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隨人願的事情,不是時刻都有,幸運之神也不會時刻伴隨著任何人。
有句話很流行。
上天對每個人都很公平,它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必定會打開一扇窗,無論是多麽糟糕的東西,世界都為其預留了位置。
反之,在打開窗的時候,同樣也關上了一扇門,但位置依舊在那裏。
存在即為合理,就是這個意思。
春節是農曆新年,曆史悠久,是中國5000年曆史文化傳承的瑰寶之一,年終歲首。對於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而言,均有著極其特殊且重要的意義。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全國各地在春節期間根據不同的風俗習慣,開展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
南方和北方因為氣候、地域、生活方式等差異,在慶祝活動和形式上也有明顯的區別,甚至在同一區域的不同地區,也會有所不同。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多加研究,我在這裏不多贅述。我隻講一件家鄉最為有意思的事情。
那就是在年三十晚上,一定要吃包了硬幣的餃子,吃出硬幣的人寓意來年大吉大利,一定會有好運氣。
所以好多人為了吃出餃子裏的硬幣而不停的拓展自己的“胃部肌肉”,讓它容納的更多,甚至超負荷運作。
孩子們更不用提,用盡渾身解數,一定要吃出硬幣為止。
好多父母為了讓孩子過年吃到硬幣“絞盡腦汁”,還煞費腦筋的用各種手段和方法讓孩子們“順理成章”的吃到他們心中“夢寐以求”的硬幣,還要經過各種橋段的鋪墊和偽裝,讓孩子們誤以為是預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事。
有的父母是在包餃子的時候就做好記號,到時候要裝作“若無其事”的將那個帶有硬幣的餃子放到孩子碗裏。
最為開心的一刻就是看到孩子們吃到硬幣的時候那副手舞足蹈的神情和表現。
“哈哈,我吃到啦,吃到啦!”
孩子們興奮的笑聲和叫聲才是父母最大的安慰和幸福。
當然,不論是誰,吃到硬幣也會成為所有人津津樂道的事情。
“二大爺今年過年吃出來兩個硬幣呢!”
“就是就是,我二叔人家本來就命好,幹啥事都是順順的,沒有一點能難倒他的事情……”
“哪裏哪裏,別看你人小,還挺會誇人的,你二叔哪有那麽大本事。嘿嘿……”
“二叔,你可是我們全家的驕傲呢!我經常和別人提起你,說我二叔本事可大了,‘手眼通天’,啥事在他的眼中都是‘小菜一碟’……”
“哈哈哈哈……說得好,說得好,把你二叔我都誇上天了,小兔崽子,以後有啥事隨時給二叔打電話,二叔給你解決!”
“謝謝二叔,我年前剛辭了工作,沒有生活來源,想和你借點……”
“哎呀,今天吃餃子好像沒怎麽嚼,可能把硬幣咽到肚子裏了,有點不舒服,去個廁所先……”
“哈哈哈……”
甚至有的人還會因為過年未吃到硬幣的餃子而失望許久。
這裏要爆料一下,我家還有更有意思的活動。
我的母親現在為了她的孫子能吃到硬幣,以最為“簡單粗暴”的方式,每年的春節會在所有的餃子裏麵全都包上了硬幣。
母親雖然年近古稀,但處理問題的方式一如年輕時“女漢子”般雷厲風行,仍舊“快刀斬亂麻”,直截了當,毫不拖泥帶水。
所以,春節在我家,根本不會找到沒有硬幣的餃子!
用母親的話說:“希望我們全家人都平平安安,幸幸福福,來年都有好運氣!”
母親的這一行為完全改變了家裏以往吃包硬幣餃子的傳統,反而是在兒子沁沁組織策劃下,將家人分成幾個小組,來一場“別開生麵”的“吃硬幣大賽”,哪個小組吃得硬幣最多就會獲得最後的冠軍。
毫無疑問,沁沁無一例外的會選擇和我一隊,因為父子倆“天衣無縫”的配合,再加上在他的老父親絕對“食力”的釋放下,完全可以碾壓家裏所有人。
當然,老父親幫助沁沁“奪冠”後一定會哼哼唧唧的躺在床上,嘴裏念叨個沒完沒了:哎呀,吃多了吃多了,腰都彎不下去了……
從古至今,好多古詩詞也對春節有很高的讚美:
最為家喻戶曉的一首詩便是宋朝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唐朝高適用《除夜作》表達了除夕夜“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孤寂難耐,且十分渴望與家人團聚,心懷故鄉的情景:
旅館寒夜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愁鬢明朝又一年。
……
形容除夕的詩詞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但是我最為推崇的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守歲》: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我一度認為,這首詩是唐朝十分值得廣為傳頌的好詩之一。
當然不僅僅局限於形容除夕夜張燈結彩,其樂融融,辭舊迎新的節日氣氛,而且在言辭格律、情景代入上,用“去”、“入”、“卷”、“舒”、“迎”、“送”等詞語動態描寫了季節交替、春來冬去、春風悄入、梅花綻開的美好畫麵。
最後兩句還以宮廷“小家”、“小我”的春節,延伸至宮外“大家”、“天下”的春節,全麵對舉國同慶的熱鬧氣氛進行延展,極度舒適的畫麵感蘊含了家國天下的高尚情懷。
站位之高,格局之大更是其他未曾“龍袍加身”的詩人無法體會和感悟得到的。
相信我不說,大家對春節的由來和重要性已然了如指掌,更能娓娓道來,以及其在每個人心中的重要意義更不用我多說。
言歸正傳。
那是姐姐離家後的第3個春節,也是自姐姐16歲離家之後的第1次迴家,19歲。
初聽到姐姐迴家的消息,我興奮的根本睡不著覺。感覺全身的血液都在沸騰,就要蹦上天一般。
姐姐終於要迴來了!
“嘿嘿!”
天天盼,日日數。
更是為了大年三十那天早日到來,還自欺欺人的將牆上的日曆每天多撕下一頁或是兩頁,掩耳盜鈴般告訴自己:“日子過得好快呀!”
終於到了大年三十,姐姐今天要迴來了!
我興奮的拿出一張信紙,準備在紙上麵寫幾句能夠表達自己對姐姐迴家的期盼之情送給姐姐,從另一個側麵表達對姐姐的期待和思念。
冥思苦想一番之後,發現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文學素養完全限製了自己的思維和能力。當真是:
闊別三載念重重,本願祝福一紙中。
奈何年少德藝淺,滿腹念思化烏龍。
最終幾番思量之後,完全放棄了之前的想法,決定隻寫“歡迎姐姐迴家”幾個字。
都說“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當人真正到了糊塗的時候,真的會做很多糊塗的事情。
就在這句話第二個字起筆的時候,突然忘了“迎”字是怎麽寫的,無論怎樣想都想不起來。
而且當時的糊塗程度居然讓自己忘記了“查字典”這麽一說。
如果想要問母親的話,還得等到父親不在的時候,萬一被他聽到了,挨罵不說,還得讓迫使受到牽連,“平白無故”受一場無妄之災。
那我之前裝病的努力就全白費了,那該咋辦?
幹脆找一個其他的字來代替吧,到底寫什麽字才能表達我此時的感情啊?
我雙手托著腦袋使勁的想了半天。
“歡迎,歡迎,歡迎……”
我手托下巴思索著。
“哎,對了!‘迎’字不會寫,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就寫‘歡慶’吧!”
“歡慶姐姐迴家!”
我不由自主的念了一遍,還自我安慰著:
“雖然有些別扭,但總比沒有強。表達清楚意思就行。”
“放在哪裏好呢?”
在兩間小南房裏溜達了好幾圈,這次腦子還算靈光,一眼看到了被姐姐鎖著的書櫃,最終決定從夾縫裏塞到姐姐的書櫃當中。
說是書櫃,其實就是一個帶鎖的木頭箱子,大概有40x40厘米那麽大,是姐姐臨走前,放她的隱私物品的地方。
說到隱私,嗬嗬,我不得不再吐槽一下,其實這些年姐姐不在家的時候,早已被父親砸壞了鎖頭,檢查過無數次了。
裏麵放著姐姐的日記本,相冊和她自認為比較珍貴的東西。
姐姐隻有一把鑰匙。
所以我便把紙條塞在了那裏,知道姐姐迴來肯定是要打開看的。
待我剛剛準備好了歡迎姐姐迴家的道具之時,雷子和彭超一起穿著新衣服行、新鞋,拿著鞭炮來家裏找我玩兒。
按照以往的慣例,我會不顧一切,迫不及待的和他們一起出去“風雨雷電”,闖蕩江湖,行俠仗義,但是這次的情況極其特殊!
所以,我義正言辭的拒絕了他們。
理由很簡單,我姐姐要迴來了!
“萬一我和你們去玩的時候,姐姐恰好迴來,那我不就不能第一時間看到姐姐了嗎?所以,改日再聚。”
無論另外兩名劍客死黨是怎樣用“風雨雷電”或是各種糖衣炮彈對我發動猛烈攻擊,我依然保持著一名“無產階級”的堅定信仰,堅守本心,堅持原則,不忘初心,始終將板橋先生《竹石》精神中的剛正不惡,正直不屈,鐵骨錚錚骨氣牢記心中,並付諸實踐: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無畏無懼。
慷慨瀟灑。
堅決不二。
看樣子當時我還真的具備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優秀潛質。
說實話,其實內心是十分依依不舍的,不願也不想“棄”他們而去,但為了第一時間見到姐姐,我還是“毅然決然”的目送他們離我而去。
等待著,等待著,闊別三年的姐姐迴家。
過年家裏還準備了一些鞭炮。
為了節省,我就把其中的一掛全部都拆散成一個一個零散的小炮,裝進我的衣服兜裏,在門外走廊,邊放鞭炮邊等姐姐迴來。
也不知過了多久,突然一道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出現在走廊的盡頭。
雖然無法看清她的麵目,也無法從衣著上辨認出那到底是誰,但是,血緣關係、量子吸引、心靈感應等等一切可能的因素令我體內的血液流速猛然的增長了三倍有餘,我知道,那一定是我姐姐!
我用盡全身氣力,迅速奔跑到姐姐身前,使勁的抱著她許久。
享受著姐姐獨有的味道,釋放著三年來朝思暮想的那份壓抑在心底的親切之感。
然後突然恢複了“男性”的理智,拖著姐姐的行李箱愣頭愣腦的跑迴了家,邊跑邊大聲吼:
姐姐迴來了,姐姐迴來了……
生怕別人不知道一般。
我有個姐姐,就是這麽驕傲!
有句話很流行。
上天對每個人都很公平,它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必定會打開一扇窗,無論是多麽糟糕的東西,世界都為其預留了位置。
反之,在打開窗的時候,同樣也關上了一扇門,但位置依舊在那裏。
存在即為合理,就是這個意思。
春節是農曆新年,曆史悠久,是中國5000年曆史文化傳承的瑰寶之一,年終歲首。對於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而言,均有著極其特殊且重要的意義。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全國各地在春節期間根據不同的風俗習慣,開展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
南方和北方因為氣候、地域、生活方式等差異,在慶祝活動和形式上也有明顯的區別,甚至在同一區域的不同地區,也會有所不同。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多加研究,我在這裏不多贅述。我隻講一件家鄉最為有意思的事情。
那就是在年三十晚上,一定要吃包了硬幣的餃子,吃出硬幣的人寓意來年大吉大利,一定會有好運氣。
所以好多人為了吃出餃子裏的硬幣而不停的拓展自己的“胃部肌肉”,讓它容納的更多,甚至超負荷運作。
孩子們更不用提,用盡渾身解數,一定要吃出硬幣為止。
好多父母為了讓孩子過年吃到硬幣“絞盡腦汁”,還煞費腦筋的用各種手段和方法讓孩子們“順理成章”的吃到他們心中“夢寐以求”的硬幣,還要經過各種橋段的鋪墊和偽裝,讓孩子們誤以為是預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事。
有的父母是在包餃子的時候就做好記號,到時候要裝作“若無其事”的將那個帶有硬幣的餃子放到孩子碗裏。
最為開心的一刻就是看到孩子們吃到硬幣的時候那副手舞足蹈的神情和表現。
“哈哈,我吃到啦,吃到啦!”
孩子們興奮的笑聲和叫聲才是父母最大的安慰和幸福。
當然,不論是誰,吃到硬幣也會成為所有人津津樂道的事情。
“二大爺今年過年吃出來兩個硬幣呢!”
“就是就是,我二叔人家本來就命好,幹啥事都是順順的,沒有一點能難倒他的事情……”
“哪裏哪裏,別看你人小,還挺會誇人的,你二叔哪有那麽大本事。嘿嘿……”
“二叔,你可是我們全家的驕傲呢!我經常和別人提起你,說我二叔本事可大了,‘手眼通天’,啥事在他的眼中都是‘小菜一碟’……”
“哈哈哈哈……說得好,說得好,把你二叔我都誇上天了,小兔崽子,以後有啥事隨時給二叔打電話,二叔給你解決!”
“謝謝二叔,我年前剛辭了工作,沒有生活來源,想和你借點……”
“哎呀,今天吃餃子好像沒怎麽嚼,可能把硬幣咽到肚子裏了,有點不舒服,去個廁所先……”
“哈哈哈……”
甚至有的人還會因為過年未吃到硬幣的餃子而失望許久。
這裏要爆料一下,我家還有更有意思的活動。
我的母親現在為了她的孫子能吃到硬幣,以最為“簡單粗暴”的方式,每年的春節會在所有的餃子裏麵全都包上了硬幣。
母親雖然年近古稀,但處理問題的方式一如年輕時“女漢子”般雷厲風行,仍舊“快刀斬亂麻”,直截了當,毫不拖泥帶水。
所以,春節在我家,根本不會找到沒有硬幣的餃子!
用母親的話說:“希望我們全家人都平平安安,幸幸福福,來年都有好運氣!”
母親的這一行為完全改變了家裏以往吃包硬幣餃子的傳統,反而是在兒子沁沁組織策劃下,將家人分成幾個小組,來一場“別開生麵”的“吃硬幣大賽”,哪個小組吃得硬幣最多就會獲得最後的冠軍。
毫無疑問,沁沁無一例外的會選擇和我一隊,因為父子倆“天衣無縫”的配合,再加上在他的老父親絕對“食力”的釋放下,完全可以碾壓家裏所有人。
當然,老父親幫助沁沁“奪冠”後一定會哼哼唧唧的躺在床上,嘴裏念叨個沒完沒了:哎呀,吃多了吃多了,腰都彎不下去了……
從古至今,好多古詩詞也對春節有很高的讚美:
最為家喻戶曉的一首詩便是宋朝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唐朝高適用《除夜作》表達了除夕夜“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孤寂難耐,且十分渴望與家人團聚,心懷故鄉的情景:
旅館寒夜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愁鬢明朝又一年。
……
形容除夕的詩詞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但是我最為推崇的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守歲》: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我一度認為,這首詩是唐朝十分值得廣為傳頌的好詩之一。
當然不僅僅局限於形容除夕夜張燈結彩,其樂融融,辭舊迎新的節日氣氛,而且在言辭格律、情景代入上,用“去”、“入”、“卷”、“舒”、“迎”、“送”等詞語動態描寫了季節交替、春來冬去、春風悄入、梅花綻開的美好畫麵。
最後兩句還以宮廷“小家”、“小我”的春節,延伸至宮外“大家”、“天下”的春節,全麵對舉國同慶的熱鬧氣氛進行延展,極度舒適的畫麵感蘊含了家國天下的高尚情懷。
站位之高,格局之大更是其他未曾“龍袍加身”的詩人無法體會和感悟得到的。
相信我不說,大家對春節的由來和重要性已然了如指掌,更能娓娓道來,以及其在每個人心中的重要意義更不用我多說。
言歸正傳。
那是姐姐離家後的第3個春節,也是自姐姐16歲離家之後的第1次迴家,19歲。
初聽到姐姐迴家的消息,我興奮的根本睡不著覺。感覺全身的血液都在沸騰,就要蹦上天一般。
姐姐終於要迴來了!
“嘿嘿!”
天天盼,日日數。
更是為了大年三十那天早日到來,還自欺欺人的將牆上的日曆每天多撕下一頁或是兩頁,掩耳盜鈴般告訴自己:“日子過得好快呀!”
終於到了大年三十,姐姐今天要迴來了!
我興奮的拿出一張信紙,準備在紙上麵寫幾句能夠表達自己對姐姐迴家的期盼之情送給姐姐,從另一個側麵表達對姐姐的期待和思念。
冥思苦想一番之後,發現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文學素養完全限製了自己的思維和能力。當真是:
闊別三載念重重,本願祝福一紙中。
奈何年少德藝淺,滿腹念思化烏龍。
最終幾番思量之後,完全放棄了之前的想法,決定隻寫“歡迎姐姐迴家”幾個字。
都說“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當人真正到了糊塗的時候,真的會做很多糊塗的事情。
就在這句話第二個字起筆的時候,突然忘了“迎”字是怎麽寫的,無論怎樣想都想不起來。
而且當時的糊塗程度居然讓自己忘記了“查字典”這麽一說。
如果想要問母親的話,還得等到父親不在的時候,萬一被他聽到了,挨罵不說,還得讓迫使受到牽連,“平白無故”受一場無妄之災。
那我之前裝病的努力就全白費了,那該咋辦?
幹脆找一個其他的字來代替吧,到底寫什麽字才能表達我此時的感情啊?
我雙手托著腦袋使勁的想了半天。
“歡迎,歡迎,歡迎……”
我手托下巴思索著。
“哎,對了!‘迎’字不會寫,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就寫‘歡慶’吧!”
“歡慶姐姐迴家!”
我不由自主的念了一遍,還自我安慰著:
“雖然有些別扭,但總比沒有強。表達清楚意思就行。”
“放在哪裏好呢?”
在兩間小南房裏溜達了好幾圈,這次腦子還算靈光,一眼看到了被姐姐鎖著的書櫃,最終決定從夾縫裏塞到姐姐的書櫃當中。
說是書櫃,其實就是一個帶鎖的木頭箱子,大概有40x40厘米那麽大,是姐姐臨走前,放她的隱私物品的地方。
說到隱私,嗬嗬,我不得不再吐槽一下,其實這些年姐姐不在家的時候,早已被父親砸壞了鎖頭,檢查過無數次了。
裏麵放著姐姐的日記本,相冊和她自認為比較珍貴的東西。
姐姐隻有一把鑰匙。
所以我便把紙條塞在了那裏,知道姐姐迴來肯定是要打開看的。
待我剛剛準備好了歡迎姐姐迴家的道具之時,雷子和彭超一起穿著新衣服行、新鞋,拿著鞭炮來家裏找我玩兒。
按照以往的慣例,我會不顧一切,迫不及待的和他們一起出去“風雨雷電”,闖蕩江湖,行俠仗義,但是這次的情況極其特殊!
所以,我義正言辭的拒絕了他們。
理由很簡單,我姐姐要迴來了!
“萬一我和你們去玩的時候,姐姐恰好迴來,那我不就不能第一時間看到姐姐了嗎?所以,改日再聚。”
無論另外兩名劍客死黨是怎樣用“風雨雷電”或是各種糖衣炮彈對我發動猛烈攻擊,我依然保持著一名“無產階級”的堅定信仰,堅守本心,堅持原則,不忘初心,始終將板橋先生《竹石》精神中的剛正不惡,正直不屈,鐵骨錚錚骨氣牢記心中,並付諸實踐: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無畏無懼。
慷慨瀟灑。
堅決不二。
看樣子當時我還真的具備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優秀潛質。
說實話,其實內心是十分依依不舍的,不願也不想“棄”他們而去,但為了第一時間見到姐姐,我還是“毅然決然”的目送他們離我而去。
等待著,等待著,闊別三年的姐姐迴家。
過年家裏還準備了一些鞭炮。
為了節省,我就把其中的一掛全部都拆散成一個一個零散的小炮,裝進我的衣服兜裏,在門外走廊,邊放鞭炮邊等姐姐迴來。
也不知過了多久,突然一道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出現在走廊的盡頭。
雖然無法看清她的麵目,也無法從衣著上辨認出那到底是誰,但是,血緣關係、量子吸引、心靈感應等等一切可能的因素令我體內的血液流速猛然的增長了三倍有餘,我知道,那一定是我姐姐!
我用盡全身氣力,迅速奔跑到姐姐身前,使勁的抱著她許久。
享受著姐姐獨有的味道,釋放著三年來朝思暮想的那份壓抑在心底的親切之感。
然後突然恢複了“男性”的理智,拖著姐姐的行李箱愣頭愣腦的跑迴了家,邊跑邊大聲吼:
姐姐迴來了,姐姐迴來了……
生怕別人不知道一般。
我有個姐姐,就是這麽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