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關於第69章故事簡介:圍困姑臧的後秦大軍退迴關中之後,北涼國主沮渠蒙遜想借機攻滅後涼,占領姑臧,但是受製於背後的西涼政權的襲擾始終未能如願,南涼國主禿發利鹿病逝後,其弟禿發傉檀繼位,借著北涼與西涼的相互攻伐,禿發傉檀親率大軍奔襲姑臧,後涼國主呂隆無奈之下舉國投降後秦,後涼自此滅亡,後秦皇帝姚興占據姑臧後,又趁東晉桓玄之亂連占東晉十二郡,後秦國力達到極盛,後秦皇帝姚興也因此驕傲自滿,開始寵佛佞佛,不理朝政,後秦也開始走下坡路了。


    在這個故事中,曾經統治涼州地區的後涼政權在立國十七年後,最終滅亡,涼州地區的四個涼國變成了三個,其中北涼政權和南涼政權圍繞著對涼州首府姑臧的爭奪隨著後涼政權投降後秦帝國暫時落下帷幕,姑臧也成為了後秦帝國的囊中之物。但是南涼政權和北涼政權自然不會甘心後秦帝國對涼州重鎮姑臧的控製,他們必然還會想方設法的攻占姑臧,以達到自己稱霸西北地區的戰略目的。此時的後秦帝國已經在極盛中走向了驕傲自滿,在皇帝姚興的帶動下,其內部上到王公大臣,下到百姓萬民都沉醉在阿彌陀佛的誦經之聲中,後秦帝國也因此朝政廢弛,武備鬆懈,舉國上下盡顯亡國之氣。而姑臧距離後秦帝國的核心區域關中地區過於遙遠,姑臧的丟失也就在所難免了。


    我們在此說到了後秦皇帝姚興寵佛佞佛而造成了國家頹廢的景象,借此機會我們就來說一說十六國時期對佛教在我國的傳播,發展以及影響。


    實際上早在十六國時期的前期,佛教借著當時中國北方地區的動蕩和戰亂,開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眾所周知,佛教傳入我國的時間是在東漢時期,洛陽的白馬寺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座寺院。在這之前,我們國家的宗教一直都是以本土宗教道教為主的,甚至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都是生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們借著道教的名義來竄聯和舉事的。由此可見,佛教在東漢時期並沒有獲得廣泛的普及和迅速的發展,甚至到了三國時期,佛教在我國的發展依然是不溫不火的。我們在名著三國演義中,也幾乎沒有看到關於佛教的身影。然而,三國時期結束,短命的西晉時期也難覓佛教的身影,但是在西晉王朝滅亡僅僅幾年的光景,我們就在十六國的前期的史書中發現了大量關於西域佛教高僧進入中原地區傳教和擔任高官的記載。


    從十六國中第一個占據中原地區的後趙帝國開始,關於佛教的事跡就史不絕書了,並且此時的佛教文化開始與我國中原地區的儒家文化相互結合,逐漸的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這種文化一直傳播至今,並且遠播東亞地區的日本,韓國,因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成為了世界性的宗教,這種佛教也被我們稱之為大乘佛教,我們國家也成為了世界佛教中心。要想知道為什麽本來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卻經我國之後成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們還是要從我國曆史上的十六國時期說起。


    在十六國時期的前期,佛教能夠得到迅猛的發展,這跟當時的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出身遊牧民族是有很大的關係的。現在很多的觀點認為,佛教能夠在十六國時期取得極大的發展,是因為當時北方地區接連出現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的慘劇,戰亂頻繁,百姓流離失所,當時的人們需要在朝不保夕的生活中尋求心靈上的寄托,所以,十六國時期的百姓萬民選擇了佛教。但是我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準確。


    在戰亂頻發的年代,看不到和平生活的百姓尋求心靈寄托是必須的,但是我們本土的宗教道教可以給當時人們以心靈上的慰藉,對於外來的宗教,怎麽可能這麽快速的融入到百姓的生活當中呢?所以我認為,佛教能夠在十六國時期取得廣泛的傳播和快速的發展以及後來能夠有深遠的影響,這跟當時的遊牧民族入主中原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遊牧民族生活狀態及其簡陋和原始,他們在草原上隻信仰比較原始的宗教薩滿教,這就使得他們在進入中原地區後,在文化傳承上與中原文化格格不入,而遊牧民族的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王朝的統治,塑造自己是中原文化正統的形象,就需要一個新的文化支撐,這個文化支撐一定不能是土生土長的中原文化,一定是要有異族味道的文化,但又不能與中原文化有太大的偏差,而印度地區傳來的佛教文化,正好能夠與我們中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進行完美的契合,甚至說這兩種文化的核心思想有著高度的相似,都在提倡著仁愛之說,儒家文化更具有思想指導意義,佛教文化更像是儒家文化的延伸,所以說,當時中原地區的遊牧民族的統治者對於佛教文化的推廣是不遺餘力的。這即為飽受戰爭苦難的中原百姓找到了心靈寄托,同時也彰顯了自己部族所推崇的文化能夠與中原文化相得益彰。


    西晉王朝滅亡後,從第一個統治中原地區的後趙帝國開始,一直到北朝結束,中原地區的遊牧民族統治者基本上都在身體力行的推廣佛教文化,甚至出現了寵佛佞佛的情況,因此導致了國家的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在了佛教的發展上,僧侶人數的不斷增加和寺院資產的不斷增長,嚴重威脅到了當朝統治者的根本利益,所以,到了北朝時期,出現了兩次比較有名的滅佛運動,一次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滅佛運動,還有一次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滅佛運動,再加上唐朝時期的武宗滅佛和五代時期的後周世宗柴榮滅佛,被稱為我國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運動。


    其實我們從這四次滅佛運動上能夠看到,佛教文化的推廣和傳播其實就是當朝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而刻意為之的,北魏和北周都是遊牧民族所創建的王朝,他們寵佛佞佛也是民族特性使然,而後麵的唐王朝和後周王朝都是漢族先民建立的王朝,這兩個王朝怎麽還會出現寵佛佞佛的事情呢?


    其實,唐王朝正是十六國時期和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血腥期剛剛結束的第一個朝代,唐王朝統治時期的文化兼具了遊牧民族文化和傳統中原文化的特點,這一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血腥期過後,新的中華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所以說,佛教同樣也是唐王朝統治者非常理想的維護自己統治的工具,五代時期當然也是唐王朝文化延續的一個短暫時代,並且戰亂頻繁,中原地區也頻繁出現了遊牧民族建國稱帝的情況,衝佛佞佛的情況同樣嚴重。但是,當我國曆史進入到了北宋王朝統治時期,中華文化也就進入到了成型期,而佛教的發展也開始趨於穩定,很少再出現寵佛佞佛的事件了。


    由此我們也能夠看到,十六國時期佛教文化的發展完全就是當時遊牧民族的統治者為了在文化上找到與中原文化相結合的工具,來維持自己對於中原地區的封建統治,同時,當時的戰亂環境也給佛教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基礎。最終佛教在這一時期開始在我們國家蓬勃發展,羯族人群建立的後趙帝國也成為了幫助佛教文化快速發展的第一個中原王朝。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出家人都以佛祖釋迦牟尼的釋為姓,就是從後趙帝國時期開始的。而且十六時期以及北朝時期所遺留下來的文物,很多都是具有佛教文化特色的,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之瑰寶,我們從這些文物也能夠一窺當時佛教文化大發展的全貌。


    跟十六國時期北方地區的佛教文化傳播相比,因為江南地區仍然處於漢族先民構建的東晉王朝統治之下,佛教文化的發展和傳播要明顯慢上一些。直到東晉王朝滅亡,佛教文化對江南地區的影響並不大,隨著北魏王朝統一北方後,不斷與江南地區進行政治文化經濟上的交流,佛教文化才被江南地區的百姓萬民所接受,到了南朝中後期,佛教文化才在南方地區廣泛普及,並且因為佛教文化與我們傳統的中原文化核心思想契合度非常高,所以,南朝時期也出現了寵佛佞佛之風,最為有名的就是南梁武帝蕭衍的佞佛而導致了侯景之亂的局麵。我們看唐代詩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詩句,也能夠想象到當時江南地區佛教文化的興盛局麵。我們知道今天的出家人要嚴守清規戒律,不能吃肉飲酒,這些清規戒律就是南梁武帝蕭衍所製定的,蕭衍更是以頒布詔書形式將這些清規戒律詔告天下,這些清規戒律經過千年的演變和流傳,一直被佛家弟子沿用到了今天。


    隨著十六國時期佛教文化在我國的高速發展和廣泛普及。我們國家成為了佛教文化的核心區域。反觀佛教文化的起源地印度,卻已經很少能看到佛教文化的身影了,今天的印度人基本上都在信奉印度教,而不是佛教了。


    由此可見,十六國時期對我們中華文化的影響是及其重要和深遠的,絕非是一個倒退、蒙昧和野蠻的時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說十六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望臣高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望臣高升並收藏說說十六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