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寧四年(公元897年)的二月,一場震撼朝野的風暴悄然醞釀。此時的大唐帝國,雖已不複昔日輝煌,但宮牆內的暗流湧動,依舊能讓人感受到權力鬥爭的殘酷。有人密告韓建,聲稱睦王及另外七位王子正密謀對韓建不利,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瞬間打破了表麵的平靜。韓建,這位在亂世中崛起的權臣,麵對如此嚴重的指控,沒有絲毫猶豫,立即采取了行動。


    他迅速將涉嫌謀逆的八位王子囚禁於一處隱秘的別宅,切斷了他們與外界的一切聯係。這一舉動不僅是為了自保,更是為了震懾那些可能心懷不軌的勢力。同時,韓建還遣散了隨駕的殿後軍兩萬人,這一決策既減少了潛在的反對力量,也向世人展示了他對於局勢的掌控力。然而,韓建的狠辣手段並未止步於此,他還下令處決了捧日都頭李筠,此舉無疑是在向所有人宣告:任何挑戰他權威的人,都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這一係列事件之後,天子的權勢被進一步削弱,幾乎成了名義上的存在。宿衛之士,那些本應保護皇帝安全的忠誠衛士,也在韓建的清洗下消失得無影無蹤。皇權旁落,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整個朝廷陷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懼氛圍之中。


    時間轉眼到了八月,韓建再次出手,這一次,他派兵包圍了十六宅,通王以下的十一位王子在石堤穀遭遇了殘酷的厄運,他們被冠以謀反的罪名,慘遭殺害。與此同時,韓建還除掉了太子詹事馬道殷、將作監許岩士等昭宗的寵臣,甚至將宰相朱樸貶黜出京。這一係列舉措,無不體現出韓建在朝廷中的絕對控製力,以及他對任何可能威脅到自己地位的人的零容忍。


    光化元年(公元898年),華州被升為興德府,韓建也順理成章地擔任了府尹一職,這標誌著他在地方上的勢力進一步鞏固。同年八月,昭宗終於結束了漫長的流亡生活,迴到了京城。但此時的京城,早已不是昭宗記憶中的模樣,韓建等權臣的勢力如日中天,皇帝的地位岌岌可危。


    為了安撫韓建,昭宗在迴京後的九月,冊封韓建為太傅,並進封許國公,還賜予了象征著無上榮耀的鐵券。這些恩賜,既是昭宗對韓建實力的認可,也是無奈之下的妥協。然而,權力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韓建並未因此而滿足,他仍在暗中策劃著更大的陰謀。


    天複元年(公元901年),這一年,朝廷再次陷入了動蕩之中。十一月,宦官韓全誨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竟然迫使天子前往鳳翔。而韓建,這位曾經的朝廷重臣,也卷入了這場陰謀之中。他的參與,無疑加劇了局勢的複雜性。


    消息傳至太祖耳中,這位在亂世中崛起的梟雄,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迅速從河中率軍向西進發,決心要在這場權力遊戲中分一杯羹。當太祖的前鋒部隊抵達同州時,韓建的判官司馬鄴選擇了獻城投降,這一舉動無疑為太祖的進軍鋪平了道路。


    隨後,太祖的大軍逼近華州,韓建終於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麵對太祖的兵臨城下,韓建不得不放下往日的驕傲,乞求投降。然而,太祖並未輕易放過他,而是嚴厲責備他脅迫君主的罪行。韓建為了推卸責任,竟將一切罪責都推到了從事李巨川的身上,聲稱自己隻是受了他的蒙蔽。太祖聽後,怒不可遏,立即下令斬殺了李巨川。


    關於李巨川的死,曆史上留下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記載。據《北夢瑣言》描述,韓建在求饒時曾說:“我不識字,凡是朝廷的章奏、鄰近的書信,都是李巨川代寫的。”這番話,似乎是在暗示李巨川才是幕後主使,而他隻是無辜的受害者。然而,真相究竟如何,已無從考證。


    另一種說法則來自於《新唐書·李巨川傳》。據該書記載,李巨川在得知韓建投降的消息後,主動前往軍門請罪,並試圖通過談論當世利弊來挽迴自己的性命。然而,他的才華卻引起了太祖屬官敬翔的嫉妒。敬翔因文學才能侍奉太祖左右,他擔心李巨川一旦被重用,自己可能會失寵。於是,他詭辯說:“李巨川確實是奇才,但對您不利,怎麽辦?”這番話,無疑是在暗示太祖,李巨川雖然才華橫溢,但卻是個潛在的威脅。當天,太祖便下令殺了李巨川。


    盡管李巨川的死因眾說紛紜,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死與韓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然而,太祖與韓建之間,卻並非隻有仇恨和敵對。事實上,他們兩人在軍中曾有過兄弟般的交情。因此,當太祖見到韓建時,心中的怒氣瞬間平息了許多。不久之後,太祖甚至上表推薦韓建為許州節度使,這一舉動,既是對韓建過去功績的認可,也是對他未來忠誠的期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舊五代史品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筆生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筆生輝並收藏舊五代史品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