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石趙是羯人的政權,而冉閔是漢人。


    掌權以後的冉閔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的民族意識是在民族之間的矛盾極度激化的過程中逐漸覺醒的。父子兩代為羯人效忠,自小在石虎膝前成長,冉閔怎麽都覺得自己是石閔,錄屬於後趙皇族。綜合之前的表現,我們可以斷定,冉閔熱愛著他所效忠的那個國家。對於架空石鑒掌控朝政的做法,在他眼裏,是和石遵、石鑒的所作所為性質是一樣的,皇族內訌而已。


    然而羯人並不認同,在他們眼裏,石趙永遠都是羯人的政權,能夠當家作主的,也隻能是羯人。對於冉閔,他身體流淌的血液,骨髓中充斥的靈魂,注定了他永遠都是漢人,永遠都是羯人眼中的“他們”。用則用矣,想登堂入室成為主人,沒門!家裏養著一隻用來看門的大狼狗,無論有多麽親熟,都不可能讓它和主人們同桌吃飯。


    冉閔隻是沒有學會叫“汪”!


    當漢人冉閔、李農掌控了後趙政權的時候,引起的震動是巨大的,後趙統治階級因爭奪統治權而引起的皇族內訌迅速轉變為了激烈的、不可調和的、全麵的民族衝突。


    就在冉閔、李農平定石苞叛亂的同時,石虎的另一個兒子石祗在襄國聯合姚弋仲、苻洪等人頒布檄文,討伐冉閔、李農。


    有句話叫“血濃於水”,其實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冉閔的本質是漢人,並不是石虎的親孫子,隨著實力的日益做大並嚴重威脅到石氏集團統治的時候,冉閔必然會遭到包括石鑒在內的石虎子孫們的強烈反抗。父輩留下的大好江山,無論自己兄弟怎麽搶,都不能拱手送於外人。冉閔並不是羯人的骨肉,雖然是石虎撫養長大,但終究是漢人的血脈。喝酒吃肉的時候大家親若一家,但一旦觸動了各自最根本的利益,原本隱藏的最本質的東西也就會全部浮出水麵。而這,也成為後來冉魏政權遭到胡人勢力聯合絞殺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之前的數百年間,大漢帝國的強勢和壓迫讓少數民族們堅信:天下胡夷是一家。而且,他們這一家人還有一個共同的敵人——漢人。在他們眼裏,冉閔和李農,難道不是“漢狗”嗎?


    現在要來說一下石袛、姚弋仲、苻洪等人發布的那道討伐檄文,雖然那是段極度混亂的曆史,但每一項行動和政策都有它的出處和來源,石袛等人發布的那篇檄文,對隨後的故事具有極大的影響。


    內容已經不可查了,早已經湮沒在史書無數次的刪除和篡改中。隻有一個由後人根據內容杜撰得來的名字流傳下來:“殺漢檄”。殺,殺死的殺;漢,就是漢人的意思,不過那時應該叫做晉人;檄,即是檄文。整個的名稱是這樣的:殺死漢人的檄文。


    這道檄文的目的就不用多作廢話了,它所帶來的影響我並不知道,所掌握的資料也隻是一筆帶過,一個字都沒有多提。但是,與之相對應而生的另一道檄文“殺胡令”敝人卻是知之甚祥的,我有理由懷疑:難道,“殺漢檄”會比“殺胡令”相差很多?


    隻有在最血腥的屠殺之後,才會有最血腥的報複。當我們很多人在叫囂著別人有多麽多麽心狠手辣內心陰毒的時候(可能那個人還什麽都沒有做),是不是該反思自己曾經做過的對別人造成的莫大傷害呢?要知道,隻有對別人造成了巨大傷害之後,才會恐懼別人對他的報複!於是,自己就先歇斯底裏了。


    不管怎麽說,有了叛亂就該去平叛,尤其是當皇帝還掌握在被討伐者手中的時候,更不應該持有異議。石鑒的平叛大軍出發了,領軍大將為大都督石琨、太尉張舉、侍中唿延盛,步騎七萬,分路進發。


    然而在兩軍交戰之前,國都鄴城的皇宮之內卻發生了重大變故。


    首先是中領軍石成、侍中石啟、河東太守石暉三人密謀刺殺冉閔、李農,未遂,事泄被殺。隨後,龍驤將軍孫伏都、劉銖伏兵三千欲殺冉閔、李農。


    孫伏都所率領的三千人全部都是羯人,而且這三千人是在皇帝石鑒不知情的情況下集結的(請注意這一點)。如果說三個人的密謀並不能引起冉閔的重視,那麽,三千羯人自發的行動足以讓他思慮萬分了。是什麽原因促使這些羯人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就敢於和冉閔一戰?每一次的深思,都會讓冉閔驚出滿身的冷汗。


    毫無疑問,孫伏都的行動失敗了。雖然期間上演了一部“挾天子以令諸侯”(請示石鑒)的插曲,但絲毫沒有改變失敗的結局。謀略不如冉閔、李農;實力不如冉閔、李農;連人緣都不如冉閔、李農。計劃還沒實施,秘密已經泄漏,冉閔、李農的大軍早就已經集結待命了。焉能不敗?


    在孫伏都前來請示石鑒的時候,石鑒是站在孫伏都一邊的。什麽“國之幹城”、“社稷棟梁”之類的讚美之詞差不多都讓石鑒說光了。但是當冉閔的軍隊破金明門強行入宮之後,石鑒的態度立刻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彎,迅速和冉閔、李農站在了同一條戰線上。宣布孫伏都謀反,招冉閔、李農入宮,並下旨命令冉閔、李農討伐孫伏都。


    不要小看傀儡皇帝的聖旨,有了它,哪怕是讓去殺皇帝他媽,行動也代表了正義。在人情和法理上也就都講得通了。嗯,有了聖旨,史家會讓講不通的地方也能講得通。曾經,有一個賣草鞋的名字叫作劉備的人,靠著漢獻帝劉協給他的“衣帶詔”所帶來的“正義”,一躍成為“漢昭烈皇帝”。“正義”所指,就是民心所向。


    前一刻的忠臣,下一刻就變成了叛逆。石鑒開始故技重施了。沒有辦法,曆史從來都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孫伏都戰敗了,剩下的唯一作用就是替他所效忠的皇帝陛下背黑鍋,石鑒需要自保,於是所有的禍事也就全部栽贓到孫伏都的頭上。對於失敗的人,除了獨自哭泣和享受懲罰,沒有辯解的權力。


    戰鬥沒有懸念,不無辜的在劫難逃,無辜的也少有幸免,皇城之內,橫屍遍地,血流成河。整個皇宮仿佛接受了一次腥風血雨的洗禮。然後,冉閔控製了一切。


    至於皇帝石鑒,冉閔不再理會他的忽悠,直接把他囚禁在了禦龍觀,光看守的士兵就派了好幾千。任何人不得和石鑒接觸,連吃飯都是懸吊著食物給他。


    石成等人陰謀作亂的時候,冉閔還隻是覺得這是皇族的權力鬥爭,逮著了殺掉就算了事,並沒有多想。而這一次的政變卻強烈衝擊了他的大腦。石鑒事先並不知情,羯族將軍卻能夠自發的組織起三千名羯族士兵攻擊他。


    這,到底是為什麽?


    冉閔應該是想明白了,石袛的“殺漢檄”就是最好的提示。為了防止胡人再舉刀兵,殺掉孫伏都,平定叛亂之後,冉閔頒布了這樣一條命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


    中國古代對少數民族的稱唿從來都是貶義的,如西夷、北狄、南蠻之類。沒有人願意貶稱自己,當冉閔的命令裏有“六夷”這樣的字眼的時候,我們可以認定,冉閔已然承認了自己漢人的身份。從命令的效果來看,冉閔不承認都不能夠了,因為“六夷”們認定了他是漢人。


    命令下達以後,胡人們開始了大逃亡,他們攻破城門甚至翻越城牆而出,目的隻有一個,逃出鄴城,遠離冉閔!


    情況冉閔定是知道的,因為緊接著他下達了第二道命令:“與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通俗些說就是:願意跟我混的留下,不願意跟我混的滾蛋。其實冉閔本意並不想讓羯人走,他隻是想表現作為王者的胸襟與氣量,有時候,最好的挽留的方式,恰恰是不留。


    但冉閔錯了,他不知道,在那樣的大環境下,民族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即使冉閔英明、偉大、正確、仁愛,而且無所不能,羯族人的選擇依然是如石虎那樣的羯族暴君。無它,民族情感超越對君王的愛!在羯人那裏,或許也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吧!奈何身受儒家教化的我們太過一廂情願。


    命令下達之後,戲劇性的卻也是必然的結果出現了。一夜之間,周圍百裏的漢人全部爭相擁入城中,而鄴城中所有的胡人全部離去。城門那裏一麵是大量的漢人擁進鄴城來投奔冉閔。一麵是大量的胡人紛紛出城。雙方對比格外鮮明,而鮮明的對比代表了鮮明的立場。冷眼欣賞之後,冉閔不得不相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說的頗有道理。


    鐵血軍人出身的冉閔頒布了那道最出名的命令:《殺胡令》。既然不能為我所用,那就都殺了吧!免得被別人利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泣血征程之五胡亂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再歎崢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再歎崢嶸並收藏泣血征程之五胡亂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