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隴西風起
鐵血大秦,從扶持嬴政登基開始 作者:本是俗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西戎人想近戰,王淩卻不同意。
“弧月陣,上弩!”王淩大吼。
身邊軍侯第一時間傳達命令。
隻見,秦軍最前方的騎兵一拉韁繩,開始往一側移動。
原本錐子型的騎兵陣型開始向一個狹長的弧形轉變。
在轉變陣營間,秦騎拿出了早就已經提早上好弦的手弩,扣動了扳機。
嗖嗖嗖~
又是一波箭雨,衝向秦騎的西戎人再次遭到了重創。
三千多人的隊伍,還未靠近,已經死傷近半。
這時候,因為世代的仇怨,西戎人還能堅持,沒有士氣崩塌。
但當他們發現秦騎兵轉了個彎後,與他們保持著距離,不斷迴首射箭,這直接擊潰了西戎人的士氣。
追不上,射不過,這怎麽打?
不過,西戎人想跑,王淩第一時間發現,調轉馬頭開始追擊。
如果有後世之人見到王淩的戰術,恐怕會驚為天人。
因為這種打法,幾乎與唐朝的輕騎兵打法一模一樣。
唐朝時期就是用輕騎兵淘汰了大部分甲騎具裝的重騎兵。
這不是說唐朝沒有重騎兵,隻是重騎兵退出了其核心地位
‘見利即前,知難便走,風馳電卷,不恆其陣。’
這是輕騎兵的優勢,匈奴騎兵發掘的,後來的突厥騎兵把這種打法推向了巔峰。
唐朝也就是以弓弩俱全的輕騎兵,配合陌刀兵,打出了偌大的疆土,打出了萬國來朝的盛世。
半個時辰,三千多人的西戎人騎兵,被秦騎在後來追射,死亡超過九成。
“不追了,讓他們把我們來了的消息傳遍隴西高原。”
“打掃戰場,救援傷員,隻要戰馬,不留俘虜。”
隨著王淩的命令,追擊出去的騎兵緩緩返迴。
沿途把所有殺死的西戎人頭顱左耳全部割下,這些都是功勳。
秦朝是采取斬首記功的方法,但薑妄提出斬首太過殘忍,於戰場上還不方便,更容易滋生疫病,不如割耳朵方便。
也因此,秦國的斬首記功改成了割耳朵記功。
其次,世人對斬首記功都有誤解。
《戰國策》上記載:秦軍是一支虎狼之師,他們胳膊下夾著俘虜、身上掛著人頭,追殺逃跑的對手。
這是不對的,隻有殺平民的時候,這種情況才可能發生。
如果在正規戰場上,秦軍是不可能割下的敵人人頭的數量,來計算軍功的。
首先,秦軍的弓弩兵數量極多,他們的功勞如何計算。從理論上說,他們不可能割到敵人腦袋的。
其次,秦軍的主要兵器是戈、矛、鈹等長兵器,適合切割的刀根本沒有,砍個腦袋可能得半個小時,人人都去割腦袋,這仗怎麽打?
而且在人擠人、人挨人的戰場上,你殺個人,割個腦袋,和找死有什麽區別。
按《商君書·境內篇》記載,秦國軍官的功勞是根據指標完成情況來定的。
自己的軍隊斬首達到三十人以上,該隊的百將、屯長才能記功;
攻城戰中斬首八千人以上、野戰中斬首兩千以上,指揮的將軍才能記功,從軍吏到將領都可以得到賞賜;沒有爵位的就能得到公士爵,有爵位的士兵可以各自晉一級爵位,大將、戰車上的馭手甚至能每人賜爵三級,很好地平衡了其他兵種的功勞。
這樣規定顯然是為了強調集體的勝利遠比個人的收獲重要,也可最大限度地發揮軍官們的指揮才能,防止軍官們和士兵搶功勞。《秦律雜抄》甚至明確禁止軍官們親自上陣:“其戰,百將、屯長不得斬首”。
人頭台帳建好以後,一定要寫成大布告,在全軍公示三天。發現有弄虛作假現象,處罰責任人,獎勵舉報人。
公示結束後,將軍把沒有異議的台帳上報給朝廷,朝廷根據賬簿,分別給立功將士籍貫所在地的縣官下文,讓縣官們去給立功將士進爵,並給其家人分地分房分奴隸以及安排工作。
簡單清理完戰場,掩埋屍體,王淩這才率軍離去。
薑妄在東山學院教導他們的時候有規定,戰場之後必須把屍體處理好了,無論是火燒還是掩埋,就是不能拋屍荒野,暴露在外。
而且未來這片土地屬於大秦,把這些屍骨留在外麵,也影響不好。
半個月的時間,王淩七戰七捷。
憑借著五千人的部隊讓五個西戎部族感激涕零的投入了大秦的懷抱。
隴西郡,綿褚。
“兄長,左庶長王淩來信,言又有兩個西戎部族感念我大秦天威,自覺臣服,讓我們去接手。”馮劫找到了馮去疾。
“嗬,王淩越來越會說話了。”馮去疾輕笑了一聲。
“怎麽辦?還挪去榆中縣嗎?”馮劫問。
“沒錯,陛下說了要對這些西戎人統一管理。”馮去疾道。
榆中縣,就是後世的蘭州,位於秦西長城外部,處於隴西高原與隴東高原之間,比鄰湟水與大河。
自古就是“聯絡四域、襟帶萬裏”的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塞。
未來隴西,榆中縣就是重點發展地區,西戎人都會被遷徙到附近。
在對隴西的攻略計劃中,西戎和羌族,一但被征服,都會被圈地飼養,編戶齊民。
不允許隨意遷徙到其他地區,否則就以秦律論處。
不過,雖然西戎和羌族歸降的沒了自由,但秦國對他們沒有苛待,反而會優待。
他們未來三年會為秦國打工,隴西高原和隴東高原,未來會是高粱、小米、桃子的種植區。
這三年,歸降的西戎是為秦國打工,也是為了讓他們知道隨後種植高粱、小米、桃子。
三年之後,秦國給他們分田地,讓他們自由種植。
這就是薑妄想出來的,把遊牧民族改造成農耕民族的第一步。
遊牧民族逐水而居,朝不保夕
當他們發現種地可以穩定收益,不用再挨餓,時間長了,也就願意耕種了。
就算不願意耕種,在大秦的高壓之下,他們也隻能逆來順受,慢慢適應。
…………
以下不算字數:
李世民所用騎兵,都是輕騎兵或胸甲騎兵(人披甲而馬不披甲),他墓前石刻“昭陵六駿”,都沒有披甲,可以證這明一論斷。
直到安史之亂中,乾元二年,史思明還差遣李歸仁“將鐵騎五千寇陝州”,而衛伯玉“以數百騎擊破之”。
考古發掘材料中,除少數重裝甲騎兵俑外,大量模擬騎兵形象都是騎手身披鎧甲而戰馬卻不披甲的輕騎兵。
“弧月陣,上弩!”王淩大吼。
身邊軍侯第一時間傳達命令。
隻見,秦軍最前方的騎兵一拉韁繩,開始往一側移動。
原本錐子型的騎兵陣型開始向一個狹長的弧形轉變。
在轉變陣營間,秦騎拿出了早就已經提早上好弦的手弩,扣動了扳機。
嗖嗖嗖~
又是一波箭雨,衝向秦騎的西戎人再次遭到了重創。
三千多人的隊伍,還未靠近,已經死傷近半。
這時候,因為世代的仇怨,西戎人還能堅持,沒有士氣崩塌。
但當他們發現秦騎兵轉了個彎後,與他們保持著距離,不斷迴首射箭,這直接擊潰了西戎人的士氣。
追不上,射不過,這怎麽打?
不過,西戎人想跑,王淩第一時間發現,調轉馬頭開始追擊。
如果有後世之人見到王淩的戰術,恐怕會驚為天人。
因為這種打法,幾乎與唐朝的輕騎兵打法一模一樣。
唐朝時期就是用輕騎兵淘汰了大部分甲騎具裝的重騎兵。
這不是說唐朝沒有重騎兵,隻是重騎兵退出了其核心地位
‘見利即前,知難便走,風馳電卷,不恆其陣。’
這是輕騎兵的優勢,匈奴騎兵發掘的,後來的突厥騎兵把這種打法推向了巔峰。
唐朝也就是以弓弩俱全的輕騎兵,配合陌刀兵,打出了偌大的疆土,打出了萬國來朝的盛世。
半個時辰,三千多人的西戎人騎兵,被秦騎在後來追射,死亡超過九成。
“不追了,讓他們把我們來了的消息傳遍隴西高原。”
“打掃戰場,救援傷員,隻要戰馬,不留俘虜。”
隨著王淩的命令,追擊出去的騎兵緩緩返迴。
沿途把所有殺死的西戎人頭顱左耳全部割下,這些都是功勳。
秦朝是采取斬首記功的方法,但薑妄提出斬首太過殘忍,於戰場上還不方便,更容易滋生疫病,不如割耳朵方便。
也因此,秦國的斬首記功改成了割耳朵記功。
其次,世人對斬首記功都有誤解。
《戰國策》上記載:秦軍是一支虎狼之師,他們胳膊下夾著俘虜、身上掛著人頭,追殺逃跑的對手。
這是不對的,隻有殺平民的時候,這種情況才可能發生。
如果在正規戰場上,秦軍是不可能割下的敵人人頭的數量,來計算軍功的。
首先,秦軍的弓弩兵數量極多,他們的功勞如何計算。從理論上說,他們不可能割到敵人腦袋的。
其次,秦軍的主要兵器是戈、矛、鈹等長兵器,適合切割的刀根本沒有,砍個腦袋可能得半個小時,人人都去割腦袋,這仗怎麽打?
而且在人擠人、人挨人的戰場上,你殺個人,割個腦袋,和找死有什麽區別。
按《商君書·境內篇》記載,秦國軍官的功勞是根據指標完成情況來定的。
自己的軍隊斬首達到三十人以上,該隊的百將、屯長才能記功;
攻城戰中斬首八千人以上、野戰中斬首兩千以上,指揮的將軍才能記功,從軍吏到將領都可以得到賞賜;沒有爵位的就能得到公士爵,有爵位的士兵可以各自晉一級爵位,大將、戰車上的馭手甚至能每人賜爵三級,很好地平衡了其他兵種的功勞。
這樣規定顯然是為了強調集體的勝利遠比個人的收獲重要,也可最大限度地發揮軍官們的指揮才能,防止軍官們和士兵搶功勞。《秦律雜抄》甚至明確禁止軍官們親自上陣:“其戰,百將、屯長不得斬首”。
人頭台帳建好以後,一定要寫成大布告,在全軍公示三天。發現有弄虛作假現象,處罰責任人,獎勵舉報人。
公示結束後,將軍把沒有異議的台帳上報給朝廷,朝廷根據賬簿,分別給立功將士籍貫所在地的縣官下文,讓縣官們去給立功將士進爵,並給其家人分地分房分奴隸以及安排工作。
簡單清理完戰場,掩埋屍體,王淩這才率軍離去。
薑妄在東山學院教導他們的時候有規定,戰場之後必須把屍體處理好了,無論是火燒還是掩埋,就是不能拋屍荒野,暴露在外。
而且未來這片土地屬於大秦,把這些屍骨留在外麵,也影響不好。
半個月的時間,王淩七戰七捷。
憑借著五千人的部隊讓五個西戎部族感激涕零的投入了大秦的懷抱。
隴西郡,綿褚。
“兄長,左庶長王淩來信,言又有兩個西戎部族感念我大秦天威,自覺臣服,讓我們去接手。”馮劫找到了馮去疾。
“嗬,王淩越來越會說話了。”馮去疾輕笑了一聲。
“怎麽辦?還挪去榆中縣嗎?”馮劫問。
“沒錯,陛下說了要對這些西戎人統一管理。”馮去疾道。
榆中縣,就是後世的蘭州,位於秦西長城外部,處於隴西高原與隴東高原之間,比鄰湟水與大河。
自古就是“聯絡四域、襟帶萬裏”的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塞。
未來隴西,榆中縣就是重點發展地區,西戎人都會被遷徙到附近。
在對隴西的攻略計劃中,西戎和羌族,一但被征服,都會被圈地飼養,編戶齊民。
不允許隨意遷徙到其他地區,否則就以秦律論處。
不過,雖然西戎和羌族歸降的沒了自由,但秦國對他們沒有苛待,反而會優待。
他們未來三年會為秦國打工,隴西高原和隴東高原,未來會是高粱、小米、桃子的種植區。
這三年,歸降的西戎是為秦國打工,也是為了讓他們知道隨後種植高粱、小米、桃子。
三年之後,秦國給他們分田地,讓他們自由種植。
這就是薑妄想出來的,把遊牧民族改造成農耕民族的第一步。
遊牧民族逐水而居,朝不保夕
當他們發現種地可以穩定收益,不用再挨餓,時間長了,也就願意耕種了。
就算不願意耕種,在大秦的高壓之下,他們也隻能逆來順受,慢慢適應。
…………
以下不算字數:
李世民所用騎兵,都是輕騎兵或胸甲騎兵(人披甲而馬不披甲),他墓前石刻“昭陵六駿”,都沒有披甲,可以證這明一論斷。
直到安史之亂中,乾元二年,史思明還差遣李歸仁“將鐵騎五千寇陝州”,而衛伯玉“以數百騎擊破之”。
考古發掘材料中,除少數重裝甲騎兵俑外,大量模擬騎兵形象都是騎手身披鎧甲而戰馬卻不披甲的輕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