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關於第55章故事簡介:在前秦皇帝苻堅下令征討東晉王朝時,同時苻堅應西域諸國的要求,派大將呂光帶領10萬兵馬進擊西域地區,與後來淝水慘敗所不同的是,呂光帶領的前秦大軍在征討西域諸國的戰爭中大獲全勝,西域諸國也紛紛選擇了臣服於前秦帝國,但是當呂光完成使命,率軍迴師,到達涼州地界的時候,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慘敗的消息已經傳到了西北地區,此時,前秦帝國的涼州刺史梁熙便想阻隔呂光班師的道路,自己效法張氏前涼政權割據涼州,力圖即將出現的亂世中稱王建國,結果梁熙的用意被呂光所察覺,呂光幹脆率軍攻擊前進,一舉占據涼州地區的首府姑臧,擒殺梁熙。這時,前涼政權的貴族後裔張大豫又起兵自立,受到涼州地區各部族的支持,並且兵鋒直至姑臧,結果張大豫驕傲自大,不聽勸告,被呂光所剿滅,不久後,苻堅被殺的消息傳來,呂光唏噓之餘,自立為王,定都姑臧,建立政權,史稱後涼,呂光又曆經征戰,降服了涼州地區的遊牧民族的各個部族,徹底的將涼州地區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
在這個故事中,前秦大將呂光在平定西域之後,借著淝水之戰後,中原大亂的契機,占據了西北絕大部分地區,建立了後涼政權。之前我們說過的西晉王朝涼州刺史張軌及其後人,在中原地區發生八王之亂後,割據涼州地區,建立前涼政權,但是張氏家族的前涼政權隻是我們後人為了方便記述十六國時期的這段曆史而命名的,張氏家族隻有在很短的時期內有過自立稱王的舉動,所以我認為前涼政權是被割據出來的。
可是,我們看呂光建立後涼政權的過程,其實也是有迫不得已而自立的意味在裏麵的,就是統治北方地區的前秦帝國已經瓦解,前秦皇帝苻堅被姚萇所殺的消息傳到了涼州地區,呂光得知自己無法帶領氐族部眾返迴關中地區之後,才自立為王,建立政權的,如果不是苻堅被殺,興許呂光可能還是要率部東歸,心甘情願的在苻堅麵前俯首稱臣的。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涼州地區的各族百姓對於中央王朝的歸屬感是比較強的,十六國前期的前涼政權本來就是由漢族先民所創建的,對於中原王朝的認同感自不必說,但是由氐族人群建立的後涼政權能夠保持對中央王朝的認同感實屬不易,這也恰恰說明了氐族人群在這一時期已經基本完成漢化,隻有在中原王朝徹底瓦解,氐族人群徹底消亡之後,殘存在涼州地區的氐族人群才開始了建國之路,不過,此時的氐族人群應該和漢族先民差異已經不大,所以,後涼政權在遊牧民族各個部族林立的西北地區,所麵臨的壓力和威脅是巨大,所以後涼政權難以存活太長的時間。事實上,後涼政權也僅僅維持了西北地區穩定的局麵不到二十年的光景,整個西北地區就開始了三涼國並立的亂象。
自從我國北方地區的區域曆史進入到十六國時期之後,由漢族先民創建的前涼政權,以及後來,攻滅前涼政權的前秦帝國,這兩個國力比較強盛的政權長時間的維持了西北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西北地區的各個遊牧民族的部族都在這種良好的環境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且在漢族先民和氐族人群的感染下,這些遊牧民族的部族也已經開始走上了漢化之路,所以這些遊牧民族的部族也要通過封邦建國,徹底的完成漢化。而此時建立後涼政權的氐族人群已經基本完成的漢化,所以其在軍事上已經不可能與遊牧民族的這些部族所能抗衡,後涼政權的消亡也隻是時間問題,而且在整個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我始終認為後涼政權的建立,就是氐族人群走向消亡的一次迴光返照,在十六國時期之後的曆史歲月裏,氐族人群再也沒能夠有封邦建國的情況出現了,相比較之下,苟延殘喘存活到十六國末期的仇池國,也隻是氐族人群在漢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曆史碎片而已,其存在的規模和意義,無法與前秦帝國,後涼政權所能比擬,當北魏王朝再次統一北方大地之際,氐族人群也就真的消失在了曆史長河裏。
幸運的是,時至今日,我們還能找到氐族人群的後裔,在我國甘肅,四川交界地帶的岷山地區生活著一個自稱白馬人的族群,這個族群在新中國建國之初被劃歸為藏族,而現在經過我們民族學家的研究認為,這個族群在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上跟藏族群眾完全不同,通過史料的查詢和現代dna技術的比對,自稱為白馬藏族的這個族群被絕大多數曆史學者確定為我國古代氐族人群中白馬氐族的後裔。我認為,白馬藏族可能在距今1700年左右的十六國時期,僅僅是氐族人群的一個及其弱小的部落,甚至說可能隻是幾個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氐族家庭而已,因為部落規模實在是太渺小,地理位置太偏僻,他們沒能跟隨著絕大部分氐族人群融入到漢族先民和遊牧民族各個部族之中,經過了近兩千年的歲月洗禮,這個部落一直殘存到了今天,其人口已經達到了兩萬多人,但是在我們建國初期被陰差陽錯的劃入到了藏族之中,這既是氐族人群的悲哀,同時也是氐族人群的幸運,悲哀的是,曾經在我國曆史上顯赫一時氐族人群被現在的人們所遺忘,幸運的是,氐族人群的文化特征終究還是保留了下來,並且被我們今天大多數的學者所認同,我們現在也可以通過白馬藏族的風俗習慣以及語言文化,一探十六國時期氐族人群的風采。
關於氐族人群的後裔,今天還有種觀點認為,現在生活在緬甸國內的克倫族也是氐族人群的後裔,但我認為此種觀點並不準確,盡管克倫族在血統上確實是源於我國古代的氐族人群,但是克倫族的祖先是在西漢時期就已經來到了東南亞地區的氐族人群,這部分氐族人群在東南亞地區開始了新的生活,要知道,東南亞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我國西北地區的地理環境差距巨大,這部分南遷的氐族人群在風俗習慣上早已變化極大,我們已經無法通過現在克倫族的風俗習慣找到氐族人群的生活特征了,所以在東南亞生活的這部分氐族人群已經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化,不能夠和氐族人群相提並論了,所以,僅僅通過血緣關係的遠近來確定克倫族是氐族人群的後裔,這並不嚴謹,而白馬藏族卻是始終生活在氐族人群的傳統生活區域內,其風俗習慣以及語言文化基本上和氐族人群一脈相承,所以說,氐族人群的後裔也隻有現在的白馬藏族根正苗紅。
從氐族人群建立的後涼政權中,我們嗅到了氐族人群,即將走向消亡的氣息,從呂光稱王建國之後,征服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的各個部族中,我們似乎也聽到了這些部族也即將發出自主建國的吼聲。其實從古至今,我國的西北地區始終都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區,這跟西北地區是在地理位置上是連接東西方的主要幹道有極大的關係,當發源於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南遷受阻之時,這些遊牧民族就需要向西遷徙,而西北地區盡管比不上蒙古草原地理環境優越,但是一些地區的地理環境也算得上是水草豐美,所以西北地區就成為了一些不願意參與爭奪蒙古草原控製權的遊牧民族尋找遷居地的不二之選,這些遊牧民族在廣袤的西北地區繁衍生息,因為敵對勢力較少,往往部族發展迅猛,盡管這些部族的實力,不能夠與稱霸北方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相抗衡,但是在西北地區,其力量也不能夠小覷,我們之前說到的稱霸隴西地區,建立西秦政權的鮮卑乞伏部就是這些遷居於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的部族的代表之一。
即使在我們今天,西北地區仍然是我國各地少數民族聚集最多的區域之一,其實這些聚居於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他們的祖先大多都是從匈奴開始稱霸北方蒙古草原之時,陸續從北方蒙古草原向西遷徙而留居於此地的遊牧民族的部族。這些部族在西北地區發展融合,形成了我們今天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其中十六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更是這些在西北地區的生活的遊牧民族開始登上我國曆史舞台的重要時期,從此之後,西北地區遊牧民族封邦建國絡繹不絕,比較有名的有,隋唐時期的吐穀渾,突厥汗國,迴鶻汗國,與宋代同時期的西夏,西遼等等,這些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始終都在和中原王朝的戰爭與和平中,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直到蒙古人西征之後,經過千年的遊牧活動,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也日趨惡劣,世代生活在這裏的遊牧民族的實力也開始萎縮,逐漸難以和中原王朝所能抗衡,並且曆經千年的民族融合,這些遊牧民族不僅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而且大多接受了中華文化,心甘情願的成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裏不可缺少的一員。
</p>
關於第55章故事簡介:在前秦皇帝苻堅下令征討東晉王朝時,同時苻堅應西域諸國的要求,派大將呂光帶領10萬兵馬進擊西域地區,與後來淝水慘敗所不同的是,呂光帶領的前秦大軍在征討西域諸國的戰爭中大獲全勝,西域諸國也紛紛選擇了臣服於前秦帝國,但是當呂光完成使命,率軍迴師,到達涼州地界的時候,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慘敗的消息已經傳到了西北地區,此時,前秦帝國的涼州刺史梁熙便想阻隔呂光班師的道路,自己效法張氏前涼政權割據涼州,力圖即將出現的亂世中稱王建國,結果梁熙的用意被呂光所察覺,呂光幹脆率軍攻擊前進,一舉占據涼州地區的首府姑臧,擒殺梁熙。這時,前涼政權的貴族後裔張大豫又起兵自立,受到涼州地區各部族的支持,並且兵鋒直至姑臧,結果張大豫驕傲自大,不聽勸告,被呂光所剿滅,不久後,苻堅被殺的消息傳來,呂光唏噓之餘,自立為王,定都姑臧,建立政權,史稱後涼,呂光又曆經征戰,降服了涼州地區的遊牧民族的各個部族,徹底的將涼州地區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
在這個故事中,前秦大將呂光在平定西域之後,借著淝水之戰後,中原大亂的契機,占據了西北絕大部分地區,建立了後涼政權。之前我們說過的西晉王朝涼州刺史張軌及其後人,在中原地區發生八王之亂後,割據涼州地區,建立前涼政權,但是張氏家族的前涼政權隻是我們後人為了方便記述十六國時期的這段曆史而命名的,張氏家族隻有在很短的時期內有過自立稱王的舉動,所以我認為前涼政權是被割據出來的。
可是,我們看呂光建立後涼政權的過程,其實也是有迫不得已而自立的意味在裏麵的,就是統治北方地區的前秦帝國已經瓦解,前秦皇帝苻堅被姚萇所殺的消息傳到了涼州地區,呂光得知自己無法帶領氐族部眾返迴關中地區之後,才自立為王,建立政權的,如果不是苻堅被殺,興許呂光可能還是要率部東歸,心甘情願的在苻堅麵前俯首稱臣的。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涼州地區的各族百姓對於中央王朝的歸屬感是比較強的,十六國前期的前涼政權本來就是由漢族先民所創建的,對於中原王朝的認同感自不必說,但是由氐族人群建立的後涼政權能夠保持對中央王朝的認同感實屬不易,這也恰恰說明了氐族人群在這一時期已經基本完成漢化,隻有在中原王朝徹底瓦解,氐族人群徹底消亡之後,殘存在涼州地區的氐族人群才開始了建國之路,不過,此時的氐族人群應該和漢族先民差異已經不大,所以,後涼政權在遊牧民族各個部族林立的西北地區,所麵臨的壓力和威脅是巨大,所以後涼政權難以存活太長的時間。事實上,後涼政權也僅僅維持了西北地區穩定的局麵不到二十年的光景,整個西北地區就開始了三涼國並立的亂象。
自從我國北方地區的區域曆史進入到十六國時期之後,由漢族先民創建的前涼政權,以及後來,攻滅前涼政權的前秦帝國,這兩個國力比較強盛的政權長時間的維持了西北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西北地區的各個遊牧民族的部族都在這種良好的環境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且在漢族先民和氐族人群的感染下,這些遊牧民族的部族也已經開始走上了漢化之路,所以這些遊牧民族的部族也要通過封邦建國,徹底的完成漢化。而此時建立後涼政權的氐族人群已經基本完成的漢化,所以其在軍事上已經不可能與遊牧民族的這些部族所能抗衡,後涼政權的消亡也隻是時間問題,而且在整個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我始終認為後涼政權的建立,就是氐族人群走向消亡的一次迴光返照,在十六國時期之後的曆史歲月裏,氐族人群再也沒能夠有封邦建國的情況出現了,相比較之下,苟延殘喘存活到十六國末期的仇池國,也隻是氐族人群在漢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曆史碎片而已,其存在的規模和意義,無法與前秦帝國,後涼政權所能比擬,當北魏王朝再次統一北方大地之際,氐族人群也就真的消失在了曆史長河裏。
幸運的是,時至今日,我們還能找到氐族人群的後裔,在我國甘肅,四川交界地帶的岷山地區生活著一個自稱白馬人的族群,這個族群在新中國建國之初被劃歸為藏族,而現在經過我們民族學家的研究認為,這個族群在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上跟藏族群眾完全不同,通過史料的查詢和現代dna技術的比對,自稱為白馬藏族的這個族群被絕大多數曆史學者確定為我國古代氐族人群中白馬氐族的後裔。我認為,白馬藏族可能在距今1700年左右的十六國時期,僅僅是氐族人群的一個及其弱小的部落,甚至說可能隻是幾個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氐族家庭而已,因為部落規模實在是太渺小,地理位置太偏僻,他們沒能跟隨著絕大部分氐族人群融入到漢族先民和遊牧民族各個部族之中,經過了近兩千年的歲月洗禮,這個部落一直殘存到了今天,其人口已經達到了兩萬多人,但是在我們建國初期被陰差陽錯的劃入到了藏族之中,這既是氐族人群的悲哀,同時也是氐族人群的幸運,悲哀的是,曾經在我國曆史上顯赫一時氐族人群被現在的人們所遺忘,幸運的是,氐族人群的文化特征終究還是保留了下來,並且被我們今天大多數的學者所認同,我們現在也可以通過白馬藏族的風俗習慣以及語言文化,一探十六國時期氐族人群的風采。
關於氐族人群的後裔,今天還有種觀點認為,現在生活在緬甸國內的克倫族也是氐族人群的後裔,但我認為此種觀點並不準確,盡管克倫族在血統上確實是源於我國古代的氐族人群,但是克倫族的祖先是在西漢時期就已經來到了東南亞地區的氐族人群,這部分氐族人群在東南亞地區開始了新的生活,要知道,東南亞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我國西北地區的地理環境差距巨大,這部分南遷的氐族人群在風俗習慣上早已變化極大,我們已經無法通過現在克倫族的風俗習慣找到氐族人群的生活特征了,所以在東南亞生活的這部分氐族人群已經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化,不能夠和氐族人群相提並論了,所以,僅僅通過血緣關係的遠近來確定克倫族是氐族人群的後裔,這並不嚴謹,而白馬藏族卻是始終生活在氐族人群的傳統生活區域內,其風俗習慣以及語言文化基本上和氐族人群一脈相承,所以說,氐族人群的後裔也隻有現在的白馬藏族根正苗紅。
從氐族人群建立的後涼政權中,我們嗅到了氐族人群,即將走向消亡的氣息,從呂光稱王建國之後,征服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的各個部族中,我們似乎也聽到了這些部族也即將發出自主建國的吼聲。其實從古至今,我國的西北地區始終都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區,這跟西北地區是在地理位置上是連接東西方的主要幹道有極大的關係,當發源於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南遷受阻之時,這些遊牧民族就需要向西遷徙,而西北地區盡管比不上蒙古草原地理環境優越,但是一些地區的地理環境也算得上是水草豐美,所以西北地區就成為了一些不願意參與爭奪蒙古草原控製權的遊牧民族尋找遷居地的不二之選,這些遊牧民族在廣袤的西北地區繁衍生息,因為敵對勢力較少,往往部族發展迅猛,盡管這些部族的實力,不能夠與稱霸北方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相抗衡,但是在西北地區,其力量也不能夠小覷,我們之前說到的稱霸隴西地區,建立西秦政權的鮮卑乞伏部就是這些遷居於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的部族的代表之一。
即使在我們今天,西北地區仍然是我國各地少數民族聚集最多的區域之一,其實這些聚居於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他們的祖先大多都是從匈奴開始稱霸北方蒙古草原之時,陸續從北方蒙古草原向西遷徙而留居於此地的遊牧民族的部族。這些部族在西北地區發展融合,形成了我們今天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其中十六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更是這些在西北地區的生活的遊牧民族開始登上我國曆史舞台的重要時期,從此之後,西北地區遊牧民族封邦建國絡繹不絕,比較有名的有,隋唐時期的吐穀渾,突厥汗國,迴鶻汗國,與宋代同時期的西夏,西遼等等,這些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始終都在和中原王朝的戰爭與和平中,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直到蒙古人西征之後,經過千年的遊牧活動,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也日趨惡劣,世代生活在這裏的遊牧民族的實力也開始萎縮,逐漸難以和中原王朝所能抗衡,並且曆經千年的民族融合,這些遊牧民族不僅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而且大多接受了中華文化,心甘情願的成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裏不可缺少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