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記載,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
佛曰:眾生生活於塵世之間,以眼、耳、鼻、舌、身與外界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知世界之覺,進而引起利欲之心,對於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對於五蘊和合之眾生之體,產生無厭無足之追求,即為貪。
大乘佛教當中,《俱舍論》將貪分為四種,即顯色貪、形色貪、妙觸貪、供奉貪;《瑜伽師地論》將貪分為事貪、見貪、念貪、慳貪、惡行貪、子息貪、資具貪等。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唿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為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對於眾生而言,雖不能強求世人皆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但要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想必是件容易的事情吧?
很多時候我在想,廖譚在幾年的時間裏,無所不用其極的逼死一個古稀老人,甚至還花費很大的精力來研究分析老人的性格和處事方式,以尋求金條所藏之處,皆為一個“貪”字所趨。
而這,恰恰與姥爺和姥姥卻在此事的處理上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金條藏在家裏居然還因此而有了“心病”,想早一點把那些鬧心的金條歸物歸原主,竟然從未生過覬覦和占為己有的貪念!
這又是何等的胸懷?難道姥姥、姥爺很富足嗎?難道姥姥、姥爺不缺錢嗎?難道姥姥、姥爺不稀罕金條嗎?不,絕不是!而是他們明白“取之有道”的道理,他們更明白“君子愛財,以其道得之”的道理。
比那個千方百計占為己有的廖譚一類的人強的多!
如果姥爺能夠生活到21世紀的現在,我相信,社會主義道德模範非他莫屬,僅憑次一點!
事後,姥爺偷偷的問張局長,是怎麽猜到金條在他這裏的,張局長說:“王老爺子遺囑裏多次提到一件事讓他上了心,那就是說二喇嘛是個好人,是全村名副其實的老好人,比當時名氣如日中天的廖譚人品要好得多,有困難可以去找他。”
“類似於這樣的話提了三次有餘,當時我問王剩你們之間是不是有些親戚關係或者是利益糾葛,王剩多次搖頭否認。”張局長思考了一會,說:“當時我在想,既然沒有利益糾葛,也沒有親戚關係,而在遺書中三番五次提到,讓有事務必找你等類似的話定然不是簡單幫忙,肯定另有原因!所以我就做了一個大膽的猜測——金條在你這裏保管,沒想到猜對了!哈哈哈!”
張局長似乎還對自己的智商相當滿意的笑了許久……
離開姥姥家之前,二舅燉了一大鍋羊蹄為我們送行。
肯定有朋友會說,一大鍋的羊蹄能有多少,還值得說是“上大席麵”來送行?
這你就錯了,沒有農村生活經曆的朋友肯定不知道,農村的灶台上放的大黑鍋那可是足夠的大,直徑1.5米都是很常見的,要不然母親在工地上怎麽能蒸出一斤重的饅頭呢?
如果這樣說還不夠直觀的話,那就再換一種更加直觀的說法,二舅用一口大鍋燉了整整200多個羊蹄!足足把鍋堆起了一個小山丘!
哈哈!
吃的時候更令人迴味。
都是是一家人,所以也不見外,舅媽抄起大鍋直接放在了大炕的中間,全家人圍著大鍋盤腿而坐。
我和我哥,也就是傳說中的那個“達爾文”,兩個人吃的津津有味,你爭我搶,十分默契的展開了一輪“搶吃羊蹄大賽”。
不得不說舅媽的手藝簡直一流,雖然是大鍋燉,但是每個羊蹄都特別入味,嫩嫩的蹄肉和羊筋被輕輕一吸,便能夠很輕鬆的“順滑”到嘴裏。
慢慢的咀嚼,細細品味其中的味道,調料的香味很自然的將羊膻味不著痕跡的掩蓋、去除,讓羊蹄肉在嘴裏充分發揮出柔軟細膩又不失筋道的感覺;每一個羊蹄的肉雖然不會讓人滿口留香,但在啃、嚼、品的過程中讓人迴味無窮,給人一種“細水長流,綿延不絕”之感。
兄弟倆一個接著一個,生怕對方爭了先,狼吞虎咽的看著對方邊吃邊傻笑,還發出了“吧唧吧唧”、“吱溜吱溜”的聲音,那種愜意的感覺,別提多開心了!
因為,那是從小到大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吃羊蹄吃的肆無忌憚!根本不會考慮夠不夠,留不留,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肚子夠不夠大,能不能撐得下!
“吃,多吃點!”二舅扯著他的大嗓門笑著對我們說:“這麽大的小夥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多吃點,一定不能剩下!”
俗話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真的不是說說而已,最終我們兩人的“戰果”也是十分豐碩:我和達爾文兩個人一起吃了半鍋羊蹄,也就是100多個!最開始還在邊吃邊數,到後來吃急了眼,哪還管那些,一切本著“吃到嘴裏的才是自己的”這個原則,兩手就像兩個機器手臂一樣,好無休止的不要命的往嘴裏送。
二舅看著我們兄弟倆的吃相,笑著和母親說了一句我這輩子都無法忘記的話:“四姐,你看這倆小子吃得多香!你說咱們是不是老了?隻要看著孩子們吃到嘴裏,吃到肚子裏,就是高興的不行,比咱們吃到嘴裏高興一百倍!”
母親隻是笑而不語。
當時年紀小,隻是“顧頭不顧腚”的吃,根本不會理解二舅在說什麽,但是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後,一瞬間便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前幾日和母親提及此事,我說道:“小的時候不理解長輩們的想法,也不知道他們說話的出發點在哪裏,所以也不會想那麽多。現在有了孩子,終於明白了‘養兒方知父母恩’的道理,也明白了長輩的每句話都是從內心深處希望晚輩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可往往換來的卻是晚輩的不理解、不認同,甚至是‘拂袖而去’,‘摔門而走’……”
母親深有同感的說道:“對呀,長輩對你們好,就是希望你們能夠更加順利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想要把他們人生當中的曲折和荊棘都告訴你們,不要再用為數不多的人生來試探長輩走過的老路,不僅浪費光陰,還浪費青春。”
“現在我看到兒子沁沁和他的小兄弟,小姊妹吃東西的時候,我才真正理解了當時二舅的心境,當真是沒有一點點私心的愛呀!”我感歎著。
母親連連點頭稱是。
言歸正傳。
吃到最後,我和達爾文想要最終比較一下誰吃得多,結果,兩個人啃完羊蹄的骨頭堆成了一座和鍋一般高的“小山丘”,“綿延”起伏,實在分不清誰多誰少。
隻是見到鍋裏的羊蹄少了可不止一半!
“嘿嘿……”
我們互相對視了一眼,不好意思的撓頭笑了笑,看看自己身前的“小山丘”,再看看長輩們身前零星的幾塊羊骨,雖說“老臉”不薄,但始終還貼在鼻子兩邊不是?
二人隨後趕緊躲了出去,身體力行的感受了一迴“扶著牆走路”的感覺,那種酸爽無與倫比。
在雙手扶著腰,仰著肚,完全呈現出一個“d”字姿態行走的時候,那一瞬間我腦子裏冒出一個想法:“這會不會就是孕婦走路時的感覺呢?”
下午臨別前。
姥姥讓姥爺專門給母親宰了兩隻雞,收拾好了帶迴家吃,母親再三推脫,都拗不過姥姥。
“四姑娘,你就拿著吧!別跟媽推讓了!”姥姥早就用紅色的袋子給母親裝好,硬是塞到母親的手裏,說:“你們家那口子啥樣媽可是知道呢!這次你住了這麽長時間,人家肯定要問你個來龍去脈,前因後果。“
“主要是農村也沒啥可以給你帶迴去的,就這些還看得過去,比讓人家找你麻煩,背地裏說三到四。“
說到這裏,母親也意識到了事情肯定沒有那麽簡單,姥姥的話也在理,也沒有猶豫,接言道:“行,媽,那我就拿上了。“
一聽母親鬆了口,姥姥立即喜笑顏開:“哎,這就對了,這才是媽的好閨女!“
想來每個父母都是如此,隻要看到兒女們吃上拿上,就會發自內心的開心幸福!就如同二舅看著我們的吃相一般,別無二致。
兩個舅舅也給給母親帶了很多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紅豆、蓧麵、葵花籽、豆腐……數都數不過來,無論母親再三推脫也無濟於事。
他們當然也知道這個姐姐的不易,也始終顧念著這個四姐把他們倆兄弟一手拉扯大的那種“亦姐亦母”的特殊情感。
但在具體細節方麵的事,母親卻從未和娘家人提過,一來,怕娘家人擔心,二來,她要在外麵維護大俠僅剩的那幾分“臉麵”……
母親也明白,一旦讓舅舅們知道大俠的真麵目,單就以二舅的性格,大俠就不會安安穩穩的“欺行霸市”下去,但能開誠布公的宣傳自己的家事麽?當然不能!
這也是母親性格上的弱點之一!
走的時候,王二狗很痛快的答應了送我們母子去汽車站的要求,而且堅持絕不收費,還說隻要姥爺家的人用車,也一定不會收費!
原因不用說,好人自有好報!
姥姥、姥爺看著我們上了摩托車,在摩托車啟動的時候,兩人不由得往前追了幾步,晶瑩的淚水在他們的眼眶中久久無法散去,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仔細想來,對於一個“甲丙子孫”的我尚且如此,更何況母親——他們的親生女兒,又是作何感受?
這一別,又何時才能相見?
佛曰:眾生生活於塵世之間,以眼、耳、鼻、舌、身與外界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知世界之覺,進而引起利欲之心,對於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對於五蘊和合之眾生之體,產生無厭無足之追求,即為貪。
大乘佛教當中,《俱舍論》將貪分為四種,即顯色貪、形色貪、妙觸貪、供奉貪;《瑜伽師地論》將貪分為事貪、見貪、念貪、慳貪、惡行貪、子息貪、資具貪等。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唿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為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對於眾生而言,雖不能強求世人皆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但要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想必是件容易的事情吧?
很多時候我在想,廖譚在幾年的時間裏,無所不用其極的逼死一個古稀老人,甚至還花費很大的精力來研究分析老人的性格和處事方式,以尋求金條所藏之處,皆為一個“貪”字所趨。
而這,恰恰與姥爺和姥姥卻在此事的處理上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金條藏在家裏居然還因此而有了“心病”,想早一點把那些鬧心的金條歸物歸原主,竟然從未生過覬覦和占為己有的貪念!
這又是何等的胸懷?難道姥姥、姥爺很富足嗎?難道姥姥、姥爺不缺錢嗎?難道姥姥、姥爺不稀罕金條嗎?不,絕不是!而是他們明白“取之有道”的道理,他們更明白“君子愛財,以其道得之”的道理。
比那個千方百計占為己有的廖譚一類的人強的多!
如果姥爺能夠生活到21世紀的現在,我相信,社會主義道德模範非他莫屬,僅憑次一點!
事後,姥爺偷偷的問張局長,是怎麽猜到金條在他這裏的,張局長說:“王老爺子遺囑裏多次提到一件事讓他上了心,那就是說二喇嘛是個好人,是全村名副其實的老好人,比當時名氣如日中天的廖譚人品要好得多,有困難可以去找他。”
“類似於這樣的話提了三次有餘,當時我問王剩你們之間是不是有些親戚關係或者是利益糾葛,王剩多次搖頭否認。”張局長思考了一會,說:“當時我在想,既然沒有利益糾葛,也沒有親戚關係,而在遺書中三番五次提到,讓有事務必找你等類似的話定然不是簡單幫忙,肯定另有原因!所以我就做了一個大膽的猜測——金條在你這裏保管,沒想到猜對了!哈哈哈!”
張局長似乎還對自己的智商相當滿意的笑了許久……
離開姥姥家之前,二舅燉了一大鍋羊蹄為我們送行。
肯定有朋友會說,一大鍋的羊蹄能有多少,還值得說是“上大席麵”來送行?
這你就錯了,沒有農村生活經曆的朋友肯定不知道,農村的灶台上放的大黑鍋那可是足夠的大,直徑1.5米都是很常見的,要不然母親在工地上怎麽能蒸出一斤重的饅頭呢?
如果這樣說還不夠直觀的話,那就再換一種更加直觀的說法,二舅用一口大鍋燉了整整200多個羊蹄!足足把鍋堆起了一個小山丘!
哈哈!
吃的時候更令人迴味。
都是是一家人,所以也不見外,舅媽抄起大鍋直接放在了大炕的中間,全家人圍著大鍋盤腿而坐。
我和我哥,也就是傳說中的那個“達爾文”,兩個人吃的津津有味,你爭我搶,十分默契的展開了一輪“搶吃羊蹄大賽”。
不得不說舅媽的手藝簡直一流,雖然是大鍋燉,但是每個羊蹄都特別入味,嫩嫩的蹄肉和羊筋被輕輕一吸,便能夠很輕鬆的“順滑”到嘴裏。
慢慢的咀嚼,細細品味其中的味道,調料的香味很自然的將羊膻味不著痕跡的掩蓋、去除,讓羊蹄肉在嘴裏充分發揮出柔軟細膩又不失筋道的感覺;每一個羊蹄的肉雖然不會讓人滿口留香,但在啃、嚼、品的過程中讓人迴味無窮,給人一種“細水長流,綿延不絕”之感。
兄弟倆一個接著一個,生怕對方爭了先,狼吞虎咽的看著對方邊吃邊傻笑,還發出了“吧唧吧唧”、“吱溜吱溜”的聲音,那種愜意的感覺,別提多開心了!
因為,那是從小到大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吃羊蹄吃的肆無忌憚!根本不會考慮夠不夠,留不留,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肚子夠不夠大,能不能撐得下!
“吃,多吃點!”二舅扯著他的大嗓門笑著對我們說:“這麽大的小夥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多吃點,一定不能剩下!”
俗話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真的不是說說而已,最終我們兩人的“戰果”也是十分豐碩:我和達爾文兩個人一起吃了半鍋羊蹄,也就是100多個!最開始還在邊吃邊數,到後來吃急了眼,哪還管那些,一切本著“吃到嘴裏的才是自己的”這個原則,兩手就像兩個機器手臂一樣,好無休止的不要命的往嘴裏送。
二舅看著我們兄弟倆的吃相,笑著和母親說了一句我這輩子都無法忘記的話:“四姐,你看這倆小子吃得多香!你說咱們是不是老了?隻要看著孩子們吃到嘴裏,吃到肚子裏,就是高興的不行,比咱們吃到嘴裏高興一百倍!”
母親隻是笑而不語。
當時年紀小,隻是“顧頭不顧腚”的吃,根本不會理解二舅在說什麽,但是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後,一瞬間便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前幾日和母親提及此事,我說道:“小的時候不理解長輩們的想法,也不知道他們說話的出發點在哪裏,所以也不會想那麽多。現在有了孩子,終於明白了‘養兒方知父母恩’的道理,也明白了長輩的每句話都是從內心深處希望晚輩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可往往換來的卻是晚輩的不理解、不認同,甚至是‘拂袖而去’,‘摔門而走’……”
母親深有同感的說道:“對呀,長輩對你們好,就是希望你們能夠更加順利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想要把他們人生當中的曲折和荊棘都告訴你們,不要再用為數不多的人生來試探長輩走過的老路,不僅浪費光陰,還浪費青春。”
“現在我看到兒子沁沁和他的小兄弟,小姊妹吃東西的時候,我才真正理解了當時二舅的心境,當真是沒有一點點私心的愛呀!”我感歎著。
母親連連點頭稱是。
言歸正傳。
吃到最後,我和達爾文想要最終比較一下誰吃得多,結果,兩個人啃完羊蹄的骨頭堆成了一座和鍋一般高的“小山丘”,“綿延”起伏,實在分不清誰多誰少。
隻是見到鍋裏的羊蹄少了可不止一半!
“嘿嘿……”
我們互相對視了一眼,不好意思的撓頭笑了笑,看看自己身前的“小山丘”,再看看長輩們身前零星的幾塊羊骨,雖說“老臉”不薄,但始終還貼在鼻子兩邊不是?
二人隨後趕緊躲了出去,身體力行的感受了一迴“扶著牆走路”的感覺,那種酸爽無與倫比。
在雙手扶著腰,仰著肚,完全呈現出一個“d”字姿態行走的時候,那一瞬間我腦子裏冒出一個想法:“這會不會就是孕婦走路時的感覺呢?”
下午臨別前。
姥姥讓姥爺專門給母親宰了兩隻雞,收拾好了帶迴家吃,母親再三推脫,都拗不過姥姥。
“四姑娘,你就拿著吧!別跟媽推讓了!”姥姥早就用紅色的袋子給母親裝好,硬是塞到母親的手裏,說:“你們家那口子啥樣媽可是知道呢!這次你住了這麽長時間,人家肯定要問你個來龍去脈,前因後果。“
“主要是農村也沒啥可以給你帶迴去的,就這些還看得過去,比讓人家找你麻煩,背地裏說三到四。“
說到這裏,母親也意識到了事情肯定沒有那麽簡單,姥姥的話也在理,也沒有猶豫,接言道:“行,媽,那我就拿上了。“
一聽母親鬆了口,姥姥立即喜笑顏開:“哎,這就對了,這才是媽的好閨女!“
想來每個父母都是如此,隻要看到兒女們吃上拿上,就會發自內心的開心幸福!就如同二舅看著我們的吃相一般,別無二致。
兩個舅舅也給給母親帶了很多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紅豆、蓧麵、葵花籽、豆腐……數都數不過來,無論母親再三推脫也無濟於事。
他們當然也知道這個姐姐的不易,也始終顧念著這個四姐把他們倆兄弟一手拉扯大的那種“亦姐亦母”的特殊情感。
但在具體細節方麵的事,母親卻從未和娘家人提過,一來,怕娘家人擔心,二來,她要在外麵維護大俠僅剩的那幾分“臉麵”……
母親也明白,一旦讓舅舅們知道大俠的真麵目,單就以二舅的性格,大俠就不會安安穩穩的“欺行霸市”下去,但能開誠布公的宣傳自己的家事麽?當然不能!
這也是母親性格上的弱點之一!
走的時候,王二狗很痛快的答應了送我們母子去汽車站的要求,而且堅持絕不收費,還說隻要姥爺家的人用車,也一定不會收費!
原因不用說,好人自有好報!
姥姥、姥爺看著我們上了摩托車,在摩托車啟動的時候,兩人不由得往前追了幾步,晶瑩的淚水在他們的眼眶中久久無法散去,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仔細想來,對於一個“甲丙子孫”的我尚且如此,更何況母親——他們的親生女兒,又是作何感受?
這一別,又何時才能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