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謀劃科爾沁
天啟:日月重照大明天 作者:愛吃鐵板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四月十九日,朱由校在京營校場檢閱軍隊,誓師北伐。
二十日,各軍正式出發,首先是京營北軍第四騎兵營打頭,超前二十裏當作先鋒,然後是京營北軍第二、第三兩營步軍,至於第一營,已經提前出發去支援宣府了。
(京營分南北兩軍後,都是第一營到第四營。)
再之後就是朱由校所在的中軍了,包括羽林左衛和羽林右衛,以及兩個錦衣衛千戶所。
後軍是勇士營兩萬騎兵,本來沒準備帶勇士營的,不過考慮到這次在草原上作戰以騎兵為主,所以朱由校就把勇士營帶上了。
近十萬軍隊連綿幾十裏,後方還有大量負責後勤的民夫,都是朝廷出錢雇傭的。現在百姓聽到朝廷招民夫,那都是踴躍報名,畢竟真有錢拿。而且現在大明軍力強盛,民夫很安全,這幾年就沒聽說民夫被敵人殺的,不像以前的徭役,百姓簡直如避蛇蠍。
大寧離京城很近,從京城往北沒多遠就出了長城,然後就是大寧了。
花了六天時間,朱由校到達了大寧城。在大寧總兵李元陽之前準備好的府邸裏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朱由校就召集了所有指揮使之上的人來開會。
“李元陽,說說現在的具體情況!”
“是,自從今年我大明軍隊大規模調動後,各蒙古部落也開始厲兵秣馬,科爾沁部也是如此。特別是遼東那邊剛占據赫圖阿拉,趕走了建奴,他們這幾天頻繁派探子來大寧。”
緩了一口氣,李元陽接著說,“不過科爾沁部現在比之前更弱了,因為原屬於科爾沁的布和部等都歸順了建奴,組建了蒙古八旗,這次也和建奴一起跑了。加上之前遼東之戰的損失,現在科爾沁預計能戰之人已經不到四萬,這是拉起所有青壯才有的數據。”
朱由校點點頭,然後看向朱良,“朱良,你有什麽想法?”
“迴陛下,現在大寧匯聚了近十五萬精銳軍隊,以科爾沁現在的情況來看,根本不需要朝廷部署這麽多軍隊在這裏,之前的計劃可以調整了。”
“你說說?”
朱良站起來來到地圖旁,指著地圖說道,“陛下,以科爾沁現在的兵力,大寧行都司的兵馬已經足夠滅了他們了,這裏就交給李總兵了。而臣覺得可以調集京營北軍第四騎兵營以及勇士營直接向西,從側麵攻擊察哈爾部,和宣府軍一起滅了他們,然後集中兩路十萬大軍直奔內喀爾喀五部。”
“李元陽,你覺得朱良的計劃怎麽樣?”朱由校看著李元陽問道。
“陛下,臣同意朱提督的計劃,科爾沁確實現在很弱。”
“好,那就按朱良的計劃來,京營的兩營步軍你李元陽也可以調動。”
朱良立刻開口反對,“陛下,京營如果調走的話,大寧就空虛了,陛下的安危最重要!”
李元陽也說道,“陛下,臣有大寧兩營軍隊已經足夠了,不需要調動京營。”
朱由校擺擺手,“你們著急什麽,就算京營都調走了,這裏不是還有羽林左右衛和錦衣衛嘛,而且大寧守備軍也在,幾萬大軍在這,誰能傷害到朕。”
朱由校也是在保證自己安全的情況下才把京營調走的,本質上他還是怕死的,所以即使他的力量異於常人,他也沒學其他穿越者親自上陣。畢竟戰場無情,他又不是刀槍不入,萬一真出事了呢!
“而且滅了科爾沁後,大寧軍要繼續北上,掃蕩漠北,這次朕要一直打到北海去!”
朱良和李元陽見朱由校堅持,而且說的也是實話,所以也沒在繼續反對,“是,臣等遵旨。”
“好了,都去準備吧,五月初一正式發兵,記住了,普通牧民可以留,那些蒙古貴族凡是反抗的,都殺了,如果有投降的,全部帶迴京城安置。”
“是!”
大明這裏的大動靜,科爾沁部當然很快就知道了。
“明人小皇帝又禦駕親征了,直接帶著十多萬大軍大寧,咱們怎麽辦?”
“肯定打不過,不如也學建奴往北跑?”
“不行,北方苦寒,咱們之前沒準備,貿貿然往北,搞不好就全完了。”
“那要不投降吧,雖然按明人的要求要到關內生活,但也算是不錯了。”
“恐怕有些難度,明人對建奴的憤恨你們是知道的,而我們科爾心那幾個部落投靠了建奴,恐怕明人不會相信我們。”
“好了,都別吵了!”
看著底下人吵成一團,科爾沁首領大喊一聲,瞬間整個大帳安靜下來。
“這場仗咱們不想打也得打了,都下去做好準備吧,隻要明人敢來,就讓他們看看咱們科爾沁部也不是吃素的!”
下麵的人心思各異,不過表麵上沒人唱反調。
大明這邊,負責親征期間情報的一位錦衣衛千戶快步來到朱由校這裏。
“參見陛下!”
“免禮,有什麽事?”
“陛下,科爾沁部有三人主動派人來大寧,表示願意投降。”
“哦?”
朱由校有些奇怪,這還沒開打二五仔就來了。
“有說他們為什麽投降嗎?”
“他們說現在大明太強了,不看好科爾沁能是大明的對手。”
“他們應該知道我大明現在對他們這些投降的人的處置方法吧,有沒有其他要求?”
“迴陛下,他們說隻是想保證自己和家人安全,希望以後在大明有個富貴生活,不敢奢求其他。”
朱由校挺滿意,還算懂事,看來現在大明的威名也算起來了。
“朕同意了,以後如果再遇到這樣沒有其他要求的直接同意,不必給朕匯報。另外讓他們把科爾沁部的地圖和軍隊布置送來,拿給李元陽總兵!”
“是!”
有了二五仔之後,明軍更輕鬆了。
李元陽根據錦衣衛得到的地圖和情報,重新調整了一下自己的作戰計劃。
其他人都在忙,朱由校倒是很悠閑,還能在大寧到處走,和老百姓親自交談,問問之前那些遷移來的陝西百姓生活怎麽樣。
二十日,各軍正式出發,首先是京營北軍第四騎兵營打頭,超前二十裏當作先鋒,然後是京營北軍第二、第三兩營步軍,至於第一營,已經提前出發去支援宣府了。
(京營分南北兩軍後,都是第一營到第四營。)
再之後就是朱由校所在的中軍了,包括羽林左衛和羽林右衛,以及兩個錦衣衛千戶所。
後軍是勇士營兩萬騎兵,本來沒準備帶勇士營的,不過考慮到這次在草原上作戰以騎兵為主,所以朱由校就把勇士營帶上了。
近十萬軍隊連綿幾十裏,後方還有大量負責後勤的民夫,都是朝廷出錢雇傭的。現在百姓聽到朝廷招民夫,那都是踴躍報名,畢竟真有錢拿。而且現在大明軍力強盛,民夫很安全,這幾年就沒聽說民夫被敵人殺的,不像以前的徭役,百姓簡直如避蛇蠍。
大寧離京城很近,從京城往北沒多遠就出了長城,然後就是大寧了。
花了六天時間,朱由校到達了大寧城。在大寧總兵李元陽之前準備好的府邸裏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朱由校就召集了所有指揮使之上的人來開會。
“李元陽,說說現在的具體情況!”
“是,自從今年我大明軍隊大規模調動後,各蒙古部落也開始厲兵秣馬,科爾沁部也是如此。特別是遼東那邊剛占據赫圖阿拉,趕走了建奴,他們這幾天頻繁派探子來大寧。”
緩了一口氣,李元陽接著說,“不過科爾沁部現在比之前更弱了,因為原屬於科爾沁的布和部等都歸順了建奴,組建了蒙古八旗,這次也和建奴一起跑了。加上之前遼東之戰的損失,現在科爾沁預計能戰之人已經不到四萬,這是拉起所有青壯才有的數據。”
朱由校點點頭,然後看向朱良,“朱良,你有什麽想法?”
“迴陛下,現在大寧匯聚了近十五萬精銳軍隊,以科爾沁現在的情況來看,根本不需要朝廷部署這麽多軍隊在這裏,之前的計劃可以調整了。”
“你說說?”
朱良站起來來到地圖旁,指著地圖說道,“陛下,以科爾沁現在的兵力,大寧行都司的兵馬已經足夠滅了他們了,這裏就交給李總兵了。而臣覺得可以調集京營北軍第四騎兵營以及勇士營直接向西,從側麵攻擊察哈爾部,和宣府軍一起滅了他們,然後集中兩路十萬大軍直奔內喀爾喀五部。”
“李元陽,你覺得朱良的計劃怎麽樣?”朱由校看著李元陽問道。
“陛下,臣同意朱提督的計劃,科爾沁確實現在很弱。”
“好,那就按朱良的計劃來,京營的兩營步軍你李元陽也可以調動。”
朱良立刻開口反對,“陛下,京營如果調走的話,大寧就空虛了,陛下的安危最重要!”
李元陽也說道,“陛下,臣有大寧兩營軍隊已經足夠了,不需要調動京營。”
朱由校擺擺手,“你們著急什麽,就算京營都調走了,這裏不是還有羽林左右衛和錦衣衛嘛,而且大寧守備軍也在,幾萬大軍在這,誰能傷害到朕。”
朱由校也是在保證自己安全的情況下才把京營調走的,本質上他還是怕死的,所以即使他的力量異於常人,他也沒學其他穿越者親自上陣。畢竟戰場無情,他又不是刀槍不入,萬一真出事了呢!
“而且滅了科爾沁後,大寧軍要繼續北上,掃蕩漠北,這次朕要一直打到北海去!”
朱良和李元陽見朱由校堅持,而且說的也是實話,所以也沒在繼續反對,“是,臣等遵旨。”
“好了,都去準備吧,五月初一正式發兵,記住了,普通牧民可以留,那些蒙古貴族凡是反抗的,都殺了,如果有投降的,全部帶迴京城安置。”
“是!”
大明這裏的大動靜,科爾沁部當然很快就知道了。
“明人小皇帝又禦駕親征了,直接帶著十多萬大軍大寧,咱們怎麽辦?”
“肯定打不過,不如也學建奴往北跑?”
“不行,北方苦寒,咱們之前沒準備,貿貿然往北,搞不好就全完了。”
“那要不投降吧,雖然按明人的要求要到關內生活,但也算是不錯了。”
“恐怕有些難度,明人對建奴的憤恨你們是知道的,而我們科爾心那幾個部落投靠了建奴,恐怕明人不會相信我們。”
“好了,都別吵了!”
看著底下人吵成一團,科爾沁首領大喊一聲,瞬間整個大帳安靜下來。
“這場仗咱們不想打也得打了,都下去做好準備吧,隻要明人敢來,就讓他們看看咱們科爾沁部也不是吃素的!”
下麵的人心思各異,不過表麵上沒人唱反調。
大明這邊,負責親征期間情報的一位錦衣衛千戶快步來到朱由校這裏。
“參見陛下!”
“免禮,有什麽事?”
“陛下,科爾沁部有三人主動派人來大寧,表示願意投降。”
“哦?”
朱由校有些奇怪,這還沒開打二五仔就來了。
“有說他們為什麽投降嗎?”
“他們說現在大明太強了,不看好科爾沁能是大明的對手。”
“他們應該知道我大明現在對他們這些投降的人的處置方法吧,有沒有其他要求?”
“迴陛下,他們說隻是想保證自己和家人安全,希望以後在大明有個富貴生活,不敢奢求其他。”
朱由校挺滿意,還算懂事,看來現在大明的威名也算起來了。
“朕同意了,以後如果再遇到這樣沒有其他要求的直接同意,不必給朕匯報。另外讓他們把科爾沁部的地圖和軍隊布置送來,拿給李元陽總兵!”
“是!”
有了二五仔之後,明軍更輕鬆了。
李元陽根據錦衣衛得到的地圖和情報,重新調整了一下自己的作戰計劃。
其他人都在忙,朱由校倒是很悠閑,還能在大寧到處走,和老百姓親自交談,問問之前那些遷移來的陝西百姓生活怎麽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