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為防止晉軍退守長江,達成在壽陽地區一舉殲滅晉軍主力的戰略目的,苻堅下令不得泄露他已經到達壽陽的秘密,“敢言吾至壽陽者拔舌”。保密工作做得相當不錯,當時,不僅謝石、謝玄不知道苻堅已經到達前線,連秦軍的前鋒將士們也不知道他們的天王陛下已經駕臨。


    苻堅此行,除了增加自己的危險係數,沒有任何意義。


    緊接著,苻堅出了一個昏招,派遣使者——朱序出使晉營,做政治勸降。


    就是那個在襄陽之戰中被俘虜的東晉將領朱序,終於被派上了用場。


    理論上是一招妙棋,有威懾敵膽之作用,但是,朱序到達晉軍軍營之後,不僅向晉軍報告了苻堅已到壽陽的消息,而且向謝石、謝玄和盤托出了秦軍部隊虛實情況,並建議:“若秦百萬之眾盡至,誠難與為敵,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已氣奪,可遂破也”(《資治通鑒》)。


    此時不打,等敵人大軍雲集之後,死的就是“咱們”了!


    情況完全在苻堅意料之外,高官厚祿並沒有換來忠心,他的信任反倒為朱序的間諜行動提供便利。我相信,朱序在晉軍軍營中謀劃的,肯定包括那句“秦軍敗了”的唿喊。


    正是由於朱序的情報,東晉方麵準確掌握了秦軍情況,在部將勸說下,晉軍統帥謝石決心向秦軍前鋒發起攻擊。


    十一月,謝石命令廣陵相劉牢之率五千精銳(北府兵)馳往洛澗,向前秦衛將軍梁成發起攻擊。梁成聞訊,依洛澗列陣以待。


    劉牢之進至洛澗之後,乘夜渡水,以夜襲的方式對梁成軍發動攻擊,一舉將其擊敗,陣斬梁成、王詠等十將,秦軍被殺及淹死者一萬五千人,秦揚州刺史王顯等人被俘,晉軍繳獲梁成軍全部軍械輜重。


    洛澗之勝是一次關鍵性的重大勝利,晉軍衝破了秦軍對淮河的封鎖,為後來的淝水之戰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更為重要的是,此戰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晉軍將士的士氣,堅定了東晉方麵的破敵信心,北府兵首戰告捷,為淝水之戰的勝利打下了基礎。前秦方麵則恰恰相反,由於此次戰役的失敗,秦軍喪失了沿淮河對晉軍實施封鎖的有利局麵,梁成軍幾乎全軍覆滅,挫傷了軍隊的士氣,對後來的決戰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苻堅親至壽陽後,並沒有對戰爭全局進行周密部署,而是心存幻想,派遣朱序勸降,意圖不戰而勝,反而將己方弱點暴露給晉軍。在兩軍對陣時,前秦方麵明顯沒有進行周密謀劃,作為先鋒部隊的梁成遭到襲擊後,秦軍並未采取相應救援措施。一方麵是由於晉軍突然反擊出其不意的效果;另一方麵也說明秦軍在用兵上缺乏靈活機動的應變能力。


    而東晉在前秦大軍來勢兇猛之際,能夠以弱勢兵力堅守待時,後發製人,是極為正確的戰略決策。當發現梁成孤軍突出,與苻融主力部隊脫節的情況下,謝石、謝玄等人能夠當機立斷,拋棄消極防禦的作戰意圖,及時抓住敵人破綻,派奇兵乘夜襲擊洛澗,攻敵所不備,戰果顯著。


    洛澗之戰取得勝利後,晉軍沿淮河水路並進,直抵壽陽東北淝水岸邊,於前秦部隊隔河對峙,淝水決戰態勢形成。


    公元383年十一月,決定中國曆史走向的秦、晉淝水之戰正式開始。


    淝水,也稱肥水,淮水支流之一,發源於古廬州(今安徽合肥)西北雞鳴山,分兩個支流,一支經合肥東,折向東南注入巢湖;一支經壽陽東北,改向西注入淮河。並不是什麽長江大河,卻因為這場戰爭而名著史冊。


    在得知晉軍兵臨淝水之後,苻堅登上壽陽城頭觀察晉軍情況,但見對方部伍嚴整,將士精銳,又遙望遠處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誤以為也是晉軍士兵,迴過頭來對苻融說道:“此亦勁敵,何謂弱也!”一改當初“有征無戰”的想法,而且,怫然有懼色!


    君王尚且如此,自然可以想見將士們當時心態,成語“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由此而出。應該說,洛澗之戰的失利,讓苻堅認識到了東晉的強大,對東晉的堅決抵抗心理準備不夠充分。成語固然是用來嘲諷苻堅,卻也未嚐不是秦軍將士心生畏懼的寫照。原來敵人那麽強大,我們也是會戰敗的,而且可能會敗得很慘。


    兩軍隔河僵持,沒有辦法前進,也不願意後退,更不敢下河洗澡,隻能耗著。


    晉軍前軍統帥謝玄抓住秦軍急於決戰心理,派遣使者向苻融建議:“君懸軍深入,而置陳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也。若移陳少卻,使晉軍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晉書》)。


    苻堅認為很“善”,可以在晉軍渡河時“半渡而擊之”,苻融也表示讚同,於是接受謝玄請求,命令沿淝水列陣的秦軍後撤一箭之地(兩百米左右),隻等晉軍半渡之際,騎兵乘勢掩殺。


    兵法上確實是有這麽一說,但是,就當是情況而言,秦軍新敗,軍心士氣不穩,而且人數眾多,指揮難度大,並不適合臨敵變陣,兵勢如水,一旦動起來,就不是那麽好控製的。在我看來,最好的做法應該是主力逼陣,以騎兵側翼迂迴攻擊,在晉軍陣腳大亂後,主力再渡河進攻;或者一直等,等到中軍主力全部到來,強行渡河。怎麽著都比一廂情願的“半渡而擊之”好得多,要知道,對方敢於渡河,就一定會有所防備。


    果然,秦軍在接到後撤命令後,陣勢頓時大亂,不可複止。那個叫朱序的間諜更是趁機在後陣大唿“秦兵敗矣!”正在撤退中的前秦將士真的以為秦軍已敗,於是爭相逃跑,一發不可收拾。


    這時,謝玄所率領的八千精騎已經渡過淝水,趁勢猛衝,前秦部隊更加混亂。苻融在阻止部隊後撤時跌下戰馬,被晉軍殺死,苻堅也在亂軍之中被流失射中,秦軍前鋒統帥被殺,直接導致全軍崩潰。晉軍乘勝追殺,直至青崗(壽陽西北)。


    前秦後續部隊見前軍潰敗,也一起潰退,四散逃命。逃跑途中,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軍追至,晝夜不敢息。據史書記載,在此戰中,前秦士兵被晉軍殺死,被凍死、餓死,自相踐踏而死者,“蔽野塞川”!


    苻堅單騎逃至淮北,潸然流涕,對隨行的張夫人(曾勸苻堅不要出兵)道:“吾今複何麵目治天下乎!”


    不僅沒有麵目統治天下,經此一戰,苻堅連統治前秦的資格和實力都已喪失。


    在苻堅慘敗的同時,幽、冀軍進至彭城的部隊,涼州軍進至鹹陽的人馬,相繼退走。


    龍驤將軍姚萇,正自蜀地順流而下,聞苻堅兵潰,退迴原州郡。


    荊州方向,慕容暐戰敗,部將被殺,自己棄軍而逃。


    至此,中國古代曆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秦、晉淝水之戰以前秦的慘敗而告終,


    苻堅逃迴淮北後,所統大軍大都潰散,隻有慕容垂所率三萬餘人全師而還,並護送苻堅迴到洛陽。


    383年年底,苻堅迴到長安,等待他的,是前秦整個政權的總崩潰。


    勝利的消息傳到建康時,晉軍統帥謝安正在和客人下棋,隨意看了一眼戰報,便將其放在床上,了無喜色,淡定如常,繼續下棋。不過客人實在是憋不住,問他前線情況如何,謝安徐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稍後客人告辭,謝安迴屋,在過門檻時不小心將所穿木屐的屐齒折斷都沒發覺,可見心中喜悅之情。而這,就是典故“謝安折屐”之由來。


    一顆熱忱卻鎮定的心,鼓舞了整個東晉的抗戰。


    淝水之戰後,東晉先後收複了襄陽、彭城、蜀地等在淝水之戰前丟失的全部領土,而且有乘機向北擴張之勢。但是,外在威脅解除之後,東晉內部潛在矛盾再度凸顯,謝家父子叔侄遭受排擠,謝安憂憤成疾,在淝水之戰的兩年之後(公元385年)去世。東晉未能抓住機遇,匡複中原。


    前秦發動的,旨在滅亡東晉的淝水之戰,是中國曆史上規模空前的大戰役,其力量對比之懸殊,結果之出乎意料,損失之慘重,影響之深遠,絕無僅有。除上文提到的失敗原因外,總結有以下幾點:


    一,苻堅對國內形勢估計錯誤。


    伐晉之戰,是一定會發生的,在前秦統一北方的基調形成之時,這一點就成為曆史發展之必然。但是,攻打晉國的時機卻是可以人為選擇的,前秦發動戰爭時,選擇的時機並不對其有利。


    正如文中反對伐晉的大臣們所提到的那樣,前秦統一北方時日尚淺,根基不夠穩定;政權內部民族之間矛盾重重,被迫投降的鮮卑、羌族,時刻都在等待風雲變幻,東山再起;苻氏集團內部不團結,叛亂時有發生,統治力量內耗相當嚴重;伐晉之戰,統治階層意見嚴重分歧,難以形成統一意誌,合力作戰;而且,在統一北方進程中,國力消耗嚴重,兵疲民困。諸多因素,構成前秦在出兵伐晉時的不利局麵。


    攘外尚且要先安內,更何況是主動出擊。


    假如苻堅能夠聽取大臣們的意見,按兵積穀,以觀東晉之變,再伺機而動的策略;或遵從王猛,“鮮卑、羌人宜漸除之”的遺言,著力抓好內部的團結與穩定,消滅東晉也隻會是時間問題。


    在國內形勢尚未完全具備取勝條件的情況下,苻堅急於“混一六合”,傾國伐晉,這不能不說是前秦失敗的基本前提。


    二,驕傲輕敵


    在南下伐晉之前,苻堅統一北方的過程太過順利,滅亡最為強大的燕國隻用了一年時間,其餘小國更是望風而降,基本沒打過什麽硬仗、惡仗。這就使苻堅心生傲慢輕敵之心,認為在伐晉之戰中,隻要憑借“累捷之威”和“有眾百萬,資仗如山”的軍事優勢,足以“何忠不克”,甚至“有征無戰”,沒有看到秦軍在“累捷之威”的背後存在著因長期作戰而“兵疲將倦,有憚敵之意”的致命短板。


    由於驕傲輕敵之心的存在,苻堅對於軍隊的調集、戰爭的準備、戰略策略的製定、臨戰的組織指揮等等方麵的問題,便十分輕率和粗略。對敵人的戰爭實力、抵抗意誌、軍隊數量、作戰素質,更是一無所知。一個軍事統帥,陷入這樣一廂情願的盲目驕狂情緒之中,自然難以逃脫驕兵必敗的曆史規律。


    在《資治通鑒》中,司馬光評論說“堅之所以亡,由驟勝而驕敵也”,並非“由不殺慕容垂、姚萇故也”,切中要害。


    三,戰略指揮上的失誤


    在伐晉過程中,苻堅兵分三路會攻建康的戰略是極為正確的,但是,從進軍情況來看,各路大軍隻有分進而沒有合擊,更沒有進攻上的協同配合。整個淝水之戰,其實隻有苻融的中路軍前鋒部隊投入戰鬥,而且該部隊先在洛澗之戰中遭遇慘敗,兵力優勢已經減弱,軍心士氣更是飽受打擊。這樣的軍隊和東晉的精銳部隊北府軍對陣,優勢並不明顯。


    苻堅甩掉中軍主力,親自前往前線,既把自己置身於危地、險地,又脫離了指揮中樞,失去了對全局的掌控,同樣是戰略上的一大失著,難不成還想著親自上陣砍顆人頭下來?


    假如當初苻堅能夠坐鎮京師,或者進至項城時緊守大本營,指揮調度各路大軍,協調進攻。那麽,即使有洛澗、淝水的戰敗,秦軍依然可以憑借後續部隊的到來對東晉展開持續攻擊,至少不會引起全局的總崩潰。


    苻堅的伐晉之戰,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對戰爭的整體規劃,戰略戰術的部署,均沒有進行詳盡周密的安排。


    四,前秦軍臨戰後撤


    苻堅固然有太多的失誤,但是強大的實力依然使秦軍極有可能贏得戰爭,如果沒有那一退的話。


    這是極為重要的偶發原因,但卻是引起秦軍潰敗的直接因素。苻堅把戰勝敵人的希望寄托在一廂情願的“半渡而擊”上,殊不知臨敵亂陣犯了兵家大忌,給了朱序擾亂軍心的機會,給了謝玄趁亂進攻的寶貴時機。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即使事先早有預謀,如此結局也是晉軍始料未及的。


    秦軍的主動後撤,不能不是導致秦軍慘敗的決定性偶發因素。


    就戰鬥本身而言,淝水之戰在數小時之內即已結束,甚至沒有經曆激烈地戰鬥過程,但是此戰卻是中國曆史上毫無疑問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中國北方重新陷入長期分裂混戰局麵,但也使中國未完全陷於異族統治之下。否則,苻堅將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異族領袖。


    此戰之後,直到劉裕北伐,南北雙方再無大規模的正式戰爭發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泣血征程之五胡亂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再歎崢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再歎崢嶸並收藏泣血征程之五胡亂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