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冉閔最為精彩的故事的開始,其實也是他悲慘結局的序幕。在《殺胡令》號召天下漢人殺盡胡夷的同時,也注定了天下胡人對冉閔群起而攻之的必然現實。
滅亡的鍾聲是在第一次襄國之戰失敗時敲響的。
在反擊諸胡聯軍取得連續勝利之後,冉閔的軍隊迅速擴充到三十萬人,信心也隨之膨脹。350年十月,冉閔出師討伐襄國。
戰爭的初始階段冉魏大軍節節勝利,在短時間內就兵臨襄國城下並將其包圍。然後就是曠日持久的圍困作戰(一百多天),冉魏軍隊在攻城和圍困中耗盡了最初的銳氣,石袛卻在抵抗與求和中(曾去帝號向冉閔求和)等來了援軍,勝利的天平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向後趙傾斜。351年三月,冉閔軍在石袛、前燕、姚弋仲三方圍攻以及投降的胡人士兵趁機作亂的多重作用下(冉閔此次作戰中重用胡人降兵),冉魏軍隊慘敗。跟隨冉閔出征的大軍有十萬多人,最終跟著冉閔逃迴鄴城的,隻有十餘騎!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慘敗,損失之慘重不言而喻,用片甲無存來形容也毫不為過。影響也是格外巨大的,據說,當時冉閔已經迴到鄴城皇宮好多天,而鄴城的百姓還是以為他們的皇帝陛下已經戰死而惶惶不可終日,搞得冉閔隻好親自出宮安撫百姓——證明自己還活著,才算是安定了民心、軍心。
這些隻是此次失敗的直接影響,隨後的副作用更為嚴重深遠。直接斷送了冉魏帝國的前途命運。
此戰之後,冉閔賴以立國的基礎消耗一空,根本開始動搖。雖然在隨後的反擊作戰中取得勝利(351年四月,冉閔擊敗追擊而來的劉顯),但因失敗而形成的頹勢始終沒有發生改變,冉魏陷入亡國的危機當中,並疲於應付。
國力的增加是日積月累的,尤其是在蓋一所房子(皇帝家的宮殿)就足以拖垮一個國家的年代,脆弱的國民經濟使得國家行動必須慎之又慎,容不得半點馬虎。比如曹操,周瑜一把火燒光了他八十三萬大軍的時候,同時也燒光了他全部的一統天下的夢想,後期的權謀計算,隻是為子孫後代篡奪漢室江山鋪平道路罷了。不信?不知道您還記不記得“得隴望蜀”的典故?即得隴不複望蜀之人,怎麽會是一統天下的雄主?還有劉備,戎馬一生攢下來的積蓄因夷陵一敗而蕩然無存,哪裏還有什麽興複漢室的信心!身心俱碎,萬念俱灰!在電視劇《新三國》中,臨死前的劉備對這兩個成語有著堪稱完美的表述。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悲催起來,竟也是一樣的。
至於冉閔,固然表現得更加堅強,畢竟年輕就是最大的資本,……隻不過是從頭再來!然而也依然如同秋後的螞蚱,無論怎麽蹦躂,都改變不了必將滅亡的結局。在此感歎一聲:有心殺賊,無力迴天!脆弱的國民經濟遭到破壞後恢複起來是格外緩慢的,實力的損耗讓冉閔不可能重塑輝煌,不可逆轉的從巔峰跌下,走向末路。
不止於此,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精神,東晉帝國趁火打劫,在冉魏軍隊和諸胡聯軍血戰之際,拚命地挖起了冉魏的牆角。351年八月,東晉以皇朝正統之名義,大肆“接收”冉魏州郡。冉閔的徐州刺史周成、兗州刺史魏統、豫州牧冉遇、荊州刺史樂弘都攜城堡歸順東晉。平南將軍高崇、征虜將軍呂護拘捕洛州刺史鄭係,攜三河歸順東晉。這些,更是讓冉魏政權雪上加霜!
應該算是消息不暢惹的禍。襄國之戰失敗後,連鄴城百姓都認為冉閔已經戰死,更不要說鄴城之外的州郡了。通訊工具的局限(當時,流言的傳播主要靠街頭巷議)給了東晉足夠的可乘之機:冉閔已死,你們還不投靠我,等著效忠於誰呢?
若是放在現在,一個電話打過去,或許,冉閔隨後的處境會好許多。
我們來看看作為戰勝方的後趙隨後的諸多變故吧!
襄國之戰獲勝後,石袛乘勝進軍(那是必須的),派大將劉顯率軍十萬追擊冉閔,直至鄴城城下。不過戰敗了,那一戰,冉閔傾城而出,用上了他僅存的全部的力量,首戰即斬殺劉顯一萬多人,解鄴城之圍。再戰追擊劉顯消滅其三萬多,劉顯狼狽逃迴。
生死線上的反擊,冉閔和他的軍隊用實力再次證明了漢軍的威武和強悍。
一個民族一旦重新找迴自己的位置,便無論如何再不舍得放棄,為了這種自尊,他們可以拋卻生命,這就叫民族凝聚力。我想,冉閔和他麾下的將士們之所以如此勇猛,原因就在於此吧!
戰後,狼狽逃迴的劉顯殺了石袛並向冉閔投降。
您沒看錯,是殺石袛向冉閔投降。當時,冉閔得知消息後很高興,封了劉顯一大堆的官職,然後就率兵迴家了。剛剛損失十萬大軍的冉魏,需要時間療傷。從後來劉顯的反複無常來看,冉閔著實應該乘勝追擊的。一個殺害自己的君主並向敵國投降之人,有什麽值得冉閔去信任?除非,實力不允許他再攻打一次襄國,那這樣也就算是最好的結局了。
需要對後趙石氏做一個最後的交代了,在劉顯殺死石袛向冉閔投降的時候,同時被劉顯殺死的有樂安王石炳(石虎庶子)、太保張舉、太宰趙鹿等,後趙石氏從此徹底族滅。
石虎的十四個兒子全部死於非命。其中,兩個被石虎自己處死;六個自相殘殺而死;五個被冉閔滅族;一個投靠東晉(石琨)被斬於街市(石琨投靠東晉的時候,直接被東晉政權請去了菜市口,斬首示眾,沒有審問,更沒有禮遇)。一生造孽無數的石虎,終於在兒孫的身上得到了他應有的報應。
石氏完了,曆史的表演還在繼續,以後的故事屬於羯族人的戲份少之又少,他們退到舞台的角落,等待最後一次客串機會的來臨。
關於劉顯,後來是當了皇帝的,但是我們並不需要對他了解很多,生平簡介全略。隻需要知道他是石袛手下一員大將即可,很受寵信,但終究反了石袛。
時間並沒有過多久,劉顯又反了冉閔。在再一次攻打冉閔失敗狼狽逃迴襄國後,劉顯自己當起了皇帝。
不用奇怪劉顯的作為,弑君篡位、複降複叛之人,我們還期望他講究什麽忠孝節義之類的東西嗎?簡直可笑了我們自己!
在封建時代,尤其是群雄並起之時,最高領導往往憑借“稱帝”來重塑自己因戰爭失敗而喪失了的個人威信、地位,提升士兵因戰敗而萎靡不振的精神士氣。對於弑君篡位的劉顯,更是如此。本就名不正言不順,再沒個響亮的名頭(比如皇帝)鎮住場子、降住小弟,那麽大哥的日子也就算是混到頭了!當然,最重要的是,臨死了也要過一把當皇帝的癮!滅亡在即,哪怕明知道看不到明天的太陽,今天也要龍袍加身爽一爽。比如吳三桂,比如李自成,都是如此。至於劉顯,連名字都叫個“顯”字,有了機會又怎能不好好顯一顯?
當了皇帝的劉顯繼續著後趙之前對冉魏的政策:進攻!用不上“持續”這兩個字了,冉閔受夠了他,沒有給劉顯更多的機會。
352年二月,劉顯進攻冉魏常山郡。冉閔以八千士兵救援,擊敗劉顯後追至襄國,劉顯部將曹伏駒打開城門接應冉閔,冉閔攻克後趙國都襄國。在中原大地作惡數十年的後趙終於塵埃落定、徹底滅亡。
長於背叛者終於死於背叛。關於劉顯,到此截止。
消滅後趙以後,至少,在理論上我們應該認為冉閔肅清了中原,隨後的故事也應該步入正軌:休養生息,富國強兵,北伐,南征,一統天下。然而曆史真的就像一場舞台劇,壓軸的總是在最後出場!在冉閔竭盡全力和後趙殘餘生死相搏之際,曾經的宿敵——前燕趁機南下,隨之而來的是滾滾煙塵和漫天血雨。
在石虎去世之前,冉閔是被作為一個將軍來培養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後趙北部邊境防禦前燕,沒辦法,誰讓石虎老是打不過人家!應該說,冉閔的工作能力是不容置疑的,雖然前燕一直虎視眈眈,但是始終沒有得到什麽機會。後來,冉閔忙著在後趙皇族的內訌中爭權奪利,也就顧不上前燕了。一不小心,前燕的大軍就殺將了進來,勢不可擋!
廉台在河北,在滅亡後趙之後,屬於冉魏的勢力範圍,前燕在遼東,在河北之北。這不是前燕第一次入侵中原(之前和冉閔交過手),然而這一次,來了,他們不想再走。
雙方的遭遇是早有預謀的,在冉魏和後趙之間你死我活的戰爭正如火如荼進行著的時候,前燕趁機南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很明顯,前燕就是那個想要得利的漁翁。就後來的發展來看,前燕這個漁民做的可真是優秀得很。
對於前燕的南下,冉閔是不知情的,平定後趙之後,天下初定,百廢待興,等著冉閔去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比如:讓鄴城的百姓們吃上一口飽飯!
您千萬不要笑,那時那地,吃飽飯是一項艱難的事業,就好比如今那些沒車沒房沒存款而且年齡奔三卻剛剛畢業的童鞋們要去討老婆一樣。除了自己扯淡,還能扯什麽呢?
當時冉閔的處境是艱難的,持續的作戰讓整個冉魏都處在戰爭機器的運作當中,停下來之後才發現:大家都去打仗,沒人種地了。國都鄴城更是如此,饑腸轆轆的百姓觸動著冉閔的心弦。
冉閔分了軍糧!
他把軍隊的口糧分給了鄴城的百姓,然後,帶著他最為精銳的八千勇士出鄴城“遊食”!
然而很不幸,冉閔軍行蹤被慕容恪探知,於是,大網張開,冉閔也就和慕容恪所率領的十四萬騎兵撞了個滿懷。
遊食,一邊“遊”一邊吃之意,或者說哪裏有吃的就到哪兒去吃,俗稱:要飯。冉閔帶著他的軍隊出城“遊食”的時候應該是這樣說的:“弟兄們,把糧食留給百姓,哥(朕)帶你們要飯去!”
皇帝混到了要去要飯的地步,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其一:冉魏已經窮得揭不開鍋了;其二:冉閔是個好皇帝,或許並不優秀到足以應對時局遊刃有餘,但願意省下口糧給百姓的皇帝確實值得擁戴。這也許就是鄴城城破後冉魏軍民誓死不降的原因吧!
好了,我們來看一下冉閔的最後一戰。
時間:352年四月
地點:廉台(今河北石家莊東部無極縣東北)
戰役名稱:廉台之戰
交戰雙方:冉閔vs慕容恪
起因:“遊食”途中,冉閔的八千步軍與南下的慕容恪十四萬騎兵遭遇。隨後,冉閔軍被圍。
這是冉閔與慕容恪的第二次對決,生死之戰。率先發起進攻的並不是慕容恪的騎兵,而是冉閔不足萬人的步兵。今天的我們很難想象,食不果腹的冉閔的漢軍是如何依靠兩條腿向慕容恪的十四萬騎兵發起衝擊的。然而他們做到了,麵對必死的結局,冉閔和他麾下的八千勇士爆發出了驚世駭俗的勇氣。
大將軍董閏、車騎將軍張溫在戰役準備階段勸諫過冉閔,“鮮卑人乘勝利之勢,鋒芒銳利,而且敵眾我寡,應該暫且躲避。等他們驕傲懈怠以後,再增加兵力,加以攻擊。”
應該說,這是一個較為科學的建議,敵眾我寡,確實不應該力敵。然而冉閔之前的戰鬥,哪一次不是以少勝多呢?勝利中的冉閔並不認為他需要躲避,或者說,明知道力不能敵,冉閔也寧願選擇戰鬥著死去。
“我要用這些兵眾平定幽州,斬殺慕容俊。如今遇上了慕容恪而躲避他,人們該說我什麽呢!”
好吧,那就去戰鬥!
冉閔最初的戰術是正確的,首先,將部隊布置在不利於騎兵展開山高林密處;其次,令人在慕容恪軍中散步流言以擾亂軍心鼓噪聲勢;最後,在進攻中利用步兵比騎兵更持久、更靈活(騎兵笨重,不利久戰)的特點拖垮騎兵。
慕容恪的方法就簡單了,用一次次的失敗和退卻將冉閔軍隊引誘到了平原地區,然後圍而殲之!
最後的戰鬥開始了,中計被困的冉閔騎朱龍馬,持矛戟,手刃鮮卑強兵悍將三百餘人,麾下將士個個奮勇爭先,悍不畏死。結果是石破天驚的,冉閔和他的八千漢軍在十四萬鮮卑騎兵組成的包圍圈中十戰十勝!
那該是一場什麽樣的戰鬥?八千個衣衫襤褸、食不果腹的步兵向十四萬裝備精良的鮮卑騎兵發起進攻!
真是奇怪的一個民族,懦弱起來任人宰割;強悍起來威震天下。
近乎黔驢技窮的慕容恪拿出了他最後的殺手鐧——鐵浮屠!
鐵浮屠,人、馬均身披重甲,三人為伍,以皮索相連,人進一步,移馬一步,示不反顧。具有極強的進攻能力和防禦能力。史書記載:精銳特甚,所向無前。
那是一個清晨,晨曦竄入屍體枕籍的戰場,清晨的靜謐安詳中帶著恐怖與猙獰。冉閔的戰鬥是勝利的,然而越打越多的鮮卑軍隊和越發疲憊的他的戰士讓冉閔第一次陷入恐慌,他看不到勝利的希望。於是,冉閔決意突圍。吃光了所有的存糧之後,像之前的十次戰鬥一樣,冉閔和他的軍隊走向戰場,向著他們的敵人發起進攻。
戰鬥異常慘烈,冉閔和他的八千勇士衝破了鮮卑人一道又一道防線,然而,在他們異常疲憊之時,迎著他們而來的是一支全身重甲的騎兵——鐵浮屠,然後,撕碎了冉魏軍隊戰陣。
冉閔,敗了。
然而冉魏士兵並沒有潰散,在掩護冉閔和文武大臣突圍的過程中,筋疲力盡的他們機械般的揮舞手中早已殘破的戰刀砍向敵人,盡著自己最後的努力,一直戰鬥到最後一個人!整個戰役的始終,冉魏沒有被俘的士兵,更沒有投降的戰士。
也就是從那時起,“鐵浮屠”成為漢族士兵的噩夢,在他們心中造成無盡的創傷和陰影。久久,揮之不去。
鐵浮屠也就從那時起成了胡人軍隊屠戮漢軍的殺手鐧,從唐到五代都有因“鐵浮屠”全殲漢軍步兵數萬的記錄,在遼金時代更是被廣為利用,而且所向披靡!直到嶽飛的出現!
在付出了無數的鮮血,吸取了無數次失敗的教訓之後,1140年,嶽飛部隊(嶽家軍)與金兀術率領的鐵浮屠大軍展開決戰,鐵浮屠大軍全軍覆沒,從此正式退出曆史舞台。那一年,據“鐵浮屠“的出現已經過去了將近八百年。
冉閔是在突圍的路上被俘的,其實當時已經突出了包圍圈,隻是坐下的朱龍馬因為過度疲勞而突然死亡,……兩條腿的冉閔畢竟跑不過四條腿的鮮卑精騎。據說,當時朱龍馬跑著跑著突然就停了下來,然後站著,無論冉閔怎麽嗬斥抽打,那馬兒如泥塑一般,一動不動。
天亡我也,非戰之罪!
應該說,被俘後的冉閔表現出了漢人君王應有的氣魄。雖然沒有像項羽那樣割首相送,但畢竟沒有穿上青衣小帽為夷狄的官僚斟茶倒酒,更沒有身著奴仆的裝束為胡人的君王牽馬置鐙。
決絕的死讓人敬佩感歎,不屈的活更讓人肅然臣服!
冉閔,是不屈的!
慕容恪捉到冉閔後,赴薊(ji)城(今天津薊縣)獻與國主慕容俊。左右命冉閔下拜,冉閔當然是拒絕的。乃叱之:“汝何不拜吾主?”冉閔迴答:“安有中朝天子拜汝夷狄乎!”慕容俊嘲笑冉閔:“汝乃奴仆下才,怎得妄自稱帝?”冉閔怒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是了,你們這些禽獸一樣的蠻夷尚且可以稱王稱帝,我這樣的中華英雄反倒是要永世為人奴仆嗎?
慕容俊大怒,鞭之三百,然後送至龍城(今遼寧朝陽),告廆、皝廟(向祖先獻俘,慶祝輝煌勝利),隨後,斬冉閔於遏陘山。整個獻俘的過程,冉閔大罵不止,……嘿嘿,慕容俊在問候自己的列祖列宗的同時,冉閔也在問候他的列祖列宗。區別在於:一個特別關照男性,一個特別關照女性。
冉閔死後,山左右七裏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諡號為“武悼天王”。也就在那一天,天降大雪,過人雙膝。
“武悼天王”是冉閔的敵人給他的諡號,一個武字,一個天王的稱號,入木三分地體現了胡人對冉閔深深的畏懼。
鄴城守軍艱苦抵抗鮮卑軍隊達一百多天,352年八月,鄴城失陷,冉魏滅亡。絕望至極的冉魏臣子們守節自縊者有之,逃往東晉者有之……。但是,作鳥獸散的他們,無一人投降前燕。
冉閔在冉魏政權的諡號是很多很多年以後從他的後人冉華的墓誌上才知道的,諡曰“平”。曆史上,皇帝的諡號是有嚴格設定的:布綱治紀曰平!原來,依仗八千漢軍就足以橫掃中原的冉閔,最為突出的並不是他的武力,而是“布綱治紀”!我終究略去了這偉大的一點,畢竟,冉魏的短命注定了他文治不顯。
冉閔在占領鄴城時,救出了二十多萬被羯人搶掠的漢人少女,並幫助她們尋找失散的家人,然而在冉閔放這些漢族少女迴家時,有五萬多人選擇留下,因為她們已經無家可歸。冉魏滅亡,厄運重新降臨,南下的鮮卑大軍將她們充作軍糧,一個冬天就吃了個幹淨。在鮮卑軍隊離開之後,鄴城外的碎骨殘骸,像山一樣堆積……。
</p>
冉閔最為精彩的故事的開始,其實也是他悲慘結局的序幕。在《殺胡令》號召天下漢人殺盡胡夷的同時,也注定了天下胡人對冉閔群起而攻之的必然現實。
滅亡的鍾聲是在第一次襄國之戰失敗時敲響的。
在反擊諸胡聯軍取得連續勝利之後,冉閔的軍隊迅速擴充到三十萬人,信心也隨之膨脹。350年十月,冉閔出師討伐襄國。
戰爭的初始階段冉魏大軍節節勝利,在短時間內就兵臨襄國城下並將其包圍。然後就是曠日持久的圍困作戰(一百多天),冉魏軍隊在攻城和圍困中耗盡了最初的銳氣,石袛卻在抵抗與求和中(曾去帝號向冉閔求和)等來了援軍,勝利的天平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向後趙傾斜。351年三月,冉閔軍在石袛、前燕、姚弋仲三方圍攻以及投降的胡人士兵趁機作亂的多重作用下(冉閔此次作戰中重用胡人降兵),冉魏軍隊慘敗。跟隨冉閔出征的大軍有十萬多人,最終跟著冉閔逃迴鄴城的,隻有十餘騎!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慘敗,損失之慘重不言而喻,用片甲無存來形容也毫不為過。影響也是格外巨大的,據說,當時冉閔已經迴到鄴城皇宮好多天,而鄴城的百姓還是以為他們的皇帝陛下已經戰死而惶惶不可終日,搞得冉閔隻好親自出宮安撫百姓——證明自己還活著,才算是安定了民心、軍心。
這些隻是此次失敗的直接影響,隨後的副作用更為嚴重深遠。直接斷送了冉魏帝國的前途命運。
此戰之後,冉閔賴以立國的基礎消耗一空,根本開始動搖。雖然在隨後的反擊作戰中取得勝利(351年四月,冉閔擊敗追擊而來的劉顯),但因失敗而形成的頹勢始終沒有發生改變,冉魏陷入亡國的危機當中,並疲於應付。
國力的增加是日積月累的,尤其是在蓋一所房子(皇帝家的宮殿)就足以拖垮一個國家的年代,脆弱的國民經濟使得國家行動必須慎之又慎,容不得半點馬虎。比如曹操,周瑜一把火燒光了他八十三萬大軍的時候,同時也燒光了他全部的一統天下的夢想,後期的權謀計算,隻是為子孫後代篡奪漢室江山鋪平道路罷了。不信?不知道您還記不記得“得隴望蜀”的典故?即得隴不複望蜀之人,怎麽會是一統天下的雄主?還有劉備,戎馬一生攢下來的積蓄因夷陵一敗而蕩然無存,哪裏還有什麽興複漢室的信心!身心俱碎,萬念俱灰!在電視劇《新三國》中,臨死前的劉備對這兩個成語有著堪稱完美的表述。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悲催起來,竟也是一樣的。
至於冉閔,固然表現得更加堅強,畢竟年輕就是最大的資本,……隻不過是從頭再來!然而也依然如同秋後的螞蚱,無論怎麽蹦躂,都改變不了必將滅亡的結局。在此感歎一聲:有心殺賊,無力迴天!脆弱的國民經濟遭到破壞後恢複起來是格外緩慢的,實力的損耗讓冉閔不可能重塑輝煌,不可逆轉的從巔峰跌下,走向末路。
不止於此,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精神,東晉帝國趁火打劫,在冉魏軍隊和諸胡聯軍血戰之際,拚命地挖起了冉魏的牆角。351年八月,東晉以皇朝正統之名義,大肆“接收”冉魏州郡。冉閔的徐州刺史周成、兗州刺史魏統、豫州牧冉遇、荊州刺史樂弘都攜城堡歸順東晉。平南將軍高崇、征虜將軍呂護拘捕洛州刺史鄭係,攜三河歸順東晉。這些,更是讓冉魏政權雪上加霜!
應該算是消息不暢惹的禍。襄國之戰失敗後,連鄴城百姓都認為冉閔已經戰死,更不要說鄴城之外的州郡了。通訊工具的局限(當時,流言的傳播主要靠街頭巷議)給了東晉足夠的可乘之機:冉閔已死,你們還不投靠我,等著效忠於誰呢?
若是放在現在,一個電話打過去,或許,冉閔隨後的處境會好許多。
我們來看看作為戰勝方的後趙隨後的諸多變故吧!
襄國之戰獲勝後,石袛乘勝進軍(那是必須的),派大將劉顯率軍十萬追擊冉閔,直至鄴城城下。不過戰敗了,那一戰,冉閔傾城而出,用上了他僅存的全部的力量,首戰即斬殺劉顯一萬多人,解鄴城之圍。再戰追擊劉顯消滅其三萬多,劉顯狼狽逃迴。
生死線上的反擊,冉閔和他的軍隊用實力再次證明了漢軍的威武和強悍。
一個民族一旦重新找迴自己的位置,便無論如何再不舍得放棄,為了這種自尊,他們可以拋卻生命,這就叫民族凝聚力。我想,冉閔和他麾下的將士們之所以如此勇猛,原因就在於此吧!
戰後,狼狽逃迴的劉顯殺了石袛並向冉閔投降。
您沒看錯,是殺石袛向冉閔投降。當時,冉閔得知消息後很高興,封了劉顯一大堆的官職,然後就率兵迴家了。剛剛損失十萬大軍的冉魏,需要時間療傷。從後來劉顯的反複無常來看,冉閔著實應該乘勝追擊的。一個殺害自己的君主並向敵國投降之人,有什麽值得冉閔去信任?除非,實力不允許他再攻打一次襄國,那這樣也就算是最好的結局了。
需要對後趙石氏做一個最後的交代了,在劉顯殺死石袛向冉閔投降的時候,同時被劉顯殺死的有樂安王石炳(石虎庶子)、太保張舉、太宰趙鹿等,後趙石氏從此徹底族滅。
石虎的十四個兒子全部死於非命。其中,兩個被石虎自己處死;六個自相殘殺而死;五個被冉閔滅族;一個投靠東晉(石琨)被斬於街市(石琨投靠東晉的時候,直接被東晉政權請去了菜市口,斬首示眾,沒有審問,更沒有禮遇)。一生造孽無數的石虎,終於在兒孫的身上得到了他應有的報應。
石氏完了,曆史的表演還在繼續,以後的故事屬於羯族人的戲份少之又少,他們退到舞台的角落,等待最後一次客串機會的來臨。
關於劉顯,後來是當了皇帝的,但是我們並不需要對他了解很多,生平簡介全略。隻需要知道他是石袛手下一員大將即可,很受寵信,但終究反了石袛。
時間並沒有過多久,劉顯又反了冉閔。在再一次攻打冉閔失敗狼狽逃迴襄國後,劉顯自己當起了皇帝。
不用奇怪劉顯的作為,弑君篡位、複降複叛之人,我們還期望他講究什麽忠孝節義之類的東西嗎?簡直可笑了我們自己!
在封建時代,尤其是群雄並起之時,最高領導往往憑借“稱帝”來重塑自己因戰爭失敗而喪失了的個人威信、地位,提升士兵因戰敗而萎靡不振的精神士氣。對於弑君篡位的劉顯,更是如此。本就名不正言不順,再沒個響亮的名頭(比如皇帝)鎮住場子、降住小弟,那麽大哥的日子也就算是混到頭了!當然,最重要的是,臨死了也要過一把當皇帝的癮!滅亡在即,哪怕明知道看不到明天的太陽,今天也要龍袍加身爽一爽。比如吳三桂,比如李自成,都是如此。至於劉顯,連名字都叫個“顯”字,有了機會又怎能不好好顯一顯?
當了皇帝的劉顯繼續著後趙之前對冉魏的政策:進攻!用不上“持續”這兩個字了,冉閔受夠了他,沒有給劉顯更多的機會。
352年二月,劉顯進攻冉魏常山郡。冉閔以八千士兵救援,擊敗劉顯後追至襄國,劉顯部將曹伏駒打開城門接應冉閔,冉閔攻克後趙國都襄國。在中原大地作惡數十年的後趙終於塵埃落定、徹底滅亡。
長於背叛者終於死於背叛。關於劉顯,到此截止。
消滅後趙以後,至少,在理論上我們應該認為冉閔肅清了中原,隨後的故事也應該步入正軌:休養生息,富國強兵,北伐,南征,一統天下。然而曆史真的就像一場舞台劇,壓軸的總是在最後出場!在冉閔竭盡全力和後趙殘餘生死相搏之際,曾經的宿敵——前燕趁機南下,隨之而來的是滾滾煙塵和漫天血雨。
在石虎去世之前,冉閔是被作為一個將軍來培養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後趙北部邊境防禦前燕,沒辦法,誰讓石虎老是打不過人家!應該說,冉閔的工作能力是不容置疑的,雖然前燕一直虎視眈眈,但是始終沒有得到什麽機會。後來,冉閔忙著在後趙皇族的內訌中爭權奪利,也就顧不上前燕了。一不小心,前燕的大軍就殺將了進來,勢不可擋!
廉台在河北,在滅亡後趙之後,屬於冉魏的勢力範圍,前燕在遼東,在河北之北。這不是前燕第一次入侵中原(之前和冉閔交過手),然而這一次,來了,他們不想再走。
雙方的遭遇是早有預謀的,在冉魏和後趙之間你死我活的戰爭正如火如荼進行著的時候,前燕趁機南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很明顯,前燕就是那個想要得利的漁翁。就後來的發展來看,前燕這個漁民做的可真是優秀得很。
對於前燕的南下,冉閔是不知情的,平定後趙之後,天下初定,百廢待興,等著冉閔去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比如:讓鄴城的百姓們吃上一口飽飯!
您千萬不要笑,那時那地,吃飽飯是一項艱難的事業,就好比如今那些沒車沒房沒存款而且年齡奔三卻剛剛畢業的童鞋們要去討老婆一樣。除了自己扯淡,還能扯什麽呢?
當時冉閔的處境是艱難的,持續的作戰讓整個冉魏都處在戰爭機器的運作當中,停下來之後才發現:大家都去打仗,沒人種地了。國都鄴城更是如此,饑腸轆轆的百姓觸動著冉閔的心弦。
冉閔分了軍糧!
他把軍隊的口糧分給了鄴城的百姓,然後,帶著他最為精銳的八千勇士出鄴城“遊食”!
然而很不幸,冉閔軍行蹤被慕容恪探知,於是,大網張開,冉閔也就和慕容恪所率領的十四萬騎兵撞了個滿懷。
遊食,一邊“遊”一邊吃之意,或者說哪裏有吃的就到哪兒去吃,俗稱:要飯。冉閔帶著他的軍隊出城“遊食”的時候應該是這樣說的:“弟兄們,把糧食留給百姓,哥(朕)帶你們要飯去!”
皇帝混到了要去要飯的地步,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其一:冉魏已經窮得揭不開鍋了;其二:冉閔是個好皇帝,或許並不優秀到足以應對時局遊刃有餘,但願意省下口糧給百姓的皇帝確實值得擁戴。這也許就是鄴城城破後冉魏軍民誓死不降的原因吧!
好了,我們來看一下冉閔的最後一戰。
時間:352年四月
地點:廉台(今河北石家莊東部無極縣東北)
戰役名稱:廉台之戰
交戰雙方:冉閔vs慕容恪
起因:“遊食”途中,冉閔的八千步軍與南下的慕容恪十四萬騎兵遭遇。隨後,冉閔軍被圍。
這是冉閔與慕容恪的第二次對決,生死之戰。率先發起進攻的並不是慕容恪的騎兵,而是冉閔不足萬人的步兵。今天的我們很難想象,食不果腹的冉閔的漢軍是如何依靠兩條腿向慕容恪的十四萬騎兵發起衝擊的。然而他們做到了,麵對必死的結局,冉閔和他麾下的八千勇士爆發出了驚世駭俗的勇氣。
大將軍董閏、車騎將軍張溫在戰役準備階段勸諫過冉閔,“鮮卑人乘勝利之勢,鋒芒銳利,而且敵眾我寡,應該暫且躲避。等他們驕傲懈怠以後,再增加兵力,加以攻擊。”
應該說,這是一個較為科學的建議,敵眾我寡,確實不應該力敵。然而冉閔之前的戰鬥,哪一次不是以少勝多呢?勝利中的冉閔並不認為他需要躲避,或者說,明知道力不能敵,冉閔也寧願選擇戰鬥著死去。
“我要用這些兵眾平定幽州,斬殺慕容俊。如今遇上了慕容恪而躲避他,人們該說我什麽呢!”
好吧,那就去戰鬥!
冉閔最初的戰術是正確的,首先,將部隊布置在不利於騎兵展開山高林密處;其次,令人在慕容恪軍中散步流言以擾亂軍心鼓噪聲勢;最後,在進攻中利用步兵比騎兵更持久、更靈活(騎兵笨重,不利久戰)的特點拖垮騎兵。
慕容恪的方法就簡單了,用一次次的失敗和退卻將冉閔軍隊引誘到了平原地區,然後圍而殲之!
最後的戰鬥開始了,中計被困的冉閔騎朱龍馬,持矛戟,手刃鮮卑強兵悍將三百餘人,麾下將士個個奮勇爭先,悍不畏死。結果是石破天驚的,冉閔和他的八千漢軍在十四萬鮮卑騎兵組成的包圍圈中十戰十勝!
那該是一場什麽樣的戰鬥?八千個衣衫襤褸、食不果腹的步兵向十四萬裝備精良的鮮卑騎兵發起進攻!
真是奇怪的一個民族,懦弱起來任人宰割;強悍起來威震天下。
近乎黔驢技窮的慕容恪拿出了他最後的殺手鐧——鐵浮屠!
鐵浮屠,人、馬均身披重甲,三人為伍,以皮索相連,人進一步,移馬一步,示不反顧。具有極強的進攻能力和防禦能力。史書記載:精銳特甚,所向無前。
那是一個清晨,晨曦竄入屍體枕籍的戰場,清晨的靜謐安詳中帶著恐怖與猙獰。冉閔的戰鬥是勝利的,然而越打越多的鮮卑軍隊和越發疲憊的他的戰士讓冉閔第一次陷入恐慌,他看不到勝利的希望。於是,冉閔決意突圍。吃光了所有的存糧之後,像之前的十次戰鬥一樣,冉閔和他的軍隊走向戰場,向著他們的敵人發起進攻。
戰鬥異常慘烈,冉閔和他的八千勇士衝破了鮮卑人一道又一道防線,然而,在他們異常疲憊之時,迎著他們而來的是一支全身重甲的騎兵——鐵浮屠,然後,撕碎了冉魏軍隊戰陣。
冉閔,敗了。
然而冉魏士兵並沒有潰散,在掩護冉閔和文武大臣突圍的過程中,筋疲力盡的他們機械般的揮舞手中早已殘破的戰刀砍向敵人,盡著自己最後的努力,一直戰鬥到最後一個人!整個戰役的始終,冉魏沒有被俘的士兵,更沒有投降的戰士。
也就是從那時起,“鐵浮屠”成為漢族士兵的噩夢,在他們心中造成無盡的創傷和陰影。久久,揮之不去。
鐵浮屠也就從那時起成了胡人軍隊屠戮漢軍的殺手鐧,從唐到五代都有因“鐵浮屠”全殲漢軍步兵數萬的記錄,在遼金時代更是被廣為利用,而且所向披靡!直到嶽飛的出現!
在付出了無數的鮮血,吸取了無數次失敗的教訓之後,1140年,嶽飛部隊(嶽家軍)與金兀術率領的鐵浮屠大軍展開決戰,鐵浮屠大軍全軍覆沒,從此正式退出曆史舞台。那一年,據“鐵浮屠“的出現已經過去了將近八百年。
冉閔是在突圍的路上被俘的,其實當時已經突出了包圍圈,隻是坐下的朱龍馬因為過度疲勞而突然死亡,……兩條腿的冉閔畢竟跑不過四條腿的鮮卑精騎。據說,當時朱龍馬跑著跑著突然就停了下來,然後站著,無論冉閔怎麽嗬斥抽打,那馬兒如泥塑一般,一動不動。
天亡我也,非戰之罪!
應該說,被俘後的冉閔表現出了漢人君王應有的氣魄。雖然沒有像項羽那樣割首相送,但畢竟沒有穿上青衣小帽為夷狄的官僚斟茶倒酒,更沒有身著奴仆的裝束為胡人的君王牽馬置鐙。
決絕的死讓人敬佩感歎,不屈的活更讓人肅然臣服!
冉閔,是不屈的!
慕容恪捉到冉閔後,赴薊(ji)城(今天津薊縣)獻與國主慕容俊。左右命冉閔下拜,冉閔當然是拒絕的。乃叱之:“汝何不拜吾主?”冉閔迴答:“安有中朝天子拜汝夷狄乎!”慕容俊嘲笑冉閔:“汝乃奴仆下才,怎得妄自稱帝?”冉閔怒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是了,你們這些禽獸一樣的蠻夷尚且可以稱王稱帝,我這樣的中華英雄反倒是要永世為人奴仆嗎?
慕容俊大怒,鞭之三百,然後送至龍城(今遼寧朝陽),告廆、皝廟(向祖先獻俘,慶祝輝煌勝利),隨後,斬冉閔於遏陘山。整個獻俘的過程,冉閔大罵不止,……嘿嘿,慕容俊在問候自己的列祖列宗的同時,冉閔也在問候他的列祖列宗。區別在於:一個特別關照男性,一個特別關照女性。
冉閔死後,山左右七裏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諡號為“武悼天王”。也就在那一天,天降大雪,過人雙膝。
“武悼天王”是冉閔的敵人給他的諡號,一個武字,一個天王的稱號,入木三分地體現了胡人對冉閔深深的畏懼。
鄴城守軍艱苦抵抗鮮卑軍隊達一百多天,352年八月,鄴城失陷,冉魏滅亡。絕望至極的冉魏臣子們守節自縊者有之,逃往東晉者有之……。但是,作鳥獸散的他們,無一人投降前燕。
冉閔在冉魏政權的諡號是很多很多年以後從他的後人冉華的墓誌上才知道的,諡曰“平”。曆史上,皇帝的諡號是有嚴格設定的:布綱治紀曰平!原來,依仗八千漢軍就足以橫掃中原的冉閔,最為突出的並不是他的武力,而是“布綱治紀”!我終究略去了這偉大的一點,畢竟,冉魏的短命注定了他文治不顯。
冉閔在占領鄴城時,救出了二十多萬被羯人搶掠的漢人少女,並幫助她們尋找失散的家人,然而在冉閔放這些漢族少女迴家時,有五萬多人選擇留下,因為她們已經無家可歸。冉魏滅亡,厄運重新降臨,南下的鮮卑大軍將她們充作軍糧,一個冬天就吃了個幹淨。在鮮卑軍隊離開之後,鄴城外的碎骨殘骸,像山一樣堆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