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普查開始
天啟:日月重照大明天 作者:愛吃鐵板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啟十九年二月初,大明的官員肉眼可見的忙了起來。
一月中旬的時候,朝廷普查天下人口與土地的消息就傳了出去,二十日時,皇家日報正式刊登了這個消息。
所以到了二月,許多早起的百姓能看到,天還沒完全亮,各地衙門的大門就已經大開,然後各種官員和巡防營士兵就開始進進出出。
除了地方主官留在衙門主持大局,基本大部分官員都按之前規劃好的計劃前去各自負責的地方。
交趾都指揮使司,九原縣。(原安南太原,大明收複後,為了和山西太原區別開,就改了名字。)
九原這裏地形還算平坦,土地肥沃,因此在拿下安南後,這裏被當成重要的移民地。
至於土地哪裏來的,除了新開荒出來的,就是查抄原來的安南貴族。
當時安南的土地兼並比大明還嚴重,超過八成的土地都在各地貴族官員手裏。大明將幾乎所有貴族官員都查抄了,所以幾乎所有土地都在大明手中。
九原縣城外,一處名叫李王村的村子大早上就已經人聲鼎沸,因為前幾天縣衙就派人通知他們今天登記人口,所以一大早這裏的百姓就在村長的組織下在村子中間一處空地等著了。
李王村有人口超過四百,總六十多戶,平均每戶有七人。
這裏的人都是費盡千辛萬苦從陝西遷移過來的,當時聽朝廷描繪的美好前景,再加上陝西環境實在太差,這些人咬咬牙聽從官府安排跨越幾千裏過來,一路上雖然各地衙門安排的很好,但還是有不少身體差的老人丟了性命。
好在這次朝廷沒騙他們,分配到這裏後,每家每戶都免費按人口分到不少田地,男女老少都有。當然如果覺得不夠,也可以和內地一樣,貸款購買,隻要不超過百畝就可以。
而且前期沒有產出的時候,朝廷安排這些人吃大鍋飯,一直等田裏產出足夠生活。
這十來年過去,這些遷移的百姓都過上了以前夢寐以求的日子,因為朝廷稅收低,他們落在手裏的很多。
別看朱由校規定的十稅一對比以前朝代那些什麽三十稅一高,但大明現在就收這一次,沒有其他亂七八糟的稅收。
十來年積攢下來,這裏人基本都積攢了不少家底。
之所以有李王村這個名字,也是巧合。估計是姓李姓王的實在太多,雖然當時各地安排的時候有意拆散那些宗族,但分配到這個村子的都是這兩個姓,不過他們之前沒關係,所以也就叫了這個名字。
這個村子的村長是幾年前選出來的,平時樂於助人,辦事也利索。
將所有人安排好,又去查看村子的防禦。
安南以前幾百萬人,但歸於安南朝廷管理的估計就一半,剩下的都在各個大山叢林裏,生活很原始。
大明接管後,對整個安南進行了連續幾年的掃蕩,大部分人都被抓了出來,現在安南各地的道路、開荒基本都是這些人做的。
這些人野性難馴,和外麵的安南人有很大差別。外麵那些安南人和大明百姓沒多大差別,有些就是中原漢人以前遷移過來的,所以大明對這些人和南洋土著不同。
在朱由校的命令下,當時大明收繳了所有和安南有關的書籍,將那些有文化的安南人遷移到了內地。
剩下的都是文盲,然後朝廷發布命令,凡是會說大明話的都可以和大明百姓一樣,置地安家。
這些大字不識一個的底層人,可不懂什麽叫亡國,高高興興的就去學習大明話。
十幾年下來,整個交趾都司都是說大明話的人,新想起來的年輕一代,也都是學習大明文化成長起來的,這些人已經被同化過來了。
而山裏那些人,根本難以馴服,朱由校也懶得管,和南洋那些土著一個待遇。
雖然清繳過,但還是有漏網之魚,時不時就有出來傷人的。
所以這些移民村子都有衙門組織的民兵,之前朝廷武庫抽調了大批冷兵器過來,還有少部分燧發槍,武裝這些移民。
像是李王村,就有民兵六十人,基本家家戶戶都有人在裏麵。平時幹活的時候,這些民兵輪流在外圍警戒,保證安全。
李王村還不錯,都是陝西過來的,民風還算彪悍。之前也有那些安南土著來偷襲他們,被這裏的民兵當場砍死二十多人。
村長檢查一遍,各個民兵做的還不錯,沒有錯漏。
大約上午九點,縣衙的人來了,帶隊的是竟然是主持全縣學政的教瑜。
這教瑜叫劉文,是之前科舉落榜的一名舉人,不甘心迴家種地,就響應朝廷號召,來交趾都司當了教瑜。
這幾年做的也算不錯,得到多次表揚。這次也是多次請求,縣令才同意他過來的,為了不發生錯誤,還給他安排了兩個經驗豐富的吏員。
之前為了解決李王村和周邊幾個村子孩子讀書問題,劉文多次來過這裏,和村長還算熟悉。
“沒想到是劉教瑜您過來啊!”村長姓王,他對劉文還是挺尊重的,畢竟為了讀書的事,劉文跑上跑下的忙,很難讓人厭惡。
“這不是衙門很忙嘛,我也不好當個閑人,就和縣令主動請纓了!”劉文笑著說道。
“劉教瑜辦事咱們放心!”說著就帶著他們到了村民集合的地方。
劉文看著已經排好隊的村民,對著村長說道,“王村長安排的挺好啊!”
“這是我該做的,人都到齊了,您看什麽時候開始?”
現在百姓對於編戶沒有多大的反感,反正又沒有人頭稅,而且不管讀書還是做其他事,都需要一個正經身份。
“那咱們就開始吧,爭取快點完成!”
“行!”
說完就來到王村長準備的桌子前,將各種東西都準備好,給村民輪流登記。
這次登記十分詳細,各種信息都沒有遺漏。
登記完,中午在村裏吃的飯,下午又開始按戶籍開始丈量各家各戶的土地。
這工作量很大,好在百姓配合,分成幾組,在天黑之前完成。
劉文等人也沒耽擱,直接趕迴縣城,明天還有任務。
一月中旬的時候,朝廷普查天下人口與土地的消息就傳了出去,二十日時,皇家日報正式刊登了這個消息。
所以到了二月,許多早起的百姓能看到,天還沒完全亮,各地衙門的大門就已經大開,然後各種官員和巡防營士兵就開始進進出出。
除了地方主官留在衙門主持大局,基本大部分官員都按之前規劃好的計劃前去各自負責的地方。
交趾都指揮使司,九原縣。(原安南太原,大明收複後,為了和山西太原區別開,就改了名字。)
九原這裏地形還算平坦,土地肥沃,因此在拿下安南後,這裏被當成重要的移民地。
至於土地哪裏來的,除了新開荒出來的,就是查抄原來的安南貴族。
當時安南的土地兼並比大明還嚴重,超過八成的土地都在各地貴族官員手裏。大明將幾乎所有貴族官員都查抄了,所以幾乎所有土地都在大明手中。
九原縣城外,一處名叫李王村的村子大早上就已經人聲鼎沸,因為前幾天縣衙就派人通知他們今天登記人口,所以一大早這裏的百姓就在村長的組織下在村子中間一處空地等著了。
李王村有人口超過四百,總六十多戶,平均每戶有七人。
這裏的人都是費盡千辛萬苦從陝西遷移過來的,當時聽朝廷描繪的美好前景,再加上陝西環境實在太差,這些人咬咬牙聽從官府安排跨越幾千裏過來,一路上雖然各地衙門安排的很好,但還是有不少身體差的老人丟了性命。
好在這次朝廷沒騙他們,分配到這裏後,每家每戶都免費按人口分到不少田地,男女老少都有。當然如果覺得不夠,也可以和內地一樣,貸款購買,隻要不超過百畝就可以。
而且前期沒有產出的時候,朝廷安排這些人吃大鍋飯,一直等田裏產出足夠生活。
這十來年過去,這些遷移的百姓都過上了以前夢寐以求的日子,因為朝廷稅收低,他們落在手裏的很多。
別看朱由校規定的十稅一對比以前朝代那些什麽三十稅一高,但大明現在就收這一次,沒有其他亂七八糟的稅收。
十來年積攢下來,這裏人基本都積攢了不少家底。
之所以有李王村這個名字,也是巧合。估計是姓李姓王的實在太多,雖然當時各地安排的時候有意拆散那些宗族,但分配到這個村子的都是這兩個姓,不過他們之前沒關係,所以也就叫了這個名字。
這個村子的村長是幾年前選出來的,平時樂於助人,辦事也利索。
將所有人安排好,又去查看村子的防禦。
安南以前幾百萬人,但歸於安南朝廷管理的估計就一半,剩下的都在各個大山叢林裏,生活很原始。
大明接管後,對整個安南進行了連續幾年的掃蕩,大部分人都被抓了出來,現在安南各地的道路、開荒基本都是這些人做的。
這些人野性難馴,和外麵的安南人有很大差別。外麵那些安南人和大明百姓沒多大差別,有些就是中原漢人以前遷移過來的,所以大明對這些人和南洋土著不同。
在朱由校的命令下,當時大明收繳了所有和安南有關的書籍,將那些有文化的安南人遷移到了內地。
剩下的都是文盲,然後朝廷發布命令,凡是會說大明話的都可以和大明百姓一樣,置地安家。
這些大字不識一個的底層人,可不懂什麽叫亡國,高高興興的就去學習大明話。
十幾年下來,整個交趾都司都是說大明話的人,新想起來的年輕一代,也都是學習大明文化成長起來的,這些人已經被同化過來了。
而山裏那些人,根本難以馴服,朱由校也懶得管,和南洋那些土著一個待遇。
雖然清繳過,但還是有漏網之魚,時不時就有出來傷人的。
所以這些移民村子都有衙門組織的民兵,之前朝廷武庫抽調了大批冷兵器過來,還有少部分燧發槍,武裝這些移民。
像是李王村,就有民兵六十人,基本家家戶戶都有人在裏麵。平時幹活的時候,這些民兵輪流在外圍警戒,保證安全。
李王村還不錯,都是陝西過來的,民風還算彪悍。之前也有那些安南土著來偷襲他們,被這裏的民兵當場砍死二十多人。
村長檢查一遍,各個民兵做的還不錯,沒有錯漏。
大約上午九點,縣衙的人來了,帶隊的是竟然是主持全縣學政的教瑜。
這教瑜叫劉文,是之前科舉落榜的一名舉人,不甘心迴家種地,就響應朝廷號召,來交趾都司當了教瑜。
這幾年做的也算不錯,得到多次表揚。這次也是多次請求,縣令才同意他過來的,為了不發生錯誤,還給他安排了兩個經驗豐富的吏員。
之前為了解決李王村和周邊幾個村子孩子讀書問題,劉文多次來過這裏,和村長還算熟悉。
“沒想到是劉教瑜您過來啊!”村長姓王,他對劉文還是挺尊重的,畢竟為了讀書的事,劉文跑上跑下的忙,很難讓人厭惡。
“這不是衙門很忙嘛,我也不好當個閑人,就和縣令主動請纓了!”劉文笑著說道。
“劉教瑜辦事咱們放心!”說著就帶著他們到了村民集合的地方。
劉文看著已經排好隊的村民,對著村長說道,“王村長安排的挺好啊!”
“這是我該做的,人都到齊了,您看什麽時候開始?”
現在百姓對於編戶沒有多大的反感,反正又沒有人頭稅,而且不管讀書還是做其他事,都需要一個正經身份。
“那咱們就開始吧,爭取快點完成!”
“行!”
說完就來到王村長準備的桌子前,將各種東西都準備好,給村民輪流登記。
這次登記十分詳細,各種信息都沒有遺漏。
登記完,中午在村裏吃的飯,下午又開始按戶籍開始丈量各家各戶的土地。
這工作量很大,好在百姓配合,分成幾組,在天黑之前完成。
劉文等人也沒耽擱,直接趕迴縣城,明天還有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