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字明遠,是京兆杜陵人。他的家族,自祖父杜審權起,便在唐朝的政壇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杜審權,那是一位位極人臣的宰相,其智慧與謀略,至今仍被後人傳頌。而杜曉的父親杜讓能,同樣不凡,官至守太尉、平章事,手握重權,是朝廷中的中流砥柱。然而,命運似乎總愛與人開玩笑,乾寧年間(公元894年至898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暴席卷了京城。邠州、鳳州兩鎮起兵作亂,侵犯京城附近地區,而杜讓能,這位本應屹立於朝堂之上的重臣,卻不幸被卷入其中,遭到了誣陷。天子在無奈之下,於臨皋驛賜他自殺,一代英才,就此隕落。


    對於杜曉而言,父親的離世無疑是一場巨大的打擊。他沉浸在悲痛之中,幾乎形銷骨立,仿佛連生命都隨著父親的離去而消逝。然而,生活總要繼續,服喪期滿後,杜曉選擇了隱退。他換上了簡樸的幅巾七升衣,遠離了塵世的喧囂,隱居山林,將近十多年。在這段時光裏,他或許在思考人生的意義,或許在緬懷父親的音容笑貌,又或許在默默地積蓄力量,等待著重返朝堂的那一天。


    光化年間(公元898年至901年),朝廷的風雲再次變幻。宰相崔允掌管鹽鐵事務,他看中了杜曉的才華與學識,奏請任命他為巡官兼校書郎。然而,杜曉卻選擇了拒絕,他似乎已經習慣了隱居的生活,對仕途的誘惑無動於衷。不久之後,崔允又任命他為畿尉,讓他在宏文館當值,但杜曉依然沒有赴任。他的心中,似乎有著更深的追求和堅持。


    直到昭宗向東遷都時,宰相崔遠掌管戶部,再次奏請任命杜曉為巡官兼殿中丞。這一次,有人勸他說:“嵇康(中散大夫)死後,他的兒子嵇紹埋沒自己,不顯露才能,是山濤用事理勉勵他,他才願意出來做官。您忍心讓杜家每年隻是鋪席祭祀先人,和普通百姓一樣嗎?”這番話,或許觸動了杜曉內心深處的某根弦。他意識到,自己作為杜家的子孫,有責任延續家族的榮耀,也有義務為國家和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於是,他接受了官職,開始了新的仕途生涯。


    杜曉的才華很快得到了朝廷的認可。不久之後,他被拜為左拾遺,隨即被召為翰林學士,轉任膳部員外郎,仍然擔任原來的職務。他的文筆流暢,思維敏銳,很快就成為了朝廷中的佼佼者。然而,仕途並非一帆風順。後來崔遠獲罪,杜曉也受到了牽連,被調出擔任原職。但沒過多久,他又以原官職知製誥,不久又被召為學士,升任郎中並依舊充任原職。他的堅韌和才華,讓他在政治的風浪中屹立不倒。


    太祖受禪讓稱帝後,對杜曉更是賞識有加。他拜杜曉為中書舍人,職務依舊。開平三年(公元909年),杜曉轉任工部侍郎並充任承旨,他的地位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第二年秋天,他被拜為中書侍郎、平章事,仍然兼判戶部。這時的杜曉,已經成為了朝廷中的核心人物,他的每一個決策,都可能影響到國家的未來。


    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喜歡捉弄人。庶人朱友珪的篡位,讓杜曉的仕途再次遭遇了波折。他被遷升為禮部尚書、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依舊兼判戶部。雖然職位更高,但杜曉的心中卻充滿了憂慮。他深知,政治鬥爭的殘酷和無情,隨時都可能讓他陷入萬劫不複之地。然而,他並沒有選擇逃避,而是選擇了堅守。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努力維護著朝廷的穩定和國家的安寧。


    然而,命運最終還是對他下了狠手。當袁象先討伐朱友珪時,禁兵大肆放縱,杜曉身受重傷而死。他的離世,讓所有人都感到震驚和惋惜。一位才華橫溢、忠誠耿耿的臣子,就這樣在政治的漩渦中失去了生命。末帝即位後,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和忠誠,下詔追贈他為右仆射。然而,這遲來的榮譽,卻再也無法喚醒那位曾經風光無限的杜曉了。


    杜曉的一生,是充滿傳奇和悲劇色彩的一生。他學識淵博,有文辭,是當時人們都稱讚的才子。他的哥哥杜光乂,同樣是一位不凡的人物。《新唐書》中記載:杜光乂,字啟之,雖然有心疾,每當疾病發作時,有時會口出穢言或揮動棍棒追打他人,但杜曉卻從未有過一絲怨言。他侍奉哥哥更加恭敬,從未有一天稍有懈怠。這份兄弟情深,讓人為之動容。


    杜曉身居兩製(中書省和門下省)的重任時,他遵循前人的記載,非常懂得撰寫王言之體(即詔書等官方文書)。他的文筆流暢、邏輯清晰,每一份詔書都能準確地傳達出朝廷的意圖和決心。這使得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更加穩固,也成為了後人學習的楷模。


    《北夢瑣言》中曾這樣描述杜曉:“相貌如玉雕般俊美,有撰寫製誥的才能。”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相貌出眾的臣子,卻在擔任尚書之職時,因意外而死。他的離世,不僅讓朝廷失去了一位棟梁之材,也讓後人感到無盡的惋惜和遺憾。或許,正如人們所說:“道忌太過興盛。”杜家三代都為宰相,這份榮耀和地位,或許也注定了他們家族要承受更多的風雨和波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舊五代史品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筆生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筆生輝並收藏舊五代史品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