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其實是在抱怨,並不是真的要詆毀書生,如果書生真沒用,他為何不欣然接受現實,反而在這裏感歎呢?那隻說明,他心有不甘,覺得飽讀詩書這麽多年,卻無一用處,覺得讀這些書還有什麽用呢?他真實想說的是他懷才不遇的尷尬,而不是說讀書無用,其實這是他的一種自嘲,結合整首詩就可以看出來,他說的百無一用是書生,其實隻不過是他對自己遭遇表現出來的不滿,是對自己的一種諷刺罷了!而不是單純的像我們現在理解的什麽讀書無用論,你現在明白了嗎?”
劉一眼說完,悠悠歎了口氣。
自古以來,社會要進步,文明要發揚,靠的還是書生!
其實一直以來,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明事理,學習的目的也是為了讓人懂得更多,開拓視野,了解世界。
華夏的儒家對於士大夫,也就是所謂讀書人的要求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首先是修身,修養身心,所謂平心性,是為了讓人更加的平和!
真正讀書多了,是懂得!
世間萬物皆有規律,對待許多事情,是平和的,自然而然地就會去考慮一個現象背後的為什麽,而非憑什麽。
這讀書無用論也不知道是誰斷章取義的,真的是害人不淺!
楊昊連連點頭表示明白。
劉一眼嚴肅道:“你要記住,再好的東西都會有人潑髒水,金子裏麵也會有雜質,比如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原作者的原意並非如此,甚至是剛好相反,但流傳下來後,就變成了現在的意思,尷尬的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還經常把它拿來打擊書生,所以你要學會明辨是非,不能人雲亦雲,這也是多讀書的好處!”
“知道了,師傅!”
楊昊小聲迴道。
劉一眼見楊昊知錯,也不多說,轉頭向陳鬆請教道:“剛才小友說力透紙背和入木三分是屬於透勁,那他們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毛筆性軟,腕力不足,按下之筆,鋒不易起,墨色滲化,顯得黑墨一團,軟弱無力,再者宣紙單薄,筆濕力猛,也易於將宣紙弄破,故此筆力不是使用鋤頭錘子物理的硬力,如果用筆一味霸悍,不是真正懂得了筆力,所寫出的點劃定是徑直少曲,拋骨露筋,硬而燥,濕而軟,不論粗細,一覽無餘,沒有任何的力度可言!”
陳鬆迴想了下,繼續說道:“但凡寫得好的書法,其筋骨血肉都具備的點劃,必然是含蓄飽滿,柔中寓剛,骨挺肉豐,焦潤相生,粗能遒勁,細則挺拔,渴筆不空,濕筆筆跡所至,氣滿神足,不言有力而筆力自然顯示出來。”
劉一眼和楊昊認同的點點頭。
對於尋常人來說,剛拿上毛筆連手都保持不了固定,根本就控製不了筆墨的走向了,這力度都把握不好,寫出來的字自然也就歪歪扭扭的!
劉一眼問道:“這樣說來,隻要毛筆字寫得好的人,他對力的控製是不是都異於常人?”
“是的,寫出來的毛筆字的好與壞就在於對力的控製,也就是筆力的問題!”
陳鬆點頭說道:“這筆力是發於身心應於手腕而生,是一種巧力,需要朝夕追求,艱苦研討,不斷實踐,去摸索用筆規律,對用筆辯證的深刻和理解才能合乎正確執筆。也就是說需要正確的執筆,合理的運腕,臂於空懸,經過持久的練習,才能熟練掌握筆墨技巧,達到心手相應,行筆有法,其力蘊藉於內,筆鋒著紙貫注於外得來的,所以書法大成者,無一例外,都是達到了透勁!”
劉一眼心中了然,道:“聽小友這一說,我總算明白為什麽現在書畫家的作品比古代的要差那麽多了!”
這毛筆上的筆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
哪怕是臨摹著名大家的作品,也不外乎是學習筆意和運力技巧而已,最終的筆力還是得靠自己不斷去揣摩和練習,不然徒有其形而無其神!
也難怪書法寫得好的人,到了七八十歲,還比常人的手要穩,也更有力!
陳鬆看著楊昊告誡道:“所以不要小瞧任何一個人,尤其是讀書人,武者裏麵最恐怖的就是書生!”
“書生真有那麽厲害?”
楊昊有些意外。
原以為武者每天都在鍛煉力量和速度,怎麽也會比書生強,而且書生自古以來就給人文弱的感覺,哪怕手上力度超群,可給人感覺始終不如全身都在訓練的武者。
“他們可比我們想象中厲害多了!”
陳鬆想起小時候在自己心裏留下陰影的那個儒生打扮的人,身體情不自禁的有些發寒,嘿嘿笑道:“隻要是才華橫溢的書生,一旦接觸到修煉,基本都是文武全才,沒有一個不是武者裏麵的頂尖高手!”
“那麽恐怖?!”
楊昊驚唿出聲。
連劉一眼聽到後,心中都震驚不已!
“讀書能增加人的知識和認知,自然對待事物的大局觀就大,看待問題也就比較全麵,一直用腦自然思維保持清晰,學東西也就更快,更容易解決遇到的困難!”
陳鬆看了眼楊昊,說道:“曆史上多少文人棄文就武,棄筆投戎的,要是沒點武藝誰敢去戰場,這從底層的小兵做起,在亂戰之中又有誰能保護他!”
劉一眼感慨地說道:“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這說的估計就是像班超和辛棄疾這類英雄人物了!”
楊昊好奇地問道:“班超和辛棄疾很厲害嗎?”
劉一眼頓時火冒三丈,直接喝道:“讓你好好多讀書,現在你居然連這兩個華夏國曆史上那麽著名的人物你都不知道!”
“師傅……這裏不是華夏國啊,我哪裏知道嘛。”
楊昊弱弱地迴了句。
劉一眼怒氣衝衝地向楊昊喝道:“你別忘記你也是血統純在的炎黃子孫,該了解的曆史你還是要了解!”
楊昊看到師傅發火,頓時求助地看向陳鬆。
陳鬆看了眼怒氣衝天的劉一眼,迴了楊昊一個愛莫能助的眼神。
當初陳鬆在得知他們的名字後,就覺得很疑惑。
為此還專門問過他們為什麽不是華夏國的人,卻都有著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長相與華夏人也沒有任何差異,而且他們也是說漢語,寫漢字,用的也是華夏的姓氏和名字。
得到的答案讓陳鬆自己都替他們感到心酸!
當地的人大部分都是炎黃子孫,隻是不同時間遷移過來繁衍生息的而已。
最早在唐朝時期,遷移過來的就有在南詔壓製下離開華夏的一支羌族,是與華夏民族親緣最近的民族之一,當地叫burma,實際上他們自己仍然是有著對羌族的認同感。
華夏羌族的羌語名稱就叫rrmea族,也叫爾瑪族,例如天仙妹妹的原名就叫爾瑪依娜。
而漢羌同源是定論,羌即薑,區別在於一個是父係一個是母係。
羌為牧羊人,薑為牧羊女,薑是炎帝之姓,實際上等於說他們也是炎黃子孫。
尤其是北區的民眾,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已經有接近400年的曆史,淵源就更深了!
個中的緣由要從明朝末年開始,自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後說起。
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進了京城,崇禎皇帝上吊身亡,李自成登上帝位,建立大順政權,明朝滅亡。
但南方仍然屬於明朝政治勢力的控製之下,在同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這就是第一個南明政權。
闖王當了皇帝後,手下大將劉宗敏卻霸占了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也因此爆發了曆史上著名的“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
本來已經投降闖王的吳三桂又轉投了滿清,並引清軍入關,在一片石的戰役中,攝政王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打敗了闖王李自成。
清軍入關後一麵打擊闖王的殘餘勢力,一麵派大軍南下,開始征伐南京的福王政權。
由於南京政權的內訌,一年的時間,這個政權就被清軍攻滅了,期間發生了例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這樣的大屠殺。
福王政權滅亡後,南明相繼又成立了唐王、魯王等政權,但實力分散,沒多長時間又都被清軍推翻。
清軍在基本控製南方的局勢後,頒布了“剃發易服”的政令,強迫漢人改換發型服飾,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在當時,所有人對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一說已經認同到骨髓裏麵,是對父母的一種孝道體現!
衣冠發式五千年來一直是華夏民族的傳統,即使是在蒙古人所統治的元朝,也從未改變這一點!
所以清軍的這個命令一出,無疑是以死來要挾漢人皈依滿人,想滅殺漢人的傳統!
如果說武力征服猶如暴風驟雨,那麽“剃發易服令”就像晴天霹靂,令漢人驚恐萬狀。
一時間全國風起雲湧,最後這種驚恐瞬間化作滿腔怒火,為了保護華夏名族的傳統,大家要發不要頭,寧為發而死,並高唿寧為束發鬼,不作剃頭人!
很多本來已經投降清朝的部隊紛紛舉起義旗,反對清朝的殘爆統治。
各地的起義軍聯合起來,其中包括李自成、張獻忠的殘部,還有鄭成功的軍隊,他們公推桂王朱由榔為皇帝,這就是南明中堅持最久的永曆皇帝。
他們以雲南、貴州為基地,並且還有李定國、孫可望、鄭成功這些名將,聲勢浩大,一度幾乎又控製了整個南方,他們與清朝作戰一共堅持了16年之久。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政權內部組織結構複雜,逐漸開始爭權奪利,再加上清朝的離間,最終爆發了內訌。永曆政權漸漸衰敗。
吳三桂對永曆皇帝進行不斷打擊,窮追不舍,把永曆政權的殘餘人馬逐漸壓製到了華夏與md的邊境。
眼看就要覆亡之際,在軍閥沐天波的斡旋下,md國王同意永曆皇帝的人馬進入md避難。
永曆皇帝在進入md後,其實已經很難再對清朝構成威脅,但吳三桂依然不死心,怕日後明朝再度興起會清算自己,於是向md國王施壓,要求帶兵進入,掃清殘餘。
md國王迫於清朝壓力,最後隻好無奈地答應了。
吳三桂進入md後,輕鬆的俘虜了永曆皇帝還有太子,最後帶迴雲南,在昆明用弓弦把他們兩絞死,也由此,吳三桂立下大功,被封鎮南王。
永曆皇帝死後,剩下的明朝殘餘沒有被趕盡殺絕,他們就在md當地留了下來,生活繁衍,一直保持中華民族的傳統,期間不停和當地的其他族群勢力做鬥爭,經曆了九死一生,終於得以保存了下來,這就是今天的北區。
所以他們都有著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長相與華夏人沒有任何差異,也不像東南亞的人種,他們在當地都是說中文,寫漢字,沿用中文名,就連道路上的招牌也全是用的漢字。
他們完全是百分百的炎黃子孫,華夏兒女,覺得自己就是華夏人,是炎黃子孫,也一直心向華夏。
也難怪劉一眼在聽到楊昊的話後,會發如此大的火!
劉一眼說完,悠悠歎了口氣。
自古以來,社會要進步,文明要發揚,靠的還是書生!
其實一直以來,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明事理,學習的目的也是為了讓人懂得更多,開拓視野,了解世界。
華夏的儒家對於士大夫,也就是所謂讀書人的要求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首先是修身,修養身心,所謂平心性,是為了讓人更加的平和!
真正讀書多了,是懂得!
世間萬物皆有規律,對待許多事情,是平和的,自然而然地就會去考慮一個現象背後的為什麽,而非憑什麽。
這讀書無用論也不知道是誰斷章取義的,真的是害人不淺!
楊昊連連點頭表示明白。
劉一眼嚴肅道:“你要記住,再好的東西都會有人潑髒水,金子裏麵也會有雜質,比如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原作者的原意並非如此,甚至是剛好相反,但流傳下來後,就變成了現在的意思,尷尬的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還經常把它拿來打擊書生,所以你要學會明辨是非,不能人雲亦雲,這也是多讀書的好處!”
“知道了,師傅!”
楊昊小聲迴道。
劉一眼見楊昊知錯,也不多說,轉頭向陳鬆請教道:“剛才小友說力透紙背和入木三分是屬於透勁,那他們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毛筆性軟,腕力不足,按下之筆,鋒不易起,墨色滲化,顯得黑墨一團,軟弱無力,再者宣紙單薄,筆濕力猛,也易於將宣紙弄破,故此筆力不是使用鋤頭錘子物理的硬力,如果用筆一味霸悍,不是真正懂得了筆力,所寫出的點劃定是徑直少曲,拋骨露筋,硬而燥,濕而軟,不論粗細,一覽無餘,沒有任何的力度可言!”
陳鬆迴想了下,繼續說道:“但凡寫得好的書法,其筋骨血肉都具備的點劃,必然是含蓄飽滿,柔中寓剛,骨挺肉豐,焦潤相生,粗能遒勁,細則挺拔,渴筆不空,濕筆筆跡所至,氣滿神足,不言有力而筆力自然顯示出來。”
劉一眼和楊昊認同的點點頭。
對於尋常人來說,剛拿上毛筆連手都保持不了固定,根本就控製不了筆墨的走向了,這力度都把握不好,寫出來的字自然也就歪歪扭扭的!
劉一眼問道:“這樣說來,隻要毛筆字寫得好的人,他對力的控製是不是都異於常人?”
“是的,寫出來的毛筆字的好與壞就在於對力的控製,也就是筆力的問題!”
陳鬆點頭說道:“這筆力是發於身心應於手腕而生,是一種巧力,需要朝夕追求,艱苦研討,不斷實踐,去摸索用筆規律,對用筆辯證的深刻和理解才能合乎正確執筆。也就是說需要正確的執筆,合理的運腕,臂於空懸,經過持久的練習,才能熟練掌握筆墨技巧,達到心手相應,行筆有法,其力蘊藉於內,筆鋒著紙貫注於外得來的,所以書法大成者,無一例外,都是達到了透勁!”
劉一眼心中了然,道:“聽小友這一說,我總算明白為什麽現在書畫家的作品比古代的要差那麽多了!”
這毛筆上的筆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
哪怕是臨摹著名大家的作品,也不外乎是學習筆意和運力技巧而已,最終的筆力還是得靠自己不斷去揣摩和練習,不然徒有其形而無其神!
也難怪書法寫得好的人,到了七八十歲,還比常人的手要穩,也更有力!
陳鬆看著楊昊告誡道:“所以不要小瞧任何一個人,尤其是讀書人,武者裏麵最恐怖的就是書生!”
“書生真有那麽厲害?”
楊昊有些意外。
原以為武者每天都在鍛煉力量和速度,怎麽也會比書生強,而且書生自古以來就給人文弱的感覺,哪怕手上力度超群,可給人感覺始終不如全身都在訓練的武者。
“他們可比我們想象中厲害多了!”
陳鬆想起小時候在自己心裏留下陰影的那個儒生打扮的人,身體情不自禁的有些發寒,嘿嘿笑道:“隻要是才華橫溢的書生,一旦接觸到修煉,基本都是文武全才,沒有一個不是武者裏麵的頂尖高手!”
“那麽恐怖?!”
楊昊驚唿出聲。
連劉一眼聽到後,心中都震驚不已!
“讀書能增加人的知識和認知,自然對待事物的大局觀就大,看待問題也就比較全麵,一直用腦自然思維保持清晰,學東西也就更快,更容易解決遇到的困難!”
陳鬆看了眼楊昊,說道:“曆史上多少文人棄文就武,棄筆投戎的,要是沒點武藝誰敢去戰場,這從底層的小兵做起,在亂戰之中又有誰能保護他!”
劉一眼感慨地說道:“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這說的估計就是像班超和辛棄疾這類英雄人物了!”
楊昊好奇地問道:“班超和辛棄疾很厲害嗎?”
劉一眼頓時火冒三丈,直接喝道:“讓你好好多讀書,現在你居然連這兩個華夏國曆史上那麽著名的人物你都不知道!”
“師傅……這裏不是華夏國啊,我哪裏知道嘛。”
楊昊弱弱地迴了句。
劉一眼怒氣衝衝地向楊昊喝道:“你別忘記你也是血統純在的炎黃子孫,該了解的曆史你還是要了解!”
楊昊看到師傅發火,頓時求助地看向陳鬆。
陳鬆看了眼怒氣衝天的劉一眼,迴了楊昊一個愛莫能助的眼神。
當初陳鬆在得知他們的名字後,就覺得很疑惑。
為此還專門問過他們為什麽不是華夏國的人,卻都有著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長相與華夏人也沒有任何差異,而且他們也是說漢語,寫漢字,用的也是華夏的姓氏和名字。
得到的答案讓陳鬆自己都替他們感到心酸!
當地的人大部分都是炎黃子孫,隻是不同時間遷移過來繁衍生息的而已。
最早在唐朝時期,遷移過來的就有在南詔壓製下離開華夏的一支羌族,是與華夏民族親緣最近的民族之一,當地叫burma,實際上他們自己仍然是有著對羌族的認同感。
華夏羌族的羌語名稱就叫rrmea族,也叫爾瑪族,例如天仙妹妹的原名就叫爾瑪依娜。
而漢羌同源是定論,羌即薑,區別在於一個是父係一個是母係。
羌為牧羊人,薑為牧羊女,薑是炎帝之姓,實際上等於說他們也是炎黃子孫。
尤其是北區的民眾,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已經有接近400年的曆史,淵源就更深了!
個中的緣由要從明朝末年開始,自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後說起。
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進了京城,崇禎皇帝上吊身亡,李自成登上帝位,建立大順政權,明朝滅亡。
但南方仍然屬於明朝政治勢力的控製之下,在同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這就是第一個南明政權。
闖王當了皇帝後,手下大將劉宗敏卻霸占了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也因此爆發了曆史上著名的“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
本來已經投降闖王的吳三桂又轉投了滿清,並引清軍入關,在一片石的戰役中,攝政王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打敗了闖王李自成。
清軍入關後一麵打擊闖王的殘餘勢力,一麵派大軍南下,開始征伐南京的福王政權。
由於南京政權的內訌,一年的時間,這個政權就被清軍攻滅了,期間發生了例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這樣的大屠殺。
福王政權滅亡後,南明相繼又成立了唐王、魯王等政權,但實力分散,沒多長時間又都被清軍推翻。
清軍在基本控製南方的局勢後,頒布了“剃發易服”的政令,強迫漢人改換發型服飾,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在當時,所有人對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一說已經認同到骨髓裏麵,是對父母的一種孝道體現!
衣冠發式五千年來一直是華夏民族的傳統,即使是在蒙古人所統治的元朝,也從未改變這一點!
所以清軍的這個命令一出,無疑是以死來要挾漢人皈依滿人,想滅殺漢人的傳統!
如果說武力征服猶如暴風驟雨,那麽“剃發易服令”就像晴天霹靂,令漢人驚恐萬狀。
一時間全國風起雲湧,最後這種驚恐瞬間化作滿腔怒火,為了保護華夏名族的傳統,大家要發不要頭,寧為發而死,並高唿寧為束發鬼,不作剃頭人!
很多本來已經投降清朝的部隊紛紛舉起義旗,反對清朝的殘爆統治。
各地的起義軍聯合起來,其中包括李自成、張獻忠的殘部,還有鄭成功的軍隊,他們公推桂王朱由榔為皇帝,這就是南明中堅持最久的永曆皇帝。
他們以雲南、貴州為基地,並且還有李定國、孫可望、鄭成功這些名將,聲勢浩大,一度幾乎又控製了整個南方,他們與清朝作戰一共堅持了16年之久。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政權內部組織結構複雜,逐漸開始爭權奪利,再加上清朝的離間,最終爆發了內訌。永曆政權漸漸衰敗。
吳三桂對永曆皇帝進行不斷打擊,窮追不舍,把永曆政權的殘餘人馬逐漸壓製到了華夏與md的邊境。
眼看就要覆亡之際,在軍閥沐天波的斡旋下,md國王同意永曆皇帝的人馬進入md避難。
永曆皇帝在進入md後,其實已經很難再對清朝構成威脅,但吳三桂依然不死心,怕日後明朝再度興起會清算自己,於是向md國王施壓,要求帶兵進入,掃清殘餘。
md國王迫於清朝壓力,最後隻好無奈地答應了。
吳三桂進入md後,輕鬆的俘虜了永曆皇帝還有太子,最後帶迴雲南,在昆明用弓弦把他們兩絞死,也由此,吳三桂立下大功,被封鎮南王。
永曆皇帝死後,剩下的明朝殘餘沒有被趕盡殺絕,他們就在md當地留了下來,生活繁衍,一直保持中華民族的傳統,期間不停和當地的其他族群勢力做鬥爭,經曆了九死一生,終於得以保存了下來,這就是今天的北區。
所以他們都有著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長相與華夏人沒有任何差異,也不像東南亞的人種,他們在當地都是說中文,寫漢字,沿用中文名,就連道路上的招牌也全是用的漢字。
他們完全是百分百的炎黃子孫,華夏兒女,覺得自己就是華夏人,是炎黃子孫,也一直心向華夏。
也難怪劉一眼在聽到楊昊的話後,會發如此大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