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四年(公元910年)丁亥日初一,皇宮內院,一派莊嚴而肅穆的氛圍籠罩著每一個角落。朱溫,這位坐擁萬裏江山、手握生殺予奪之權的至高統治者,正端坐在龍椅之上,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間萬物。他輕輕抬手,一道旨意便從唇邊滑落,如同秋日的落葉,輕盈卻帶著不可抗拒的力量。


    “於兢,朕之宰相,聽令。”朱溫的聲音不高,卻字字清晰,迴蕩在大殿之中。於兢,這位年過半百、須發皆白的老臣,聞言立刻上前,躬身行禮,等待著朱溫的吩咐。“朕命你即刻啟程,前往西京,於那莊嚴的圓丘之上,代朕祭祀昊天上帝,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朱溫的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溫柔,那是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深憂慮與期許。


    於兢領命,心中雖有萬般不舍,卻也知此行不僅關乎個人榮辱,更關乎國家社稷的安危。於是,他簡單收拾行裝,便踏上了前往西京的漫漫長路。一路之上,秋風蕭瑟,馬蹄聲聲,似乎在訴說著一段段古老而又遙遠的故事。


    轉眼間,甲午日已至,於兢終於抵達了西京。這座古城,曆經風雨滄桑,依舊屹立不倒,仿佛在向世人展示著它的堅韌與不屈。於兢按照朱溫的旨意,完成了祭祀儀式,心中默默祈禱,願這方土地上的每一寸都沐浴在上帝的恩澤之下。


    祭祀結束後,朱溫的另一道詔書也隨之而來,如同秋風中的一縷暖陽,照亮了所有人的心房。詔書曰:


    “朕聞,自古帝王,堯舜為首;百姓父母,禹湯莫及。彼等睿智謀略,超越古人;聖德廣布,四海皆知。然猶謙遜待士,屈尊求賢。仰觀星辰,憂遺一民;搜羅隱士,唯恐埋沒一善。爵祿以求,丹青以訪。樂進賢才,以國事萬端,朝廷百官,無才不治,得才則昌。


    自朕登基,於今三載,夙夜匪懈,忘食廢寢,冀與卿等同心協力,共謀國是,使王道永清。然朝廷之內,或未盡直言;軍旅之間,罕聞奇策。朕眷念諸侯,眷顧山林,豈無英才,應朕之望?


    各道都督、觀察防禦使等,或功勳卓著,世代相傳;或才華橫溢,善於識人。爾等當於街巷之間,尋訪賢才;細察平民之士,勿使遺漏。詔書既達,爾等須精心搜尋郡縣,廣訪賢良。告之千載難逢之機,許以高官厚祿。朕不求全責備,但求人才之得。


    如有卓越不羈、沉潛自負之才,通曉霸王之上策,明文武之大綱,研古今刑政之源,識禮樂質文之變,朕將不拘常規,重用之,委以重任,以佐國家大事。若有一言拔萃、一事出眾之才,亦當舍短取長,量才錄用。無論大小方圓之才,勿限於九流;溫良恭儉之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爾等勉力薦舉,勿得遲延。待爾等發掘人才,朕心甚慰,亦甚渴望。具體安排,另行敕令。”


    這道詔書,如同一股清泉,滋潤了朝堂上下每一個人的心田。它不僅僅是一份求賢若渴的宣言,更是一份對國家未來充滿希望的藍圖。朱溫的話語中,透露出對人才的極度渴望和對國家發展的深切期許。他深知,一個國家要想繁榮昌盛,就必須有賢才的輔佐。因此,他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將那些散落在民間的英才聚集到自己的麾下。


    各道都督、觀察防禦使等接到詔書後,紛紛行動起來。他們深知,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不僅可以為國家選拔出優秀的人才,還可以借此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於是,他們開始走街串巷,深入民間,尋找那些被埋沒的英才。


    他們或來到繁華的市井之中,與商販交談,詢問是否有才華橫溢之人;或走進偏遠的鄉村,與農夫攀談,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和人才情況。他們不辭辛勞,不畏艱難,隻為能夠找到那些真正有才華、有抱負的人才。


    在他們的努力下,一個個才華橫溢的人才逐漸浮出水麵。他們有的是出身貧寒的寒門子弟,有的是隱居山林的隱士高人;有的是文武雙全的將才,有的是博學多才的文士。這些人才在得知朱溫的求賢之心後,紛紛表示願意為國效力,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朱溫得知這一消息後,心中大喜。他立刻下令,將這些人才召集到京城,親自麵試並量才錄用。在麵試的過程中,朱溫不僅關注他們的才華和能力,更注重他們的品德和修養。他深知,一個人隻有具備了高尚的品德和修養,才能夠真正地為國家和人民服務。


    經過一係列的選拔和考核,這些人才最終被分配到了各個重要的崗位上。他們或成為朝廷的重臣,或成為地方的官員,或成為軍隊的將領。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工作著,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舊五代史品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筆生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筆生輝並收藏舊五代史品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