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苻健,字建業,略陽臨渭人,苻洪第三子。其母夢大熊而孕之。
可能是遺傳的原因,長大以後,苻健果然健壯如熊,而且勇猛果敢,善騎射,好施舍,此外,還善於侍奉人。在需要依靠來投降保命的歲月裏,個人認為,“善於侍奉人”是苻健最為出眾的優點。也正因為此,石虎父子尤親近喜愛之。在石虎出於忌憚而秘密殺掉了苻健兩個兄長的情況下,始終留他一命。
苻洪死後,苻健不僅堅定執行進軍關中的戰略,而且繼續秉承乃父投降政策,先是取消秦王稱號,稱東晉所封官職,並派人到東晉報喪,表示臣服,用以減輕東晉對他的敵對態度;隨後,為防止進軍關中意圖泄露,苻健更是再次向後趙投降,接受後趙皇帝石祗所任官職,並在駐地修宮室、種麥屯田,以示無西進之意。對於知道內情而不願耕地種麥者,苻健殺之以示眾。
從後期進軍關中的軍事行動進展順利可以看出,苻健的保密工作做得很成功,達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至於那些不願種地而被殺掉的人們,哪裏是死在不願種地上了,其作為完全是在向敵人昭示苻健心中的軍國機密,況且還有違抗軍令的罪過,兩罪並罰,……仁慈啊,全家老少很多口,隻砍了他一顆腦袋。
不聽命令又喜歡耍小聰明的人,不僅不足以托大事,而且還容易壞事,更容易掉腦袋。
不久之後,苻健自稱晉征西大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雍州刺史,於盟津搭浮橋渡黃河,全軍西進。
那時,苻健修建的宮殿剛剛打好地基,播下的小麥還沒有發芽,東晉、後趙冊封其官職的詔書也還在路上。
這是一場生死存亡的戰爭,苻健並沒有退路,一旦失敗,就意味著苻健需要退迴中原,帶著殘兵敗將和冉閔一爭天下,還要和慕容恪逐鹿中原。當然,他還可以繼續選擇屈膝投降。但是,稱過王的人,但凡有點骨氣,寧願去死也絕不真的臣服,而且時過境遷,稱過王的人,即使再次選擇投降,也多半不會有什麽好下場。
苻健大軍兵分兩路,一路由苻雄(其弟)率步騎五千入潼關,一路由苻菁(其侄)從軹關(今河南濟源東北)入河東。臨行之前,苻健握著苻菁的手勉勵道:“事若不捷,汝死河北,我死河南,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晉書·載記第十二》),此戰若是不勝,我們就隻能死後再相見了!苻健親率主力隨苻雄之後,大軍渡過黃河,隨即燒毀浮橋,斷絕後路,以示必死之心。
進軍過程不再詳述,斷絕了退路的秦軍將士格外英勇,兩路大軍所到之處無不投降,三輔之地盡皆平定,苻健順利進據長安,並定都於此。
值得一提的是,在進軍途中,雖然所戰皆克,苻健還是給當時占據長安的杜洪寫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是為擁立杜洪為帝而來,並獻上珍寶、名馬。初閱此處時,頗有些不理解苻健的作為,以為是在長他人誌氣,後來漸漸懂了他當時心態,在並不能確信自己必勝的前提下,卑辭重禮以驕之,減輕對方敵對心態,更何況驕兵必敗。即使杜洪真的頭腦發熱稱了帝,那時苻健更可以高舉正統與大義的旗幟,滅之!
占據長安後,苻健遣使獻捷東晉,並修好桓溫。
至於後來和桓溫的戰爭,完全是政治上的需要,自立就意味著必須要再次反晉,本來就是出於政治考量的假投降,苻健表示反晉毫無壓力!而桓溫卻是要捍衛王朝正統,對於叛變者不加以討伐,何以申威儀於天下?於是就有了桓溫第一次的北伐。
其實,東晉朝廷接受苻健投降的那一刻起,就應該明白苻健終會自立的結局。對於一個亂世梟雄,所謂忠孝節義,是工具而不是累贅。
終於占據關中了,再也不用向他人低頭,包括東晉也已經成為苻健用過了的洗腳水,該潑掉了!不過,在他的朝堂上卻出現了頗為搞笑的一幕,軍師將軍賈玄碩等沒能體察出苻健心意,也可能是故意為之:表苻健為侍中、大都督關中諸軍事、大單於、秦王。苻健當廷大怒:“我官位輕重,非若等所知。”
已經占據關中形勝之地,不自立待何?居然還讓我做別人的臣子,難道我的反叛之心還不夠昭然若揭嗎?苻健表示很無奈,隨即暗示賈玄碩等欲自立稱帝之意。
351年,苻健稱天王、大單於,年號皇始,國號大秦,史稱前秦,都長安,建宗廟社稷。
352年,苻健即皇帝位,諸公進位為王,授子苻萇為大單於。
在先後擊敗晉司馬勳、謝尚、前涼王擢等人之後,苻健逐步消滅關中反對勢力,在關隴地區站穩腳跟,實現了“占領關中穩固根基,進而東進爭奪天下”戰略構想的前半段。在擊敗桓溫北伐軍之後,前秦更是擁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
和桓溫的對決是苻健入關中以來最為兇險的一戰,若不是桓溫猶豫徘徊導致糧盡退兵,前秦幾近亡國。不過在追擊過程中,前秦太子苻萇戰死,為苻健晚年的變亂和暴君苻生的登基即位埋下伏筆。
苻生是個獨眼龍,更是個混蛋,從小就很混的那種,“幼而粗暴,昏醉無賴”(《十六國春秋》)。在七歲那年,其祖父苻洪戲之曰:“吾聞瞎兒一淚,信乎?”苻生當即大怒,拔出佩刀自刺瞎眼,出血,曰:“此亦一淚耶!”
七歲小兒能如此做派,真是英雄了得,當時就嚇傻了苻洪,於是鞭之。苻生迴道:“受得了刀槍,扛不住鞭打!”苻洪迴答說:“再這樣幹,就罰你做奴隸。”(汝為爾不已,吾將以汝為奴),苻生對曰“可不如石勒也。”成了奴隸,豈不是要和石勒一樣了!
這段故事發生的時候,石勒還沒有死,石虎尚還要俯首聽命,況降將苻洪乎!直嚇得苻洪急忙跑過去捂住苻生的嘴,慌張到連鞋都來不及穿(跣而掩其口)。
童言固然無忌,但童言也同樣彰顯精神,體現性格(此兒狂勃)。事情以苻洪想要殺死苻生卻在苻健正要動手時被苻雄阻止而結束。苻生撿迴了一條命,後來,他用這條撿迴來的性命要了很多人的命。
長大以後的苻生,力舉千鈞,雄勇好殺,手格猛獸,走及奔馬,擊刺騎射,冠絕一時。桓溫北伐前秦時,苻生第一次上戰場,單馬入陣,所向披靡,搴旗斬將者前後十數。
能夠驍勇如此,苻生也算是少有之悍將,隻不過,隻有戰場才是他施展才華的地方。當地點換成了“溫情脈脈”的朝堂,他的驍勇和好殺隻能被稱之為殘暴!
正是在那場戰爭中,前秦太子苻萇受重傷而死。355年,苻健以讖言“三羊五眼”為應,立隻有一隻眼的苻生為太子。
可能,苻健和絕大多數的父母親一樣,對於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心理上總會覺得有所虧欠,總想在其他方麵給予些許彌補。於是,大好的皇帝寶座就便宜了獨眼龍苻生。婦人之仁,成千秋憾事!
……想起來趙子龍單騎救主的故事,那是一段值得歌頌的英雄事跡,雖然最終的結果是那麽的讓人無奈。曆史,就是這樣的幽默,如同兒戲一般。
當然有人不服。355年六月初六,時值苻健臥病在床之際,其侄子苻菁誤以為苻健已死,率兵入東宮,欲殺苻生自立。
此處苻菁就是那個在苻健入關中時自領一軍獨立作戰的苻菁,攻城拔寨,所過皆降;占上洛,設荊州,使國用充盈。在平定關中和穩守關隴地區的一係列戰鬥中,苻菁立下過汗馬功勞!然而當皇帝這事兒,沒他的份!
可惜,情報上的失誤讓苻菁作出誤判。當時苻健還沒死,苻生也不在東宮,當苻菁轉而進攻皇宮的時候,苻生攙扶著奄奄一息的苻健出現在皇宮的城樓上,苻菁麾下將士頓時潰散,自己也被抓住殺死,反叛就此失敗。
苻菁用生命的代價告訴我們,準確的情報工作,直接關係著事業能否取得成功。苻健也用數次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做好保密工作,不僅能搶奪別人家的勞動成果,還能保證自己家的勝利果實不被別人搶奪。
血淋淋的教訓!
355年六月十五日,也就是平定叛亂的數日之後,苻健因病去世,時年三十九歲。諡明皇帝,廟號世宗。
苻健算不上什麽好人,曾經幹過妻人後母而辱人為子的事情,而且因之將其逼反,最終將其殺掉,無論仁義,沒有道德。
苻健是個好皇帝,尤其是在後趙石虎的襯托之下,苻健做得很優秀。占領關中後與百姓約法三章,輕徭薄賦,簡修宮殿,專心政事,優待老者,崇尚儒學。百姓受災時自行免除賦稅,而且以身作則,減膳食,撤樂器,穿白衣,避正殿,以示哀悼悲傷之心。關中地區在飽經動亂之後,苻健的統治為那裏的人民帶來了休養生息的時機。
雖然英年早逝,但是苻健的一生堪稱輝煌,入據關中,建立前秦,擊敗桓溫,穩守關隴,在生命的最後幾天還平定了侄子苻菁的叛亂,個中心血,絲毫不遜色於其父為壯大本部落所付出的努力,雖然是站在乃父的肩膀上,但卻建立了其父親畢其一生都不曾有過的功績。即使是後來苻堅篡位,依然認可苻健對前秦的巨大貢獻,改諡號為景明皇帝,廟號高祖。
臨死之前,苻健為太子苻生安排了八位輔政大臣,分別是:太師魚遵、丞相雷弱兒、太傅毛貴、司空王墮、尚書令梁楞、左仆射梁安、右仆射段純、吏部尚書辛牢。然而卻這樣告訴苻生,“六夷酋長將帥及大臣中握有實權的人,如果不聽從你的命令,應漸除之。”
一代暴君,就此種下殘忍的種子,理直氣壯!
</p>
苻健,字建業,略陽臨渭人,苻洪第三子。其母夢大熊而孕之。
可能是遺傳的原因,長大以後,苻健果然健壯如熊,而且勇猛果敢,善騎射,好施舍,此外,還善於侍奉人。在需要依靠來投降保命的歲月裏,個人認為,“善於侍奉人”是苻健最為出眾的優點。也正因為此,石虎父子尤親近喜愛之。在石虎出於忌憚而秘密殺掉了苻健兩個兄長的情況下,始終留他一命。
苻洪死後,苻健不僅堅定執行進軍關中的戰略,而且繼續秉承乃父投降政策,先是取消秦王稱號,稱東晉所封官職,並派人到東晉報喪,表示臣服,用以減輕東晉對他的敵對態度;隨後,為防止進軍關中意圖泄露,苻健更是再次向後趙投降,接受後趙皇帝石祗所任官職,並在駐地修宮室、種麥屯田,以示無西進之意。對於知道內情而不願耕地種麥者,苻健殺之以示眾。
從後期進軍關中的軍事行動進展順利可以看出,苻健的保密工作做得很成功,達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至於那些不願種地而被殺掉的人們,哪裏是死在不願種地上了,其作為完全是在向敵人昭示苻健心中的軍國機密,況且還有違抗軍令的罪過,兩罪並罰,……仁慈啊,全家老少很多口,隻砍了他一顆腦袋。
不聽命令又喜歡耍小聰明的人,不僅不足以托大事,而且還容易壞事,更容易掉腦袋。
不久之後,苻健自稱晉征西大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雍州刺史,於盟津搭浮橋渡黃河,全軍西進。
那時,苻健修建的宮殿剛剛打好地基,播下的小麥還沒有發芽,東晉、後趙冊封其官職的詔書也還在路上。
這是一場生死存亡的戰爭,苻健並沒有退路,一旦失敗,就意味著苻健需要退迴中原,帶著殘兵敗將和冉閔一爭天下,還要和慕容恪逐鹿中原。當然,他還可以繼續選擇屈膝投降。但是,稱過王的人,但凡有點骨氣,寧願去死也絕不真的臣服,而且時過境遷,稱過王的人,即使再次選擇投降,也多半不會有什麽好下場。
苻健大軍兵分兩路,一路由苻雄(其弟)率步騎五千入潼關,一路由苻菁(其侄)從軹關(今河南濟源東北)入河東。臨行之前,苻健握著苻菁的手勉勵道:“事若不捷,汝死河北,我死河南,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晉書·載記第十二》),此戰若是不勝,我們就隻能死後再相見了!苻健親率主力隨苻雄之後,大軍渡過黃河,隨即燒毀浮橋,斷絕後路,以示必死之心。
進軍過程不再詳述,斷絕了退路的秦軍將士格外英勇,兩路大軍所到之處無不投降,三輔之地盡皆平定,苻健順利進據長安,並定都於此。
值得一提的是,在進軍途中,雖然所戰皆克,苻健還是給當時占據長安的杜洪寫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是為擁立杜洪為帝而來,並獻上珍寶、名馬。初閱此處時,頗有些不理解苻健的作為,以為是在長他人誌氣,後來漸漸懂了他當時心態,在並不能確信自己必勝的前提下,卑辭重禮以驕之,減輕對方敵對心態,更何況驕兵必敗。即使杜洪真的頭腦發熱稱了帝,那時苻健更可以高舉正統與大義的旗幟,滅之!
占據長安後,苻健遣使獻捷東晉,並修好桓溫。
至於後來和桓溫的戰爭,完全是政治上的需要,自立就意味著必須要再次反晉,本來就是出於政治考量的假投降,苻健表示反晉毫無壓力!而桓溫卻是要捍衛王朝正統,對於叛變者不加以討伐,何以申威儀於天下?於是就有了桓溫第一次的北伐。
其實,東晉朝廷接受苻健投降的那一刻起,就應該明白苻健終會自立的結局。對於一個亂世梟雄,所謂忠孝節義,是工具而不是累贅。
終於占據關中了,再也不用向他人低頭,包括東晉也已經成為苻健用過了的洗腳水,該潑掉了!不過,在他的朝堂上卻出現了頗為搞笑的一幕,軍師將軍賈玄碩等沒能體察出苻健心意,也可能是故意為之:表苻健為侍中、大都督關中諸軍事、大單於、秦王。苻健當廷大怒:“我官位輕重,非若等所知。”
已經占據關中形勝之地,不自立待何?居然還讓我做別人的臣子,難道我的反叛之心還不夠昭然若揭嗎?苻健表示很無奈,隨即暗示賈玄碩等欲自立稱帝之意。
351年,苻健稱天王、大單於,年號皇始,國號大秦,史稱前秦,都長安,建宗廟社稷。
352年,苻健即皇帝位,諸公進位為王,授子苻萇為大單於。
在先後擊敗晉司馬勳、謝尚、前涼王擢等人之後,苻健逐步消滅關中反對勢力,在關隴地區站穩腳跟,實現了“占領關中穩固根基,進而東進爭奪天下”戰略構想的前半段。在擊敗桓溫北伐軍之後,前秦更是擁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
和桓溫的對決是苻健入關中以來最為兇險的一戰,若不是桓溫猶豫徘徊導致糧盡退兵,前秦幾近亡國。不過在追擊過程中,前秦太子苻萇戰死,為苻健晚年的變亂和暴君苻生的登基即位埋下伏筆。
苻生是個獨眼龍,更是個混蛋,從小就很混的那種,“幼而粗暴,昏醉無賴”(《十六國春秋》)。在七歲那年,其祖父苻洪戲之曰:“吾聞瞎兒一淚,信乎?”苻生當即大怒,拔出佩刀自刺瞎眼,出血,曰:“此亦一淚耶!”
七歲小兒能如此做派,真是英雄了得,當時就嚇傻了苻洪,於是鞭之。苻生迴道:“受得了刀槍,扛不住鞭打!”苻洪迴答說:“再這樣幹,就罰你做奴隸。”(汝為爾不已,吾將以汝為奴),苻生對曰“可不如石勒也。”成了奴隸,豈不是要和石勒一樣了!
這段故事發生的時候,石勒還沒有死,石虎尚還要俯首聽命,況降將苻洪乎!直嚇得苻洪急忙跑過去捂住苻生的嘴,慌張到連鞋都來不及穿(跣而掩其口)。
童言固然無忌,但童言也同樣彰顯精神,體現性格(此兒狂勃)。事情以苻洪想要殺死苻生卻在苻健正要動手時被苻雄阻止而結束。苻生撿迴了一條命,後來,他用這條撿迴來的性命要了很多人的命。
長大以後的苻生,力舉千鈞,雄勇好殺,手格猛獸,走及奔馬,擊刺騎射,冠絕一時。桓溫北伐前秦時,苻生第一次上戰場,單馬入陣,所向披靡,搴旗斬將者前後十數。
能夠驍勇如此,苻生也算是少有之悍將,隻不過,隻有戰場才是他施展才華的地方。當地點換成了“溫情脈脈”的朝堂,他的驍勇和好殺隻能被稱之為殘暴!
正是在那場戰爭中,前秦太子苻萇受重傷而死。355年,苻健以讖言“三羊五眼”為應,立隻有一隻眼的苻生為太子。
可能,苻健和絕大多數的父母親一樣,對於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心理上總會覺得有所虧欠,總想在其他方麵給予些許彌補。於是,大好的皇帝寶座就便宜了獨眼龍苻生。婦人之仁,成千秋憾事!
……想起來趙子龍單騎救主的故事,那是一段值得歌頌的英雄事跡,雖然最終的結果是那麽的讓人無奈。曆史,就是這樣的幽默,如同兒戲一般。
當然有人不服。355年六月初六,時值苻健臥病在床之際,其侄子苻菁誤以為苻健已死,率兵入東宮,欲殺苻生自立。
此處苻菁就是那個在苻健入關中時自領一軍獨立作戰的苻菁,攻城拔寨,所過皆降;占上洛,設荊州,使國用充盈。在平定關中和穩守關隴地區的一係列戰鬥中,苻菁立下過汗馬功勞!然而當皇帝這事兒,沒他的份!
可惜,情報上的失誤讓苻菁作出誤判。當時苻健還沒死,苻生也不在東宮,當苻菁轉而進攻皇宮的時候,苻生攙扶著奄奄一息的苻健出現在皇宮的城樓上,苻菁麾下將士頓時潰散,自己也被抓住殺死,反叛就此失敗。
苻菁用生命的代價告訴我們,準確的情報工作,直接關係著事業能否取得成功。苻健也用數次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做好保密工作,不僅能搶奪別人家的勞動成果,還能保證自己家的勝利果實不被別人搶奪。
血淋淋的教訓!
355年六月十五日,也就是平定叛亂的數日之後,苻健因病去世,時年三十九歲。諡明皇帝,廟號世宗。
苻健算不上什麽好人,曾經幹過妻人後母而辱人為子的事情,而且因之將其逼反,最終將其殺掉,無論仁義,沒有道德。
苻健是個好皇帝,尤其是在後趙石虎的襯托之下,苻健做得很優秀。占領關中後與百姓約法三章,輕徭薄賦,簡修宮殿,專心政事,優待老者,崇尚儒學。百姓受災時自行免除賦稅,而且以身作則,減膳食,撤樂器,穿白衣,避正殿,以示哀悼悲傷之心。關中地區在飽經動亂之後,苻健的統治為那裏的人民帶來了休養生息的時機。
雖然英年早逝,但是苻健的一生堪稱輝煌,入據關中,建立前秦,擊敗桓溫,穩守關隴,在生命的最後幾天還平定了侄子苻菁的叛亂,個中心血,絲毫不遜色於其父為壯大本部落所付出的努力,雖然是站在乃父的肩膀上,但卻建立了其父親畢其一生都不曾有過的功績。即使是後來苻堅篡位,依然認可苻健對前秦的巨大貢獻,改諡號為景明皇帝,廟號高祖。
臨死之前,苻健為太子苻生安排了八位輔政大臣,分別是:太師魚遵、丞相雷弱兒、太傅毛貴、司空王墮、尚書令梁楞、左仆射梁安、右仆射段純、吏部尚書辛牢。然而卻這樣告訴苻生,“六夷酋長將帥及大臣中握有實權的人,如果不聽從你的命令,應漸除之。”
一代暴君,就此種下殘忍的種子,理直氣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