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法律,是一個國家唯一的衡量民眾的標準,它是一個警戒,有了它,會讓所有人知道這個社會對所有人的容忍度。


    所謂“法治”,一是區別與“人治”,古往今來帝製國家為統治需要,雖然製定了法律,然則還是以皇權為中心,法律本身是為了維護皇權而製定,法律也由皇帝或手下的大臣負責解釋和執行,甚至很多情況沒有法律,全憑皇帝一人之好惡。而相對的“法治”則是國家立法,所有人以此為據。


    商鞅徙木立信後的秦國就是典型的“法治”國家,典型事件就是商鞅對太傅公子虔施以劓刑,法治國家的基本理念其實就是我國原有的法治十六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但大家注意沒有,“法治”最大的弊端是法本身,也就是說法是否合情合理不在考慮範圍,法隻是執政者的統治工具而已。


    “法治”也就是說“法治”是執政者用法律來治理國家和民眾,“法治”的主語是執政者,也就是說法律隻需要為執政者負責。


    人的一生隻會有兩種痛苦,選擇之痛,身體之痛,而法律將它們統統涵蓋其中,告誡人們最後不可以跨越的一道門在何處。


    想到這裏,劉詢才明白什麽是選擇之痛,普通人的一個決定,隻會改變一個人,大到一家人,幾個人。


    而劉詢他的一個決定,會影響上萬民眾,甚至不誇張的說,一個輕率的決定會讓天下動蕩不安,必須慎之又慎。


    劉詢看著跪拜在地的霍光,還是沒有開口同意霍光的解決方案,劉詢自己還是糾結。


    這時,韓增站了了起來開口說道:“陛下,臣有一主意,既可以懲戒東南官吏懈怠,也可以隨便解決穀梁派官員的問題!”


    韓增的話引起了劉詢,霍光的注意,韓增看見沒有人出聲想問,便繼續說道:“陛下,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但天漢隻有一所太學,陛下今日下旨讓廷尉創建司法之校,專門培養律法之人才,也可以在專門建立一所官員培訓之學校,執金吾到東南可將東南官員一一排查,優者降級送往此處,有錯者罷職查問,穀梁學派官員也可以依此例進行篩選,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還望陛下明鑒!”


    學校,起源悠久,一直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代。據《學記》載“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塾、庠、序、學即是周代學校的名稱。周代,百裏之內二十五家為閭旦虎測臼爻鉸詫歇超忙,同共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塾即門外舍也。由於人們朝夕出入,受教於此,塾便成了學校的代稱,以此類推五百家為黨,設庠。一萬二幹五百家為遂,設序。而天子之都及諸侯國則設學。逐級升高。後來,人們專用塾省私人設立的學校,叫私塾。庠、序成了鄉學之名,學則和校合並,成為學校的通稱。一直沿用到後世。


    韓增的辦法解決了官員缺口的問題,也杜絕了貪汙腐敗之人混水摸魚的可能。


    想到這裏,劉詢點了點頭說道:“丞相,尚書令所言,皆是至理名言,朕茅塞頓開,就按照丞相,尚書令所言行事兒吧!”


    “霍侍中,建立官辦學校之事,就交給你辦吧!”


    “喏!”霍光,霍山,韓增共同拜道


    “太後千秋在即,大漢以孝道治國,尚書令領少府要盡心操辦,不可有失!”


    漢室以孝道治國,所以曆代先皇諡號中皆有孝字,對於孝,《十三經注》早就有完備的權威性解釋: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意思是不孝順有三種情況,不孝的第一種就是明知道父母做的不對,還曲意奉承,不加指正,從而讓父母處於一種不仁義的境地;第二種不孝就是家裏很窮,父母親人生活很困苦,還不努力居官食祿(今天和可以延伸為賺錢養家);第三種不孝才是不結婚生子,讓家裏斷香火。《左傳》也載:“父慈而教,子孝而箴”,說父親慈愛教養子女,孩子孝敬父母,對父母錯誤的思想行為進行規勸。


    而孔子提倡的孝道更是建立在“仁”的哲學前提之上,他強調要在人格上敬重父母並給予他們精神慰藉,孝敬父母要真心實意,《論語-為政》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有別?”孔子還提出了“幾諫”的原則:父母若有錯,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語氣進行勸諫,以免陷父母於不義。


    絕非後世的愚忠愚孝,但是在孝道可以說是中國最為根本的一個德目,它是儒家由仁義之心的質發而為禮樂製度的文的一個最為重要的樞紐,即由孝悌通之於忠恕信敏惠,由我及人,由人心之發,從而外顯之則為禮。這種禮的教化又迴溯到整個社會的的人,通於其心,限於其身,從而形成一種製度與人性相損益的文物典章的社會規範,而孝道之所以能在其中發揮如此大的作用,則在於儒家對它的規定實則已經超出了一般德目的範圍,而與人生不朽、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等超越性、神聖性的問題相連接起來,使得孝道本身亦超越於一般的德目成為一種切近於人自身的生命安慰。


    叔孫豹言:“人生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謂之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祠,無國無亡,祿之大者,不可謂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曆來是中國人的人生信仰,也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於生命意義的最終闡釋。這三不朽可以叫做大不朽,而後邊這種叔孫豹反對的“保姓受氏”“世不絕祠”之不朽,則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普通人對於人生的追問,對於維護整個社會的穩定秩序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這種不朽可以叫做小不朽。


    “喏!”韓增領命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是劉病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微笑卡夫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微笑卡夫卡並收藏我是劉病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