲不苟,拉成厚薄一致,稍有手滑就可能前功盡棄,然後在滲水透氣的素胎上,畫師用青花細線勾勒輪廓,由於鈷料會實時滲入未窯燒的瓷土,若出錯的話,便毫無塗改空間,再把已施釉的素胎,出窯冷卻後,畫師再小心翼翼地在釉下青花線內填施釉彩,再將器物次入窯,用較低的窯溫二次燒成。
每次窯燒,均會出現大量廢品,越大的器型,越容易表麵凹陷,出現變形和開裂的問題,能符合格要求的大型鬥彩器,其造價定然不菲,故此鬥彩雖初創於宣德時期,但在清朝以前,幾乎難尋大器,哪怕明代將鬥彩做得最好的成化年間,亦流傳著“成化無大器”的說法。
這盤子除了繪畫精湛,做工用料也極為考究,直徑足足有二十厘米卻沒有絲毫變形,製作非常規整,能燒製出來實屬不易。
陳鬆將鬥彩八寶盤放迴桌麵,對王會長問道:“給個行價。”
行價的意思就是成交的價格利潤很低,有時甚至是“蝕本”,也稱“交行價”、“倒行價”。
王會長心中一喜,有些不確定地問道:“這件嗎?”
他不太相信以陳鬆的眼光能把這件鬥彩八寶盤看上。
古玩行業的第一條規矩就是不準備買就不問價,並且貨主欲賣出時必須先開價。
如果賣家不開價,買家絕不要先給價,尤其當買主不是絕對的內行時,賣主先開價,便可根據賣家出價大致估計貨品的優劣,如果賣家開價太高,買家有權不還價,一旦還價貨主同意,就必須買,不能反悔,一旦貨主同意又改變主意一走了之,就屬於犯了行業大忌,輕則落得個不懂規矩的名聲,被打入黑名單,重則有可能會被認為是“趟價的”商業間諜。
“是剛才那兩件太白尊。”
陳鬆指了指王會長腳邊的兩個錦盒。
“我就說嘛。”
王會長將鬥彩八寶盤收起,把兩個錦盒拿到茶桌上,將裏麵的太白尊拿出,放到茶桌上,笑道:“這件豇豆紅釉暗刻團螭紋太白尊兩百方,墨地三彩繡球花卉太白尊五百方。”
“您這是天價啊。”
陳鬆搖了搖頭。
古玩買賣間的行話是在清末民初的古玩行業鼎盛時期應運而生,經過上百年的曆史,舊時的行話大多已不再使用,產生了許多新行話。
古玩行話萬變不離其宗,大致可分為二類,一是俗語,二是術語,和王會長交談期間發現術語幾乎沒變化,反而是俗語變化頗大。
對於王會長報價時候說的“方”,自己也能猜出是簡體的“萬”字加一點,一方就代表一萬,這加起來七百方,意思就是七百萬。
雖不知道這兩件古董的市場價值,但古玩一道,向來都是漫天要價落,落地還錢,對於貴重的古玩,哪怕給行價,裏麵的水分也很大。
“真不是天價,已經是行價了,你自己看能給多少好了。”
王會長拿起茶杯壓了口茶。
談價就是一個不斷扯皮的過程,尤其是行家,更不是一時半會能談成的,所以他也不著急。
“兩件一起三百方。”
陳鬆伸出三個手指,在王會長麵前晃了晃。
嗤~
王會長聽到陳鬆的報價,還沒來得及下咽的茶水,直接噴了出來,好在他反應快,在噴出的瞬間及時扭頭將茶水噴到旁邊的地麵上。
他顧不上擦拭嘴角遺留的茶水,急道:“你這砍得太狠了,這事沒法成啊。”
就這比對半砍還狠的還價,要是換個人,他早就趕出去了。
要不是剛才陳鬆表現出來的鑒定水平征服了他,他都覺得陳鬆是故意來搗亂的外行人,
陳鬆反問道:“您能少多少?”
大家都是明白人,尤其王會長整天和贗品打交道,也熟知古玩的行情,自己在對行情一抹黑的情況下,想撿漏是不可能的,能以市價或者少花點錢買下就不錯。
何況他也沒想過要撿漏,買這東西純屬是以後帶迴去給老頭子,值多少錢都和他無關。
他現在反而擔心的是以後要是遇到頂尖的古董人家不賣怎麽辦,以及這資金的問題,一件動則幾百萬,現在雖存款上億,可也扛不住幾件啊。
“玉尊,你是行家,這兩件無論品相,賣相都是一絕的藏品。”
王會長並未正麵迴複,而是指著桌麵上的豇豆紅釉暗刻團螭紋太白尊道:“你看這件包漿多厚,工藝多精細,上麵還帶暗刻的,這大開門的東西去哪找啊,完全就是頂尖的藏品啊。”
“頂尖還談不上。”
陳鬆搖頭道:“豇豆紅頂尖的屬於‘大紅袍’,這件屬於‘美人霽’,而且底部位置的顏色不勻,有露白。”
豇豆紅的色是由祭紅變化而來,是一種呈色多變的高溫色釉,由於銅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燒成後呈色各異,有的粉紅色中泛著深紅斑點,有的則在淺紅色中疏露著綠斑。
因此釉色有高下之分,通體一色、明快潔淨者稱“大紅袍”、‘正紅”,有深淺不一斑點及綠苔者略次,稱“美人醉”或“美人霽”,色再淺者稱“娃娃臉”、“桃花片”,有幽雅嬌嫩之態,色漸次者,稱“榆樹皮”、“驢肝馬肺”。
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評述裏也提到:豇紅之所以可貴者,瑩潤無比,居若鮮若黯之間,妙在難以形容也。
“這能叫露白嗎?當時的燒製工藝就是這樣,跟燈草口的情況一樣不可避免的,燒製難度很大,成品率低,你又不是不知道,這種專供宮廷禦用之物後麵朝代根本就無法燒製,屬於獨此一家。”
王會長聽到陳鬆的話,頓時急了。
豇豆紅釉是康熙官窯生產的高溫紅釉瓷品種之一,因燒製成功率極低,隻有少量出品供皇帝內庭賞用,且多為文房用具或擺設等小件器物,為康熙時單色釉瓷的佳作,康熙以後,豇豆紅釉燒技藝失傳,後世雖有摹仿者,但整器的神韻遠不及康熙時期的一二。
看到陳鬆笑而不語,他歎了口氣,道:“要不是因為這件藏品沒有找到記載,何以才兩百方的價格。”
陳鬆笑盈盈道:“你要找到記載,我到時候願價錢翻倍。”
“玉尊,這沒意思了啊,都是行內人,說這些外行話。”
王會長一口老血差點沒噴出來。
要是能找到記載,這豇豆紅釉暗刻團螭紋太白尊早就被人搶走了,價錢也不知去到哪了。
他指著墨地三彩繡球花卉太白尊道:“這件墨地三彩繡球花卉太白尊的價值,相信你也心中有數,這可不是普通的三彩瓷啊,所用之彩料均為明末所遺礦彩,屬於正兒八經的古彩。”
三彩瓷要二次燒成,第一次是燒素瓷,要在1250c以上的高溫燒成;第二次是燒彩瓷,即在燒成的素瓷上畫彩畫,然後再以850c—950c的低溫燒彩,所以它又是一種釉上低溫彩瓷器。
古彩是一種傳統瓷器釉上古老的裝飾方法,是以紅、黃、綠、藍、紫等各種帶玻璃釉質的彩料,能按圖案紋飾需要直接以純料作彩繪填色,二次焙燒而成的一種釉彩。
它起源於明代,成熟於清代,又稱“五彩”、大明五彩”、“康熙五彩”、”,“硬彩”等,是華夏陶瓷裝飾藝術中一門優秀的傳統裝飾,由於它具有獨特的風格特點,精湛的藝術造詣,豐富的藝術語言表現,曆來為國內外陶鑒賞家和收藏家所推崇。
陳鬆看著墨地三彩繡球花卉太白尊,同意的點點頭。
器物上麵色彩質地靜穆柔和,珠豔明晰,綠彩清澈若湖水,黃彩嬌豔若向日葵,墨彩堅硬如生漆,光可鑒影,給人一種“緊披感”,又有“彩硬”的搪瓷韻味,的確是明代的礦彩特征。
和明代的製品相比,這件康熙時期的素三彩更趨細致、複雜化,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劃線,畫麵更為精致。
王會長感慨道:“清末民初時期,墨地素三彩器多為歐美諸國所奪,令國人所憾,真品康熙素三彩大件在民國時期就已罕見,尤其是康熙黑地素三彩,即便是一件殘口的大瓶,當時就可值一萬大洋,足見其之貴重,五百方,這價真不算高了。”
對於王會長說的貴重,陳鬆也早就清楚。
素三彩器物除了有黃地、綠地、紫地外,又創燒了墨地、米黃地、藕荷地等色地和狀如虎斑紋的“虎皮素三彩”等新品種,除墨地以外其餘各種色地的素三彩幾乎全是官窯產品,因墨地素三彩器的特殊性,均以康熙時期墨地素三彩器最為尊貴。
陳瀏的《陶雅》曾有這樣的論述“康熙黑釉之大瓶上畫梅花,筆意粗惡,西人目為三彩,每一隻動輒萬餘金”。
《飲流齋》的論說:“茄黃綠三色繪成花紋者,謂之素三彩,以墨地為最貴……西人嗜此,身價極高,一瓶之值,輒以萬金,以怪獸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鳥價亦不貲也。
陳鬆還是搖頭道:“貴了。”
“那你說多少?”
王會長看到陳鬆不為所動,感覺自己這一番話都白說了。
不過想想也釋懷,懂行識貨的人談價是麻煩點,可也總比跟外行人解釋半天藏品的真偽要強,也輕鬆不知多少倍。
新
陳鬆唏噓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這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種愛好,在下麵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因此高位者的審美趣味上行下效,影響深重。
古代皇權至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廣褒無垠的普天之下,沒有一處不是國君的封土,各處封土的天邊盡頭,沒有一人不是國君的奴仆,曆朝曆代,皇帝是最大的,就算國家再沒錢,也能滿足他的一己私欲,隻不過是他喜不喜歡罷了。
每個皇帝都有不同的愛好,像梁武帝一生都信仰佛教,明熹宗一生最喜歡的是製作木器,宋徽宗隻愛書畫,唐僖宗是一位狂熱的體育愛好者,而乾隆嗜古成癡,對瓷器非常喜愛,也直接推動了當時禦窯廠的發展,刺激當時製瓷技術的創新。
作為清代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乾隆在總結康熙、雍正瓷器藝術的基礎上,在景德鎮薈萃了大批能工巧將,把清代製瓷業推向了無法逾越的高峰,瓷器無論是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都達到了曆史的最高水準,清朝的瓷器佳品基本集中出現在清三代,卻又以乾隆朝時期最為精湛。
小寶問道:“鬥彩是說上麵的顏色爭奇鬥豔的意思嗎?”
“小姑娘真聰明。”
王會長笑道:“鬥彩又稱逗彩,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相結合組成畫麵,形成爭奇鬥豔的一種裝飾品種,堪稱瓷器中的絕化精品。”
“真厲害。”
小寶讚了句。
難怪這盤子怎麽看怎麽漂亮,原來是釉麵上下都有繪畫。
陳鬆將鬥彩八寶盤拿起,直接翻到底部,看到胎質潔白細膩,白釉柔和瑩潤,中間“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書寫也並無問題,於是讚道:“不錯!”
這鬥彩的製作可以說是極其苛刻,燒造難度很大。
要先窯工拉坯成型時,需一絲不苟,拉成厚薄一致,稍有手滑就可能前功盡棄,然後在滲水透氣的素胎上,畫師用青花細線勾勒輪廓,由於鈷料會實時滲入未窯燒的瓷土,若出錯的話,便毫無塗改空間,再把已施釉的素胎,出窯冷卻後,畫師再小心翼翼地在釉下青花線內填施釉彩,再將器物次入窯,用較低的窯溫二次燒成。
每次窯燒,均會出現大量廢品,越大的器型,越容易表麵凹陷,出現變形和開裂的問題,能符合格要求的大型鬥彩器,其造價定然不菲,故此鬥彩雖初創於宣德時期,但在清朝以前,幾乎難尋大器,哪怕明代將鬥彩做得最好的成化年間,亦流傳著“成化無大器”的說法。
這盤子除了繪畫精湛,做工用料也極為考究,直徑足足有二十厘米卻沒有絲毫變形,製作非常規整,能燒製出來實屬不易。
陳鬆將鬥彩八寶盤放迴桌麵,對王會長問道:“給個行價。”
行價的意思就是成交的價格利潤很低,有時甚至是“蝕本”,也稱“交行價”、“倒行價”。
王會長心中一喜,有些不確定地問道:“這件嗎?”
他不太相信以陳鬆的眼光能把這件鬥彩八寶盤看上。
古玩行業的第一條規矩就是不準備買就不問價,並且貨主欲賣出時必須先開價。
如果賣家不開價,買家絕不要先給價,尤其當買主不是絕對的內行時,賣主先開價,便可根據賣家出價大致估計貨品的優劣,如果賣家開價太高,買家有權不還價,一旦還價貨主同意,就必須買,不能反悔,一旦貨主同意又改變主意一走了之,就屬於犯了行業大忌,輕則落得個不懂規矩的名聲,被打入黑名單,重則有可能會被認為是“趟價的”商業間諜。
“是剛才那兩件太白尊。”
陳鬆指了指王會長腳邊的兩個錦盒。
“我就說嘛。”
王會長將鬥彩八寶盤收起,把兩個錦盒拿到茶桌上,將裏麵的太白尊拿出,放到茶桌上,笑道:“這件豇豆紅釉暗刻團螭紋太白尊兩百方,墨地三彩繡球花卉太白尊五百方。”
“您這是天價啊。”
陳鬆搖了搖頭。
古玩買賣間的行話是在清末民初的古玩行業鼎盛時期應運而生,經過上百年的曆史,舊時的行話大多已不再使用,產生了許多新行話。
古玩行話萬變不離其宗,大致可分為二類,一是俗語,二是術語,和王會長交談期間發現術語幾乎沒變化,反而是俗語變化頗大。
對於王會長報價時候說的“方”,自己也能猜出是簡體的“萬”字加一點,一方就代表一萬,這加起來七百方,意思就是七百萬。
雖不知道這兩件古董的市場價值,但古玩一道,向來都是漫天要價落,落地還錢,對於貴重的古玩,哪怕給行價,裏麵的水分也很大。
“真不是天價,已經是行價了,你自己看能給多少好了。”
王會長拿起茶杯壓了口茶。
談價就是一個不斷扯皮的過程,尤其是行家,更不是一時半會能談成的,所以他也不著急。
“兩件一起三百方。”
陳鬆伸出三個手指,在王會長麵前晃了晃。
嗤~
王會長聽到陳鬆的報價,還沒來得及下咽的茶水,直接噴了出來,好在他反應快,在噴出的瞬間及時扭頭將茶水噴到旁邊的地麵上。
他顧不上擦拭嘴角遺留的茶水,急道:“你這砍得太狠了,這事沒法成啊。”
就這比對半砍還狠的還價,要是換個人,他早就趕出去了。
要不是剛才陳鬆表現出來的鑒定水平征服了他,他都覺得陳鬆是故意來搗亂的外行人,
陳鬆反問道:“您能少多少?”
大家都是明白人,尤其王會長整天和贗品打交道,也熟知古玩的行情,自己在對行情一抹黑的情況下,想撿漏是不可能的,能以市價或者少花點錢買下就不錯。
何況他也沒想過要撿漏,買這東西純屬是以後帶迴去給老頭子,值多少錢都和他無關。
他現在反而擔心的是以後要是遇到頂尖的古董人家不賣怎麽辦,以及這資金的問題,一件動則幾百萬,現在雖存款上億,可也扛不住幾件啊。
“玉尊,你是行家,這兩件無論品相,賣相都是一絕的藏品。”
王會長並未正麵迴複,而是指著桌麵上的豇豆紅釉暗刻團螭紋太白尊道:“你看這件包漿多厚,工藝多精細,上麵還帶暗刻的,這大開門的東西去哪找啊,完全就是頂尖的藏品啊。”
“頂尖還談不上。”
陳鬆搖頭道:“豇豆紅頂尖的屬於‘大紅袍’,這件屬於‘美人霽’,而且底部位置的顏色不勻,有露白。”
豇豆紅的色是由祭紅變化而來,是一種呈色多變的高溫色釉,由於銅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燒成後呈色各異,有的粉紅色中泛著深紅斑點,有的則在淺紅色中疏露著綠斑。
因此釉色有高下之分,通體一色、明快潔淨者稱“大紅袍”、‘正紅”,有深淺不一斑點及綠苔者略次,稱“美人醉”或“美人霽”,色再淺者稱“娃娃臉”、“桃花片”,有幽雅嬌嫩之態,色漸次者,稱“榆樹皮”、“驢肝馬肺”。
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評述裏也提到:豇紅之所以可貴者,瑩潤無比,居若鮮若黯之間,妙在難以形容也。
“這能叫露白嗎?當時的燒製工藝就是這樣,跟燈草口的情況一樣不可避免的,燒製難度很大,成品率低,你又不是不知道,這種專供宮廷禦用之物後麵朝代根本就無法燒製,屬於獨此一家。”
王會長聽到陳鬆的話,頓時急了。
豇豆紅釉是康熙官窯生產的高溫紅釉瓷品種之一,因燒製成功率極低,隻有少量出品供皇帝內庭賞用,且多為文房用具或擺設等小件器物,為康熙時單色釉瓷的佳作,康熙以後,豇豆紅釉燒技藝失傳,後世雖有摹仿者,但整器的神韻遠不及康熙時期的一二。
看到陳鬆笑而不語,他歎了口氣,道:“要不是因為這件藏品沒有找到記載,何以才兩百方的價格。”
陳鬆笑盈盈道:“你要找到記載,我到時候願價錢翻倍。”
“玉尊,這沒意思了啊,都是行內人,說這些外行話。”
王會長一口老血差點沒噴出來。
要是能找到記載,這豇豆紅釉暗刻團螭紋太白尊早就被人搶走了,價錢也不知去到哪了。
他指著墨地三彩繡球花卉太白尊道:“這件墨地三彩繡球花卉太白尊的價值,相信你也心中有數,這可不是普通的三彩瓷啊,所用之彩料均為明末所遺礦彩,屬於正兒八經的古彩。”
三彩瓷要二次燒成,第一次是燒素瓷,要在1250c以上的高溫燒成;第二次是燒彩瓷,即在燒成的素瓷上畫彩畫,然後再以850c—950c的低溫燒彩,所以它又是一種釉上低溫彩瓷器。
古彩是一種傳統瓷器釉上古老的裝飾方法,是以紅、黃、綠、藍、紫等各種帶玻璃釉質的彩料,能按圖案紋飾需要直接以純料作彩繪填色,二次焙燒而成的一種釉彩。
它起源於明代,成熟於清代,又稱“五彩”、大明五彩”、“康熙五彩”、”,“硬彩”等,是華夏陶瓷裝飾藝術中一門優秀的傳統裝飾,由於它具有獨特的風格特點,精湛的藝術造詣,豐富的藝術語言表現,曆來為國內外陶鑒賞家和收藏家所推崇。
陳鬆看著墨地三彩繡球花卉太白尊,同意的點點頭。
器物上麵色彩質地靜穆柔和,珠豔明晰,綠彩清澈若湖水,黃彩嬌豔若向日葵,墨彩堅硬如生漆,光可鑒影,給人一種“緊披感”,又有“彩硬”的搪瓷韻味,的確是明代的礦彩特征。
和明代的製品相比,這件康熙時期的素三彩更趨細致、複雜化,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劃線,畫麵更為精致。
王會長感慨道:“清末民初時期,墨地素三彩器多為歐美諸國所奪,令國人所憾,真品康熙素三彩大件在民國時期就已罕見,尤其是康熙黑地素三彩,即便是一件殘口的大瓶,當時就可值一萬大洋,足見其之貴重,五百方,這價真不算高了。”
對於王會長說的貴重,陳鬆也早就清楚。
素三彩器物除了有黃地、綠地、紫地外,又創燒了墨地、米黃地、藕荷地等色地和狀如虎斑紋的“虎皮素三彩”等新品種,除墨地以外其餘各種色地的素三彩幾乎全是官窯產品,因墨地素三彩器的特殊性,均以康熙時期墨地素三彩器最為尊貴。
陳瀏的《陶雅》曾有這樣的論述“康熙黑釉之大瓶上畫梅花,筆意粗惡,西人目為三彩,每一隻動輒萬餘金”。
《飲流齋》的論說:“茄黃綠三色繪成花紋者,謂之素三彩,以墨地為最貴……西人嗜此,身價極高,一瓶之值,輒以萬金,以怪獸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鳥價亦不貲也。
陳鬆還是搖頭道:“貴了。”
“那你說多少?”
王會長看到陳鬆不為所動,感覺自己這一番話都白說了。
不過想想也釋懷,懂行識貨的人談價是麻煩點,可也總比跟外行人解釋半天藏品的真偽要強,也輕鬆不知多少倍。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