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將西陲堵在江南之地外的話,即便西陲有著五十萬開國之師,但依舊成不了大器,可此時此刻,宋恆卻找不到一個可以攔住西陲這頭猛虎直下江南步伐的方法,思來想去,其最終還是去找到了丞相李瑞商量。


    不過此時在考慮西陲之事的可不止宋恆,已經將陰山占領,接下來準本全力奪取燕京的夏春秋同樣對江南虎視眈眈。


    當然了,江南與東陵離得那麽遙遠,夏春秋不至於對江南這塊沃野有想法,其隻是想讓江南亂起來而已!


    江南對西陲那麽重要,所以夏春秋知道,為了奪取江南,西陲一定會想自己一樣用盡手段,不過不管是江南還是燕京,陳錫康與夏春秋想要將之奪取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要動兩地的話,當然是同時動手最好。


    雖然心中想讓西陲快點動江南,那樣一來,宋恆受到牽製之後,投入到燕京中的精力也就會被陳錫康吸引,自己奪取燕京就更輕鬆一些。


    可是想到陳錫康有可能會選擇讓自己慢慢和宋恆消耗,而後坐收漁翁之利後,夏春秋心中便有了別樣的念頭。


    宋恆在想著如何安置洛京之中的長燕一家,而夏春秋所想的,則是如何讓西陲在長燕家身上看不到任何值得投靠的機會,近而迅速對江南出手。


    雖說二人都對江南有心思,不過因為夏春秋並不需要考慮那麽多後,所以其針對江南的策略便多了起來,而思來想去,夏春秋最終還是決定對長燕瑤月出手。


    長燕瑤月既是長燕家的小女兒,也是陳錫康的師妹,動之牽扯甚多,是引起江南和西陲混亂的最好矛盾。


    而心中有了想動長燕瑤月的想法後,夏春秋也是行動果斷,不過想到青光聖人的存在後,其還是讓馬王爺馬紂與周天靈一起離開了。


    殺死長燕瑤月的話,夏春秋還不敢,否則惹怒了西陲,其也吃不到任何好處,不過對長燕瑤月動些手腳,用其來逼迫長燕家的話,夏春秋還是可以做到的。


    而當夏春秋決定要動長燕瑤月而有動作時,長安大明宮中的宋恆也終於決定如何安置長燕家。


    汴京與陰山之中剛剛平靜下來不久,不過卻沒有人知道辛一輪的戰火即將在江南之中掀起,而這一次,參與到戰爭中的人除了宋恆和夏春秋外,還有已經消失了許久的西陲王爺陳錫康。


    雖說夏春秋與宋恆都已經在行動,不過此時二人計劃絲毫不知道陳錫康此時正從禾州出發,慢慢的朝著沐平而去。


    不過即便人還沒有到沐平,可是對天下局勢都掌握之下,此時迴家的路上,陳錫康同樣已經在考慮江南之事。


    因為瑤月的原因,陳錫康不能對長燕家做的太狠,但江南又是西陲必要之地,所以長燕家根本不可能幸免於難。


    陳錫康同樣在想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來應對江南。


    當然了,若是長燕家願意選擇歸順西陲,將江南之地拱手相讓的話,陳錫康自然最樂意看到,不過想到單純的惡口頭保證是絕對不可能讓司農少卿安心投靠西陲後,陳錫康也有些頭大起來。


    陳錫康知道,要讓長燕家放下介懷一心投靠西陲,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聯姻,而聯姻的雙方則是自己和自己的小師妹瑤月。


    每一個謀事之人心中都開始謀算著,不過也有心不在朝堂的人對天下即將迎來的變化毫無感覺。


    龍虎山上,一直在留意著陳錫康消息的長燕瑤月知道其人已經到禾州之後,心中有激動,也有些雀躍。


    雖然一開始的時候有些討厭陳錫康,不過慢慢的,長燕瑤月也發現了自己心中隱藏在高傲之下的情愫,而在之前去到沐平時,這份情愫更是被陳婉清盡數挑明,所以現在的長燕瑤月也不想再掩飾自己的喜歡了。


    即便親口對陳錫康說出喜歡二字會有些害羞,但長燕瑤月已經決定了,喜歡的話,就一定要說出口!


    當然,對於陳錫康即將迴到沐平一事,在意的人遠遠不止這些。


    秦武城一戰結束後,獨自迴到淮河邊上修煉的秦坤伯在知道陳錫康的行蹤後,也開始向沐平城而去。


    在秦武城外的一戰之中,見識到那麽多的強者,還見到了諸葛大明與百裏長風這樣的人後,迴到淮河邊上的秦坤伯可沒少壓迫自己,而這麽長時間過去,其付出的刻苦也是有迴應的。


    自從陳錫康路過淮河,於淮河邊上突然接引天象而悟道之後,人們便篤定淮河乃是聖河,不僅當初有仙人顯靈,秦武人這樣強大的修仙之輩亦是一直守在河岸邊上,淮河的邊上也多了些祭壇,時常會有人到此祭祀。


    而祭祀的人多了,所祈禱的事總會有些弄巧成拙的靈驗,久而久之,淮河也就變得更有聲望,而來到淮河邊上祭祀祈禱的話,自然避免不了見到秦坤伯修煉時的恐怖場景!


    現在淮河邊上的秦坤伯都快已經成為南京人們眼中的秦仙人了。


    不止是南京之中的平民百姓,口口流傳之下,知道秦坤伯非同凡響之後,南京之中的江王吳秀都不止一次找到過秦坤伯,不過知道其與西陲王爺關係非同一般後,也隻是語氣交流一些修煉之上的心得罷了。


    雖說作為宋恆手下的一名大將,鎮守在燕京之地,不過秦坤伯終究是江湖中人,不必與朝堂之爭鬥掛上等號後,江王吳秀對於秦坤伯還是十分欣賞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情,每個人也都能找到幾個符合自己性格的性情中人。


    而如秦坤伯這般因為陳錫康即將迴到沐平而懷有期待之心的,還有在漢江下遊之中幹著自己老本行的撿屍人霍冥,當然也包括龍虎山上的張衍,不過因為要潛心修煉的原因,張衍倒是沒有下山,反倒是即便成為了虎,但依舊守在山門前掃地的袁丘墟下了山。


    當初帶著陳錫康出現在龍虎山的蓮池前時,通天道人就曾說過,陳錫康的命數太強,無數人都會受其影響,而袁丘墟與長燕瑤月甚至會因為其而遭受大劫,而現在算到自己的劫難將至之後,袁丘墟也是不聲不響的下山去渡劫。


    對於世間的紛擾,袁丘墟沒有太多想法,其隻想將自己的因果了解,而後靜心修煉以入仙門罷了。


    不過江湖之大,並不是所有人都對陳錫康抱有好感,其強硬的命數能牽扯到的人,也不盡是對其友善之人。


    知道陳錫康已經迴到強漢的大地上後,魔教之中也有人暗中行動。


    秦武城外的一戰,半仙的老金以一敵二,雖然自己戰死,可也讓魔教巨頭中的高順喪命,並且重創了同為魔教巨頭的趙嬰,而高順這樣的魔教泰鬥慘死,自然是有無數人掛記上陳錫康的。


    不過那時候陳錫康遠在太武,而且行蹤不定,所以並沒有多少人去找其麻煩而已。


    而在許多人都因為陳錫康的重新迴到西陲而有動作時,盤龍郡一座十分有名氣的山上,一位身著淡黃長裙的女子此時正對自己的師傅嚷嚷著要下山去。


    “師傅,那可是天下名劍輕語啊,陳錫康都答應我了,待其再次迴到西陲時,就將輕語贈送給我,你確定還不讓我下山?”


    同樣通過小道消息知道陳錫康激將迴來之後,與衛青狐遊玩之後,體驗了一下心中所謂的江湖之後,大半年時間都待在盤龍山上修煉的竇仙兒也決定下山,不過卻被有著半仙人之稱唿的韋秀清攔了下來。


    盤龍山乃是強漢的龍脈所在,聚集了宋皇室的國之氣運,所以鎮守在此處的韋秀清又怎麽簡單,有半仙人的稱唿之下,其不想讓竇仙兒離開的話,即便已經有了凝魄的修為,可是竇仙兒依舊離開不了盤龍山半步。


    “衛青,你還不勸勸師傅,陳錫康那人這麽大方,要是去晚了,輕語劍被其贈送給其他人的話,你得負責!”


    見師傅不說話後,無計可施的竇仙兒隻得朝身邊站著的衛青開口,語氣中則是帶著威逼的意味。


    而對於師妹這樣的要求,向來依著其的衛青也隻是一臉苦澀。


    “仙兒,我爹說了,陳兄此次迴到西陲,注定是要掀起軒然大波的,這強漢雖然表麵上看去風平浪靜,實際上已經是暗流湧動,咱們此時去到沐平的話,會被卷入是非之中的。”


    “陳兄雖然大方了一些,但也是個君子,既然說了要將輕語贈送給你,就一定不會食言的,咱們過陣子再去西陲找他要劍吧。”


    因為自己的父親就是郡王,對於天下局勢知道一些之後,向來對竇仙兒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的衛青此刻罕見的拒絕了師妹的請求,反而對其勸解開口。


    “哼,衛青!我真是看錯你了,你就是一個膽小鬼!朝堂之間的爭鬥,自然有千軍萬馬於戰場上分出勝負,關我們這些兩袖清風的江湖中人什麽事,天下即便會因為陳錫康的迴來而掀起戰火,還能燒到我們的頭上不成了?”


    “仙兒啊,這權謀之人的爭鬥,遠遠沒有你想的那麽簡單,江湖亦是亂局之中的一部分,能利用上的話,那些眼中之後利益與得失的謀權之人是絕對不會放過的。”


    “西陲現在不是善地,等過一陣子你再去西陲吧。”


    竇仙兒心有不滿的開口時,半仙人韋秀清再次苦口婆心的開口,經曆過大秦時的戰火,盤龍山的半仙人知道,即便是江湖,即便是修為通天之輩,依舊是天下大局中的一部分,不安分守己一些的話,也難逃亂局。


    所謂謀士,不僅謀人謀事,也謀盡天機謀盡人間一切!


    而師傅對徒兒苦口婆心勸阻著的一幕,不僅出現在盤龍山上,同樣出現在垂青觀上。


    知道陳錫康即將迴到沐平之後,長燕瑤月那裏還能在山上呆得住,可是青光聖人卻不允許其下山。


    天下即將迎來最動蕩的時候,這時候不管是誰,遠遠避開才是最明智的做法,而知道長燕瑤月身份敏感,也知道將其留在自己的身邊才是最安全的做法,所以青光聖人自然不準其下山。


    麵對師傅不準自己下山一事,長燕瑤月比之竇仙兒還要氣憤,對著青光聖人死纏爛打、軟硬皆施,手段用盡,就是要去沐平。


    雖然考慮到小師妹的安全會對錫康產生很大的影響後,在禪達之中和淳於金戈鬥法之後大師兄便直接迴到了強漢。


    不過也正是因為與天可汗交過手,也在秦武城外打過一次,大師兄也知道,這天下之大,處處藏龍臥虎,即便是自己,也不一定能報小師妹周全,所以還是讓其暫時留在關中最為安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焚戮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輕雨青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輕雨青狐並收藏焚戮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