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的人總說,愛如流水一般,是由高到低,自上而下的。台灣作家劉墉也說過,愛是向下流動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敬愛,相互扶持,相互幫助,相互包容,大抵是太正常不過的事了。
但,愛為什麽會是自上而下呢?
在這一點上,相信已是為人父母的成年人感觸最為深刻,尤其在祖孫兩輩人身上表現尤為突出,父母次之。但,父母始終是有原則的。
講個親身經曆的故事。
某年過年的時候,帶著2歲的兒子迴老家。當時兒子是家族裏最小的寶寶,所以自然會得到如二爺爺、姑爺爺、舅姥爺、姨姥姥等各路祖輩們的疼愛,好吃的,好玩的更不用說,隻要是孩子要的實際,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草裏蹦的,他都會享有優先獲得權,一唿百應,和古代被立儲的大皇子是一個待遇。
晚宴過後,兒子拿著杯在喝酸奶,我和孩子的媽媽穆怡陪著他。小孩子難免會在各種場合出現走神或者其他的小狀況,喝酸奶也不例外。
不知怎麽的,一不小心把酸奶灑了幾滴在桌子上。
按照所有家庭裏正常的程序來講,隻要用抹布擦了,然後告訴孩子“要小心,下次喝的時候多注意”之類的話就行,畢竟孩子還小,沒法完全的用“上綱上線”的方法來教育,主要以解決問題為主。
就在此時,還沒等到我和穆怡說話,新的狀況立刻讓我倆始料不及。
可能因為孩子是處女座,也有可能他正處在“完美敏感期”這個特殊的階段,所以突然就發起了自己的小脾氣,“一不做二不休”,試探一下家長的底線,索性把一整杯酸奶“毫不客氣”的全都倒在了桌子上,“看你們能耐我何?”。
看到這一幕我當然有些不悅,拋開在別人家裏不提,這樣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浪費食物的表現,而且還把桌子弄髒了,從小就這樣,不教育還了得!
於是,我刹那間把臉“拉”了下來,表情嚴肅,正準備借著這個機會好好糾正一下他的錯誤,義正言辭的教育一番。
“沁沁……”
不得不說現在的孩子“察言觀色”的能力很強,我剛開口叫了孩子的名字,還沒等說什麽,沁沁看著爸爸突然變得嚴肅的表情,知道自己似乎是犯了什麽錯,毫不猶豫的哇哇大哭了起來,哭的時候還時不時的偷偷瞅我幾眼。
據我猜測,這也可能是孩子們想辦法“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
教育孩子最好的時候便是他犯錯的時候,至少我當時這麽認為。
作為老父親的我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讓他成長的機會。犯了錯誤哭有用嗎?嘿嘿!
就在我猶豫再三,用不到一分鍾的時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當中考慮從何說起的時候,沁沁的哭聲立即招來了諸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積極響應,以孩子姥爺為首的一眾祖輩英豪十餘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沁沁圍在中間七嘴八舌的噓寒問暖,在這些長輩麵前哪裏有沁沁的老父親——我說話的地方?無可置疑的把我這個名副其實的老父親晾在了一邊。
“你怎麽了沁沁?哪裏不高興了?”
“不哭不哭,告訴姥爺,是誰欺負你了?”
“舅姥爺給你唱個曲兒,讓舅姥姥伴舞好不好?”
“沁沁,你看看周圍,這麽多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在,我們替你做主!”
當長輩們斷斷續續從穆怡口中得知事件的來龍去脈之後,孩子的姥爺說了一句話把我噎得夠嗆,讓我哭笑不得,又無奈之極,至今記憶猶新:
“沁沁,沒關係,咱們家裏的酸奶還有好幾箱呢,給姥爺使勁倒,隻要你開心就好,不能給姥爺哭了……”接著,順理成章的抱著孩子揚長而去。
隻有我和穆怡呆呆的站在那裏。
其他一眾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非但沒有覺得有絲毫不妥,而且還反過來對我進行一番勸誡:
“孩子還小,啥都不懂,好好和孩子說話。”
“就是,那麽小的孩子哪會知道這些,別上綱上線的。”
“好了好了,就這樣吧……”
“大過年的,你也給孩子放個假,別說孩子了。”
“不能讓孩子哭知道不?”
“孩子的自尊心很強的,可不能瞎說!”
……
誰能告訴我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我招誰惹誰了?矛頭怎麽都衝著我來了?
我和穆怡默契的對視了一眼,無奈搖頭苦笑。
雖然事後和沁沁也同樣講明了其中的道理,孩子也很懂事的保證以後不犯這樣的錯誤。
但我想要表達的,便是在這次“酸奶事件”當中祖輩們對孫輩們的疼愛,也就是所謂的“隔輩親”。
從實際上來講,我從心底是不讚同這樣“過分溺愛”的教育方式,但是我無法從心底否定長輩們對孩子的疼愛和關心,這樣無私的愛是所有祖孫之間天然的一種屬性。
所以,我不忍打破這樣的美好時刻,也不會在長輩們親情“爆棚”的關鍵時刻給他們“潑冷水”,澆滅他們心中那份愛意之火,而是選擇事後對沁沁進行“素質教育”,讓他明白究竟怎麽做才是合理的,這也是作為人父應盡的責任。
這才是作為一個成年人,在家庭成員之間正確處理問題的方式,畢竟,家是講愛的地方。
社會上好多的情況就如同電視劇中那樣,自下而上的感情紐帶如發絲般脆弱,能夠禮貌性的迴應祖輩的話就已經是足夠懂事了,更何況其他?我這裏不會以偏概全,以點概麵,隻是說幾個簡單的例子供大家思考。
有嫌棄祖輩髒、土、窮……更有甚者,最近看到一則新聞,某省一個五十多歲的兒子將七十多歲的親生母親活埋,這是何等的禽獸行徑?天理不容!
孩子們在很多時候卻意識不到,祖輩們同樣是他們自己生命的源頭!
人生經曆、閱曆、學識、教育背景、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在此時便體現了出來。
當家才感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
隻有經曆才真正的體會其中道理。
正如長者麵授我們為人處世原則、方法、可能麵臨結果的時候,雖能在交談中明白其中幾分道理,但隻有經曆過類似事件的時候,才會想起長輩當時的真正意圖,總會由衷的內心感歎:哦,原來如此!
也正如小馬過河,能否過河,怎樣過河,永遠隻有親自體會才能知道,小鬆鼠和老黃牛的經驗之談隻能作為參考和借鑒的依據,想要理解,隻能親身經曆。
確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凡事總有個例。
我之前經常在想,為什麽同樣的一輩子在我這裏多數都是個例?
之前提到的,祖輩的愛究竟是什麽?
緣何在我這裏,變異成了奶奶正吃著燉肉,聽到我和姐姐迴家的聲音,立刻就把好吃的藏了起來,隻有那彌漫在屋內無法散去的肉香和嫌棄母親還未迴家做飯的冷言冷語,還有那指桑罵槐,指鹿為馬挑撥母親和子女之間關係的說辭。
這樣的經曆又能讓我給祖輩們怎樣的反饋呢?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好多人都自以為是,感覺自己站在了道德的製高點上去要求別人。其實呢?這些人心中的道德就是對的嗎?也不盡然。
由於我是家中最小,又是家族中唯一一個男孩子,所謂“長子長孫”,家裏人或多或少會寵著我,父母不用說,姐姐當然也同樣如此。也許這就是我的一些心理安慰吧!
僅限於心理。
拮據的生活對家庭來說,從未有太大變化。
母親一人養活著一家4口的現狀仍未改變。
家中隻有在過年和八月十五的時候,才能吃到水果蔬菜,其餘時候是以土豆和麵食為主:炒土豆絲,炒土豆片,涼拌土豆絲,涼拌土豆片,燴土豆,頓土豆,燒土豆,小米粥煮土豆、土豆丸子、土豆餡蒸餃……總之就是“土豆108吃”,各種花樣,各種方法,萬變不離其宗。
接下來便是麵食:土豆燜麵,燜麵土豆,麵條,饅頭,花卷、土豆餅。
窮字當頭,家裏的一碗水同樣無法端平。
母親偶爾會悄悄的買幾個方便麵,或者是偷偷的做幾個雞蛋糖餅給我藏起來,算是隔三差五的給我“改善生活”的小食品。
而姐姐呢?作為大孩子隻有饅頭泡糖水作為青春期的主要原料供應,十分單調。不想吃不說,還常常吃不飽,餓肚子,那怎麽辦呢?
於是,姐姐就在家裏“翻箱倒櫃”,趁父母不在家的時候“偷東西”吃。
姐姐有一項特殊的本領。不管東西藏在哪裏,或是藏的有多隱蔽,總能被她找到,然後悄悄的分給我吃,最後還再三叮囑,叫我不要告訴父母。
怎麽可能不告訴呢?那可是母親為我留的好吃的!
於是姐姐上學以後,我就悄悄的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母親。對於母親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她既想讓姐姐吃得好一點,又怕我吃不好,既想把好吃的東西留給我,又擔心姐姐挨餓,再加上把好吃的藏起來這一行為本身自我感覺就對女兒的愧疚,這樣一個矛盾的心態,讓她一直就本著默許的態度“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而我見“泄密”無果之後,卻“不知深淺”的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
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敬愛,相互扶持,相互幫助,相互包容,大抵是太正常不過的事了。
但,愛為什麽會是自上而下呢?
在這一點上,相信已是為人父母的成年人感觸最為深刻,尤其在祖孫兩輩人身上表現尤為突出,父母次之。但,父母始終是有原則的。
講個親身經曆的故事。
某年過年的時候,帶著2歲的兒子迴老家。當時兒子是家族裏最小的寶寶,所以自然會得到如二爺爺、姑爺爺、舅姥爺、姨姥姥等各路祖輩們的疼愛,好吃的,好玩的更不用說,隻要是孩子要的實際,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草裏蹦的,他都會享有優先獲得權,一唿百應,和古代被立儲的大皇子是一個待遇。
晚宴過後,兒子拿著杯在喝酸奶,我和孩子的媽媽穆怡陪著他。小孩子難免會在各種場合出現走神或者其他的小狀況,喝酸奶也不例外。
不知怎麽的,一不小心把酸奶灑了幾滴在桌子上。
按照所有家庭裏正常的程序來講,隻要用抹布擦了,然後告訴孩子“要小心,下次喝的時候多注意”之類的話就行,畢竟孩子還小,沒法完全的用“上綱上線”的方法來教育,主要以解決問題為主。
就在此時,還沒等到我和穆怡說話,新的狀況立刻讓我倆始料不及。
可能因為孩子是處女座,也有可能他正處在“完美敏感期”這個特殊的階段,所以突然就發起了自己的小脾氣,“一不做二不休”,試探一下家長的底線,索性把一整杯酸奶“毫不客氣”的全都倒在了桌子上,“看你們能耐我何?”。
看到這一幕我當然有些不悅,拋開在別人家裏不提,這樣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浪費食物的表現,而且還把桌子弄髒了,從小就這樣,不教育還了得!
於是,我刹那間把臉“拉”了下來,表情嚴肅,正準備借著這個機會好好糾正一下他的錯誤,義正言辭的教育一番。
“沁沁……”
不得不說現在的孩子“察言觀色”的能力很強,我剛開口叫了孩子的名字,還沒等說什麽,沁沁看著爸爸突然變得嚴肅的表情,知道自己似乎是犯了什麽錯,毫不猶豫的哇哇大哭了起來,哭的時候還時不時的偷偷瞅我幾眼。
據我猜測,這也可能是孩子們想辦法“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
教育孩子最好的時候便是他犯錯的時候,至少我當時這麽認為。
作為老父親的我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讓他成長的機會。犯了錯誤哭有用嗎?嘿嘿!
就在我猶豫再三,用不到一分鍾的時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當中考慮從何說起的時候,沁沁的哭聲立即招來了諸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積極響應,以孩子姥爺為首的一眾祖輩英豪十餘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沁沁圍在中間七嘴八舌的噓寒問暖,在這些長輩麵前哪裏有沁沁的老父親——我說話的地方?無可置疑的把我這個名副其實的老父親晾在了一邊。
“你怎麽了沁沁?哪裏不高興了?”
“不哭不哭,告訴姥爺,是誰欺負你了?”
“舅姥爺給你唱個曲兒,讓舅姥姥伴舞好不好?”
“沁沁,你看看周圍,這麽多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在,我們替你做主!”
當長輩們斷斷續續從穆怡口中得知事件的來龍去脈之後,孩子的姥爺說了一句話把我噎得夠嗆,讓我哭笑不得,又無奈之極,至今記憶猶新:
“沁沁,沒關係,咱們家裏的酸奶還有好幾箱呢,給姥爺使勁倒,隻要你開心就好,不能給姥爺哭了……”接著,順理成章的抱著孩子揚長而去。
隻有我和穆怡呆呆的站在那裏。
其他一眾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非但沒有覺得有絲毫不妥,而且還反過來對我進行一番勸誡:
“孩子還小,啥都不懂,好好和孩子說話。”
“就是,那麽小的孩子哪會知道這些,別上綱上線的。”
“好了好了,就這樣吧……”
“大過年的,你也給孩子放個假,別說孩子了。”
“不能讓孩子哭知道不?”
“孩子的自尊心很強的,可不能瞎說!”
……
誰能告訴我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我招誰惹誰了?矛頭怎麽都衝著我來了?
我和穆怡默契的對視了一眼,無奈搖頭苦笑。
雖然事後和沁沁也同樣講明了其中的道理,孩子也很懂事的保證以後不犯這樣的錯誤。
但我想要表達的,便是在這次“酸奶事件”當中祖輩們對孫輩們的疼愛,也就是所謂的“隔輩親”。
從實際上來講,我從心底是不讚同這樣“過分溺愛”的教育方式,但是我無法從心底否定長輩們對孩子的疼愛和關心,這樣無私的愛是所有祖孫之間天然的一種屬性。
所以,我不忍打破這樣的美好時刻,也不會在長輩們親情“爆棚”的關鍵時刻給他們“潑冷水”,澆滅他們心中那份愛意之火,而是選擇事後對沁沁進行“素質教育”,讓他明白究竟怎麽做才是合理的,這也是作為人父應盡的責任。
這才是作為一個成年人,在家庭成員之間正確處理問題的方式,畢竟,家是講愛的地方。
社會上好多的情況就如同電視劇中那樣,自下而上的感情紐帶如發絲般脆弱,能夠禮貌性的迴應祖輩的話就已經是足夠懂事了,更何況其他?我這裏不會以偏概全,以點概麵,隻是說幾個簡單的例子供大家思考。
有嫌棄祖輩髒、土、窮……更有甚者,最近看到一則新聞,某省一個五十多歲的兒子將七十多歲的親生母親活埋,這是何等的禽獸行徑?天理不容!
孩子們在很多時候卻意識不到,祖輩們同樣是他們自己生命的源頭!
人生經曆、閱曆、學識、教育背景、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在此時便體現了出來。
當家才感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
隻有經曆才真正的體會其中道理。
正如長者麵授我們為人處世原則、方法、可能麵臨結果的時候,雖能在交談中明白其中幾分道理,但隻有經曆過類似事件的時候,才會想起長輩當時的真正意圖,總會由衷的內心感歎:哦,原來如此!
也正如小馬過河,能否過河,怎樣過河,永遠隻有親自體會才能知道,小鬆鼠和老黃牛的經驗之談隻能作為參考和借鑒的依據,想要理解,隻能親身經曆。
確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凡事總有個例。
我之前經常在想,為什麽同樣的一輩子在我這裏多數都是個例?
之前提到的,祖輩的愛究竟是什麽?
緣何在我這裏,變異成了奶奶正吃著燉肉,聽到我和姐姐迴家的聲音,立刻就把好吃的藏了起來,隻有那彌漫在屋內無法散去的肉香和嫌棄母親還未迴家做飯的冷言冷語,還有那指桑罵槐,指鹿為馬挑撥母親和子女之間關係的說辭。
這樣的經曆又能讓我給祖輩們怎樣的反饋呢?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好多人都自以為是,感覺自己站在了道德的製高點上去要求別人。其實呢?這些人心中的道德就是對的嗎?也不盡然。
由於我是家中最小,又是家族中唯一一個男孩子,所謂“長子長孫”,家裏人或多或少會寵著我,父母不用說,姐姐當然也同樣如此。也許這就是我的一些心理安慰吧!
僅限於心理。
拮據的生活對家庭來說,從未有太大變化。
母親一人養活著一家4口的現狀仍未改變。
家中隻有在過年和八月十五的時候,才能吃到水果蔬菜,其餘時候是以土豆和麵食為主:炒土豆絲,炒土豆片,涼拌土豆絲,涼拌土豆片,燴土豆,頓土豆,燒土豆,小米粥煮土豆、土豆丸子、土豆餡蒸餃……總之就是“土豆108吃”,各種花樣,各種方法,萬變不離其宗。
接下來便是麵食:土豆燜麵,燜麵土豆,麵條,饅頭,花卷、土豆餅。
窮字當頭,家裏的一碗水同樣無法端平。
母親偶爾會悄悄的買幾個方便麵,或者是偷偷的做幾個雞蛋糖餅給我藏起來,算是隔三差五的給我“改善生活”的小食品。
而姐姐呢?作為大孩子隻有饅頭泡糖水作為青春期的主要原料供應,十分單調。不想吃不說,還常常吃不飽,餓肚子,那怎麽辦呢?
於是,姐姐就在家裏“翻箱倒櫃”,趁父母不在家的時候“偷東西”吃。
姐姐有一項特殊的本領。不管東西藏在哪裏,或是藏的有多隱蔽,總能被她找到,然後悄悄的分給我吃,最後還再三叮囑,叫我不要告訴父母。
怎麽可能不告訴呢?那可是母親為我留的好吃的!
於是姐姐上學以後,我就悄悄的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母親。對於母親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她既想讓姐姐吃得好一點,又怕我吃不好,既想把好吃的東西留給我,又擔心姐姐挨餓,再加上把好吃的藏起來這一行為本身自我感覺就對女兒的愧疚,這樣一個矛盾的心態,讓她一直就本著默許的態度“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而我見“泄密”無果之後,卻“不知深淺”的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