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人世間,天災人禍難以預料,糧食儲備不可小覷。


    西漢賈誼說:“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論積貯疏》)積聚儲存糧食,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


    普通老百姓也懂得“民以食為天”的道理,所以自古及今都要儲糧備荒,古時朝廷或官府無暇或無力顧及,於是就有了“義倉”的設置。


    義倉是舊時地方上民間儲存糧食以備賑災自助的糧倉。從老百姓捐糧互相救濟而言,叫義倉。古時老百姓五十家為一“社”,由於倉庫設在鄉間閭巷,由“社長”管理,所以也叫做“社倉”,這是從糧食藏貯地而言,糧食數量不多,就在祠堂廟宇儲藏;數量多裝不下,就隻能建造專門糧倉來貯存。


    但漢室漢宣帝創立的義倉又有所不同,前世漢宣帝創立之義倉是平衡地區經濟之舉,少府與大司農定期根據各地鹽鐵衙門官署的匯報,調運各種生活用品到各地,所以在漢室除了大災之年外,很少有人在漢室境內囤積物資準備漲價,因為少府和大司農一旦得到消息就會馬不停蹄的運送物資到當地,平息物價,之後當地官府會把你的人頭砍下來,以正視聽,平息民怨。


    霍光聽完天子欲蓋彌彰的話語,便明白韓增隻是一個擋箭牌,而天子本人也拿不準主意,就把韓增推了出來,看看群臣們的反映。


    霍光看了一眼韓增,發現韓增沒有一點點的情緒波動,深得他老子韓說的真傳,曆代韓家和劉氏天子的關係便極為密切,甚至在孝武皇帝時,衛霍兩家在天子心中的地位,都要排在韓家之後。


    在看看在天子身旁的霍山,霍光就深深的歎了口氣,如果霍山有韓增的四分權謀功夫,自己也可以頤養天年,急流勇退了!!!


    霍光想到這裏不由得又歎了口氣,站了起來向上方主位上的天子拜道:“敢問陛下,這一倉庫定為何名?歸誰管理?除賑災外是否有其他用途?”


    聽到霍光的提問,劉詢知道自己的欲蓋彌彰是沒有辦法逃過霍光的眼睛,到不如正大光明,劉詢想到著便開口說道:“朕將其定為義倉,義謂天下合宜之理,道謂天下通行之,正所謂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右國頌,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救黎民百姓於水火之中,本身就是大義之舉!!”


    “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餘百三十五石。


    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餘有四十五石。


    石三十,為錢千三百五十,


    除社閭嚐新春秋之祠,用錢三百,餘千五十。


    衣,人率用錢三百,五人終歲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


    不幸疾病死喪之費,及上賦斂,又未與此,此農夫所以常困


    而義倉就是解決民眾之困苦,但義倉並非僅是如此之用途,天下郡國黎民生存之艱苦,還要負擔徭役之苦,保護四民,乃朕之責任,所以韓卿想朕之所想,才萌生這一念頭,為天下蒼生想出這一利民愛民之法!!”


    (其實漢室老百姓並沒有後世過的那麽開心,就按劉詢剛才的話說,農民五口之家的全部糧食收入大約值4500錢,扣除十一之稅、口糧、祭祀、衣服之後,不僅沒有盈餘,還虧空450錢。即便按三十抽一算,還是虧150錢,免稅也隻能做到收支平衡。)


    聽到這裏,大殿中的所有人都變得聚精會神起來,新君登基已快滿百日,雖然霍光還大權在握,但也不是說當今天子沒有一丁點實權,正所謂以文載道,窺一斑而見全豹,以小看大,就知道當今天子到底對治理國家有什麽想法,會推行什麽政策,大家也好盡快跟上節奏。


    劉詢繼續說道:“天下農戶百姓,所承擔賦稅徭役最高,但天下太平盛世之時,被貪官汙吏,地主豪強共同坑騙,在風調雨順之時,還要賣兒賣女來償還債務,朕絕不能忍,所以義倉的根本是收民眾生活多餘之物資,糧食,布匹等,按照平賈市場價格進行購買或者給予憑證抵消徭役口算,至於管轄自然歸丞相府統協,禦史大夫派人監督,在民眾中購買商品交由大司農二次售賣,少府官吏主官,丞相還有什麽疑問???”


    霍光聽完劉詢的描述還在心中細細思量是否可行,這時少府令陳萬年站了出來出席詢問道:“敢問陛下,臣有一事不明,在天下設立義倉,乃皇恩浩蕩之舉,天下臣民皆萬般敬佩,但臣愚昧,不知要推行此冊少府一年需要支出多少錢糧??光關中膏腴之地,歲收小麥粟米萬萬石,如照平賈之價收取,少府便承擔不起,況且天下膏腴之地何其之多,臣恐怕就算將少府之財統統耗盡也難成其事!!”


    陳萬年的話,讓在坐的各位九卿又一次陷入沉思,劉詢在此之前便想到這個問題,在群臣眼中義倉是當今天子收買人心的辦法,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義倉同樣也是一個隻賺不賠的買賣。


    漢建都長安,每年都將黃河流域所征糧食運往關中,每年需從關東運輸大量穀物以滿足關中地區貴族、官吏和軍隊的需求,漕轉關中,費用浩大,需時很長,動員人力很多,特別是漕船要經過黃河三門峽砥柱之險,聯結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係,形成溝通南北的新的漕運通道,奠定了後世大運河的基礎。


    曆代漕運保證了京師和北方軍民所需糧食,有利於國家統一,並因運糧兼帶商貨,有利於溝通南北經濟和商品流通;但它又是人民的一項沉重負擔,運費代價過高,尤以漕運徭役,征發既眾,服役又長,以至失誤農時,故亦有眾多弊端。


    最早有記錄的漕運,是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發邗溝,溝通長江和淮河,三年後,吳王夫差擴展邗溝,開荷水運河,接通泗水。


    而中國曆代封建王朝將征自田賦的部分糧食運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運輸方式。運送糧食的目的是供宮廷消費、百官俸祿、軍餉支付和民食調劑。這種糧食稱漕糧,漕糧的運輸稱漕運,方式有河運、水陸遞運和海運三種。狹義的漕運僅指通過運河並溝通天然河道轉運漕糧的河運而言。


    孝武皇帝時,為什麽要開三百裏漕渠,就是因為整個關中之地,在也無法供養關中之民!!


    而在孝武皇帝的元封元年(前110),根據桑弘羊的建議,令民納粟補吏、贖罪,各農官又多增產,政府掌握的糧食大增,漕運一度增到每年六百萬石,一般則仍保持在每年四百萬石左右。


    漕運用卒達六萬人,由各地護漕都尉管理,沿途縣令長也有兼領漕事的,漕糧則輸入大司農所屬的太倉。


    此外,在武帝連年用兵和開發西南時,對軍隊所需的糧食也都進行了費用浩大的轉漕運輸,甚至漕轉一石,沿途要耗費十餘鍾糧食,大大加重了關中人民的負擔。


    孝武皇帝元光六年(前129),根據大農鄭當時的建議,用三年時間,沿秦嶺北麓開鑿了與渭河平行的人工運河漕渠,使潼關到長安的水路運輸的路程和時間大大縮短,運輸費用從而減少,沿渠民田也能收到灌溉之利。


    今日之勢,國依兵而立,兵以食為命,食以漕運為本。


    加之黃泛區鹽堿化加重,可耕土地銳減,北方經濟地位相對降低,但關中仍為全國的政治和軍事重心。


    而如今劉詢的大移民政策才剛剛開始,糧食必須要越多越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是劉病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微笑卡夫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微笑卡夫卡並收藏我是劉病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