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派人送走續相如,劉詢立刻就有了決斷。


    “黃歇!”劉詢將黃歇找來,吩咐道“派人傳召禦史大夫衙門主要官吏!”


    這事情要把手尾處理好,必須得魏相配合。


    原因很簡單,此時,禦史大夫衙門號稱亞相,能管的事情,多了去了。


    按照漢室製度‘禦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職相參,總領百官,上下相監臨!’


    因此,自從太尉官舊廢不置後,禦史大夫就順應形勢,擠進了三公的序列。


    什麽叫三公?


    《春秋》中說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相何以三?自陝而東,周公主之,自陝而西,召公主之,一相處乎內!


    而在漢室,禦史大夫確實有著實際的三公權柄!


    基本上,你把禦史大夫衙門看成中紀委+中央辦公廳+秘書處以及部分中組部的組合體就可以了。


    因為禦史大夫的權柄在漢代極重,是以,時人常將丞相府與禦史大夫衙門合成二府。


    無論漢書還是史記,或是三輔黃圖,此類說法屢見不鮮。


    半個時辰後,禦史大夫魏相已經來到未央宮中。


    魏相就領著禦史大夫衙門上上下下的四十五位佐官。


    “臣相拜見陛下!”魏相走上前來,對劉詢拱手一禮。


    “卿等請起……”劉詢道。


    “謝陛下”魏相低頭道。


    在漢代,禦史大夫衙門與丞相府僅有一牆之隔,兩者實際上,全部都是建在靠近未央宮北闕的宮牆之內。


    甚至於,這兩個衙門的一些屬官,幹脆就是在皇宮裏上班的。


    譬如禦史大夫衙門的禦史丞,管得就是宮裏的大小事務,你要知道,當此之時,宮裏麵也不全部都是宦官,還有著大批的禦史、尚書、謁者以及侍中還有郎中等天子近侍,這些官員,全部都是文官!


    因此,這些人的管理之權,就落在了禦史丞身上。


    劉詢抬起頭,打量著禦史大夫衙門的全部官吏。


    無怪前世魏相當了禦史大夫後,就如脫韁野馬,再無人能阻攔。


    實在是這個衙門的權柄太重了!


    魏相一入主,立刻就如魚得水,發揮出超強的戰鬥力。


    “陛下……”魏相見劉詢看著禦史大夫官吏發蒙,在一旁解釋道“將到年關,天下郡縣監察禦史以及派駐各諸侯國的監禦史們都迴來了,加之,今歲是今上即位後的第一個大考年,是以,各地郡守也會陸續進京述職,臣這裏就比較忙了一點了……”


    劉詢點點頭,笑道“卿操勞國事,辛苦了……”


    “不敢,為陛下效忠,是為人臣的本分!”魏相笑著迴應。


    “天子傳召,恐怕是有事情……”魏相自然不傻,深夜傳召禦史大夫衙門上下,要是沒有什麽事情,鬼信呢!


    縱觀整個漢室曆史,天子改造天地,乃是常有之事!


    有時候,魏相都不免想,這折騰來折騰去,難保不會捅個什麽簍子出來。


    到時候就好看了!


    不過話又說迴來,劉家的天子,就算把天給捅個窟窿,那也就最多是名聲有損害。


    漢室至今百年有餘,曆代天子,那個不是天馬行空,手段非凡!


    劉詢不緊不慢的喝了一口茶,這才開口問道“請卿為朕引薦一二在坐俊傑!”


    魏相不明白劉詢葫蘆賣的是什麽藥,但,介紹大臣給天子認識,這是臣子的本分。


    於是,魏相很有耐心的起身,對著劉詢躬身一拜,介紹了起來。


    “陛下……這一位,乃是臣的副手,河南郡人薛蔡,十一年舉為安陽縣縣令,十三年任河上郡司馬,遷為蜀郡禦史,其後累任為給事內領禦史、石渠閣寺禦史現任禦史丞,主管宮籍大小事務,陛下常以為善!”一個年紀大概四十多歲的國字臉絳衣禦史站起身來,朝劉詢微微一笑,拜道“臣蔡拜見陛下!陛下萬安!”


    “朕安!”劉詢說道。


    禦史大夫衙門在冊在京禦史是恆定的四十五人。


    這四十五人按照製度,分為五曹,五曹主官叫侍禦史,分別掌管著各曹的監督彈劾大權。


    而管這五曹的,就是禦史丞。


    但是,在漢代,禦史丞其實有兩個。


    一個就叫禦史丞,坐著這薛蔡的工作,輔佐禦史大夫,管理宮中事務,同時負責與蘭台溝通,處理各種天子詔命和文書。


    權柄不可謂不大!


    但劉詢此刻卻沒什麽想結交這人的心思。


    概因為,真正的實權人物,掌握大權的大拿,也是劉詢此來最重要的目標還沒有出現。


    魏相向後一步,指著一個在眾多禦史中相對老的五十多歲的男子,介紹道“殿下,這一位,也是臣的副手,河內人汪可,十四年貲為侍中,因侍奉先帝勤勉,嘉為大夫,後任為楚國監禦史,深得故楚王讚賞,向先帝舉薦之,於是召迴長安,任為禦史副使至今八年了!天下郡國官吏由此公監之!”


    “即使是陛下,也以為長者,臣亦常敬之重之!”魏相由衷的道。


    “臣可拜見陛下,陛下萬安!”汪可微微躬身拜道,臉上卻沒有什麽表情,始終板著臉。


    劉詢聽著,也是仔仔細細的將這位汪可打量了一番。


    這位禦史中丞雖然年紀在眾多禦史中算比較老的一個了,但依舊精神抖索,生著濃眉大眼,方臉,顴骨高聳,看上去臉有點瘦,但卻有種不怒自威的味道,整個人的形象與那位天朝號稱地雷陣的先總理比較像。


    劉詢微微一笑“副使有禮了,朕常常聽人說,副使汪可,不苟言笑,今日一見,名不虛傳……”


    這一位就是劉詢此來主要要找的人了。


    因為按照漢室製度,禦史副使為禦史大夫副手,秩比雖然不過千石,但卻有著監督天下百官,彈劾九卿的職權。


    毫不誇張的說,遇上這一位,就算是兩千石封疆大吏,在他麵前,也得賠笑!


    在此時,禦史副使就是西漢的中紀委書記!


    日後,禦史副使的權柄更是不斷擴大。


    孝武皇帝當政時,設置刺史部,這些刺史就是歸禦史中丞管的,並且將禦史中丞剝離開,即使是現在,刺史的前身,郡監察禦史和各國的監禦史,也是歸著禦史中丞管!


    所以,禦史台又設


    立了禦史副使,管理禦史台的主要工作


    所謂監察禦史。


    這是一個秦始皇發明的官職,跟禦史大夫一樣,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造就的產物。


    到了漢代,依然沿襲這個製度,用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力度,防止諸侯王和地方郡守玩脫了。


    不然,以各諸侯王和郡守的權柄,要是沒個明麵上的威懾力,想殺人殺人,想強搶民女強搶民女,這世界還不得被他們這些家夥玩壞了?


    根據後來三國時期夏侯玄的說法是先王達其如此,故專其職司而一其統業。始自秦世,不師聖道,私以禦職,奸以待下;懼宰官之不修,立監牧以董之,畏督監之容曲,設司察以糾之;宰牧相累,監察相司,人懷異心,上下殊務。漢承其緒,莫能匡改。


    這是夏侯玄在出任曹魏的征西將軍前與司馬懿的對答之中對西漢監察禦史的分析。


    從這還是可以一窺西漢時期監察禦史的職能的。


    當然,在三國的大門閥看來,這監察禦史真是壞死了,設置這個職位就是對俺們這些‘善良的士紳’的不敬,是秦國的暴*政,大大的壞!


    但在此時,漢室朝廷一天比一天重視監察禦史和統領監察禦史的禦史副使。


    隨後幾十年,禦史副使將取代禦史大夫,同禦史中丞合並,成為三公之一。


    基本就相當於後世天朝的中紀委書記進入長老團,取得投票權一樣,是不可阻擋和必須發展的潮流!


    魏相又接著給劉詢介紹了十三位禦史。


    這些人或是頂著一個侍禦史的頭銜,或是兼著一個某曹禦史的職務。


    當跟薛蔡、汪可一樣,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掛著一個給事殿中的名頭。


    禦史掛上給事殿中的前綴,在漢室大抵就相當於後世的人大進了常委,有了發言權和投票權,看到不爽的事情,可以直接開噴。


    這十五位掛了給事殿中頭銜的禦史,才是這禦史大夫衙門真正的精英和實權人物。


    剩下的三十號禦史,基本上是在打醬油,最多協助某位給事殿中處理或者調查某事。


    但卻也不能小瞧他們!


    在漢代,是君權不斷擴張的時代。


    為了加強君權,皇帝於是不斷的加強禦史的權柄。


    至孝武皇帝統治中期時,掛著直指繡衣使者的禦史,甚至能調動郡隊,進剿叛軍和盜匪。


    著名的江充更是拉著一位漢室太子陪葬了!


    在此時,這些其貌不揚的低調禦史們,戰鬥力也相當不錯。


    不少人本身就兼著一些要害衙門的監督之權。


    譬如少府、內史衙門等關鍵部門。


    這就像後世,某位副市長雖然排名靠後,也沒入常,但手裏麵的權柄,卻一點也不小!


    劉詢聽完魏相的介紹,強行將這十五人的名字、樣貌、籍貫、履曆全部記在心裏。


    像禦史大夫衙門這種實權機構中的話事人,記熟了總沒有壞處,指不定哪一天就可能需要提拔其中一個委任重擔。


    介紹完之後,魏相開口詢問道:“陛下,不知傳召,是何事吩咐”


    劉詢將胡建,續相如告訴給他的事情,對魏相複述了一遍。


    魏相聽完天子的話,沉思了起來。


    天子的意思,魏相很清楚。無非就是讓他命令禦史副使汪可去把關中各縣令、縣尉以及內史衙門的大小官員叫來訓話。


    用禦史台的權柄給關中各縣縣令施壓。


    讓這些縣令迴去管好那些手下的亭長和遊繳。


    這個辦法也是劉詢現在唯一能想到的一個解決辦法。


    正所謂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整個官場就是一條完整的生物鏈。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毫無疑問是劉詢這位大漢天子。


    但,偏偏有時候個頭大,未必對付得了小蝦米。


    就好比獅子奈何不了打洞的耗子一樣。


    真正能管得了關中各縣得那些亭長和遊繳的,隻有他們各自的頂頭上司,縣令和縣尉。


    因為,漢室的製度,亭長和遊繳,是由縣令任免的。


    這些家夥的烏紗帽就捏在上頭的縣令和縣尉手上。


    而縣令和縣尉的烏紗帽,恰恰捏在禦史中丞手上。


    尤其是現在接近年關,馬上就要考績了,這些縣令縣尉是迴家種田還是高升或者嘉獎留任,全係於接下來的群臣會審。


    而在這其中,禦史大夫衙門將發揮重要作用。


    甚至毫不誇張的說,這些縣令、縣尉的仕途,取決於禦史台給出的評價。


    實際上,漢室的禦史大夫,並不怎麽管禦史們,禦史大夫的本職工作還是輔佐皇帝,傳達皇命,同時協助丞相完成政策的製定、每年的考績等。


    譬如後來宣帝時的穀永就說過“禦史大夫內承本朝之風化,外佐丞相統理天下,任重職大……”


    漢書中有“事下丞相,禦史(大夫)案驗甚急……”“湯每朝奏事,語國家用……天下事皆決於湯”等等零散的記載。


    具體到此時,按照劉邦定下來的規矩。


    漢室的政策確定後,是由禦史大夫將皇帝的意思和旨意,傳達給丞相,再由丞相頒布天下實施。


    如史記就記載了高帝十一年的詔書傳


    遞程序“高帝下禦史大夫昌(周昌),禦史大夫下相國瓚候(蕭何),相國下諸侯王”


    是以,實際上,漢室的禦史大夫,並不管禦史大夫衙門的具體工作。


    禦史大夫衙門的日常工作和管理,全部是由禦史丞和禦史中丞完成的。


    這是因為,西漢的禦史們的工作內容,並不僅僅隻有後世唐宋明的禦史們那樣吹吹厲害,彈劾一兩個貪官,風聞奏事那麽簡單輕鬆加愉快。


    事實上,在最初,禦史們是秦國宮廷的一個小官。


    簡單點來說,就是秦始皇把服侍他的一幫親信秘書,提拔起來,用來加強君權。


    自秦至漢,禦史們能管的事情多了去了。


    有時候,他們要管工程。


    譬如史記中就能看到多處地方的監察禦史幹起了工程督造的活的記載。


    如漢書《嚴助傳》中就有‘使監祿鑿渠通道’的記載,所謂的這個監祿,指的就是一個名祿的監察禦史。


    有時候,他們還得管理宮廷秩序,維護皇家禮儀。


    譬如最初,叔孫通搗鼓出了一套複雜的廷議禮節,誰表演給劉邦看的?


    答案是禦史和侍中……


    是以,禦史在此時是分成兩種的,一種就是過去秦代的禦史,幹的是秘書的活,專門伺候皇帝。


    不過這個業務,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演變,漸漸的被後起之秀少府的尚書等文官取代。


    禦史們於是就紛紛改行,做起了監督和彈劾一類的言官工作。


    不過,在西漢,言官什麽的,可沒有風聞奏事的特權,更沒隻要戴上一頂為國為民的大帽子就可以胡說八道的特權。在這個時候,禦史彈劾,要有理有據。


    特別是當涉及到兩千石以上巨頭時,必須要有來自皇帝的授意或者暗示,他們才會開噴。


    沒垮台前,一個彈劾的禦史也沒有。


    剛一倒台,馬上就被人踩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賊子’,不管有的沒的,屎盆子都扣到了這兩個的腦袋上。


    在此時而言,禦史最大的業務,並非是彈劾。


    恰恰相反,禦史的主要工作是考察和評價某位官員的施政。


    給出評價後,由百官會同皇帝一起審議,以決定這個官員的升遷和前途。


    而具體到負責這一工作的禦史副使汪可。


    汪可的本職工作就是考察天下文書計薄,總管外督監察禦史,檢查所有公卿上奏文書。


    因此,劉詢從一開始,就是來找汪可來處理這件事的。


    但是,劉詢並沒有如此直接傳召汪可,是因為魏相被火速提拔為禦史大夫,本來就根基不穩!不如借此機會提高魏相的威信


    現今的大漢,除了劉詢,沒有人能繞過禦史大夫直接對禦史下令,更不用說指使禦史參與到給地方官員施壓的這個步驟中,但是如果劉詢事事跟禦史大夫商議,天下人隻會交口稱讚,認為魏相是天子的心腹。


    魏相迴身讓禦史副使汪可出身,為天子排憂


    劉詢對汪可簡單的介紹了一下他所遇到的問題和自己的擔憂。


    汪可聽完,沉思了片刻後,拜道“陛下勿憂,此事,臣會辦妥的!”


    這話說的相當大氣。


    劉詢,滿意的點了點頭。


    本來,劉詢都做好了跟關中的官僚們拉鋸幾迴合的準備的。


    但沒成想,汪可幾乎是不假思索的就拍著胸膛對他做出了保證。


    看著對方胸有成竹的模樣,劉詢摸了摸額頭,沒有多說什麽。


    在關中,漢室政府的掌控能力之強,遠超後世朝代的想象。


    劉家從劉邦開始,就是把關中當成自己最後的根據地,一旦天下有事時的老巢來經營的。


    政府的觸手,在關中可不僅限於縣衙和城市,而是深入地方,觸及各裏,各亭。


    在別的地方,可能這事情確實很棘手。


    但在關中,不過是一道公文的事情。


    因為,在關中,小到地方的裏正這樣微不足道的連官都算不上的人物,都在少府有備案。


    至於亭長、廧夫、遊繳等基層施政官員,其實都是內史衙門任命的。


    所以,對汪可來說,這事情也就是行文給內史衙門一道公文的事情。


    隻要表明了皇室知道了這事情的態度。


    下麵的人,隻要不是笨蛋,就絕對不敢再那麽幹了。


    因為,先前,你還可以說是被人慫恿,無知什麽的。


    但公文都來了,還是禦史大夫衙門來的公文,你還要跟皇室對著幹,那就肯定是心懷不軌了。


    心懷不軌者,就不需要客氣了!


    當年,淮南王劉長怎麽死的?


    答案是在關中的穀口縣馬尿喝多了,集結了一共七十個人,四十輛牛車馬車什麽的。號稱要聯絡南越、匈奴,造反……


    然後被穀口縣縣令給鎮壓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是劉病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微笑卡夫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微笑卡夫卡並收藏我是劉病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