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劉厚對於處理政務很不耐煩,首先是他其實並不擅長處理政務,也缺乏這方麵的教育和訓練,前世沒有,這一世早年的時候忙於建設“工業部”,開發各種技術應用,長大一點後又長年征戰在外。
即使登基為帝後,政務也是長期委托諸葛亮代管,他則專心帶兵征戰魏吳兩國。可以說,對於政務這一塊,他完全是個甩手掌櫃。
劉備雖然也安排了儒學老師跟隨他左右,悉心教導他,可是他對於國學興趣乏乏,隻是應付式交差了事。由於他屢戰屢勝,在蜀漢和漢軍當中積累了巨大的威望,所以那些奉命教導他的老夫子也不敢逼~迫太緊,以至於他現在嚴重偏科。
偏科的惡果現在終於體現出來了,長期以來,他都偏向於理工科、戰爭課,現在需要他麵對的是政治課、公共管理課這些文科,他應付起來自然就有點吃力了。
所以,他一度想逃出皇宮,跑去邊疆加入那三場對外擴張的戰爭當中去。可是仔細想想,這些地方的戰事都是耗時漫長,而且所處的環境也非常惡劣,參與其中隨時都有丟命的可能。
由於致命因素是自然、生物等原因,而非戰之罪,這些因素都是客觀的、公正、公平的,並不會因為一個人的貴賤而有所區別對待。所以,即使是以皇帝之尊去到那裏也不會例外,所麵臨的危險和普通士卒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區別。
所以,愛惜生命的劉厚也不敢貿然親臨這三處戰場,他甚至連提都不敢提,因為他知道,如果他提出親征,必然會遭到所有朝臣的反對,既然如此吃力不討好,何必還要說出來呢。
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劉厚發現,儒家子弟對於治國還真是有一套,孔夫子不愧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和老人家,他的徒子徒孫還是挺有本事的。
起碼在漢代,儒家子弟還沒有受八股文的荼毒,思想還不至於僵化,相反,儒家還是挺講究素質教育的。君子六藝,禮、樂、射、禦、書、數,這放在後世簡直就是全麵的素質教育啊,這樣培養出來的人肯定是文武雙全的。
可惜在唐宋以後,射和禦等屬於武的方麵就逐漸被人踢出了“君子”的必修課,剩下的全是文科的內容,於是,儒家弟子多數變成了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
不過在三國時代還行,很多地方官都是軍政大權一把抓,真正是上馬能領軍,下馬能治國,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儒門弟子。為此,劉厚也反省了一下現在在各個學院教授的課程,發現數理化等課程占的比重過大,國學則漸漸式微。
文科生還是需要的啊。當劉厚真正開始治理國家時,才發現這些國學也不是一無是處,培養出來的學生思維靈活,對治國很有一套,同時適應性很強,有些人責任感很強,有些人很有風骨,這些人無論是放在治軍還是其他各種崗位,都能很快上手。
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學對於思想教育很有作用,培養出來的人才有擔當,有正氣,忠、孝、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些都是儒門提倡的基本做人準則,而作為社會的統治者,對於這種價值體係是無任歡迎的,劉厚也不例外。
儒家的這種提倡簡直騷到了統治者的癢處,這也是曆朝曆代儒家思想都能大行其道的原因。劉厚坐天下後,也意識到國學對於教化百姓很有好處,於是,決定在學院中加大國學課的比重。
對於這點,那些儒家子弟是舉雙手讚成的。本來教育界是他們獨霸天下的,偏偏這個小皇帝一當政,就顛覆性地將儒家的課程壓縮到很少的程度,改為重視奇~淫巧技,這令他們很不滿。
現在難得小皇帝鬆口了,開始重新重視起儒家來了,一眾儒家子弟又開始上躥下跳想重新恢複當年獨尊儒術的風光場麵。
不過劉厚卻明確對他們說,從今以後,不得獨尊某一術,要百家爭鳴,百家齊放,這樣中華民族的文明才會越來越輝煌。並下詔說,提倡獨尊某一術,打壓其他學說的人都是野心家,都應該被鏟除。
以後朝廷要營造一種公平的競爭環境,各種學派想出人頭地,就要拿出真本事來證明自己學說的先進性。證明的方法嚴禁通過打壓、貶低其他學派的方式進行,而是要以事實為依據,並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準則。
一時之間,整個大漢學術界風起雲湧,除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這些較大的派別之外,那些已經被打壓得逐漸式微的陰陽家、兵家、農家、小說家、雜家、縱橫家、方技家、名家等等也紛紛冒頭。
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各種觀點紛然並存,各種針鋒相對的辯論時有發生,終於重新形成了春秋時代“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景象。
劉厚對此感到很欣慰,他此舉正是要模仿歐洲的文藝複興,掀起一場大漢版的思想解放運動。歐洲的文藝複興看似是一場關於科學與藝術的革命,但是在歐洲曆史上卻有重要的意義。
文藝複興其實是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曆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複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複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為後來的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現在的大漢,宗教問題並不嚴重,隻要出~台一些法律,用一些條條框框限製宗教的發展就可以了。啟蒙運動大漢正在做,劉厚還在做太子的時期,就逐漸在領地各處建立學院和圖書館,然後通過口述給左慈師徒聽,將自己所知的各種自然科學知識傳授出去。
當然,劉厚前世隻是一個普通人,學識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將涉及各個領域的知識全部弄到位,尤其是整個社會的啟蒙運動,涉及到各個知識領域,如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曆史學、文學、教育學等等,劉厚就算三頭六臂也不可能麵麵俱到。
所以,他隻能是種下萌芽,後麵需要無數學術大師共同探索,一起完成,啟蒙運動注定是一段較長的文化運動時期,可能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才能完成。
而解放思想可以說是啟蒙運動的基礎,現在劉厚也大力推動百家爭鳴,目的就是代替文藝複興運動,以求解放全民思想,孕育啟蒙運動,繼而使得工業革命水到渠成地到來。
</p>
劉厚對於處理政務很不耐煩,首先是他其實並不擅長處理政務,也缺乏這方麵的教育和訓練,前世沒有,這一世早年的時候忙於建設“工業部”,開發各種技術應用,長大一點後又長年征戰在外。
即使登基為帝後,政務也是長期委托諸葛亮代管,他則專心帶兵征戰魏吳兩國。可以說,對於政務這一塊,他完全是個甩手掌櫃。
劉備雖然也安排了儒學老師跟隨他左右,悉心教導他,可是他對於國學興趣乏乏,隻是應付式交差了事。由於他屢戰屢勝,在蜀漢和漢軍當中積累了巨大的威望,所以那些奉命教導他的老夫子也不敢逼~迫太緊,以至於他現在嚴重偏科。
偏科的惡果現在終於體現出來了,長期以來,他都偏向於理工科、戰爭課,現在需要他麵對的是政治課、公共管理課這些文科,他應付起來自然就有點吃力了。
所以,他一度想逃出皇宮,跑去邊疆加入那三場對外擴張的戰爭當中去。可是仔細想想,這些地方的戰事都是耗時漫長,而且所處的環境也非常惡劣,參與其中隨時都有丟命的可能。
由於致命因素是自然、生物等原因,而非戰之罪,這些因素都是客觀的、公正、公平的,並不會因為一個人的貴賤而有所區別對待。所以,即使是以皇帝之尊去到那裏也不會例外,所麵臨的危險和普通士卒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區別。
所以,愛惜生命的劉厚也不敢貿然親臨這三處戰場,他甚至連提都不敢提,因為他知道,如果他提出親征,必然會遭到所有朝臣的反對,既然如此吃力不討好,何必還要說出來呢。
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劉厚發現,儒家子弟對於治國還真是有一套,孔夫子不愧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和老人家,他的徒子徒孫還是挺有本事的。
起碼在漢代,儒家子弟還沒有受八股文的荼毒,思想還不至於僵化,相反,儒家還是挺講究素質教育的。君子六藝,禮、樂、射、禦、書、數,這放在後世簡直就是全麵的素質教育啊,這樣培養出來的人肯定是文武雙全的。
可惜在唐宋以後,射和禦等屬於武的方麵就逐漸被人踢出了“君子”的必修課,剩下的全是文科的內容,於是,儒家弟子多數變成了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
不過在三國時代還行,很多地方官都是軍政大權一把抓,真正是上馬能領軍,下馬能治國,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儒門弟子。為此,劉厚也反省了一下現在在各個學院教授的課程,發現數理化等課程占的比重過大,國學則漸漸式微。
文科生還是需要的啊。當劉厚真正開始治理國家時,才發現這些國學也不是一無是處,培養出來的學生思維靈活,對治國很有一套,同時適應性很強,有些人責任感很強,有些人很有風骨,這些人無論是放在治軍還是其他各種崗位,都能很快上手。
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學對於思想教育很有作用,培養出來的人才有擔當,有正氣,忠、孝、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些都是儒門提倡的基本做人準則,而作為社會的統治者,對於這種價值體係是無任歡迎的,劉厚也不例外。
儒家的這種提倡簡直騷到了統治者的癢處,這也是曆朝曆代儒家思想都能大行其道的原因。劉厚坐天下後,也意識到國學對於教化百姓很有好處,於是,決定在學院中加大國學課的比重。
對於這點,那些儒家子弟是舉雙手讚成的。本來教育界是他們獨霸天下的,偏偏這個小皇帝一當政,就顛覆性地將儒家的課程壓縮到很少的程度,改為重視奇~淫巧技,這令他們很不滿。
現在難得小皇帝鬆口了,開始重新重視起儒家來了,一眾儒家子弟又開始上躥下跳想重新恢複當年獨尊儒術的風光場麵。
不過劉厚卻明確對他們說,從今以後,不得獨尊某一術,要百家爭鳴,百家齊放,這樣中華民族的文明才會越來越輝煌。並下詔說,提倡獨尊某一術,打壓其他學說的人都是野心家,都應該被鏟除。
以後朝廷要營造一種公平的競爭環境,各種學派想出人頭地,就要拿出真本事來證明自己學說的先進性。證明的方法嚴禁通過打壓、貶低其他學派的方式進行,而是要以事實為依據,並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準則。
一時之間,整個大漢學術界風起雲湧,除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這些較大的派別之外,那些已經被打壓得逐漸式微的陰陽家、兵家、農家、小說家、雜家、縱橫家、方技家、名家等等也紛紛冒頭。
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各種觀點紛然並存,各種針鋒相對的辯論時有發生,終於重新形成了春秋時代“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景象。
劉厚對此感到很欣慰,他此舉正是要模仿歐洲的文藝複興,掀起一場大漢版的思想解放運動。歐洲的文藝複興看似是一場關於科學與藝術的革命,但是在歐洲曆史上卻有重要的意義。
文藝複興其實是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曆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複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複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為後來的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現在的大漢,宗教問題並不嚴重,隻要出~台一些法律,用一些條條框框限製宗教的發展就可以了。啟蒙運動大漢正在做,劉厚還在做太子的時期,就逐漸在領地各處建立學院和圖書館,然後通過口述給左慈師徒聽,將自己所知的各種自然科學知識傳授出去。
當然,劉厚前世隻是一個普通人,學識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將涉及各個領域的知識全部弄到位,尤其是整個社會的啟蒙運動,涉及到各個知識領域,如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曆史學、文學、教育學等等,劉厚就算三頭六臂也不可能麵麵俱到。
所以,他隻能是種下萌芽,後麵需要無數學術大師共同探索,一起完成,啟蒙運動注定是一段較長的文化運動時期,可能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才能完成。
而解放思想可以說是啟蒙運動的基礎,現在劉厚也大力推動百家爭鳴,目的就是代替文藝複興運動,以求解放全民思想,孕育啟蒙運動,繼而使得工業革命水到渠成地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