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交流會,對於從未在農村居住過的“城裏人”來說,難免在理解上或多或少有些歧義。我們耳熟能詳的便是“某某學術交流會”、“某某區域經濟金融交流會”、“某某行業合作洽談交流會”等等,但鄉村裏的交流會和上述這些交流會有著天壤之別的劃分。
要是再把交流會和趕集聯係在一起的話,相信有些人肯定有一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其實,在“度娘”上很容易查得到,把交流會和趕集聯係在一塊兒,統稱為“趕交流”,就是大家熟知的趕集。
當然,這裏所提到的交流會,就是由當地政府牽頭組織,針對於某些縣域、鄉村等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定期組織召開的物質、經濟、文化交流的集會。
交流會作為拉動地方經濟有效手段之一,它的實質就是由當地政府相關部門作為主辦方,收取一定場地費,給臨近村莊、鄉鎮的小商販、餐飲、娛樂、文藝產業提供麵積較大的露天集會場地,主旨就是讓這些服務類的產業,與當地或鄰近鄉村、縣域的居民進行經濟上的互動,互通有無,用更加通俗的語言來講,刺激消費需求,把商販集中在一起做買賣。
交流會一般情況下會持續7到15天。一方麵當地政府通過這種手段,在短期內滿足當地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促進該區域經濟水平提高,提升經濟活躍度;另一方麵提升當地的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周邊村鎮的商戶商販前來貿易交流,居民前來消費,隱性增加稅收,所以在偏遠落後的地區,這樣的交流會曆年定期舉辦。
當然,交流會在城市中是見不到的。
記得姐姐遠嫁到城裏的時候,有一次我偶然說起:“咱們老家這幾天正在“趕交流”呢,特別紅火熱鬧,城市裏什麽時候才會有交流會呢?”
姐姐邊笑邊開著玩笑說:“城市裏天天都是交流會。”
由此可見縣域農村經濟水平的落後程度。
閑話少敘。
“常在河邊走,怎能不濕鞋?”雖然姐姐盡力“幫我”探著路、摸著黑尋求生存之道,而且我已經很小心、很小心的提防,盡力做到明哲保身。
但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都免不了馬失前蹄的時候。
這是一個交流會上發生的事件。
那時很小,歲數記不清了,隱約記得姐姐上小學,父母帶著我去“趕交流”,一起參與這一年一度的“盛會”。
對於孩子來講,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是新鮮的,新奇的。隻要是一出門,不管是在哪裏,激動,好奇,開心的勁兒就別提了,尤其是看到人多的時候,想在這裏看一看,也想去那裏走一走,充分體驗這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的集市。
集市自然賣什麽的都有。
土路兩旁最常見的就是賣各種水果、小吃、玩具、日用品、衣服鞋襪……應有盡有。
到處人頭攢動,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看吧,但凡帶孩子出來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大人們總是被小孩攔在身前走不了路或者是被小朋友使勁拉著向他們感興趣的地方前進,主要目的地就是玩具和零食。
凡是遇到不哭不鬧的孩子,手裏肯定攥著二者之一,絕無例外。
大一點的孩子們更是“賊心眼”很多,他們可不會被大人們簡簡單單的幾句“哄騙”打發了,和家長們絞盡腦汁的鬥智鬥勇,出來的時候就很有“自知之明”,玩具肯定不會被全部滿足,所以大孩子們的策略一般是先要吃各種零食,一定是吃完一個再要另一個,嚐嚐這個還要嚐嚐那個,總得把眼見的零食嚐個百分之八九十才甘心。在準備迴家的時候伺機選上一兩件喜歡的玩具,這樣就避免了先買玩具給大人留下“剛買了玩具,就不再額外花錢吃東西”等類似的話柄。正因為如此,“兩手空空”的孩子基本上看不到。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偌大一個交流會場,當然不止是這些。
踮腳遠眺,能望見一個個用塑料布或是防雨布搭起來的大大小小的帳篷。各種顏色都有,彩色條狀的,迷彩的,鋼結構架子支起來的……最大的50多平米,最小的10多平米,有的類似於小劇場,表演文藝類、雜技類節目;有的是小飯館,簡單的放2張桌子,人們逛累了可以坐下吃點東西,喝點啤酒什麽的。當然還有各種遊戲類的,打氣球,飛鏢,套圈贏獎品……
走進內場,就能聽到各種方言,各種聲調,各種口音,各種內容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新鮮美味,好吃不貴——”
“瞧一瞧,看一看,經濟便宜又實惠——”
“抓緊看,趕緊買,錯過一次再等一年——”
……
在來來往往、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挪著步子,琳琅滿目的商品和攤位讓人目不暇接,不停的刺激著人們的眼球。
遇到熟人是必然的。
“出來逛逛?“
“嗯,帶著老婆孩子湊個熱鬧!”
“迴見!”
……
攤主和商販不厭其煩的給過往的客戶介紹著自己的商品,感覺一張嘴都有點不夠用的樣子。
這個還沒介紹完,耳朵又傳來了另一個人的諮詢,偶爾還扯著沙啞的嗓子大吼幾句:“30元甩賣,通通30元!”
老人出門主要是為了看戲。
提前準備上小凳子或者小馬紮,早上五六點鍾就出門了,為啥?當然是搶個好位置了!
一般情況下是政府出錢請戲班子,看戲都是免費的,這一點可是大大的符合老年人“開源節流”的心理,所以不看到日落西山,交流會清場之後是絕不會迴去的。
對於一個男孩子來說,最難以抵製的誘惑是什麽?當然是玩具槍,機器人,還有玩具汽車。
我當然也不例外。
看到了地攤上擺著形形色色的玩具槍,汽車等等各種沒見過的玩具,迫不及待的蹲下來,拿起這個,放下那個,別提玩的,多帶勁了。
受家裏經濟條件的限製,每天除了“追雞趕兔”和“和尿玩泥”之外,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多的玩具。
更是忘我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玩了許久,仿佛世界上隻有我和玩具一般,從來都沒有意識到母親旁邊的催促和父親怒氣值的積蓄和爆表。
不知什麽時候,突然感覺身上傳來了一陣劇痛,一股難以承受的“巨力”震碎了我和玩具獨有那種平淡、寧靜、安逸“世界”的聯係,還把我重重的摔倒在了地上。
眼淚“唰”的一下從眼眶裏奔湧而出,大腦“嗡”的一聲瞬間被“重啟”了一般,刷新成了空白,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麽,又驚又恐的情緒充斥了幼小的稚嫩的心靈。
隻知道好疼,渾身疼,接著就是哭,不停的哭。
直到耳朵裏傳來了熟悉的辱罵和咆哮聲才漸漸知道了是怎麽迴事。一般情況下類似這種聲音的攻擊對象一直都是母親和姐姐呀!這次居然是我!
這裏不得不再一次感歎中國語言的博大精深,罵人的詞語都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層出不窮。把太陽的簡稱和長輩的稱唿聯係在一起,還有某些可愛的小動物的名字聯係在一起組成新的短語之後,最後表達的意思居然和詞語本來的意思南轅北轍,而且最後居然和原本“太陽、長輩、小動物”這幾個詞沒有絲毫的關係。
你懂得。
寫到這裏突然想起來一個親身經曆的笑話和大家分享一下。
上大學的時候,有個同學英文水平很高,近乎癡迷。他就喜歡研究各地的方言、美國俚語之類的。而且,他平時的口頭禪就是f-u-c-k這個詞。
一次和他一起走在街上,一個老外一不小心撞了他一下。他當時在低頭玩手機,可能是把他撞疼了,頭都沒有抬,隨口說了一句口頭禪:“f-u-c-k!”。
國人素質很高,一般這種情況下,很少有對這個詞特別敏感的,即便聽到了,聽懂了,迴頭一看是個小年輕也不會去計較,更不會起大的衝突,而老外就不同了。
這句口頭禪的尾音還沒有落,隻見那個老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一句不太流利的中文帶著外國腔,迅速迴應:草-尼-瑪。說話時還握著拳頭,轉過身,雙手手背超前把中指伸了出來麵對著我們。
周圍人根本不知道怎麽迴事,隻聽到老外在公共場合大聲的用中文爆了一句方言味道的粗口,和我們一樣被逗得前仰後合,吸引了眾多眼球。
再後來,一度成為了我們的談資和笑話被“傳頌”了好幾年。現在偶爾在一起的時候都會說起來逗大家一樂。
言歸正傳。
我淚眼朦朧,仰著頭看著母親奮力阻攔著那個“兇神惡煞”的“罪魁禍首”,終於親身體會到了母親、姐姐挨揍的心情和滋味。
從那天起,這件事也深深的印刻在了我的腦海裏,成為了大腦中永遠無法抹去的記憶之一;也是自那時那刻起,我再也沒有主動的和父親要求過什麽,一直到現在,never。
所有的事物都有兩麵性。
這樣的家庭環境不僅造就了我艱苦奮鬥的品質和堅忍不拔的性格,而且在未來某時給予了我敢於直麵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信心。大學報名時僅從家裏拿了2000元作為4年的生活費、學費,此後再後來沒問家裏拿過一分錢,靠自己打工賺學費,還助學貸款;畢業白手起家努力奮鬥,娶妻生子,有房有車,過上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雖不富裕,也不緊張的小資生活。
道家有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陰之極而陽生,陽之極而陰現。想必就是這個道理。但前提是,朝著正確的方向足夠努力。
要是再把交流會和趕集聯係在一起的話,相信有些人肯定有一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其實,在“度娘”上很容易查得到,把交流會和趕集聯係在一塊兒,統稱為“趕交流”,就是大家熟知的趕集。
當然,這裏所提到的交流會,就是由當地政府牽頭組織,針對於某些縣域、鄉村等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定期組織召開的物質、經濟、文化交流的集會。
交流會作為拉動地方經濟有效手段之一,它的實質就是由當地政府相關部門作為主辦方,收取一定場地費,給臨近村莊、鄉鎮的小商販、餐飲、娛樂、文藝產業提供麵積較大的露天集會場地,主旨就是讓這些服務類的產業,與當地或鄰近鄉村、縣域的居民進行經濟上的互動,互通有無,用更加通俗的語言來講,刺激消費需求,把商販集中在一起做買賣。
交流會一般情況下會持續7到15天。一方麵當地政府通過這種手段,在短期內滿足當地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促進該區域經濟水平提高,提升經濟活躍度;另一方麵提升當地的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周邊村鎮的商戶商販前來貿易交流,居民前來消費,隱性增加稅收,所以在偏遠落後的地區,這樣的交流會曆年定期舉辦。
當然,交流會在城市中是見不到的。
記得姐姐遠嫁到城裏的時候,有一次我偶然說起:“咱們老家這幾天正在“趕交流”呢,特別紅火熱鬧,城市裏什麽時候才會有交流會呢?”
姐姐邊笑邊開著玩笑說:“城市裏天天都是交流會。”
由此可見縣域農村經濟水平的落後程度。
閑話少敘。
“常在河邊走,怎能不濕鞋?”雖然姐姐盡力“幫我”探著路、摸著黑尋求生存之道,而且我已經很小心、很小心的提防,盡力做到明哲保身。
但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都免不了馬失前蹄的時候。
這是一個交流會上發生的事件。
那時很小,歲數記不清了,隱約記得姐姐上小學,父母帶著我去“趕交流”,一起參與這一年一度的“盛會”。
對於孩子來講,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是新鮮的,新奇的。隻要是一出門,不管是在哪裏,激動,好奇,開心的勁兒就別提了,尤其是看到人多的時候,想在這裏看一看,也想去那裏走一走,充分體驗這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的集市。
集市自然賣什麽的都有。
土路兩旁最常見的就是賣各種水果、小吃、玩具、日用品、衣服鞋襪……應有盡有。
到處人頭攢動,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看吧,但凡帶孩子出來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大人們總是被小孩攔在身前走不了路或者是被小朋友使勁拉著向他們感興趣的地方前進,主要目的地就是玩具和零食。
凡是遇到不哭不鬧的孩子,手裏肯定攥著二者之一,絕無例外。
大一點的孩子們更是“賊心眼”很多,他們可不會被大人們簡簡單單的幾句“哄騙”打發了,和家長們絞盡腦汁的鬥智鬥勇,出來的時候就很有“自知之明”,玩具肯定不會被全部滿足,所以大孩子們的策略一般是先要吃各種零食,一定是吃完一個再要另一個,嚐嚐這個還要嚐嚐那個,總得把眼見的零食嚐個百分之八九十才甘心。在準備迴家的時候伺機選上一兩件喜歡的玩具,這樣就避免了先買玩具給大人留下“剛買了玩具,就不再額外花錢吃東西”等類似的話柄。正因為如此,“兩手空空”的孩子基本上看不到。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偌大一個交流會場,當然不止是這些。
踮腳遠眺,能望見一個個用塑料布或是防雨布搭起來的大大小小的帳篷。各種顏色都有,彩色條狀的,迷彩的,鋼結構架子支起來的……最大的50多平米,最小的10多平米,有的類似於小劇場,表演文藝類、雜技類節目;有的是小飯館,簡單的放2張桌子,人們逛累了可以坐下吃點東西,喝點啤酒什麽的。當然還有各種遊戲類的,打氣球,飛鏢,套圈贏獎品……
走進內場,就能聽到各種方言,各種聲調,各種口音,各種內容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新鮮美味,好吃不貴——”
“瞧一瞧,看一看,經濟便宜又實惠——”
“抓緊看,趕緊買,錯過一次再等一年——”
……
在來來往往、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挪著步子,琳琅滿目的商品和攤位讓人目不暇接,不停的刺激著人們的眼球。
遇到熟人是必然的。
“出來逛逛?“
“嗯,帶著老婆孩子湊個熱鬧!”
“迴見!”
……
攤主和商販不厭其煩的給過往的客戶介紹著自己的商品,感覺一張嘴都有點不夠用的樣子。
這個還沒介紹完,耳朵又傳來了另一個人的諮詢,偶爾還扯著沙啞的嗓子大吼幾句:“30元甩賣,通通30元!”
老人出門主要是為了看戲。
提前準備上小凳子或者小馬紮,早上五六點鍾就出門了,為啥?當然是搶個好位置了!
一般情況下是政府出錢請戲班子,看戲都是免費的,這一點可是大大的符合老年人“開源節流”的心理,所以不看到日落西山,交流會清場之後是絕不會迴去的。
對於一個男孩子來說,最難以抵製的誘惑是什麽?當然是玩具槍,機器人,還有玩具汽車。
我當然也不例外。
看到了地攤上擺著形形色色的玩具槍,汽車等等各種沒見過的玩具,迫不及待的蹲下來,拿起這個,放下那個,別提玩的,多帶勁了。
受家裏經濟條件的限製,每天除了“追雞趕兔”和“和尿玩泥”之外,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多的玩具。
更是忘我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玩了許久,仿佛世界上隻有我和玩具一般,從來都沒有意識到母親旁邊的催促和父親怒氣值的積蓄和爆表。
不知什麽時候,突然感覺身上傳來了一陣劇痛,一股難以承受的“巨力”震碎了我和玩具獨有那種平淡、寧靜、安逸“世界”的聯係,還把我重重的摔倒在了地上。
眼淚“唰”的一下從眼眶裏奔湧而出,大腦“嗡”的一聲瞬間被“重啟”了一般,刷新成了空白,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麽,又驚又恐的情緒充斥了幼小的稚嫩的心靈。
隻知道好疼,渾身疼,接著就是哭,不停的哭。
直到耳朵裏傳來了熟悉的辱罵和咆哮聲才漸漸知道了是怎麽迴事。一般情況下類似這種聲音的攻擊對象一直都是母親和姐姐呀!這次居然是我!
這裏不得不再一次感歎中國語言的博大精深,罵人的詞語都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層出不窮。把太陽的簡稱和長輩的稱唿聯係在一起,還有某些可愛的小動物的名字聯係在一起組成新的短語之後,最後表達的意思居然和詞語本來的意思南轅北轍,而且最後居然和原本“太陽、長輩、小動物”這幾個詞沒有絲毫的關係。
你懂得。
寫到這裏突然想起來一個親身經曆的笑話和大家分享一下。
上大學的時候,有個同學英文水平很高,近乎癡迷。他就喜歡研究各地的方言、美國俚語之類的。而且,他平時的口頭禪就是f-u-c-k這個詞。
一次和他一起走在街上,一個老外一不小心撞了他一下。他當時在低頭玩手機,可能是把他撞疼了,頭都沒有抬,隨口說了一句口頭禪:“f-u-c-k!”。
國人素質很高,一般這種情況下,很少有對這個詞特別敏感的,即便聽到了,聽懂了,迴頭一看是個小年輕也不會去計較,更不會起大的衝突,而老外就不同了。
這句口頭禪的尾音還沒有落,隻見那個老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一句不太流利的中文帶著外國腔,迅速迴應:草-尼-瑪。說話時還握著拳頭,轉過身,雙手手背超前把中指伸了出來麵對著我們。
周圍人根本不知道怎麽迴事,隻聽到老外在公共場合大聲的用中文爆了一句方言味道的粗口,和我們一樣被逗得前仰後合,吸引了眾多眼球。
再後來,一度成為了我們的談資和笑話被“傳頌”了好幾年。現在偶爾在一起的時候都會說起來逗大家一樂。
言歸正傳。
我淚眼朦朧,仰著頭看著母親奮力阻攔著那個“兇神惡煞”的“罪魁禍首”,終於親身體會到了母親、姐姐挨揍的心情和滋味。
從那天起,這件事也深深的印刻在了我的腦海裏,成為了大腦中永遠無法抹去的記憶之一;也是自那時那刻起,我再也沒有主動的和父親要求過什麽,一直到現在,never。
所有的事物都有兩麵性。
這樣的家庭環境不僅造就了我艱苦奮鬥的品質和堅忍不拔的性格,而且在未來某時給予了我敢於直麵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信心。大學報名時僅從家裏拿了2000元作為4年的生活費、學費,此後再後來沒問家裏拿過一分錢,靠自己打工賺學費,還助學貸款;畢業白手起家努力奮鬥,娶妻生子,有房有車,過上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雖不富裕,也不緊張的小資生活。
道家有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陰之極而陽生,陽之極而陰現。想必就是這個道理。但前提是,朝著正確的方向足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