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春。長安賈詡上書大漢丞相曹操,懇請曹操出兵長安,徹底解決西北問題,平定雍涼。賈詡分析道:如今西北,馬超已走,馬玩已亡,韓遂已經隻有楊秋一部相助,兵已不足十萬,而且治下個各郡,多有反叛起兵之意,而丞相十萬人馬在關中,又有其他六部相助,兵馬已兩倍於韓遂,如果丞相能夠親自統兵前來,前方將士軍心大振,必能一舉擊破韓遂,一統雍涼。
曹操欲平雍涼久也,聽聞大喜,親率五萬大軍進入長安。然後兵分三路,第一路由張合領兵三萬並程銀、侯選二部攻打安定楊秋,第二路由夏侯淵領兵五萬並梁興、李傲(李堪之子)二部攻打隴西,最後一路由徐晃領兵五萬並成宜、張橫二部攻打金城,三路同時出擊,讓韓遂、楊秋自顧不暇,不能出兵相助。曹操自領兩萬人馬鎮守長安。
三月底,張合率軍抵達安定臨涇,圍城十日,楊秋出城投降,曹操平定安定。
四月初,夏侯淵率軍逼近隴西狄道。韓遂自恃騎兵眾多,親率五萬騎兵及二萬步兵與夏侯淵大戰於安故,卻被夏侯淵大敗,韓遂不敢留守狄道,率一萬騎兵退往金城。不料金城守將閻行聽聞韓遂大敗,又見曹軍勢大,已於一日前開城投降。韓遂不得已率軍逃往武威,行至令居,聽聞武威、張掖等郡都已宣布歸降曹操,韓遂不敢向前,聽從軍師成公英所言,領兵逃往西平,想要聯合羌人東山再起。至此,除武都郡外,涼州盡歸曹操。
六月,曹操班師迴朝,命徐晃率軍返迴許都,命夏侯淵、張合率軍於隴西和漢陽休整,準備經武都攻取漢中。
七月,曹操奏請獻帝,自封為魏公,因為有荀彧的前車之鑒,朝中無人敢言。
八月,夏侯淵、張合大軍休整完畢,南下武都,直取漢中。
漢中張魯得知,懼怕曹軍勢大,想要送書歸降。
攻曹閻圃勸道:“主公現在歸降,曹操聞之必定輕待於你,不如使曹軍折了兵馬再歸降,曹操必厚待主公。”
張魯聽從閻圃之言,命弟張衛及部將楊昂、楊任一萬駐守陽平關。
話說夏侯淵、張合十萬大軍合兵一處,於陽平關十裏處下寨,心想大軍勞頓,休息一晚後,明日攻打陽平關。
張衛猜測曹軍自恃軍力強盛必定輕蔑對手,營寨的守衛肯定鬆懈,所以全軍出動,與楊昂、楊任一起前往劫營。
果然,曹軍遠來疲憊,欺負張魯兵少,以為不敢前來劫營,所以守衛非常鬆懈。
張衛率軍突入大營,火燒營帳,殺得曹軍損失慘重。
清點之下,發現一晚上死傷了近八千人馬,夏侯淵、張合二人自責不已,命大軍退十裏下寨,加強守衛。
張衛領軍迴到陽平關,向兄長張魯報捷。
“主公,如今可以送降書給曹軍,告訴曹操你願意歸順了!”閻圃得知陽平關大捷之後說到。
於是張魯聽從閻圃的建議,親自寫降書派人送往夏侯淵大營。
夏侯淵、張合收到書信,以為這是張魯的誘敵計謀,不敢輕信,於是暗中派人前往南鄭,收買張魯的另一謀士楊鬆。
那楊鬆乃是漢中世族,為人貪財,自私自利。曹軍來時,為了家族利益早就勸諫張魯投降曹操,奈何張魯聽從閻圃之言,發兵陽平關抵抗。後來聽說張衛陽平關大捷,曹軍死傷無數,暗自擔心日後曹軍進城會不會大開殺戮,還好如今張魯決定歸降曹操,心中稍定。今見夏侯淵送來金帛,詢問張魯歸降真偽,知道此乃天賜之良機,於是馬上借機離開南鄭來到曹營,訴說張魯確是真心歸降,隻是把勸說張魯歸降的功勞攬到了自己頭上。
夏侯淵、張合二人聽了大喜,厚賞楊鬆,並答應他會稟明丞相,表彰楊秋勸諫之功。
第二日,夏侯淵、張合領兵前往陽平關,張衛率軍關前等候,迎曹軍入關。
三日後,張魯迎曹軍進入南鄭。入南鄭後夏侯淵一麵休整大軍並與張魯交接漢中事宜,一麵派人前往許都報信。
漢中張魯歸順曹操的消息傳到西城,韓宇震驚,曹操的速度太快了,自從春天出兵以來,時至今日,隻用半年時間,就全取涼州,平定漢中,如今大漢十三州曹操占其九,聲勢如日中天。
其間韓宇也曾飛鴿傳書,命東線的魏延軍團、徐州水師和新野的文聘軍團做出要北上用兵的跡象,希望能幹擾一下曹操的軍事行動,減緩曹操平定涼州的速度,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
怎奈曹操料透韓宇目前不會北向用兵,再者也對汝南、徐州、宛城等地的防線充滿信心,所以並未過多理會韓宇軍的異動,隻是吩咐各城各地堅守城池,小心應對。
曹操不接招,那韓宇沒有辦法,隻有讓諜報司加緊打探,留意各地消息。
如今漢中張魯歸順曹操的消息傳來,韓宇連忙召集西城眾人前來商議。
早些時日馬超已從羌族部落迴來,言說羌人願意交換或出售馬匹,但是西北各羌的領地與上庸相隔千裏,如今涼州又是曹操地盤,羌人隻負責提供馬匹,不負責運送。馬超聽了也沒有辦法,隻能迴來和韓宇商議。
“孟起兄,不知新兵已經招募了多少?”等眾人到齊,韓宇首先問到。
馬超聽了答道:“主公,到昨日為止,隻招募了四千新兵,而且大部分還是我從關中帶來的族人,很少有上庸四縣原有百姓應征。”
韓宇奇怪,問道:“這是為何?”
馬超答道:“為了此事,我曾前往上庸,與蒯祺大人一起查找其中原由,發現原因有二:一是上庸本是申耽的地盤,申家在這裏乃是大戶,人丁眾多,勢力龐大,如今申氏兄弟敗亡,申家心中多多少少有所忌憚,所以在嚴令族人應征的同時勸阻其他百姓應征;其二,如今上庸各縣實行開荒令,百姓踴躍參加,可如果現在家中男丁前去當兵的話,開荒作業肯定受到影響,所以家中不讓男丁前來應征,哪怕本人願意。”
曹操欲平雍涼久也,聽聞大喜,親率五萬大軍進入長安。然後兵分三路,第一路由張合領兵三萬並程銀、侯選二部攻打安定楊秋,第二路由夏侯淵領兵五萬並梁興、李傲(李堪之子)二部攻打隴西,最後一路由徐晃領兵五萬並成宜、張橫二部攻打金城,三路同時出擊,讓韓遂、楊秋自顧不暇,不能出兵相助。曹操自領兩萬人馬鎮守長安。
三月底,張合率軍抵達安定臨涇,圍城十日,楊秋出城投降,曹操平定安定。
四月初,夏侯淵率軍逼近隴西狄道。韓遂自恃騎兵眾多,親率五萬騎兵及二萬步兵與夏侯淵大戰於安故,卻被夏侯淵大敗,韓遂不敢留守狄道,率一萬騎兵退往金城。不料金城守將閻行聽聞韓遂大敗,又見曹軍勢大,已於一日前開城投降。韓遂不得已率軍逃往武威,行至令居,聽聞武威、張掖等郡都已宣布歸降曹操,韓遂不敢向前,聽從軍師成公英所言,領兵逃往西平,想要聯合羌人東山再起。至此,除武都郡外,涼州盡歸曹操。
六月,曹操班師迴朝,命徐晃率軍返迴許都,命夏侯淵、張合率軍於隴西和漢陽休整,準備經武都攻取漢中。
七月,曹操奏請獻帝,自封為魏公,因為有荀彧的前車之鑒,朝中無人敢言。
八月,夏侯淵、張合大軍休整完畢,南下武都,直取漢中。
漢中張魯得知,懼怕曹軍勢大,想要送書歸降。
攻曹閻圃勸道:“主公現在歸降,曹操聞之必定輕待於你,不如使曹軍折了兵馬再歸降,曹操必厚待主公。”
張魯聽從閻圃之言,命弟張衛及部將楊昂、楊任一萬駐守陽平關。
話說夏侯淵、張合十萬大軍合兵一處,於陽平關十裏處下寨,心想大軍勞頓,休息一晚後,明日攻打陽平關。
張衛猜測曹軍自恃軍力強盛必定輕蔑對手,營寨的守衛肯定鬆懈,所以全軍出動,與楊昂、楊任一起前往劫營。
果然,曹軍遠來疲憊,欺負張魯兵少,以為不敢前來劫營,所以守衛非常鬆懈。
張衛率軍突入大營,火燒營帳,殺得曹軍損失慘重。
清點之下,發現一晚上死傷了近八千人馬,夏侯淵、張合二人自責不已,命大軍退十裏下寨,加強守衛。
張衛領軍迴到陽平關,向兄長張魯報捷。
“主公,如今可以送降書給曹軍,告訴曹操你願意歸順了!”閻圃得知陽平關大捷之後說到。
於是張魯聽從閻圃的建議,親自寫降書派人送往夏侯淵大營。
夏侯淵、張合收到書信,以為這是張魯的誘敵計謀,不敢輕信,於是暗中派人前往南鄭,收買張魯的另一謀士楊鬆。
那楊鬆乃是漢中世族,為人貪財,自私自利。曹軍來時,為了家族利益早就勸諫張魯投降曹操,奈何張魯聽從閻圃之言,發兵陽平關抵抗。後來聽說張衛陽平關大捷,曹軍死傷無數,暗自擔心日後曹軍進城會不會大開殺戮,還好如今張魯決定歸降曹操,心中稍定。今見夏侯淵送來金帛,詢問張魯歸降真偽,知道此乃天賜之良機,於是馬上借機離開南鄭來到曹營,訴說張魯確是真心歸降,隻是把勸說張魯歸降的功勞攬到了自己頭上。
夏侯淵、張合二人聽了大喜,厚賞楊鬆,並答應他會稟明丞相,表彰楊秋勸諫之功。
第二日,夏侯淵、張合領兵前往陽平關,張衛率軍關前等候,迎曹軍入關。
三日後,張魯迎曹軍進入南鄭。入南鄭後夏侯淵一麵休整大軍並與張魯交接漢中事宜,一麵派人前往許都報信。
漢中張魯歸順曹操的消息傳到西城,韓宇震驚,曹操的速度太快了,自從春天出兵以來,時至今日,隻用半年時間,就全取涼州,平定漢中,如今大漢十三州曹操占其九,聲勢如日中天。
其間韓宇也曾飛鴿傳書,命東線的魏延軍團、徐州水師和新野的文聘軍團做出要北上用兵的跡象,希望能幹擾一下曹操的軍事行動,減緩曹操平定涼州的速度,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
怎奈曹操料透韓宇目前不會北向用兵,再者也對汝南、徐州、宛城等地的防線充滿信心,所以並未過多理會韓宇軍的異動,隻是吩咐各城各地堅守城池,小心應對。
曹操不接招,那韓宇沒有辦法,隻有讓諜報司加緊打探,留意各地消息。
如今漢中張魯歸順曹操的消息傳來,韓宇連忙召集西城眾人前來商議。
早些時日馬超已從羌族部落迴來,言說羌人願意交換或出售馬匹,但是西北各羌的領地與上庸相隔千裏,如今涼州又是曹操地盤,羌人隻負責提供馬匹,不負責運送。馬超聽了也沒有辦法,隻能迴來和韓宇商議。
“孟起兄,不知新兵已經招募了多少?”等眾人到齊,韓宇首先問到。
馬超聽了答道:“主公,到昨日為止,隻招募了四千新兵,而且大部分還是我從關中帶來的族人,很少有上庸四縣原有百姓應征。”
韓宇奇怪,問道:“這是為何?”
馬超答道:“為了此事,我曾前往上庸,與蒯祺大人一起查找其中原由,發現原因有二:一是上庸本是申耽的地盤,申家在這裏乃是大戶,人丁眾多,勢力龐大,如今申氏兄弟敗亡,申家心中多多少少有所忌憚,所以在嚴令族人應征的同時勸阻其他百姓應征;其二,如今上庸各縣實行開荒令,百姓踴躍參加,可如果現在家中男丁前去當兵的話,開荒作業肯定受到影響,所以家中不讓男丁前來應征,哪怕本人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