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距離汴京城五十裏有個武當縣,縣內有座武當山。
武當山以天柱峰為中心,周圍仙隱雲現繚繞著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十池、三潭、九泉等,天柱峰上的太和宮居於正中,若北辰居其所,而眾峰岩澗洞共拱之。
當初張三豐祖師在此修道,千百年來,武當山一直是天下隱士歸隱的絕佳之處,蔚為大觀的景色,精致雅趣的景色都應有盡有。足以盡那些朝堂無功江湖無名的隱士之心。
一百多年前,龍虎山十二大天師聯袂來到武當山,敗盡太和宮瓊台觀內高手,飄然離去之後,武當山的勢頭從此一蹶不振,被龍虎山穩壓一頭。如今,百年已過,龍虎山愈發在世人眼中成了毋庸置疑的道家祖庭。而武當,亦似乎越來越沒有能拿得出手的人物了。
不過,武當終究是那個底蘊深厚的武當,是那個親切的武當,即便是高聳入雲的太和宮瓊台觀裏的那些人,在大宋普通百姓的眼裏,也比那遠在異國的龍虎山,更容易令人心生親近。
即便是二十年前一人獨戰三千魏軍的掌教李玄同,也會隔幾日便在瓊台觀前給香客解簽,笑嗬嗬的,從來不高聲嗬斥吵鬧擁擠的香客。
在大宋一直有這麽一種不知真假的說法,去龍虎山,是跪著上去,而上武當山,是站著上去。
今日是大雪節氣,寒風凜冽刺骨。可能是因為冬陽高照,所以雖然冷,但還是有不少香客上山。
山下大門前有座高四丈寬四丈的石牌坊,上書‘治世玄嶽’四個大字,整個石坊雕飾著仙鶴、瑞雲、遊龍、如意、八仙等圖案,氣勢磅礴,尤為壯觀。許多遊客來此,都會在這山下門前駐足觀看讚歎良久。
一隊人馬緩緩朝著治世玄武的石坊而去。馬,皆是雄健的邊塞特產高頭大馬,馬上的人,皆穿著大宋北軍盔甲,麵上冷峻,甚至可以說是冷酷,不帶絲毫感情。
馬蹄聲陣陣,像大雨前夕的陣陣狂風。
一行人在石坊前下馬、駐足。打頭的男子摘下黑亮的頭盔,露出風霜滿麵卻仍舊遮不住英俊的臉龐。
守山門的兩個小道童叫清風明月,遠遠瞧見人馬氣勢洶洶而來,本以為又是什麽門派來挑戰了。不過當看清馬上盔甲,清風和明月就放下了心來,大宋軍隊,從來不會對武當山有什麽過激的行為,這是慣例。
畢竟石坊上那‘治世玄嶽’是武帝趙統當年親手所書。
武帝的字原本實在是不堪入目,於是不顧阻攔非要親自題寫的武帝為此集中下苦功練了三個月的字,這才寫下了被書法界譽為神來之筆的四字。此後,武帝的書法水平又恢複到了從前,依舊讓書法大師們大搖其頭。
武帝當年參加了石坊落成的典禮,在典禮上,他對坐下文武百官以及身邊的太子說道:“以後,到這裏的任何人,下馬、下轎,如有不從者,殺之無罪。”
這事是發生在龍虎山大敗武當山之後,當時身受重傷的老掌教聽罷帝王此言,淚流滿麵,就要爬起來向武帝行禮。武帝一把將其按住,笑道:“掌教不必多禮,是咱們大宋子民需要武當,不是武當需要大宋,朕隻是做了該做的事而已。”
老掌教雙手顫抖,緊握武帝之手,雙唇蠕動,卻說不出話來。
也許沒有人能理解老掌教的感激,在武當最搖搖欲墜時,踏遍天下王庭的武帝卻以帝王之尊為武當正名,這才讓武當沒有繼續式微下去。
清風明月兩個道童看清來人的臉後,大喜行禮:“大將軍好!”
剛從西涼迴來的北軍靈魂李戎生大將軍迴了一禮,然後摸摸兩個道童的頭笑道:“清風明月越來越俊俏了,幾時還俗啊,本將軍給你們一人選個大美人。無論是咱們大宋的、還是魏國梁國的抑或是西涼的,應有盡有。”
明月羞的低下了頭,清風則邁步往山上跑去。
天柱峰,太和宮瓊台觀。
瓊台觀的外形並不符合它的名字,跟瓊樓玉宇完全不搭邊,隻是間小小的道觀。裏麵站不了一百人。
此時,在瓊台觀的門口空地上,蹲著一個年輕道士,他正在很認真的看地上搬家的螞蟻。
“快點咯,一會阿黃來了,你們的小命就不保了。哎,阿黃你…”年輕道士正在自言自語,一隻身材極好毛色極正的大黃狗搖著尾巴過來,先是在年輕道士的手上舔了舔,然後抬爪毫不猶豫的朝地上的螞蟻砸了下去。原本秩序井然排成一條線的螞蟻頓時沸騰起來,滿地亂跑。阿黃吐了口氣,歡快的在地上胡亂踩,踩的灰塵亂飛,年輕道士嗆的咳了一聲,趕忙站起來:“阿黃你毫無慈悲之心,罰你今晚隻能吃一塊骨頭。”
“師叔祖,大將軍來了,你快下去迎接啊。”清風一口氣跑到瓊台觀,上氣不接下氣。
“啊?”年輕道士驚得跳起來,轉身一溜煙跑進屋裏,找到正在鼎爐前搗鼓什麽的中年道士說道:“掌教師兄,大將軍來了,你快去迎接。”
中年道士拂塵一揮,道:“好,咱們速速下山,莫要失了禮數。”
“我不去,我去了他又要打我。”年輕道士頭搖的跟撥浪鼓似得,就要往自己的屋裏鑽。
卻被中年道士一把攥住,皺眉道:“小師弟,莫失了禮數,隨我下山。”
“好吧。”年輕道士一下子就蔫了,垂頭喪氣的跟著中年道士下山。
中年道士拉著年輕道士,騰身而起,普通人至少要一個時辰的腳程,兩道士幾個起落就到了山腳石坊前。
中年道士走到大將軍李戎生麵前,行禮道:“大將軍來了,小道有失遠迎,,失禮失禮。”
大將軍拱手迴了一禮道:“李掌教莫要客氣,我們口渴的很,帶了水沒?”
清風趕忙遞上一大壺尚溫的茶,李戎生先給十幾個部下喝,待最後輪到他自己壺已經空了,他不禁罵道:“他娘的,一點不給老子留?”
眾部下雖然被罵,但每個人依舊麵無表情,筆挺的站著,一副隨時聽候進攻的視死如歸狀。那股子漫天鋪地的淩厲氣勢,讓清風明月都不敢直視,隻在心裏想,這些將士真是宛如那寒冰池裏的可怕雕像。
“大將軍,我這帶了個蘋果。”年輕道士見時機已到,腆著臉湊上去。
大將軍李戎生看了年輕道士一眼,接過蘋果啃了幾口,道:“蘋果比人甜。”
“是是是。”年輕道士點頭如搗蒜。
李戎生忽然揚起手,狠狠的朝年輕道士的臉上拍去,年輕道士在心裏輕歎一聲,雖然他可以輕易避開,但他還是一動不動。李戎生的手在即將扇到年輕道士臉上時,停頓,改為拍在年輕道士的肩膀上。拍了幾下,李戎生道:“你也不容易,往事就算了吧。”
年輕道士愣住了,抬頭看看李戎生,然後抽動幾下鼻子,轉身,登山。
“大將軍,咱們上山吧。”李掌教瞧見此景,心裏一直懸著的大石頭終於放了下來。這塊大石頭已經壓在小師弟心裏三年,現在,大將軍一句話,終於是揭過此事了。
“上山!”李戎生將剩下的蘋果幾口啃完,揉揉臉道。
一行人登山,最前頭的是年輕道士,然後是並行的李戎生和武當李掌教,後麵跟著的是十幾個黑甲鮮亮的北軍將士。
沿途有許多百姓,當百姓們看清這些人身上的盔甲後,紛紛驚唿,互相傳達。很快大家都知道北軍將士來了武當山。這是繼三年前,北軍奉旨護送黃金十萬兩入武當後,北軍第二次來到武當。當年李大將軍也來了,如今這領頭的…看那英俊的臉龐,定然還是大將軍吧。
“大將軍?是你嗎?”有膽大的少年鼓起勇氣問道。
“是我,李戎生。”大將軍笑答,腳下不停。
那少年高興的竄起老高,大喊道:“我見到大將軍啦…”仿佛見到了下凡的真武大帝,如同真武大帝答應了傳授給他無上法力。
“大將軍,你們是從西涼迴來的嗎?”另一個少年此時也膽大起來問道。
“是,西涼內亂,我等奉旨前去調解。”大將軍繼續答。
“那你們殺西涼蠻子了嗎?”少年心中喜悅,膽子又大了一分。
“途中遇到了些許誤入我大宋邊境的西涼蠻子,殺了一些,被逃了一些。”大將軍答。
“哇,大將軍,我也想從軍。”少年眼裏滿是希冀。
大將軍李戎生停下腳步,轉頭看看那少年道:“可以,但先要讀好書,起碼能寫幾句詩文,讓先生讀起來不說你狗屁不通。”說罷,繼續前行。
少年頓時偃旗息鼓,扁扁嘴,不過很快又恢複了神采,衝著李戎生的背影大聲道:“大將軍,我會好好讀書的,我一定要加入北軍。”
“好,我在北軍等著你。”大將軍揮揮手。
</p>
?距離汴京城五十裏有個武當縣,縣內有座武當山。
武當山以天柱峰為中心,周圍仙隱雲現繚繞著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十池、三潭、九泉等,天柱峰上的太和宮居於正中,若北辰居其所,而眾峰岩澗洞共拱之。
當初張三豐祖師在此修道,千百年來,武當山一直是天下隱士歸隱的絕佳之處,蔚為大觀的景色,精致雅趣的景色都應有盡有。足以盡那些朝堂無功江湖無名的隱士之心。
一百多年前,龍虎山十二大天師聯袂來到武當山,敗盡太和宮瓊台觀內高手,飄然離去之後,武當山的勢頭從此一蹶不振,被龍虎山穩壓一頭。如今,百年已過,龍虎山愈發在世人眼中成了毋庸置疑的道家祖庭。而武當,亦似乎越來越沒有能拿得出手的人物了。
不過,武當終究是那個底蘊深厚的武當,是那個親切的武當,即便是高聳入雲的太和宮瓊台觀裏的那些人,在大宋普通百姓的眼裏,也比那遠在異國的龍虎山,更容易令人心生親近。
即便是二十年前一人獨戰三千魏軍的掌教李玄同,也會隔幾日便在瓊台觀前給香客解簽,笑嗬嗬的,從來不高聲嗬斥吵鬧擁擠的香客。
在大宋一直有這麽一種不知真假的說法,去龍虎山,是跪著上去,而上武當山,是站著上去。
今日是大雪節氣,寒風凜冽刺骨。可能是因為冬陽高照,所以雖然冷,但還是有不少香客上山。
山下大門前有座高四丈寬四丈的石牌坊,上書‘治世玄嶽’四個大字,整個石坊雕飾著仙鶴、瑞雲、遊龍、如意、八仙等圖案,氣勢磅礴,尤為壯觀。許多遊客來此,都會在這山下門前駐足觀看讚歎良久。
一隊人馬緩緩朝著治世玄武的石坊而去。馬,皆是雄健的邊塞特產高頭大馬,馬上的人,皆穿著大宋北軍盔甲,麵上冷峻,甚至可以說是冷酷,不帶絲毫感情。
馬蹄聲陣陣,像大雨前夕的陣陣狂風。
一行人在石坊前下馬、駐足。打頭的男子摘下黑亮的頭盔,露出風霜滿麵卻仍舊遮不住英俊的臉龐。
守山門的兩個小道童叫清風明月,遠遠瞧見人馬氣勢洶洶而來,本以為又是什麽門派來挑戰了。不過當看清馬上盔甲,清風和明月就放下了心來,大宋軍隊,從來不會對武當山有什麽過激的行為,這是慣例。
畢竟石坊上那‘治世玄嶽’是武帝趙統當年親手所書。
武帝的字原本實在是不堪入目,於是不顧阻攔非要親自題寫的武帝為此集中下苦功練了三個月的字,這才寫下了被書法界譽為神來之筆的四字。此後,武帝的書法水平又恢複到了從前,依舊讓書法大師們大搖其頭。
武帝當年參加了石坊落成的典禮,在典禮上,他對坐下文武百官以及身邊的太子說道:“以後,到這裏的任何人,下馬、下轎,如有不從者,殺之無罪。”
這事是發生在龍虎山大敗武當山之後,當時身受重傷的老掌教聽罷帝王此言,淚流滿麵,就要爬起來向武帝行禮。武帝一把將其按住,笑道:“掌教不必多禮,是咱們大宋子民需要武當,不是武當需要大宋,朕隻是做了該做的事而已。”
老掌教雙手顫抖,緊握武帝之手,雙唇蠕動,卻說不出話來。
也許沒有人能理解老掌教的感激,在武當最搖搖欲墜時,踏遍天下王庭的武帝卻以帝王之尊為武當正名,這才讓武當沒有繼續式微下去。
清風明月兩個道童看清來人的臉後,大喜行禮:“大將軍好!”
剛從西涼迴來的北軍靈魂李戎生大將軍迴了一禮,然後摸摸兩個道童的頭笑道:“清風明月越來越俊俏了,幾時還俗啊,本將軍給你們一人選個大美人。無論是咱們大宋的、還是魏國梁國的抑或是西涼的,應有盡有。”
明月羞的低下了頭,清風則邁步往山上跑去。
天柱峰,太和宮瓊台觀。
瓊台觀的外形並不符合它的名字,跟瓊樓玉宇完全不搭邊,隻是間小小的道觀。裏麵站不了一百人。
此時,在瓊台觀的門口空地上,蹲著一個年輕道士,他正在很認真的看地上搬家的螞蟻。
“快點咯,一會阿黃來了,你們的小命就不保了。哎,阿黃你…”年輕道士正在自言自語,一隻身材極好毛色極正的大黃狗搖著尾巴過來,先是在年輕道士的手上舔了舔,然後抬爪毫不猶豫的朝地上的螞蟻砸了下去。原本秩序井然排成一條線的螞蟻頓時沸騰起來,滿地亂跑。阿黃吐了口氣,歡快的在地上胡亂踩,踩的灰塵亂飛,年輕道士嗆的咳了一聲,趕忙站起來:“阿黃你毫無慈悲之心,罰你今晚隻能吃一塊骨頭。”
“師叔祖,大將軍來了,你快下去迎接啊。”清風一口氣跑到瓊台觀,上氣不接下氣。
“啊?”年輕道士驚得跳起來,轉身一溜煙跑進屋裏,找到正在鼎爐前搗鼓什麽的中年道士說道:“掌教師兄,大將軍來了,你快去迎接。”
中年道士拂塵一揮,道:“好,咱們速速下山,莫要失了禮數。”
“我不去,我去了他又要打我。”年輕道士頭搖的跟撥浪鼓似得,就要往自己的屋裏鑽。
卻被中年道士一把攥住,皺眉道:“小師弟,莫失了禮數,隨我下山。”
“好吧。”年輕道士一下子就蔫了,垂頭喪氣的跟著中年道士下山。
中年道士拉著年輕道士,騰身而起,普通人至少要一個時辰的腳程,兩道士幾個起落就到了山腳石坊前。
中年道士走到大將軍李戎生麵前,行禮道:“大將軍來了,小道有失遠迎,,失禮失禮。”
大將軍拱手迴了一禮道:“李掌教莫要客氣,我們口渴的很,帶了水沒?”
清風趕忙遞上一大壺尚溫的茶,李戎生先給十幾個部下喝,待最後輪到他自己壺已經空了,他不禁罵道:“他娘的,一點不給老子留?”
眾部下雖然被罵,但每個人依舊麵無表情,筆挺的站著,一副隨時聽候進攻的視死如歸狀。那股子漫天鋪地的淩厲氣勢,讓清風明月都不敢直視,隻在心裏想,這些將士真是宛如那寒冰池裏的可怕雕像。
“大將軍,我這帶了個蘋果。”年輕道士見時機已到,腆著臉湊上去。
大將軍李戎生看了年輕道士一眼,接過蘋果啃了幾口,道:“蘋果比人甜。”
“是是是。”年輕道士點頭如搗蒜。
李戎生忽然揚起手,狠狠的朝年輕道士的臉上拍去,年輕道士在心裏輕歎一聲,雖然他可以輕易避開,但他還是一動不動。李戎生的手在即將扇到年輕道士臉上時,停頓,改為拍在年輕道士的肩膀上。拍了幾下,李戎生道:“你也不容易,往事就算了吧。”
年輕道士愣住了,抬頭看看李戎生,然後抽動幾下鼻子,轉身,登山。
“大將軍,咱們上山吧。”李掌教瞧見此景,心裏一直懸著的大石頭終於放了下來。這塊大石頭已經壓在小師弟心裏三年,現在,大將軍一句話,終於是揭過此事了。
“上山!”李戎生將剩下的蘋果幾口啃完,揉揉臉道。
一行人登山,最前頭的是年輕道士,然後是並行的李戎生和武當李掌教,後麵跟著的是十幾個黑甲鮮亮的北軍將士。
沿途有許多百姓,當百姓們看清這些人身上的盔甲後,紛紛驚唿,互相傳達。很快大家都知道北軍將士來了武當山。這是繼三年前,北軍奉旨護送黃金十萬兩入武當後,北軍第二次來到武當。當年李大將軍也來了,如今這領頭的…看那英俊的臉龐,定然還是大將軍吧。
“大將軍?是你嗎?”有膽大的少年鼓起勇氣問道。
“是我,李戎生。”大將軍笑答,腳下不停。
那少年高興的竄起老高,大喊道:“我見到大將軍啦…”仿佛見到了下凡的真武大帝,如同真武大帝答應了傳授給他無上法力。
“大將軍,你們是從西涼迴來的嗎?”另一個少年此時也膽大起來問道。
“是,西涼內亂,我等奉旨前去調解。”大將軍繼續答。
“那你們殺西涼蠻子了嗎?”少年心中喜悅,膽子又大了一分。
“途中遇到了些許誤入我大宋邊境的西涼蠻子,殺了一些,被逃了一些。”大將軍答。
“哇,大將軍,我也想從軍。”少年眼裏滿是希冀。
大將軍李戎生停下腳步,轉頭看看那少年道:“可以,但先要讀好書,起碼能寫幾句詩文,讓先生讀起來不說你狗屁不通。”說罷,繼續前行。
少年頓時偃旗息鼓,扁扁嘴,不過很快又恢複了神采,衝著李戎生的背影大聲道:“大將軍,我會好好讀書的,我一定要加入北軍。”
“好,我在北軍等著你。”大將軍揮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