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懷清台
大秦:重生博浪沙,怒射張良! 作者:破虜將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什麽?”扶蘇聞言心中大驚,就連嬴高那幾個家夥居然都要押注在胡亥了嗎?
“高、平、義三人,不過是庸碌之輩而已。”
但他很快就穩定了情緒,冷然道,“往日裏做出一副不問政事的模樣,我早就看出他們的心思了。”
“無非是以嬴高為首,集合三人之力,試圖與我抗衡!如今看到胡亥一派異軍突起,想要趁此良機,讓我們兩敗俱傷,他們好坐收漁翁之利罷了。”
扶蘇雖然看不起這三個弟弟,但終究是嬴氏血脈,從來沒有放鬆對其的警惕性,此時便猜出了他們的用意。
“公子果然英明!”聽到扶蘇這麽說,茅朔終於第一次露出了欣慰的笑臉。
他原本是想借此刺激一下扶蘇,讓他不可大意,想不到扶蘇的心機甚深,居然早就有了預判,倒是讓他寬心不少。
“嬴高等人即使不成氣候,總是陛下之子,以他們的身份必然能夠拉攏一些人,也許並非緊要位置,但若是聚攏到一起,再加上嬴萱的調撥,說不定也能發揮出一些作用來。”
扶蘇何嚐不知道,他在明處,手握權柄,看似風光無限,其實背地裏有很多人都在盯著他,就盼他出錯,便能取而代之。
“先生,就像您所說,嬴萱、胡亥還有嬴高那夥人,都是父皇的兒子,我的手足,急切之間無法對付!”
扶蘇的麵色陰沉,冷冷的說道,“隻有李信,孤身在外,正是將其除去的大好時機!”
茅朔沉吟著點頭道:“公子所言極是,原本我們還想著等他迴朝之後從容布置,現在看來是等不及了!隻要他持續不斷的向陛下進言,我們的部署都會被打亂!”
“但他身在百越,又有黑冰台劍士保護,在數十萬大軍的軍營之中。上次蘇崗的前鋒營伏擊時,被其盡數斬殺,自此之後他必然有所防備,我們又該如何下手呢?”
“這一次我們絕不能用自己人!”
扶蘇斷然說道,“若是被李信抓住把柄,到時候便不好收拾了!”
茅朔聞言一怔,隨即便似有所悟,試探道:“莫非公子已經找到了能夠置其於死地的對手?”
扶蘇微笑著說道:“我近日翻閱奏章,無意間看到了一封巴郡的郡守關於修築懷清台的奏報。”
“懷清台?不是已經修了一年多了嗎,難道還沒完工嗎?”
這也難怪茅朔驚訝,因為這座台是陛下特旨修築,紀念在鹹陽去世的天下第一女富商——懷清!
懷清善於經營,利用祖傳的朱砂礦起家,將巴蜀的貨物行銷天下,資產之豐厚、財富之龐大可稱為民間第一。
更令人稱道的是,她的丈夫病故之後,她嚴守貞節,以一己之力經營龐大的商業帝國,這也與嬴政的生母趙姬與嫪毐私通,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讓嬴政覺得極為難得。
大秦統一天下之後,嬴政便將其接到鹹陽居住,不時遣人問候,在其死後還詔令築台紀念,可謂生榮死哀。
像這樣一位得到嬴政高度評價的人物,築台進程居然如此之慢,必有緣由。
“據郡守在奏報上說,在懷清的故鄉枳縣選址築台便遭遇了許多怪異之事!”
扶蘇慢悠悠的說道,“打樁築基總是無法深入,而且每次都會從地底裏冒出血水一般的東西,讓當地人為之驚懼。”
“好不容易勉強打好了樁,卻在修築之時經常遭遇大風,將其幾乎全部摧毀,一切又得從頭再來!”
“最詭異的是,總共七層台,在建到第五層的時候,便有工匠聽到各種淒慘的哭聲,據說與懷清的聲音很像,因此都不敢繼續開工,擔心冒犯了鬼魂。”
“這段時間父皇正在休養之中,這道奏章無關軍國大事,我也就私自扣下了,並沒有呈報上去!”
茅朔是何等人,當即便明白了七八分,說道:“公子是想以此為由頭,挑動巴郡的懷清族人和下屬尋仇?”
扶蘇將身體往後一靠,嘴角的笑意更明顯了,淡淡的說道:“怎麽叫做挑動呢?本公子隻是將事情如實相告,公道自在人心!”
這件事發生在兩三年之前,也就是大秦一統天下,懷清剛到鹹陽之時。
她雖然年紀老邁,但眼光之深遠並非尋常人可比,知道嬴政其人剛戾果決,疑心病又重,對於自己坐擁巴郡的財富、數千的私兵也許早就有了猜忌之心。
苦思數日之後,她想到了一個辦法,就將自己的一部分家產捐獻給朝廷,作為國庫支用,另外將家中的壯丁、私兵解散了大半,隻留下三百精銳看家護院。
這兩招果然管用,自此之後嬴政便對其更加看重,又因為其德高望重、品行高潔,甚至將其當作長輩看待,不時邀請其前往鹹陽宮赴宴。
而她與李信的交集就發生在赴宴的途中!
天下一統之後,李信並未繼續得到重用,心情煩悶,竟然忘記了嬴政赴宴的旨意,等被人提醒之後,才急急忙忙出門。
縱馬狂奔之下,便與懷清的馬車不期而遇,於道中相撞!
雖然車夫經驗豐富,李信控馬的本領也強,馬車並未傾覆,但還是讓懷清身體收到劇烈震動,她終究年老體弱,當即便昏迷了過去。
李信知道自己闖了禍,連忙派人請來大夫,當街診治,讓懷清蘇醒了過來。
懷清知道李信的名聲,倒也沒有責怪,隻是諄諄告誡他不可如此魯莽,以免誤傷了行人。
這件事李信深以為悔,多次上門探望,懷清見他至誠,便也與他說幾句,留他用飯。
過了幾個月,懷清便因病去世,不治而亡,大夫診斷乃是心疾發作,但在某些服侍懷清多年的家仆看來,分明是因李信縱馬所致。
隻不過李信終究是隴西侯,他們也擔心說出去會給自己和家族帶來災禍,因此始終守口如瓶。
更巧的是,懷清有記錄日常起居的習慣,而這本竹簡卻落在了扶蘇的手中!
“高、平、義三人,不過是庸碌之輩而已。”
但他很快就穩定了情緒,冷然道,“往日裏做出一副不問政事的模樣,我早就看出他們的心思了。”
“無非是以嬴高為首,集合三人之力,試圖與我抗衡!如今看到胡亥一派異軍突起,想要趁此良機,讓我們兩敗俱傷,他們好坐收漁翁之利罷了。”
扶蘇雖然看不起這三個弟弟,但終究是嬴氏血脈,從來沒有放鬆對其的警惕性,此時便猜出了他們的用意。
“公子果然英明!”聽到扶蘇這麽說,茅朔終於第一次露出了欣慰的笑臉。
他原本是想借此刺激一下扶蘇,讓他不可大意,想不到扶蘇的心機甚深,居然早就有了預判,倒是讓他寬心不少。
“嬴高等人即使不成氣候,總是陛下之子,以他們的身份必然能夠拉攏一些人,也許並非緊要位置,但若是聚攏到一起,再加上嬴萱的調撥,說不定也能發揮出一些作用來。”
扶蘇何嚐不知道,他在明處,手握權柄,看似風光無限,其實背地裏有很多人都在盯著他,就盼他出錯,便能取而代之。
“先生,就像您所說,嬴萱、胡亥還有嬴高那夥人,都是父皇的兒子,我的手足,急切之間無法對付!”
扶蘇的麵色陰沉,冷冷的說道,“隻有李信,孤身在外,正是將其除去的大好時機!”
茅朔沉吟著點頭道:“公子所言極是,原本我們還想著等他迴朝之後從容布置,現在看來是等不及了!隻要他持續不斷的向陛下進言,我們的部署都會被打亂!”
“但他身在百越,又有黑冰台劍士保護,在數十萬大軍的軍營之中。上次蘇崗的前鋒營伏擊時,被其盡數斬殺,自此之後他必然有所防備,我們又該如何下手呢?”
“這一次我們絕不能用自己人!”
扶蘇斷然說道,“若是被李信抓住把柄,到時候便不好收拾了!”
茅朔聞言一怔,隨即便似有所悟,試探道:“莫非公子已經找到了能夠置其於死地的對手?”
扶蘇微笑著說道:“我近日翻閱奏章,無意間看到了一封巴郡的郡守關於修築懷清台的奏報。”
“懷清台?不是已經修了一年多了嗎,難道還沒完工嗎?”
這也難怪茅朔驚訝,因為這座台是陛下特旨修築,紀念在鹹陽去世的天下第一女富商——懷清!
懷清善於經營,利用祖傳的朱砂礦起家,將巴蜀的貨物行銷天下,資產之豐厚、財富之龐大可稱為民間第一。
更令人稱道的是,她的丈夫病故之後,她嚴守貞節,以一己之力經營龐大的商業帝國,這也與嬴政的生母趙姬與嫪毐私通,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讓嬴政覺得極為難得。
大秦統一天下之後,嬴政便將其接到鹹陽居住,不時遣人問候,在其死後還詔令築台紀念,可謂生榮死哀。
像這樣一位得到嬴政高度評價的人物,築台進程居然如此之慢,必有緣由。
“據郡守在奏報上說,在懷清的故鄉枳縣選址築台便遭遇了許多怪異之事!”
扶蘇慢悠悠的說道,“打樁築基總是無法深入,而且每次都會從地底裏冒出血水一般的東西,讓當地人為之驚懼。”
“好不容易勉強打好了樁,卻在修築之時經常遭遇大風,將其幾乎全部摧毀,一切又得從頭再來!”
“最詭異的是,總共七層台,在建到第五層的時候,便有工匠聽到各種淒慘的哭聲,據說與懷清的聲音很像,因此都不敢繼續開工,擔心冒犯了鬼魂。”
“這段時間父皇正在休養之中,這道奏章無關軍國大事,我也就私自扣下了,並沒有呈報上去!”
茅朔是何等人,當即便明白了七八分,說道:“公子是想以此為由頭,挑動巴郡的懷清族人和下屬尋仇?”
扶蘇將身體往後一靠,嘴角的笑意更明顯了,淡淡的說道:“怎麽叫做挑動呢?本公子隻是將事情如實相告,公道自在人心!”
這件事發生在兩三年之前,也就是大秦一統天下,懷清剛到鹹陽之時。
她雖然年紀老邁,但眼光之深遠並非尋常人可比,知道嬴政其人剛戾果決,疑心病又重,對於自己坐擁巴郡的財富、數千的私兵也許早就有了猜忌之心。
苦思數日之後,她想到了一個辦法,就將自己的一部分家產捐獻給朝廷,作為國庫支用,另外將家中的壯丁、私兵解散了大半,隻留下三百精銳看家護院。
這兩招果然管用,自此之後嬴政便對其更加看重,又因為其德高望重、品行高潔,甚至將其當作長輩看待,不時邀請其前往鹹陽宮赴宴。
而她與李信的交集就發生在赴宴的途中!
天下一統之後,李信並未繼續得到重用,心情煩悶,竟然忘記了嬴政赴宴的旨意,等被人提醒之後,才急急忙忙出門。
縱馬狂奔之下,便與懷清的馬車不期而遇,於道中相撞!
雖然車夫經驗豐富,李信控馬的本領也強,馬車並未傾覆,但還是讓懷清身體收到劇烈震動,她終究年老體弱,當即便昏迷了過去。
李信知道自己闖了禍,連忙派人請來大夫,當街診治,讓懷清蘇醒了過來。
懷清知道李信的名聲,倒也沒有責怪,隻是諄諄告誡他不可如此魯莽,以免誤傷了行人。
這件事李信深以為悔,多次上門探望,懷清見他至誠,便也與他說幾句,留他用飯。
過了幾個月,懷清便因病去世,不治而亡,大夫診斷乃是心疾發作,但在某些服侍懷清多年的家仆看來,分明是因李信縱馬所致。
隻不過李信終究是隴西侯,他們也擔心說出去會給自己和家族帶來災禍,因此始終守口如瓶。
更巧的是,懷清有記錄日常起居的習慣,而這本竹簡卻落在了扶蘇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