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關於第50章故事簡介:前秦皇帝苻堅一聲令下,前秦軍陣如地動山搖一般開始後撤,降將朱序趁機大喊秦軍敗矣!前秦大軍開始由後撤變為潰散,淝水東岸的東晉將領謝玄趁機一聲令下,親率北府兵衝鋒,殺的前秦軍隊丟盔卸甲,落荒而逃,前秦皇帝苻堅及其手下殘兵敗將,對慘敗之狀心有餘悸,甚至江山穀中的風聲與鶴鳴都當成是東晉軍隊的喊殺之聲。此時,前燕貴族慕容垂見苻堅敗的如此狼狽,借口防備邊患,帶領所部兵馬離開苻堅,圖謀更大的發展。


    在這則故事中,前秦大軍一瀉千裏,敗的一塌糊塗,前秦皇帝苻堅也身受箭傷,深受苻堅信任的宗室苻融更是命喪疆場,曾經被苻堅自認為待其不薄的前燕宗室慕容垂更是離他而去,謀求複國的機會,前秦帝國在此一戰中,可謂是元氣大傷,戰火剛剛熄滅的北方大地,即將迎來新一輪的血雨腥風。


    反觀東晉王朝內部,主持政務的謝玄在得知了淝水之戰的捷報之後,處事不驚,為後世留下了折屐齒的典故。


    謝安作為一個左右東晉王朝政局的政治人物,在淝水大戰前後的表現,真可謂是可圈可點,尤其是他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的處事態度,為後世留下了津津樂道的故事,我認為謝安或許在執政才能和軍事造詣方麵可能並不能與他幾乎同時代的張賓,王猛所比肩,但其臨變不驚,城府極深的性情,卻是我們現代人最應該學習的。北宋名臣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有過一段名言,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所提倡的這種政治胸懷,正是早於他七八百年的謝安所具備的。東晉王朝也正是在謝安的帶領下走向鼎盛。


    隨著淝水之戰的勝利,東晉大軍開始了一係列的反攻,一度將邊境線推至黃河流域,可是作為東晉王朝的統治階級,士族地主階級終究未能完成九州一統的重任,而北方遊牧民族的各個部族在前秦帝國短暫的統治下,都開始急切想要漢化了。淝水之戰後,作為前秦帝國的主體民族氐族人群的力量開始大大衰落,而其他遊牧民族的部族的力量卻相對的增長了,而此時仍然作為定居民族正統王朝的東晉王朝卻在士族地主階級的勾心鬥角中不可能徹底的解決好北方大地上愈演愈烈的民族問題,所以在淝水戰敗後,北方大地上,那些實力不斷增長的遊牧民族的各個部族也就開始了走向了獨立建國的道路,到了前秦帝國滅亡之際,北方大地上湧現的封建王國多達八九個,也就是說,十六國時期的亂局就是從淝水之戰後才開始的,而且十六個能建邦立國者,大多出現在淝水之戰以後。所以也有人以淝水之戰作為分界線,將十六國時期分為兩個階段,不過,我還是堅定的將十六國時期用當時的遊牧民族的漢化程度分為三個時期。因為十六國時期的曆史就是遊牧民族各個部族開始走向漢化,形成新的漢族先民以及新的中華文化的過程,這才是十六國時期留給我們今天的人們最為積極的麵貌。


    之前我們說過,今天我們能夠看到十六國時期的曆史,唐王朝時期編著的《晉書》和北宋時期編著的《資治通鑒》功不可沒,但是因為這兩個王朝距離東晉十六國時期過遠,我們現在所能知道的十六國時期的曆史可能與當時的情況相差甚遠,甚至說有些故事不一定是真實存在的。比如說我們在本章的故事中,有一段農夫與前秦帝國皇帝苻堅的對話,這則故事應該就是後世的史家憑空捏造出來的,先不說古代沒有電視,老百姓能夠麵見天子的機會微乎其微,就是農夫的一番說辭都絕非一個普通老百姓能夠說出來的,而且古代的文化普及率極低,老百姓中能夠識文斷字的簡直就是鳳毛麟角,稍微有點文化的人絕不可能在田中耕作,起碼也要在村中私塾當個先生,所以關於苻堅與農夫的對話,古往今來的學者們都認為這是虛構之事,由此可見正史所記載的曆史故事不一定是真實可信的,更何況十六國時期,大量的遊牧民族封邦建國,後世的漢族學者對此嗤之以鼻,不帶有色眼鏡記述相關的史實已是萬幸。


    其實,在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曆史故事,全部都是來自於我國古時候曆朝曆代官方所修著的前朝故事,甚至說有的朝代的史書相隔了很多個朝代,間隔數百年才有官方史籍,所以,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曆史故事是被後世的史學家虛構,篡改,或者改編的。


    因為對於前朝的曆史,當朝的史學家,是必須要根據自己所處的時代的價值觀來進行編寫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迎合當朝統治者對於封建王朝在思想上,文化上進行掌控,同時,也要迎合本朝百姓萬民的內心願望,那麽作為當朝的史學家就必須對前朝的史料進行再加工,再整理,以至於我們現在看到的曆史故事很有有可能與當時的曆史史實大相徑庭了。


    尤其我們現在主要所說到的十六國時期的曆史,後世的史學家為了掩蓋當時的華夏民族的正統王朝,即西晉王朝,在執政能力上的缺陷,同時也要維護好華夏民族的良好形象,便將北方地區的亂局歸罪於當時的遊牧民族,所以他們稱十六國時期的曆史為五胡亂華,而且我們今天的人們也熱衷於把這一曆史時期稱之五胡亂華或者五胡十六國,實際上這是極為不妥當的,或者說是及其不正確的,。


    不過,為何迎合當朝人們的想法,采用捏造史實的這種寫法在東晉十六國以前的曆史時期也確實發生過類似的情況,我們在此舉一個例子來進行說明,在傳世的二十四史中排名第一的《史記》,曾經被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在這本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中記載了這樣一樁事情,被稱之為秦始皇身世之謎,我們就來說說秦始皇嬴政,這位千古一帝的身世,以及當朝百姓對史書的影響。


    眾所周知,秦始皇嬴政,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間結束了春秋戰國長達數百年的混戰局麵,將華夏歸一統,他的不世之功彪炳史冊,但是對於秦始皇嬴政的身世在《史記》中卻有兩種不同的記載。其中一種,就是比較正常的說法,說他是秦莊襄王子楚與趙姬所生的孩子,另一種說法就是韓國富商呂不韋在幫助子楚奪得秦國太子世子之位後,將自己已經懷孕的歌伎趙姬送予即將接班秦王大位的子楚,後來趙姬生下了一個男嬰,被當上秦王的子楚立為太子,後來這個男嬰繼承了秦王之位,便是後來帶領秦國橫掃六國的秦始皇嬴政。關於秦始皇身世之謎的第二種說法,似乎很有戲劇性,但這種說法卻並不真實,現在的曆史學者利用現代醫學的婦產科常識結合史料中子楚,呂不韋,趙姬三人的交往時間與活動軌跡,輕而易舉的識破了這種說法的荒謬,但是,關於秦始皇是呂不韋私生子的故事卻真實的記錄在了正史之中,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為了迎合當時六國遺民對秦王朝的滅國之恨,而將這種類似於野史的曆史故事堂而皇之地收錄在了自己的作品之中。而且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統治時期,距離秦王朝的滅亡也就一百年左右的光景,當時,西漢王朝治下的百姓大多也都是六國遺民的後代,可見正史的作者是需要多麽的了解民情民意!


    而我們所說十六國時期的曆史同樣也是出自唐朝初期由房玄齡等人編著的《晉書》和北宋時期由司馬光等人編著的《資治通鑒》,我國古代史發展到唐宋時期,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已經完成,這兩個王朝的百姓萬民成為了新的先族先民,或者說新的華夏民族,為了迎合當時的龐大的漢族先民的願望,這兩部史書無一例外的選擇了貶低十六國時期的各個王國,以至於到今天,十六國時期的很多政治才幹超群,軍事能力突出的傑出人物不被大眾所熟知,甚至說最為貼近當時社會的史書《十六國春秋》沒能流傳下來,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曆史上的一大憾事。盡管北宋名臣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大量的采用了《十六國春秋》的內容,但是我認為北宋時期已經成型的封建倫理道德必然對十六國時期的遊牧民族所建國家的曆史造成不良的影響,所以即使我們現在能夠看到十六國時期的曆史全貌,也應該是經過改動和歪曲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說十六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望臣高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望臣高升並收藏說說十六國最新章節