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全副武裝的士兵列隊站在大門兩側,明晃晃的刀槍足以震懾任何敢與在此生事的人或勢力。
少府令陳萬年就站在這考場的門口,看著已經排好隊列的士子們。
“史都尉,時間到了,可以放行了!”陳萬年輕聲對站在他旁邊的駙馬都尉史高說道。
這次考舉,漢室朝廷實現了雙保險負責製度。
即一個考場,分配一位九卿級別的大臣與一位兩千石以上的武將。
假如考場出現舞弊、瀆職或者其他重大事故,那這兩位大臣,就都要鞠躬下台!
而在製度上一文一武相互監督和製約的設計,又能最大限度的保證,誰都玩不了花樣,開不了後門。
武庫的這個考場,就是由陳萬年與史高共同負責。
在多數人眼中,史高被安排出來與陳萬年一起負責這個考場的安全和秩序,其實就是當今天子玩的一個偷換概念的花樣。
駙馬都尉史高經過這次考舉與陳萬年搭檔,隻要不出問題,那考舉以後,其地位就將迅速接近九卿一級。
以後,外放當地方郡守,或者掛將軍印出征,就有基礎了。
不然,一般天子近臣外放,都是從郡丞或者都尉、校尉一級的武將起步。
不過,沒有人對當今天子的這個決定有任何質疑。
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培養忠於自己的嫡係,這是理所應當且正確無比的事情!
當年孝景皇帝上台。一年之內,就幹掉了鄧通,踹掉了張釋之,閑置了衛綰,把晁錯直接任命為內史,一步跳到九卿的位置上。
相比之下,今上的手段和步調比起曆代天子溫和許多,也更容易為人接受。
正因如此,朝野才會對新君的許多政策調整予以默認甚至是支持!
而陳萬年,正是新君這樣作態下的得益者。
本來,他的少府丞位置就不怎麽穩,假如先帝現在還活著,恐怕,就要換人來當少府丞了。
先帝駕崩後,陳萬年本來連辭表都寫好了——漢室大臣,一般都是很有骨氣,很要麵子的,通常,皇帝隻需要稍稍暗示某個大臣,譬如‘卿老矣’或者‘卿當為天下表率’之類的話,那麽這個大臣就會老老實實的上辭表,乞骸骨。
像北平侯張蒼當年賴在丞相位置上。死活不肯遞辭表的人,不僅僅皇帝會厭惡,就是輿論也會普遍予以譴責。
而陳萬年自以為,自己一不是新君嫡係,二也沒跟新君有什麽特殊關係,少府這樣重要的機構,新君必然要委任一個嫡係心腹來掌握。
相反,他還因為領導造紙有功,被天子降詔表彰,特許多萌一子為郎。
看樣子,假如不出意外,陳萬年覺得,自己應該可以安安穩穩的在少府令位子,甚至還可能在進一步了。
而在漢室,能在九卿任上安穩工作到致仕的,基本都可以成為元老勳臣中的一員,享受到特殊待遇,更可以令自己的子孫後代,享受自己的政治遺產。
也正因為這樣,陳萬年現在差不多算是所有九卿大臣中,對劉徹這個新君忠誠度最高的人!
一旁的史高卻不知道這些原因,他聽了陳萬年的話後,連忙拱手道“小子晚輩,一切聽陳公的!”…
陳萬年點點頭,對左右命令道“開始放行吧!讓有司準備好發放試卷,還有,通知廚房,準備熬製綠豆粥與涼茶,天氣這麽熱,一定要做好防暑準備,太醫官也都要隨時做好救人的準備!”
隨著陳萬年的命令,立即就有穿著各種品級官服的官員領命而去。
不得不說,少府確實是個奇葩。
這個隻聽皇帝命令的衙門,幾乎就是一個獨立的小王國。
有自己的軍隊、土地、稅務部門、司法部門。
它能生產從農具到精密武器乃至於大型青銅禮器在內的所有人類現在可以生產的東西。
它還能完成從道路修建一直到城池建造的所有工程項目。
換句話說,即使漢室其他衙門都背叛了皇帝,但,隻要少府還聽命於皇帝本人,那麽,皇帝照樣還有翻盤的機會!
這也是西漢皇帝強勢的原因——就算全世界都背叛了哥,那又怎樣,隻要少府與軍隊還聽命,那麽,哥就可以把一切推到重來。
此時,在陳萬年的命令下,少府這個恐怖的機器,迅速的高效運轉起來。
以少府的能量,供應和維持區區兩千來號人的避暑用品以及醫療服務,自然是小菜一碟。
不過,今天,少府需要供應整個長安所有參考士子,這資源難免就有些緊張了。
然而,陳萬年站在這裏,資源優先向哪裏傾斜,這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嗎?
過了一會,一個千石官員走過來稟報道“啟稟明府、都尉,下官奉命押解試卷前來,請明府、都尉查驗!”在他的身後跟著上百位全副武裝的士兵,這些士兵驅趕著數輛被封死了的馬車。
陳萬年與史高聞言,連忙走上前去。
為了防止試題在開考前泄露,這次漢室采取了極為嚴格的保密措施。
譬如,今天將要考的試題,是由各學派的博士們出題。
這些試題出完以後,所有博士就全部被請到未央宮中住了下來,一支被天子詔命從長城調迴來的軍隊,十二時辰不停的保護這些人。
這些博士,隻有在今天的這一輪考舉考完後,才能被準許離開未央宮。
除此之外,所有參與出題或者知曉題目的工作人員、宦官以及製版印刷的工匠,全部都是如此,被限製了人身自由,不許與任何人接觸。
同樣,負責第二輪試題的各有司衙門的官員以及貴族、名流,也被如此保護了起來。
在這樣的措施下,現在,知道試題內容的,除了天子、丞相以及禦史大夫外,不可能有其他任何還能公開活動的人知道。
陳萬年與史高,自然不知道試題內容。
此刻,他們當然也很好奇,這第一輪,到底要考什麽?
反正,試題既然已經押解過來了,那麽,自然不需要再避嫌了。
於是,陳萬年拿出鑰匙,打開一輛馬車上密封的車門,對史高道“史都尉,不若我們先看看試題內容?"
陳萬年將車門打開後,露出了裏麵的情況——一個上著鎖的木箱。
陳萬年做了個請個手勢,史高走上前去,掏出自己的鑰匙,將箱子打開,裏麵滿滿的全部是被木牘一層一層壓得平整無比的紙質試卷。
史高微微一笑,拿起一份被木牘壓著的試卷,在手上看了起來。
作為考場的監考官之一,史高知道,今天的這一輪考舉,總共是分為三張試卷,二十一道題目。
作為天子近侍,史高還知道,本次考舉的所有輪次考試,天子已經決定引入打分製度。
每輪考舉,滿分皆是一百分。
以第一輪考舉來說,第一張試卷上,會有十道題目,但,每道題目都隻有三分。
也就是說,就算第一張試卷上所有題目全部作對,且全部得到滿分,也隻有三十分。
而想要通過第一輪考舉,順利拿到那個當官的通行證,最少需要得到六十分。
天子的意思是,六十分,方為及格。
這六十分也是劃分草包與人才的分水嶺。
史高草草的看了一眼這張試卷,點了點頭。
確實!
這張試卷上的題目,非常簡單。
基本都是些讀過書的人就該知道的常識。
譬如有道題目是這樣問的秦將白起的封爵是什麽?
就算是三歲孩子都知道,那位武安侯白起的大名吧?
還有一道題是這樣的請列出國朝二十一級軍功勳爵爵位與其對應授田名額、宅邸規模。
史高看來。這些題目,給三十分,簡直太浪費了!
隻要不是笨蛋。能看會寫,必須能答出這些答案!
假如連這些答案都答不對的話,那這個家夥,可以洗洗睡了。
史高的心思比較細膩,他注意到,在試卷的右側有一行豎排下來的小字本次考舉假如出現試卷不整潔、塗抹、行文有錯字等,皆將扣除五至十分。
這行字很小。而且隱藏在試卷邊緣,假如不仔細審查整張卷子的話。恐怕是看不到的。
“也對!”史高心裏想著“假如連字都寫錯,卷麵都塗改得一塌糊塗,這樣的人,要他何用?”
將手上的試卷拿給陳萬年看。史高拿起第二張卷子。
與第一張試卷相比,這張卷子上的題目無疑就是另外一個維度的存在了。
雖然同樣考的也是基礎性的常識。
但……
史高看完這張卷子,握緊了拳頭,讚道“正該如此,出這卷子的人,應該提拔,應該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
與第一張試卷相比,這張卷子上,隻有七道題目。
第一道題目是這樣的太祖高皇帝刑白馬而盟者何?
史高在看到這道題目的瞬間。就下意識的在心裏給出了答案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第二道題目是請試敘太宗孝文皇帝除誹謗令詔書全文。
天下哪個讀書人要是沒聽說過這道著名的詔書,那他還當什麽官?
第三道題是問太宗孝文皇帝功績。
這個問題。朝廷早有明發天下的官方說明,照抄就可以了。
第四道題問的是先帝即位後所頒布的除田半租詔書內容。
第五題開始,就涉及了今上即位後的詔書了。
譬如永不加賦詔諭等。
所有七道題目,每道都是六分,合計四十二分。
換句話說,隻要這前麵兩張試卷都答對。且不被扣分,那麽。通過本輪考舉應該是綽綽有餘了。…
而從這兩張試卷上,史高能清楚的看到今上對考舉的態度了。
僅以這一輪考舉,現有的題目的看,今上想要選擇的官員是那些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忠心朝廷,忠於天子的人。
那些不關心朝廷舉措,對政治毫無敏感的人,將會被史高手中的這七道題目一舉鑒別出來。
連朝廷都不關心,時政都不關心,埋頭讀書的書呆子,才華再高,又有何用?
以史高來看,這張卷子的出題人,簡直是政治上的人才!
深諳洗腦。
仔細想想就能明白了,當一個士子在考場上遇到這些問題,即使他早就知道答案,但,
畢竟是考試,還關係身家前途,自然會仔細掂量,重新迴憶。
然後,這複寫在卷子上的過程,本身也是一次洗腦。
更重要的是,這次考舉以後,恐怕絕大多數有誌於仕途的年輕人,都會開始拿著漢室曆代天子的詔書和詔命進行學習,以充分領會其中的精神!
《我有一卷鬼神圖錄》
這樣的考題,對於在政治傾向上已經開始偏向法家思想的史高,簡直是太對胃口了。
隻是史高不知道的是,這七道題目,本身就是在劉徹這個皇帝的授意下被列出來的。
作為穿越者,劉徹對於學習貫徹領會上級講話精神這種政治活動太熟悉了!
穿越前,作為一個屁民,劉徹當然對這種假大空的政治表演沒什麽好感。
但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思維。
當他穿越後,特別是坐到了皇帝的位子上後,就赫然發現,我大天朝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非常先進的!
當官是幹什麽的?
當然是搞政治!
一個搞政治的人,豈能不講政治立場?一個政治立場與最高層相悖的官員,用屁股想都知道他會幹出什麽事情了!
考舉這玩意,好是好,但,假如不控製好,萬一弄出一個東林黨一類的政治團體,該如何是好?
因此,還是我大天朝的方法好!
天朝世宗皇帝的三講運動,有必要提前拿到這個時代來運行。
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應該年年講,天天講!
具體到怎麽講?
天朝是從學習太祖思想、太宗理論開始,以馬列為皮,資本為骨,槍杆子在手,天下我有!
而漢室,稍微變動一下就可以了。
反正天朝沒有時空管理局,跑不來西漢找劉徹要版權費。
更重要的是,在這西元前的時代,沒有網絡,沒有電視,沒有傳媒,基本上是統治階級說什麽,下麵就信什麽。
簡直沒有比這樣的時代更適合天朝模式的了!
史高不知道這些,自然是對這出題人非常好奇和欣賞。
因為,他的立場決定了他天然的會對一切加強中央權力的行為有天然好感。
他將這張試卷看完,拿起最後一張卷子。
與前兩張相比,這張卷子的題目就很少了。
一共隻有四題。
但難度卻是驟然上升!
因為它們考的赫然全都是數學!
第一道題還算正常,保持的是前麵那些題目一樣的風格送分。
它問的問題,是算術的基礎之一請試敘勾股定理!
經過去年的考舉,還不懂去買本九章算術的家夥,就是笨蛋白癡了!
當然,這一題的分數也是很低的,隻有五分。
第二題也還相對正常,問的是一個關於土地麵積的問題,這種要計算土地麵積的事情,在基層衙門,是很常見也最普通的文案工作,無論是收稅還是清查財產,都需要丈量土地麵積。…
至於最後一題,史高看完之後,卻是長久的沉默。
因為,這道題目與前兩天天子的求問百官公卿的詔書是一模一樣的!隻是語氣與用詞,稍微做了些改動。
簡而易之,這其實是一道政治策問。
根本不存在固定答案,給多少分,完全看閱卷官的個人觀感。
但史高沉默的原因,並不在此。
讓他沉默的原因是,在這道題的旁邊,有一行字,非常清楚而且明顯的標注了這道題的分數八分!
而之前的那兩道算術題,一道是七分,一道是八分。
換句話說,這個關乎國策的策問,在當今天子心目中地位與那兩道算術題是一樣的!
“陛下這是在用最鄭重的態度表明他對算術的看重!”史高立刻就想到了關鍵所在。
隻是……
算術,真有那麽重要嗎?
史高有些不確信。
注:秦漢的金是不是黃金?
很多人一直有疑問。
但我查閱了很多資料後,確認無疑,秦漢的金就是黃金!
根據史記記載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為名,上幣,於是黃金貨幣便在全國流通。天朝建國以來,在陝西興平念流寨出土秦代金餅1枚,含金量達99%,徑5.1厘米,重量260克,底刻"寅"字;以後又在陝西臨潼武家屯窖藏出土秦漢金餅8枚,其中原編號96的1枚重量253.5克,刻有"益兩半"三字。很顯然,這裏的"益"與秦朝"黃金以溢為名"的溢相通。溢與兩,都是秦朝的貨幣計量單位,陝西地區秦國金餅的出土,說明黃金貨幣不僅在楚國通行,而在其他地區也有黃金貨幣在流通。
而秦代一溢大概是24兩。
在漢代,黃金以斤為單位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根據出土的漢代金餅來看,基本上與秦代金餅在大小重量和含金量沒有差別。例如1974年在陝西西安魚化寨北石橋遺址發現西漢金餅6塊,重量分別為257.65克、258.8克、249.55克、261.9克、246.4克、245.6克,平均每塊253.31克,大致在250克左右上下。
</p>
全副武裝的士兵列隊站在大門兩側,明晃晃的刀槍足以震懾任何敢與在此生事的人或勢力。
少府令陳萬年就站在這考場的門口,看著已經排好隊列的士子們。
“史都尉,時間到了,可以放行了!”陳萬年輕聲對站在他旁邊的駙馬都尉史高說道。
這次考舉,漢室朝廷實現了雙保險負責製度。
即一個考場,分配一位九卿級別的大臣與一位兩千石以上的武將。
假如考場出現舞弊、瀆職或者其他重大事故,那這兩位大臣,就都要鞠躬下台!
而在製度上一文一武相互監督和製約的設計,又能最大限度的保證,誰都玩不了花樣,開不了後門。
武庫的這個考場,就是由陳萬年與史高共同負責。
在多數人眼中,史高被安排出來與陳萬年一起負責這個考場的安全和秩序,其實就是當今天子玩的一個偷換概念的花樣。
駙馬都尉史高經過這次考舉與陳萬年搭檔,隻要不出問題,那考舉以後,其地位就將迅速接近九卿一級。
以後,外放當地方郡守,或者掛將軍印出征,就有基礎了。
不然,一般天子近臣外放,都是從郡丞或者都尉、校尉一級的武將起步。
不過,沒有人對當今天子的這個決定有任何質疑。
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培養忠於自己的嫡係,這是理所應當且正確無比的事情!
當年孝景皇帝上台。一年之內,就幹掉了鄧通,踹掉了張釋之,閑置了衛綰,把晁錯直接任命為內史,一步跳到九卿的位置上。
相比之下,今上的手段和步調比起曆代天子溫和許多,也更容易為人接受。
正因如此,朝野才會對新君的許多政策調整予以默認甚至是支持!
而陳萬年,正是新君這樣作態下的得益者。
本來,他的少府丞位置就不怎麽穩,假如先帝現在還活著,恐怕,就要換人來當少府丞了。
先帝駕崩後,陳萬年本來連辭表都寫好了——漢室大臣,一般都是很有骨氣,很要麵子的,通常,皇帝隻需要稍稍暗示某個大臣,譬如‘卿老矣’或者‘卿當為天下表率’之類的話,那麽這個大臣就會老老實實的上辭表,乞骸骨。
像北平侯張蒼當年賴在丞相位置上。死活不肯遞辭表的人,不僅僅皇帝會厭惡,就是輿論也會普遍予以譴責。
而陳萬年自以為,自己一不是新君嫡係,二也沒跟新君有什麽特殊關係,少府這樣重要的機構,新君必然要委任一個嫡係心腹來掌握。
相反,他還因為領導造紙有功,被天子降詔表彰,特許多萌一子為郎。
看樣子,假如不出意外,陳萬年覺得,自己應該可以安安穩穩的在少府令位子,甚至還可能在進一步了。
而在漢室,能在九卿任上安穩工作到致仕的,基本都可以成為元老勳臣中的一員,享受到特殊待遇,更可以令自己的子孫後代,享受自己的政治遺產。
也正因為這樣,陳萬年現在差不多算是所有九卿大臣中,對劉徹這個新君忠誠度最高的人!
一旁的史高卻不知道這些原因,他聽了陳萬年的話後,連忙拱手道“小子晚輩,一切聽陳公的!”…
陳萬年點點頭,對左右命令道“開始放行吧!讓有司準備好發放試卷,還有,通知廚房,準備熬製綠豆粥與涼茶,天氣這麽熱,一定要做好防暑準備,太醫官也都要隨時做好救人的準備!”
隨著陳萬年的命令,立即就有穿著各種品級官服的官員領命而去。
不得不說,少府確實是個奇葩。
這個隻聽皇帝命令的衙門,幾乎就是一個獨立的小王國。
有自己的軍隊、土地、稅務部門、司法部門。
它能生產從農具到精密武器乃至於大型青銅禮器在內的所有人類現在可以生產的東西。
它還能完成從道路修建一直到城池建造的所有工程項目。
換句話說,即使漢室其他衙門都背叛了皇帝,但,隻要少府還聽命於皇帝本人,那麽,皇帝照樣還有翻盤的機會!
這也是西漢皇帝強勢的原因——就算全世界都背叛了哥,那又怎樣,隻要少府與軍隊還聽命,那麽,哥就可以把一切推到重來。
此時,在陳萬年的命令下,少府這個恐怖的機器,迅速的高效運轉起來。
以少府的能量,供應和維持區區兩千來號人的避暑用品以及醫療服務,自然是小菜一碟。
不過,今天,少府需要供應整個長安所有參考士子,這資源難免就有些緊張了。
然而,陳萬年站在這裏,資源優先向哪裏傾斜,這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嗎?
過了一會,一個千石官員走過來稟報道“啟稟明府、都尉,下官奉命押解試卷前來,請明府、都尉查驗!”在他的身後跟著上百位全副武裝的士兵,這些士兵驅趕著數輛被封死了的馬車。
陳萬年與史高聞言,連忙走上前去。
為了防止試題在開考前泄露,這次漢室采取了極為嚴格的保密措施。
譬如,今天將要考的試題,是由各學派的博士們出題。
這些試題出完以後,所有博士就全部被請到未央宮中住了下來,一支被天子詔命從長城調迴來的軍隊,十二時辰不停的保護這些人。
這些博士,隻有在今天的這一輪考舉考完後,才能被準許離開未央宮。
除此之外,所有參與出題或者知曉題目的工作人員、宦官以及製版印刷的工匠,全部都是如此,被限製了人身自由,不許與任何人接觸。
同樣,負責第二輪試題的各有司衙門的官員以及貴族、名流,也被如此保護了起來。
在這樣的措施下,現在,知道試題內容的,除了天子、丞相以及禦史大夫外,不可能有其他任何還能公開活動的人知道。
陳萬年與史高,自然不知道試題內容。
此刻,他們當然也很好奇,這第一輪,到底要考什麽?
反正,試題既然已經押解過來了,那麽,自然不需要再避嫌了。
於是,陳萬年拿出鑰匙,打開一輛馬車上密封的車門,對史高道“史都尉,不若我們先看看試題內容?"
陳萬年將車門打開後,露出了裏麵的情況——一個上著鎖的木箱。
陳萬年做了個請個手勢,史高走上前去,掏出自己的鑰匙,將箱子打開,裏麵滿滿的全部是被木牘一層一層壓得平整無比的紙質試卷。
史高微微一笑,拿起一份被木牘壓著的試卷,在手上看了起來。
作為考場的監考官之一,史高知道,今天的這一輪考舉,總共是分為三張試卷,二十一道題目。
作為天子近侍,史高還知道,本次考舉的所有輪次考試,天子已經決定引入打分製度。
每輪考舉,滿分皆是一百分。
以第一輪考舉來說,第一張試卷上,會有十道題目,但,每道題目都隻有三分。
也就是說,就算第一張試卷上所有題目全部作對,且全部得到滿分,也隻有三十分。
而想要通過第一輪考舉,順利拿到那個當官的通行證,最少需要得到六十分。
天子的意思是,六十分,方為及格。
這六十分也是劃分草包與人才的分水嶺。
史高草草的看了一眼這張試卷,點了點頭。
確實!
這張試卷上的題目,非常簡單。
基本都是些讀過書的人就該知道的常識。
譬如有道題目是這樣問的秦將白起的封爵是什麽?
就算是三歲孩子都知道,那位武安侯白起的大名吧?
還有一道題是這樣的請列出國朝二十一級軍功勳爵爵位與其對應授田名額、宅邸規模。
史高看來。這些題目,給三十分,簡直太浪費了!
隻要不是笨蛋。能看會寫,必須能答出這些答案!
假如連這些答案都答不對的話,那這個家夥,可以洗洗睡了。
史高的心思比較細膩,他注意到,在試卷的右側有一行豎排下來的小字本次考舉假如出現試卷不整潔、塗抹、行文有錯字等,皆將扣除五至十分。
這行字很小。而且隱藏在試卷邊緣,假如不仔細審查整張卷子的話。恐怕是看不到的。
“也對!”史高心裏想著“假如連字都寫錯,卷麵都塗改得一塌糊塗,這樣的人,要他何用?”
將手上的試卷拿給陳萬年看。史高拿起第二張卷子。
與第一張試卷相比,這張卷子上的題目無疑就是另外一個維度的存在了。
雖然同樣考的也是基礎性的常識。
但……
史高看完這張卷子,握緊了拳頭,讚道“正該如此,出這卷子的人,應該提拔,應該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
與第一張試卷相比,這張卷子上,隻有七道題目。
第一道題目是這樣的太祖高皇帝刑白馬而盟者何?
史高在看到這道題目的瞬間。就下意識的在心裏給出了答案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第二道題目是請試敘太宗孝文皇帝除誹謗令詔書全文。
天下哪個讀書人要是沒聽說過這道著名的詔書,那他還當什麽官?
第三道題是問太宗孝文皇帝功績。
這個問題。朝廷早有明發天下的官方說明,照抄就可以了。
第四道題問的是先帝即位後所頒布的除田半租詔書內容。
第五題開始,就涉及了今上即位後的詔書了。
譬如永不加賦詔諭等。
所有七道題目,每道都是六分,合計四十二分。
換句話說,隻要這前麵兩張試卷都答對。且不被扣分,那麽。通過本輪考舉應該是綽綽有餘了。…
而從這兩張試卷上,史高能清楚的看到今上對考舉的態度了。
僅以這一輪考舉,現有的題目的看,今上想要選擇的官員是那些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忠心朝廷,忠於天子的人。
那些不關心朝廷舉措,對政治毫無敏感的人,將會被史高手中的這七道題目一舉鑒別出來。
連朝廷都不關心,時政都不關心,埋頭讀書的書呆子,才華再高,又有何用?
以史高來看,這張卷子的出題人,簡直是政治上的人才!
深諳洗腦。
仔細想想就能明白了,當一個士子在考場上遇到這些問題,即使他早就知道答案,但,
畢竟是考試,還關係身家前途,自然會仔細掂量,重新迴憶。
然後,這複寫在卷子上的過程,本身也是一次洗腦。
更重要的是,這次考舉以後,恐怕絕大多數有誌於仕途的年輕人,都會開始拿著漢室曆代天子的詔書和詔命進行學習,以充分領會其中的精神!
《我有一卷鬼神圖錄》
這樣的考題,對於在政治傾向上已經開始偏向法家思想的史高,簡直是太對胃口了。
隻是史高不知道的是,這七道題目,本身就是在劉徹這個皇帝的授意下被列出來的。
作為穿越者,劉徹對於學習貫徹領會上級講話精神這種政治活動太熟悉了!
穿越前,作為一個屁民,劉徹當然對這種假大空的政治表演沒什麽好感。
但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思維。
當他穿越後,特別是坐到了皇帝的位子上後,就赫然發現,我大天朝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非常先進的!
當官是幹什麽的?
當然是搞政治!
一個搞政治的人,豈能不講政治立場?一個政治立場與最高層相悖的官員,用屁股想都知道他會幹出什麽事情了!
考舉這玩意,好是好,但,假如不控製好,萬一弄出一個東林黨一類的政治團體,該如何是好?
因此,還是我大天朝的方法好!
天朝世宗皇帝的三講運動,有必要提前拿到這個時代來運行。
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應該年年講,天天講!
具體到怎麽講?
天朝是從學習太祖思想、太宗理論開始,以馬列為皮,資本為骨,槍杆子在手,天下我有!
而漢室,稍微變動一下就可以了。
反正天朝沒有時空管理局,跑不來西漢找劉徹要版權費。
更重要的是,在這西元前的時代,沒有網絡,沒有電視,沒有傳媒,基本上是統治階級說什麽,下麵就信什麽。
簡直沒有比這樣的時代更適合天朝模式的了!
史高不知道這些,自然是對這出題人非常好奇和欣賞。
因為,他的立場決定了他天然的會對一切加強中央權力的行為有天然好感。
他將這張試卷看完,拿起最後一張卷子。
與前兩張相比,這張卷子的題目就很少了。
一共隻有四題。
但難度卻是驟然上升!
因為它們考的赫然全都是數學!
第一道題還算正常,保持的是前麵那些題目一樣的風格送分。
它問的問題,是算術的基礎之一請試敘勾股定理!
經過去年的考舉,還不懂去買本九章算術的家夥,就是笨蛋白癡了!
當然,這一題的分數也是很低的,隻有五分。
第二題也還相對正常,問的是一個關於土地麵積的問題,這種要計算土地麵積的事情,在基層衙門,是很常見也最普通的文案工作,無論是收稅還是清查財產,都需要丈量土地麵積。…
至於最後一題,史高看完之後,卻是長久的沉默。
因為,這道題目與前兩天天子的求問百官公卿的詔書是一模一樣的!隻是語氣與用詞,稍微做了些改動。
簡而易之,這其實是一道政治策問。
根本不存在固定答案,給多少分,完全看閱卷官的個人觀感。
但史高沉默的原因,並不在此。
讓他沉默的原因是,在這道題的旁邊,有一行字,非常清楚而且明顯的標注了這道題的分數八分!
而之前的那兩道算術題,一道是七分,一道是八分。
換句話說,這個關乎國策的策問,在當今天子心目中地位與那兩道算術題是一樣的!
“陛下這是在用最鄭重的態度表明他對算術的看重!”史高立刻就想到了關鍵所在。
隻是……
算術,真有那麽重要嗎?
史高有些不確信。
注:秦漢的金是不是黃金?
很多人一直有疑問。
但我查閱了很多資料後,確認無疑,秦漢的金就是黃金!
根據史記記載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為名,上幣,於是黃金貨幣便在全國流通。天朝建國以來,在陝西興平念流寨出土秦代金餅1枚,含金量達99%,徑5.1厘米,重量260克,底刻"寅"字;以後又在陝西臨潼武家屯窖藏出土秦漢金餅8枚,其中原編號96的1枚重量253.5克,刻有"益兩半"三字。很顯然,這裏的"益"與秦朝"黃金以溢為名"的溢相通。溢與兩,都是秦朝的貨幣計量單位,陝西地區秦國金餅的出土,說明黃金貨幣不僅在楚國通行,而在其他地區也有黃金貨幣在流通。
而秦代一溢大概是24兩。
在漢代,黃金以斤為單位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根據出土的漢代金餅來看,基本上與秦代金餅在大小重量和含金量沒有差別。例如1974年在陝西西安魚化寨北石橋遺址發現西漢金餅6塊,重量分別為257.65克、258.8克、249.55克、261.9克、246.4克、245.6克,平均每塊253.31克,大致在250克左右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