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好大的膽子
大秦:重生博浪沙,怒射張良! 作者:破虜將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蒼梧大規模的練兵行動,開展的熱火朝天,每一位裨將、校尉、軍侯都在無數次的演練之中,開始習慣於在叢林之中率領更小的團隊作戰。
而李信除了時刻督促練兵之外,還與史祿保持著聯係,與他研討挖渠過程中的問題。
當百越的消息隨著任囂、李信的奏章傳迴東巡隊伍的時候,嬴政已經能夠隱隱看到鹹陽巍峨壯麗的宮城了。
經過禦醫的調養,還有張良的導氣之術輔助,嬴政終於能夠從病榻上坐起身來,還可以讓人攙扶著走兩步,隻是還不能太過操勞,隻能撿一些重要的奏章看看。
“李信在百越的諸多舉措甚好,但最好的還是能夠穩定軍心!”嬴政揮手示意讀奏章的趙高停下來,說道,“另外,史祿也有奏章來,說是在李信的指導下,靈渠可以在年底前竣工!”
“他說,這條河渠的開挖處處構思精巧,發前人所未見,稱得上一個靈字!還讓朕給他賜字刻於石碑,永留後世!”
嬴政的心情不錯,笑著說道,“史祿是個能臣幹吏,做事勤勉,親力親為,但取名賜字這種事卻不是他能想出來的,多半是李信這小子的意思。”
趙高深知嬴政的習慣,越是親近喜愛,嘴上的稱唿也就越是隨意,可見李信在百越的一番作為確實深得其讚賞。
”恭喜陛下!“趙高連忙彎下了腰,讚頌道,”這都是陛下知人善任,才有如此成果!
“朕一直覺得奇怪,自從博浪沙救駕之後,李信就像是變了一個人!”
嬴政的目光似乎穿透了時空,看到了百越的李信,“忠誠勇武仍在,文韜武略卻增長了不少,許多大事甚至比朕、比丞相、上將軍都要看的透徹。”
“就像這一次去百越,他所推行的戰略戰術,朕細細想來,確實與山地作戰極為相宜,但他從來沒有相應的經驗,又是從何而來呢?”
趙高揣摩著嬴政的心思,小心翼翼的說道:“陛下的盛德得到了上天的庇佑,或許李信將軍便是得到了神靈的點化,也未可知。”
想不到他的這句話卻正說到嬴政的心坎上,自此他開始尋求長生不老的仙藥之時,幾乎沒有人能夠為其提供心理和實際上的支持,除了李信。
李信對於徐福出海的安排,以及張良的使用,完全證明他相信世上存在仙藥,而他似乎就是神仙派來護佑自己的。
若非有他在,有張良在,自己急怒攻心之時,恐怕即便不死也再難恢複健康了。
不過這些話他隻能在心裏想想,不能在其他人麵前說出來,尤其是朝中政局微妙的情況下。
扶蘇公子處理政務甚是賣力,確實體現了治國的能力,但他心中始終耿耿於懷的是,贏萱不惜動用黑冰台,才爭取到了給自己診治的機會,扶蘇當時到底是怎麽想的。
莫非他就想著順水推舟?
這就像是一根刺,深深的紮在嬴政的心中,讓他時刻對扶蘇心存警惕,對於權力的掌控不容他人窺視覬覦,即便是兒子也不例外。
而幾乎與此同時,扶蘇也已經收到消息,除了正常的奏章之外,還有來自於趙佗的密信。
“李信難道有神靈保佑?”扶蘇麵色陰沉,狠狠的將奏章摔到書案上,“趙佗是幹什麽吃的,兩千對一百,居然還被李信逃出生天!”
“不僅如此,還將蘇崗、前鋒營的精銳盡數折損,這,這,實在令我難以置信!”
茅朔隨侍在旁,臉色也不好看,但他終究比扶蘇要冷靜一些,仔細比較了任囂、李信的奏章和趙佗的密信之間的異同。
“公子,看來李信與任囂已經站到了同一陣線,徹底將趙佗孤立了!”
扶蘇麵色一沉,連忙問道:“何以見得?”
“本來屠睢一死,趙佗便能掌控十六七萬秦軍,其兵力遠遠大於任囂,名雖副將,其實話語權極大!”
茅朔分析道,“但如今卻被李信、任囂合謀,隻給了他五萬人馬,讓其鞏固後方,而將大部分的兵力留在了蒼梧防線。”
“李信又實施了新的兵製,拆分、重建、演練,以他的能力,隻要有半年的時間,趙佗便再也無法對這些秦軍發號施令了!”
“即便其中有他的親信,也會因為作戰團隊的變化,根本沒有辦法掀起什麽大的風浪!”
茅朔心中也是極為震驚,他事先也沒有想到李信的應對如此精妙,“等到百越戰事結束,趙佗作為副將,頂多也就是鎮守南越一郡而已,而其餘數郡,很可能被李信、任囂瓜分。”
“到了那時,不僅百越之功撈不到多少,還要被其他人監視、控製,趙佗必然是心有不甘的!”
豈止是趙佗,扶蘇也心有不甘!
他費了不少心力,才將趙佗放在這個位置上,卻被李信狠狠的劃了兩刀,將最好的肉割走了,這個家夥也太奸猾了。
“百越在數千裏之外,暫時我們也沒有其他合適的對策!”茅朔緊縮眉頭說道,“但是有兩件事需要公子尤其注意。”
“第一件事,就是蘇崗及其統率的三百前鋒營全軍覆沒,明麵上是為了救援李信而死,事實上卻肯定是被李信盡數屠戮!”
“他是怎麽做到這一點的暫且不去討論,但從他下手的狠辣果決來看,早已經將蘇崗之死可能導致的王家對其的仇恨置之度外,說明他早就做好了與公子、與王賁翻臉的準備!”
扶蘇大怒拍案道:“擅殺大將和數百秦軍,他哪裏來這麽大的膽子!”
“隻要他堅持說蘇崗是死於百越人之手,我們對他無可奈何啊。”茅朔長歎一聲道,“等到百越大功告成之日,蘇崗等人的屍體早就腐朽不堪了,哪裏還能留下什麽證據呢?”
“李信一定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敢如此肆無忌憚!這就說明,到了緊要關頭,他對公子也絕不會手下留情!”
“不過,這還不是最緊要的!”茅朔緩緩說道,語氣沉重。
而李信除了時刻督促練兵之外,還與史祿保持著聯係,與他研討挖渠過程中的問題。
當百越的消息隨著任囂、李信的奏章傳迴東巡隊伍的時候,嬴政已經能夠隱隱看到鹹陽巍峨壯麗的宮城了。
經過禦醫的調養,還有張良的導氣之術輔助,嬴政終於能夠從病榻上坐起身來,還可以讓人攙扶著走兩步,隻是還不能太過操勞,隻能撿一些重要的奏章看看。
“李信在百越的諸多舉措甚好,但最好的還是能夠穩定軍心!”嬴政揮手示意讀奏章的趙高停下來,說道,“另外,史祿也有奏章來,說是在李信的指導下,靈渠可以在年底前竣工!”
“他說,這條河渠的開挖處處構思精巧,發前人所未見,稱得上一個靈字!還讓朕給他賜字刻於石碑,永留後世!”
嬴政的心情不錯,笑著說道,“史祿是個能臣幹吏,做事勤勉,親力親為,但取名賜字這種事卻不是他能想出來的,多半是李信這小子的意思。”
趙高深知嬴政的習慣,越是親近喜愛,嘴上的稱唿也就越是隨意,可見李信在百越的一番作為確實深得其讚賞。
”恭喜陛下!“趙高連忙彎下了腰,讚頌道,”這都是陛下知人善任,才有如此成果!
“朕一直覺得奇怪,自從博浪沙救駕之後,李信就像是變了一個人!”
嬴政的目光似乎穿透了時空,看到了百越的李信,“忠誠勇武仍在,文韜武略卻增長了不少,許多大事甚至比朕、比丞相、上將軍都要看的透徹。”
“就像這一次去百越,他所推行的戰略戰術,朕細細想來,確實與山地作戰極為相宜,但他從來沒有相應的經驗,又是從何而來呢?”
趙高揣摩著嬴政的心思,小心翼翼的說道:“陛下的盛德得到了上天的庇佑,或許李信將軍便是得到了神靈的點化,也未可知。”
想不到他的這句話卻正說到嬴政的心坎上,自此他開始尋求長生不老的仙藥之時,幾乎沒有人能夠為其提供心理和實際上的支持,除了李信。
李信對於徐福出海的安排,以及張良的使用,完全證明他相信世上存在仙藥,而他似乎就是神仙派來護佑自己的。
若非有他在,有張良在,自己急怒攻心之時,恐怕即便不死也再難恢複健康了。
不過這些話他隻能在心裏想想,不能在其他人麵前說出來,尤其是朝中政局微妙的情況下。
扶蘇公子處理政務甚是賣力,確實體現了治國的能力,但他心中始終耿耿於懷的是,贏萱不惜動用黑冰台,才爭取到了給自己診治的機會,扶蘇當時到底是怎麽想的。
莫非他就想著順水推舟?
這就像是一根刺,深深的紮在嬴政的心中,讓他時刻對扶蘇心存警惕,對於權力的掌控不容他人窺視覬覦,即便是兒子也不例外。
而幾乎與此同時,扶蘇也已經收到消息,除了正常的奏章之外,還有來自於趙佗的密信。
“李信難道有神靈保佑?”扶蘇麵色陰沉,狠狠的將奏章摔到書案上,“趙佗是幹什麽吃的,兩千對一百,居然還被李信逃出生天!”
“不僅如此,還將蘇崗、前鋒營的精銳盡數折損,這,這,實在令我難以置信!”
茅朔隨侍在旁,臉色也不好看,但他終究比扶蘇要冷靜一些,仔細比較了任囂、李信的奏章和趙佗的密信之間的異同。
“公子,看來李信與任囂已經站到了同一陣線,徹底將趙佗孤立了!”
扶蘇麵色一沉,連忙問道:“何以見得?”
“本來屠睢一死,趙佗便能掌控十六七萬秦軍,其兵力遠遠大於任囂,名雖副將,其實話語權極大!”
茅朔分析道,“但如今卻被李信、任囂合謀,隻給了他五萬人馬,讓其鞏固後方,而將大部分的兵力留在了蒼梧防線。”
“李信又實施了新的兵製,拆分、重建、演練,以他的能力,隻要有半年的時間,趙佗便再也無法對這些秦軍發號施令了!”
“即便其中有他的親信,也會因為作戰團隊的變化,根本沒有辦法掀起什麽大的風浪!”
茅朔心中也是極為震驚,他事先也沒有想到李信的應對如此精妙,“等到百越戰事結束,趙佗作為副將,頂多也就是鎮守南越一郡而已,而其餘數郡,很可能被李信、任囂瓜分。”
“到了那時,不僅百越之功撈不到多少,還要被其他人監視、控製,趙佗必然是心有不甘的!”
豈止是趙佗,扶蘇也心有不甘!
他費了不少心力,才將趙佗放在這個位置上,卻被李信狠狠的劃了兩刀,將最好的肉割走了,這個家夥也太奸猾了。
“百越在數千裏之外,暫時我們也沒有其他合適的對策!”茅朔緊縮眉頭說道,“但是有兩件事需要公子尤其注意。”
“第一件事,就是蘇崗及其統率的三百前鋒營全軍覆沒,明麵上是為了救援李信而死,事實上卻肯定是被李信盡數屠戮!”
“他是怎麽做到這一點的暫且不去討論,但從他下手的狠辣果決來看,早已經將蘇崗之死可能導致的王家對其的仇恨置之度外,說明他早就做好了與公子、與王賁翻臉的準備!”
扶蘇大怒拍案道:“擅殺大將和數百秦軍,他哪裏來這麽大的膽子!”
“隻要他堅持說蘇崗是死於百越人之手,我們對他無可奈何啊。”茅朔長歎一聲道,“等到百越大功告成之日,蘇崗等人的屍體早就腐朽不堪了,哪裏還能留下什麽證據呢?”
“李信一定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敢如此肆無忌憚!這就說明,到了緊要關頭,他對公子也絕不會手下留情!”
“不過,這還不是最緊要的!”茅朔緩緩說道,語氣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