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王吉坐在馬車上,看著道路上擁擠不堪的人流,王吉沒有讓隨員打出禦史中丞的儀仗旗號清街封路,隻是讓車夫隨著人流艱難的前行。


    街道上,人們個幹個的工作,井然有序,並沒有因為流民的增多而改變自己生活的軌跡,這座手工業者之城,也並非是因為農業而興盛,繁華的商業造就了這個東南明珠。


    王吉沒有閑情逸趣去觀看,街道上的繁華景象,隻是憂心忡忡的閉目養神,就在昨夜,儒家在臨淄的各個學派的代言人,齊聚自己在郡尉府的臨時官邸,一同前來的還有夏侯勝的書信,而夏侯勝的信中隻有八個字:吳越同舟,共赴患難。


    共赴患難,想到這裏王吉就歎了一口氣,自己該如何同這幫宵小共赴這儒家的患難啊?


    這時王吉才明白,自己的先生董越說的兩難之地啊!!


    家國天下,先有家後有國,但不管是謀國與謀家,都是辛苦萬分的工作。


    而東南這亂局,讓這兩種辛苦混為一談,又讓這兩種辛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後增加了每個人的負擔,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龐雜,幸苦的人越來越多,這也是一種悲哀!!!


    王吉在太學時,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如此兩難,在自己位卑權微之時也為有如此兩難之時!!


    而今東南,強將匯集,陛下甚至將執金吾都派到了東南,就是想解決這裏發生的問題,天下人都將眼睛盯在了東南,就是想看看長安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在眾目睽睽之下又如何替儒家推脫?


    在王吉苦苦思索對策時,馬車停了下來,前方傳來了吵鬧聲,王吉被噪音從思緒中驚醒,立馬吩咐人前去察看,不一會兒,隨從來報說是已經解決,是有人當街殺人,衙役已經將殺人者逮捕起來,人流馬上就可以疏散,還請明府稍等片刻。


    王吉並沒有深究殺人原因,不是自己不想管,而是自己管不了,無業遊民日漸增多,臨淄城的治安也是每況愈下,臨淄城就像一出巨大的攤戲,處在金字塔頂端的人錦衣玉食,憑一言可以左右蒼生,而處在金字塔低端的人們水深火熱,幸運時候一家幾口無餓死之虞,不幸之時天災人禍,時時或餓殍遍野,或民患匪患,苦不堪言。


    在這裏儒家徹底的失去了人心,人心,一個看似雲霧飄渺、捉摸不定的詞,卻是青史的本來麵貌。


    很多權貴士大夫都認為曆史是可以篡改的,民眾是可以煽動的,人民是盲目的、愚昧的。


    但其實他們忘記了一件事,之所以能夠煽動群眾,是因為他們本身就迎合了群眾的需求,而民眾的要求很簡單,活下去,吃的飽,穿的暖的活下去,但這些曆代儒家先賢卻從沒有在書中提起,儒家的先賢精英們更推崇精英治國,看不起民眾,永遠將愚民放在第一位,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利用民眾的早晚會被反噬。


    儒學祖師爺孔子錯了嗎?


    他沒有錯,在他的心裏民不是黎民,而是公卿士大夫們,在他的心中從來沒有想過底層百姓是怎麽樣生活的!!!


    先師董仲舒錯了嗎?


    他沒有錯,他一直想給皇權所限製,所以他獻給孝武皇帝的天人感應,給皇權戴上了枷鎖,讓天子不敢在為所欲為,可為什麽在儒學大興的今天,天下反而糜爛成這步田地,在這天下儒學禮教的中心,反倒是民怨四起。


    儒學當變!但如何變?


    禮者,所以辯尊卑,別等級,使上不逼下,下不僭上,故雲禮不逾節,度也。


    上下尊卑,守禮懷古,在儒學出生的第一天,就深深烙印在每一個儒學士子身上。


    務虛,無實幹之能,在漢家子民的心中已經生根發芽,到現在還有齊魯的士子上書天子要求恢複井田製,恢複周禮。


    天下所有人包括儒家士子都知道,禮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但是禮可以為儒家上下帶來權利和盛名,可以讓他們打著禮教的名頭繼續魚肉百姓。


    不可在如此縱容他們了,韓非子雲: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而儒家之症尚在腸胃,用劑重藥便可痊愈。


    “既然如此,那就在東南之地首先開始吧!!!!”王吉喃喃自語道,想通後,王吉火速下令,命車夫加速迴到府衙。


    片刻後,王吉車架就迴到郡尉府,在官吏隨從們的擁簇下,王吉快步走到大廳,走到案幾旁下令道:“將昨夜收到的禮物,逐一造冊登記在案,上報給執金吾趙將軍,在派人傳令各地,宣布陛下詔書,免除東南流民之罪,命各地官府將人數造冊登記不得延誤!!”


    “喏,屬下等立刻就辦!!”官吏隨從立刻答道。


    王吉滿意的點了點頭,之後繼續傳令道:“馮禦史,請你立刻召集東南三州刺史於此開會,共同商議東南豪強不法之事!!”


    “喏,下官即可去辦!!”馮磊拜道


    “所有人等立刻著手辦理,不得有誤!!!”王吉說道


    “喏!!”眾人答道,之後轉身離去。


    一個時辰後,三州刺史便雲集齊郡郡尉府,等待著頂頭上司王吉的訓示。


    王吉更換官服後,重新出現在官衙正廳中,在眾刺史的拜見中走到主位上坐好,同時示意眾人落座,待大家坐好之後。


    王吉才開口說道:“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諸位皆是大漢肱骨大臣,受天子信任,方才下派監管四方,可東南民變,諸位刺史難辭其咎,雖然陛下免除諸位死罪,但還需待罪立功以贖其罪,不知諸位對東南之亂有和想法?”


    聽到禦史中丞王吉的敲打,何劍等人芒刺在背,坐立難安,相互觀望後,隻好讓任職時間最長的何劍陳述。


    何劍也隻能硬著頭皮說道:“迴稟王中丞,非下官等不盡心盡責,隻是刺史府多次下令讓各地郡守法辦各郡中豪強,可是三州郡守一直推脫,屬下也實屬無奈啊!!”


    聽到何劍的辯解,王吉也明白了刺史們的處境,隻有監察權,沒有執法權,一旦地方上沆瀣一氣,三州刺史再無發揮空間。


    想明白這裏,王吉繼續說道:“本官知道各位的難處,但事到如今不能在讓君父蒙羞了,有道是:主辱臣死,我這有一份搜集好的名單,各位立刻帶人前去緝捕,查抄家產,不得有誤,所需要緝捕人馬,我會上呈給執金吾,請求支援爾等,前去辦理吧!!!”


    說完將手上名單交給何劍等人,何劍一看名單上的名字,就驚起一身冷汗,名單上大多都是儒家名儒,雖然之前對他們一直都有法辦之心,怎奈何這幫人手眼通天,就連上報的遷徙名單都有人幫劃去,而如今同為儒家學子的中丞卻對他們趕盡殺絕,實屬蹊蹺,但中丞下令大家又不敢不從。


    何劍再一次硬著頭皮站了出來問道:“中丞,名單上大多都是儒家子弟,中丞不怕受到同門苛責??逮捕後屬下該如何審理??”


    王吉看著眼前左右為難的何劍說道:“君子群而不黨,漢律在此,天下郡國百姓都要遵守,而儒家子弟為何可以例外,我知道名單上的人多數位高權重,所以更加要有真憑實據,顯示漢律之莊嚴,讓天下萬民知曉,漢律不可違逆!!所以各位刺史更要以身作則啊!!!”


    聽到王吉冠冕堂皇的話,何劍等人明白任務的艱巨,要將此案辦成鐵案,要讓天下人不能有異議,何劍等人咬了咬牙斬釘截鐵的說道:“下官等,一定不辜負中丞重托!!!”


    注:禦史中丞:漢朝為禦史大夫的次官,或稱禦史中執法,秩千石。掌蘭台圖籍秘書事,綜領十三州刺史和侍禦史,指揮他們監察天下郡國官吏、審計上報的各類文件帳簿等,對三公、九卿有彈劾之權。漢哀帝廢禦史大夫,以禦史中丞為禦史台長官,此後曆代相沿不改,唯官名時有變動,曹操曾改禦史中丞為宮正,取其糾彈百官朝儀的職掌而言;北魏亦曾改稱中尉。南北朝時期,禦史大夫時置時廢、即令置大夫亦往往缺位。故中丞實為禦史台長官無疑。


    刺史:刺史,又稱刺使,職官。“刺”是檢核問事的意思,即監察之職。“史”為“禦史”之意。秦製,每郡設禦史,任監察之職,稱監禦史(監郡禦史)。漢初省,旋複置。文帝以禦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刺各地,不常置。漢武帝繼廢諸郡監察禦史後,又於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國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檢核問事之意。刺史製度在西漢中後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對維護皇權,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興局麵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作用。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稱州牧,職權進一步擴大,由監察官變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是劉病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微笑卡夫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微笑卡夫卡並收藏我是劉病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