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卿,朕聽聞李平此時應該是在家中待著的吧?


    那他此刻又怎會出現在這裏看榜呢?難道是發生了什麽變故不成?


    ”弘治皇帝一臉疑惑地問道。


    隻見李東陽無奈地搖了搖頭,苦笑著迴答道:“陛下啊,此事說來話長。


    微臣與舍弟已經多次阻攔,但都無濟於事。李平他竟然接連翻牆五次。


    執意要出來看榜。微臣與舍弟實在是追趕不及,所以……還望陛下恕罪!”


    “他這咋迴事?還能這麽玩。”


    “臣不知。”


    “算了問你也沒用。”


    弘治皇帝歎了歎氣,又道


    “西南諸部啊!竟然在六月的時候就開始反叛朝廷,直到七月份才剛剛平息下來。而現在呢?大軍剛剛歸來,這些部落居然又再次造反了!真是令人氣憤至極!


    “陛下啊!您看看,這沐國公府到底是怎麽做事的?


    他們這段時間究竟都在幹些什麽呀!為什麽會讓這些部落老是造反呢?


    難道他們就沒有想過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嗎?


    這樣頻繁地叛亂不僅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危害,也讓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啊!”


    李東陽也想幫弘治皇帝忙,但是,這也幫不了什麽忙。


    眾眾所周知,明朝時期,在雲南、貴州和四川等地實行的是土司自治製度。


    在這種製度下,土人(當地少數民族)經常會發起反叛行動,可以說是年年造反。


    到了弘治十幾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


    貴州布政使吳允竟然被貴州當地的土司活捉了!


    這一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也讓明朝政府對土司問題越發重視起來。


    其實不是土人造反,而是土司造反,土人跟著造反。


    朝廷的分發下來的物資基本上都被土司部落攔截。


    這直接造成了土人們隻會聽從土司的命令,土司一旦起兵反叛,這些土人便會毫不猶豫地跟隨他們一起造反。


    這種情況使得當地的局勢變得極為複雜和危險,因為土人作為一個龐大的群體。


    如果被土司利用來發動叛亂,將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動蕩和破壞。


    同時,這也反映出土司製度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和問題,它讓土人失去了自主思考和選擇的能力。


    完全淪為了土司的工具和棋子。這樣的製度不僅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還容易引發各種矛盾和衝突,加劇社會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弘治初年的時候,對於這種情況還沒有真正的解決方案。


    然而,實際上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實行“改土歸流”政策。


    所謂“改土歸流”,就是將原來由少數民族土司管理的地區改為由中央政府派任官員進行管理。


    同時廢除土司製度,實行和內地一樣的郡縣製。這樣做不僅可以加強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製。


    還能夠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當然,實施“改土歸流”並非易事,需要充分考慮到各方麵的因素。


    並采取適當的措施來保障當地居民的利益和權益。


    隻有在全麵權衡利弊、科學規劃的基礎上,才能夠順利地推進這一改革進程,實現地區的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


    此時此刻,正在門外待著的李平聽見了,推開了門。


    見到了自己房間變成了,群臣開會的地方,李平默默的關上了門。


    “李平,來一下。”弘治皇帝揮了揮手,叫道。


    “陛下找我。


    “來,你說說西南該怎麽辦。”聽到這句話。


    李平知道陛下已經對西南地區的局勢感到擔憂了。


    李平深吸一口氣,開始仔細思考解決方案。首先,李平需要了解西南地區的具體情況,包括地理環境、政治形勢、經濟發展等方麵。


    隻有全麵掌握這些信息,才能製定出有效的策略。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李平向陛下提出了幾點建議。


    “加強軍事力量的部署,確保邊境安全。


    可以增派軍隊,加強巡邏和防禦工事建設,以防止外敵入侵。


    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和提升士兵的戰鬥力,提高整體軍事實力。


    或者試一試山地營。”李平正色的說。


    “山地營究竟是什麽東西呢?”弘治皇帝和滿朝文武大臣都不禁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此時此刻,他們聚集在朝堂之上,目光交匯,充滿了好奇和困惑。這個神秘的詞匯在地營的出現讓每個人的心中都湧起了一股強烈的探究欲望。


    皇帝微微皺起眉頭,目光掃視著下方的群臣。


    他期待著有人能夠站出來,給他一個滿意的答案。


    然而,眾人麵麵相覷,顯然也對此一無所知。


    沉默彌漫在空氣中,仿佛時間都凝固了一般。


    “陛下,所謂的山地營具體指的是什麽呢?


    通常情況下,山地營是一支專門針對複雜山地環境作戰而訓練有素的軍事單位或組織。


    他們具備適應雲貴崎嶇地形以及惡劣氣候條件等特殊環境的能力。


    並熟練掌握各種登山、攀岩、越野和戰鬥技能。”


    “李平,那這支隊伍誰帶?”


    “英國公張懋。”


    “行,朕會在考慮一下。”


    一眾人走後李東陽問李平。


    “為何是英國公啊?”


    “英國公當年在成化年間三箭三中三次。 武藝極好。”


    “那行,就先這樣吧。”


    “對了,狀元郎是不是要巡遊啊?”


    “對呀,但是你這身子骨你咋突然起來了?給我說說。”李東陽和李東溟一塊兒說了。


    “…………………………………………”


    “算了算了,痊愈就好,痊愈就好了。”


    “那我何時巡遊啊?”


    “現在走起。”


    李平此時直接一個上馬,一個戴帽子,頭上戴著紅色的狀元帽,然後手中又拿著一一個狀元及第的簽子。


    “哎呀,咱老李家總算又出了個狀元呀,還是12歲狀元郎,這可真好。”


    此時是四周就是喊著。


    “恭賀北直隸李平狀元郎及第。”


    在明朝時期的狀元郎基本上就是巡遊,巡遊過程中基本上都會佩戴紅色衣物。


    邊上是一堆人圍著,然後舉著狀元及第或者進士及第的簽子。


    明朝的狀元可不是一般的難考。


    雖說是比唐朝簡單了一點點人,一年就錄取十個全國第一。


    但是他又比不上宋朝一年100個。


    所以呀他就是三次殿試,殿試一共錄取600名,然後前三名為一甲。


    三年的全國第一就等於高考全國第一。而且古代的秀才就是考上的幾率是比清華北大還高的,就怪了,非常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如夢令:明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朕是一隻小李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朕是一隻小李子並收藏如夢令:明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